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13:58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4 08:46
李德裕
——(787-850),唐赵郡人,官历翰林学士、观察使、兵部左侍郎、左仆射,唐宣宗时因受李宗闵、牛僧儒集团中的白敏及其同党排斥被贬海南。
字文饶,唐赵郡(今河北省赵县)人。出身于山东世家大族。祖父李栖筠,德宗朝官至御史大夫,父李吉甫,宪宗朝两任宰相,曾极力赞助宪宗削藩。少年的他德裕聪敏过人并写得一手好文章,但他却不乐意参加科举考试,不屑与士子同流,不久以门荫入仕,补官校书郎,后累官至翰林学士、观察使、节度使、兵部尚书、宰相等职。唐文宗大和七年(833)二月,李德裕被文宗任命为同平章事(即实际上的宰相),这时期朝中党争激烈,李德裕因反对奸臣李训等人出任谏官而得罪文宗,大和八年(834)十一月被罢相出任镇海节度使。开成五年(840)唐武宗即位,九月,李德裕入为门下侍郎,同平章事,再度出任宰相。这次入阁当政前后六年,由于深受武宗的信任和重用,使他能够充分发挥其*才干,当政六年是他*生涯中最有作为的时期。藩傎割据、党朋之争、宦官专权是唐中晚期的一大*特点。这时期他北破回鹘,在会昌三年(843)击败了回鹘的入侵,收复了幽、燕等地,维护了北方边陲的安定;会昌四年(844)他又力排众议,决策制胜平定了昭义节度使刘稹及其部将的反叛,使不服从朝廷的割据称雄者—先后归顺。李德裕在执政期间,出色地发挥了中书省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宦官的势力,使内忧外患,动荡不安的唐王朝得到相对的稳定,*集权取得进一步的巩固。 晚唐时期,朋党之争激烈,李德裕是他党的领袖人物,与其对立的牛党,其领军人物是牛僧儒与白敏中,两党长期角逐,互有胜负。会昌六年(846)三月武宗病故,其叔父李忱即位是为宣宗,他起用了白敏中为相,四月,李德裕就被贬黜为荆南节度使,大中二年(公元848年)再贬为潮州司户,大中三年(公元849年)李德裕自洛阳由水路南行,赶赴潮州,九月到达潮州不久,又接到被贬为崖州司户的命令。李德裕执政期间,疾恶朝中朋党,提拔孤立无援的寒素之士,士人对他颇有好感,当李德裕谪贬崖州的消息传开,不少士人吟诗作赋,致有“八百孤寒齐下泪,一时南望李崖州”的诗句,表现了士人对他的怀念之情。
大中四年(公元850年)正月,李德裕抵达崖州(今海口),开始过其终老南荒的流放生活。在谪贬崖州期间,他的处境和生活是极其艰难的,在给表弟姚邰的信中他曾这样的写道:“开地穷人,物情所弃。虽为骨肉,亦无音书。平生旧知,无复书问”。“资储荡尽,家事一空,八口嗷嗷,往往绝食。块独穷悴,终日苦饥。惟恨垂没之年,须作馁而之鬼”。
李德裕虽万里投荒,身处逆境,贫病交加,生活艰难,但仍关心着唐王朝的国运与安危,他经常登上崖州城楼,举目四望,只见青山环绕,一片荒凉,不由触目神伤,又想到自己远离朝廷,不知能否再度为朝廷出力,于是感而有作,写下了“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的诗篇,反映了他虽身处南荒,但仍关心国运的安危和忧国忧民致死不变的决心。在居琼不到一年的时间他仍不忘著书,留下了《穷愁志》共四十力篇。
李德裕被贬来琼有不少有趣的传说。相传李德裕为相时,一日夜里曾梦见一位老者对他说:七九之年我们将相会于万里外,果真在63岁的那一年他真的死在远离京都万里之外的流放之地海南。关于李德裕之死也有这样的传说:大中四年(公元850年)十二月十日他到城南一小道院,遇到一位老道人挂一葫芦在墙上,贫病交加的李德裕便问其是否装有什么药物,老道人回答说:“皆人之骨灰耳,自党朋之争,朝士被黜贬而死,贫道怜之,贮其骸灰于此,以俟其子孙来访”。当晚李德裕回寓所就心痛而死,终年63岁。
李德裕历仕宪、穆、敬、文、武、宣宗六朝,是一位明辨持正,较为开明和有魄力的*家,在晚唐宦官专权、朋党之争、藩镇割据愈演愈烈的*混乱年代,他能够兴利除弊,锐意进取采取一些有利于*稳定和社会发展的*与措施,使得内忧外患、风雨飘摇的唐王朝保持相对稳定,对晚唐的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他贬谪海外仍不忘著书写作对海南文化的发展也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只可惜一代名相却因朋党倾轧而“功成北阙,骨葬南溟”。其主要著作有《次柳氏旧闻》、《会昌一品集》等传世。
李 纲
——(1083-1140)福建邵武人,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民族英雄,北宋末年一位有魄力、有才华的宰相,因受奸臣陷害被贬海南。
宋徽宗宣和7年(公元1125年)李纲任太常少卿,同年10月由女真族建立在宋北方的金国毁弃盟约,大举进攻宋朝,在宋降将郭药师的引导下长驱直入,前锋直*北宋首都东京开封府,北宋半壁河山尽入金人之手,百姓惨遭铁蹄蹂躏,边报猝至,朝廷震惊。宋徽宗一面召天下勤王之师,一面准备南逃,同年十二月,在李纲的坚持下,徽宗将皇位传给太子赵桓,是为钦宗,次年改号靖康。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正月,金兵*近东京,徽宗匆匆出逃,钦宗也想南走,李纲挺身而出,坚决反对逃跑,认为“今日之计,莫若整饬军马,扬声出战,固结民心,相与坚守,以待勤王之师”。在首都军民一片抗金的呼声下,钦宗*任命李纲为尚书右丞(副相),主持防务,在李纲的带领下东京军民积极抗金,击退了金兵的进攻。金军退兵后,李纲必任枢密院事,同年四月徽宗回到了京师,六月,李纲被任命以知枢密院事为河北、河东路宣抚使,以解太原之围而离开于朝廷,与此同时钦宗又下诏宣抚副使、制置副使等都直接听命于朝廷,使李纲根本指挥不了军队,8月李纲被召回京,9月被罢知枢密院事,以观文殿学士出任扬州知州,不久即以“专主战议,丧师费财”罪名罢官谪贬,置建昌军(今江西南城)安置。11月金兵再次大举南下包围开封。钦宗又重新起用李纲,李纲从建昌赴宁江途经长沙时,得诏即率湖南“勤王”之师入援,行至半路而都城已沦陷,徽宗和钦宗两帝同时被金兵所虏,宋室被*南渡,北宋灭亡。
靖康二年(1127)五月,康王赵构即帝位南京应天府,是为宋高宗,改当年为建炎元年,史称南宋。他起用深孚重望的李纲为相,6月李纲奉召入朝,刚到任的李纲立即制定了治国、整军、抗金的十项主张,这就是著名的《十议》(即议国是、议巡幸、议赦辜、议僭逆、议伪命、议战、议守、议本政、议责成、议修德)。他上书高宗,反对议和,要求表彰抗金中的死节将士,还都开封,重整军务,他强烈要求严惩降金官吏,积极支持两河军民抗击金兵的举动,在李纲的苦心经营下,南宋政局逐渐稳定,然而宋高宗最后还是听信了降派黄潜善、伯彦等人的谗言,8月以“杜绝言路,独擅朝政”等罪名罢免了主政仅75天的李纲的宰相职务,太学生陈东因上书留用李纲,还都东京而被杀。罢相后的李纲其间一再遭贬斥,于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贬为单州团练副使,移置万安军(今海南万宁)居住。同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夜李纲携子李宗之从广东徐闻渡海,25日在海口登岸住宿华远馆(今海口得胜沙一带),3天后便遇赦,十二月五日再从海口渡海北返。绍兴二年(1132年)二月,李纲被起用为湖广宣抚使兼谭州知州,绍兴十年(1140年)正月,病死福州,终年58岁,淳熙十六年(1189年)谥忠定,其著作有《梁溪集》、《靖康传信录》、《奉迎录》等传世。
李纲在海南逗留期间,曾到海口龙岐村的伏波庙拜祀汉两伏波将军,并留下《伏波将军庙碑阴记》记述了他这次南渡的经过。 李纲在海南停留的时间虽然短暂,但他在历史上抗击外侵的壮举却留下了深远的影响,这也是海南人民怀念他的原因所在。
李 光
——(1078年-1159年)南宋越州人,进士出身,官居县令、参知政事、资政学士等职,因极力反对秦桧而被贬海南。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十一月,李光任参知政事(副宰相),这时秦桧当宰相,因李光在朝野中有较高的威望,秦桧企图利用李光来维护他的统治地位。初时,李光看不清秦桧的狰狞面目,受其蒙蔽利用和欺骗。不久,当李光看到秦桧为达到与金人议和,撤除了淮南守备,夺去主战派诸将的兵权后,才知道秦桧的*投降行为,于是李光多次当着高宗的面无情的揭露秦桧弄权误国的罪行是“欲壅蔽陛下的耳目,盗弄国权,怀奸误国”,并要求高宗处斩秦桧以谢国人,但高宗一心想议和,不仅不采纳李光的建议,反和秦桧一唱一和,相互勾结,打击陷害李光,并把李光贬黜为资政殿学士,知绍兴府。绍兴十一年(1141年)秦桧的同党万俟○以“阴怀怨望”的罪名诬告李光,同时祸连五十三家,李光家藏万卷书,在这次诬告中也尽被焚为灰烬,李光被再贬为建宁军节度副使,移藤州(今广西藤县)安置。绍兴十五年(1145年)奸臣杨愿又诬告李光“作诗讽刺时政,纵横倾险,子弟宾客,往来吴越,诱人上书,动摇国是”,又再次被贬琼州(今海南琼山)。
绍兴十五年(1145年)底,李光从徐闻渡海,面对这片沧凉的荒岛和陪同自己一同南渡的儿子孟博,心中充满无限的凄凉和忿恨,于是由感而发,写下了《渡海诗》二首;“三载藤江守药炉,身轻那复羡飞凫。琼山万里乘风便,始觉惊涛异坦途”。“潮回齐唱发船歌,查渺风帆去若梭。可是胸中未豪壮,更来沧海看鲸波”?抒发对秦桧横加*的不满。到达琼州时,李光住在金粟庵(今五公祠内)。他在《双泉亭》诗的小序中这样写道:“予自甲子去,再贬琼山,寓居双泉,首尾六载”。因此留下:“曾是双泉旧主人”的诗句,据说其子孟博就病死在金粟庵,李光为此作“脱履尘寰委蜕蝉,其形渺渺驾非烟。丹台路杳无归日,白玉楼成不待年。宴坐我方依古佛,空行汝去作飞仙。恩深父子情难割,泪滴千行到九泉”。的悼诗来哀悼痛失爱子。
在琼期间李光和被贬居琼的胡铨,过往甚为密切,经常赋诗唱和,“讥讪朝政”。后被奸臣吕愿中告发,于绍兴二下一年(1151年)被再贬昌化军(今海南儋州市)编管。 李光从琼州移昌化军时,路经澄迈通潮驿时,曾书“通潮阁”横匾。到昌化军后,军守陈适对李光非常尊敬,并热情地接待了他。陈适把李光请到自己的私邸“坚白堂”书斋里居住,李光入居后,把“坚白堂”改名为“无倦斋”。据《宋史》记载他在这间“无倦斋”里无倦地“论文考史,怡然自适,年愈八十,笔力雄健”。这时期军城的亭台、楼阁几乎都有他的题匾、诗歌和楹联。不久,李光迁出“无倦斋”,在陈适私邸的北面建起了两间茅屋,并取欧阳修《醉翁亭》记中的“野芳发而幽香,花木秀而繁阴”之意,取名为“秀香堂”。他和当地的学子如王霄、杜介之、许康民等建立了深厚的友谊,经常和他们一起饮酒吟诗唱和。这时期他创作大量的诗、文,留下的有二百多首,诗、文的内容大多反映自己和当地人民的生活和感情。《四库全书提要》曾这样评价他的诗是“志谐音雅,婉丽多姿,大抵多托兴深长,不独清绝可爱。”李光居琼十年创作了大量的诗、词、文,其中不少是甚价值之作,为海南文化事业的发展留下了极其宝贵的遗产。
赵 鼎
——(1085-1147)山西运城人,南宋进士出身,曾任宰相,因反对秦桧的投降主义被贬海南。
四岁丧父,在母亲樊氏的教导下,通读经史百家之书。靖康二年(1127年)任洛阳令时,适逢宋室南迁,赵鼎跟随南渡,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任右司谏时,向朝廷提出四十项抗金治国的*主张,被采纳三十六项,在此期间他力主抗金,并“亲征皆能决胜”,金人非常害怕他。绍兴四年(1134年)九月他力促高宗“亲总六师,临江决战”,大败金兵于大仪镇,并力荐抗金英雄岳飞出任主帅,主持收复南宋军事重镇襄阳(今湖北襄樊),成为千古佳话。由于他“于国有大功”,在绍兴五年(1135年)出任左仆射(宰相),不久因与高宗议和的*主张意见相佐,于绍兴六年(1136年)被罢相改任观文殿学士,知绍兴府。绍兴七年(1137年)高宗再次起用赵鼎为左仆射(宰相),执相位后他积极支持岳飞等主战派的抗金主张,并以非凡的才能处理南宋初期的军政大事,一度使内忧外患的南宋政权出现短暂的中兴局面,因此,高宗曾表彰他说:“赵鼎真宰相,天使佐联中兴,可谓宋代之幸也”。但由于高宗一心只想偏安,对主战派恢复中原,迎回徽、钦二帝的主张极其反感,因此绍兴八年(1138年)三月,又再次起用了降投派秦桧为相秉政,秦桧恢复右相位后,为迎合高宗的议和主张,避开主战派的反对,他首先将主战的赵鼎排挤出朝,罢去了相位,出任绍兴知府。绍兴十一年(1140年)六月又再贬为清远军节度副使,移潮州安置。绍兴十一年(1141年)十一月,秦桧议和事成,高宗对他更加的倚重和信任,这时他以左相加封太师、魏国公,一人独居相位,独揽朝政大权。为维持议和局面,巩固其*地位,他进一步排斥异已,*主战分子,赵鼎因此首受其害,遭到一贬再贬。绍兴十五年(1145年)再贬吉阳军(今海南三亚市)编管。
绍兴十五年(1145年)夏,赵鼎从潮州南下贬所吉阳军,途经雷州时,雷州知府王惕仰慕赵鼎的抗金壮举,热情的接待了他,并“假肩舆以送”此事后来给秦桧知道后,立即把王惕谪于全州。九月赵鼎南渡到达贬所,寓居三亚水南村裴闻义家(裴闻义曾在绍兴年间任吉阳军令)。按当时的规例被贬的*对朝廷的贬谪仍要上表称谢,赵鼎在贬所给皇帝的谢表上说“白首何归,怅余生之无几;丹心未泯,誓九死不移”。表达了他忠于朝廷与抗金救国的思想永远不会改变。他的这种坚强意志也使秦桧感到十分害怕,当秦桧读到赵鼎的谢表时,也不得不胆战心惊地说“此老倔强犹昔”。因此,也更引起了他对赵鼎的横加*,他在家中书写着赵鼎的名字,时刻想方设法必欲将其置之于死地而后快。由于秦桧的处处*,赵鼎在居琼的三年中,“潜居深处”,门人故吏皆不敢相问。生活上,他更是处于饥寒交迫,孤依无援的境地,这时只有广西帅张宗元有时遣人送来一些药物与酒米之类的生活用品聊解生活的困境,后被秦桧知道,马上把张宗元调离广西,并命令吉阳军每月要把赵鼎在贬所的生活及活动情况向他报告,使得这位年事已高的老人在生活上和行动上完全陷于绝境之中。由于秦桧变本加励残酷*,此时赵鼎只能以死来表示抗争。绍兴十七年(1147年)八月贫病交加的他托人到湘黔边境告诉他儿子赵汾说“桧必欲杀我,我死,汝曹无患;不尔,祸及一家矣!”遂绝食而死,临终前自书铭旌道:“身骑箕尾归天上,气作山河壮本朝”。表示他至死也不会忘记国家,不会忘记抗金救国。赵鼎死后“天下闻而悲之”。爱国诗人陆游读到他的铭旌时大声疾呼:“呜呼,不可谓伟乎”? 赵鼎死后,葬于海南昌江县老城乡的苗山,第二年得旨归葬浙江石门,棺达琼州郡(今琼山)城时,时人江应辰作祭文曰:“惟公两登上宰,皆值危难之时,一斥南荒,遂为生死之别。事之定于盖棺,恩特准予归骨”。
赵鼎死后十年,孝宗即位,因念及其于国有功,追封为丰国公,赠太傅,谥忠简。主要著作有《得全居士集》、《忠正德文集》等传世。
胡 铨
——(1102—1180)江西吉安人,南宋进士出身,先后任知县、枢密院编修官、秘书少监、起居郎、参知政事、资政学士等职,因反对与金议和而被贬海南。
胡铨自幼以通达知名,宋靖康丙午年举乡试,高宗建炎二年(1128年)以“汤、开听民而兴,桀、纣听天而亡”应策,洋洋万言,赢得高宗的赞赏,但因其性刚直,以状元之屈居进士第五名,被授抚州军事判官,建炎三年(1129年)胡铨因家父去世,守孝在家,未到任上。这年适逢金军大举南侵,横渡长江,从湖北直取江西,隆裕竽太后南逃至赣州时,太守杨渊已弃城远逃,金军大举围攻赣州,隆裕皇太后等一干随从命系一线,此时胡铨挺身而出,火速招募乡勇义军与金军对虎赣江,誓死护城保驾。并击退了金军的进犯,使隆裕皇太后转危为安,因保驾护城有功胡铨被擢升为承直郎兼吉州军事判官。绍兴五年,(1135年)在兵部尚书吕祉的推荐下,胡铨升任枢密院编修官,掌管全*事文件的编纂。绍兴八年,(1138年)秦桧一揽朝政大权,为迎合高宗的偏安,派王伦出使金国议和,参知政事孙近也全力附会,因议和事成,金国以“诏谕江南”之名,将宋朝改称“江南”,视高宗为“臣子”,公然要高宗脱下皇袍,改穿臣服,跪拜在金使脚下接受金国的“国书”,俯首纳贡称臣。这一消息传出,在全国激起轩然大波,遭到朝野的强烈反对。时任枢密院编修官的胡铨以大无畏的精神,向高宗上《戊午上高宗封事》疏(即斩桧书),直谏高宗“一屈膝,则祖宗庙社之灵尽污夷狄,千百万赤子尽为左衽,朝廷宰执尽为陪臣,天下士大夫皆当裂冠毁冕”。并大胆地揭露秦桧、王伦、孙近三人*求荣的面目,请高宗“断三人头,竿之藁街”。胡铨的《戊午上高宗封事》疏获得朝野的广泛支持,江苏进士吴师古把他的秦疏刻板传诵,一时临安城内洛阳纸贵,流布四方,被称为“天下第一奇书”。
金国熙宗,以千金求疏,观读后大为震惊,连呼“南朝有人,中国不可轻”,但胡铨的一片赤诚之心却被秦桧视为“洪水猛兽”,他把胡铨的名字写在家中的墙上,必欲将之置于死地,因此秦桧以“狂妄凶悖,鼓众劫持”的罪名,将胡铨贬为昭州(今广西平乐县)编管,后迫于公论,改判监广州外仓。绍兴十二年,(1142年),因抗金英雄岳飞遭秦桧等人的暗杀,胡铨再向高宗上疏,二度请斩秦桧,再遭贬为新州(广东新兴县)编管。在新州胡铨目睹秦桧等人专权误国,残害忠良的行径,因而写下了〈好事近〉词一首:“富贵本无心,何事矣乡轻别?空使猿惊鹤怨,误薛萝秋月。囊锥刚要出头来,不道甚时节。欲驾巾车归去,有豺狼当辙”。因词中有“豺狼当辙”一句,又被秦桧以“谤讪怨望”之罪,于绍兴十八年(1148年)正月,再贬为吉阳军(今海南三亚市)编管。 绍兴十八年(1142年)春,胡铨从徐闻渡海,在澄迈通潮阁登陆后,向贬所进发,经临高县时,县令谢渥盛情地接待了他,路过临高博顿村时,因天气酷热,在茂林中休息,见泉水从地下涌出,取之解渴,此后汲者不断。后业,博顿村人戴定实父子二人为了感激胡铨的功劳,请宗方书“澹庵井”三字,刻石立碑以志纪念,郡守方世功亦作了记,后成为海南古迹之一。
胡铨到达吉阳军,寓宿在赵鼎住过的裴闻义家,他亲身目睹了这位曾经同朝共事的宰相在流放时惨遭的*,也深为赵鼎抗金救国的精神所感动,因而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哭赵鼎》诗:“以身去国故求死,*犯颜公独难。阁下大书三姓在,海南惟见两翁还。一丘孤冢留穷岛,千十高名屹泰山。天地办因悭一老,中原何日复三关?。他以高昂的*歌颂了赵鼎敢于“*犯颜”的精神,充分肯定了他在收复中原的事业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指出他的精神同泰山一样千古长存。
胡铨在吉阳军八年的流放生活中,开始的睡境是十分艰难的,他在给侄儿的信中曾写道:“身陷九渊,日与死迫“。但随着对周围环境的适应和与当地百姓黎民的友好交往,初业时的绝望心情为之一扫。在贬所他感受到因交通闭塞,给当地带来文化教育的落后,于是在寓所他招收当地的学子“日以训传经书为事,黎苗闻之,遣子入学”。为海南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和当地的社会名流、士人建立了非常友好的关系,据《琼台志》记载“郡人陈迪功、靖江慕铨名常与往来”。陈迪功、靖江是当地*黎族的头目,胡铨在与他们交往中常教导他们要搞好民族团结,因此在胡铨的建议下,他们在城西南二里水池上筑亭,用唐代诗人杜甫的“净洗甲兵长不用”之义,取亭名为“洗兵亭”。并书匾题诗,反对汉族统治者*少数民族,主张让黎汉人民共同过上平安的生活。
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秦桧死,胡铨被移居衡州,五月当离开吉阳军北返时,已是须发霜白的他回望曾经生活过的这片荒岛,悲感交集,他想起了比他早一年离琼北返的李光在临走时赠与他的一首诗,写下了《别琼州和李参政韵》:“正月悔从前一念差?崖州前定复何嗟!万山行尽逢黎母,双井浑疑似若耶。行止非人十载梦,废兴有命一浮家。此行所得诚多矣,更愿从公泛此槎”。诗里肯定了他过去反对秦桧,坚持抗金的观点是正确的,即使是遭到远贬也亳不反悔。诗人也总结了他在海南的“行止非人”的贬谪生活,感到苦中有甜。公元1163年孝宗即位,改年号隆兴,这年胡铨被召回朝任秘书少监,不久擢升为起居郎。乾道七年(1171年)年事已高的胡铨向孝宗“求退”回老家著书,孝宗恩准,在临行前,胡铨仍念念不忘收复失地,劝告孝宗“规恢远图,任贤除邪,理财训兵,矜寡恤孤,然后布告中外,必报国仇,必归陵寝,必复故疆”。回家后著有《易》、《春秋》、《周礼》、《礼记》解等书献给孝宗,孝宗诏命藏于秘书省。淳熙七年(1180年)死于故乡,朝廷特赠通议大夫,谥“忠简”。主要著有《澹庵集》。
胡铨是一位博学的学者、诗人,他贬谪海南期间传播先进的中原文化,为海南教育事业的发展及人材培养,为加强黎、汉民族的团结都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因此,他为海南人民所怀念和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