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1-30 23:21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9 03:29
颖川太守髡陈仲弓①。客有问元方:“府君何如?”元方曰:“高明之君也。”“足下家君何如?”曰:“忠臣孝子也。”客曰:“《易》称:‘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②。’何有高明之君,而刑忠臣孝子者乎?”元方曰:“足下言何其谬也③!故不相答。”客曰:“足下但因伛为恭,而不能答④。”元方曰:“昔高宗放孝子孝己,尹吉甫放孝子伯奇,董仲舒放孝子符起⑤。唯此三君,高明之君;唯此三子,忠臣孝子。”客惭而退。
【注释】①髡(kūn):古代一种剃去男子头发的刑罚。陈仲弓:参《德行》第6 则注①。陈寔被浦两次,一次是在任太丘长后,因逮捕党人,牵连到他,后遇赦放出。
②“二人”句:这两句用来说明高明之君和忠臣孝于是同心的,一致的。金:金属。臭(xìu):气味。
③何其:怎么这么。表示程度很深。
④“足下”句:这句话是说元方回答不了,就说不值得回答,正好比一个驼背的人直不起腰来,却假装是对人表示恭敬才弯下腰一样。
⑤孝己:殷代君主高宗武丁的儿子,他侍奉父母最孝顺,后来高宗受后妻的迷惑,把孝己放逐致死。伯奇:周代的卿士(王朝执政官)、尹吉甫的儿子,侍奉后母孝顺,却受到后母诬陷,被父亲放逐。符起:其事不详。
【译文】颖川太守把陈仲弓判了髡刑。有位客人问陈仲弓的儿子元方说:“太守这个人怎么样?”元方说:“是个高尚、明智的人。”又问:“您父亲怎么样?”元方说:“是个忠臣孝子。”客人说:“《易经》上说:‘两个人同一条心,就像一把钢刀,锋利的刀刃能斩断金属;同一个心思的话,它的气味像兰花一样芳香。’那么,怎么会有高尚明智的人惩罚忠臣孝子的事呢?”元方说:“您的话怎么这样荒谬啊!因此我不回答你。”客人说:“您不过是拿驼背当做恭敬,其实是不能回答。”元方说:“从前高宗放逐了孝子孝己;尹吉有放逐了孝子伯奇,董仲舒放逐了孝子符起。这三个做父亲的,恰恰都是高尚明智的人;这三个做儿子的,恰恰都是忠臣孝子。”客人很羞愧,就退走了。
原文: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
翻译:孔融十岁时,随父亲孔宙到洛阳。当时李元礼名望很高,任司隶校尉(纠察百官行为的*),上门造访的人都是社会名流和亲戚,亲属,才能进见。孔融到了(李元礼)家门门口,对守门的人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通报后,到前厅坐下。李元礼问道:“您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呢?”(孔融)回答说:“过去(我的)祖先孔子和您的祖先老子是师生关系,所以我和您是几代好友。”李元礼和(在座的)宾客无不对此感到惊奇。太中大夫陈韪后来才到,有人把孔融的话告诉他,陈韪说:“小时候这么聪明,长大了未必很能干。”孔融听后答道:“想必您小的时候一定很聪明吧。”陈韪(被说得)非常尴尬。
参*:
9.B(“趋”词义应为“快步走”)
10.C(A项“以”分别为“介词,用”“介词,因为”;B项“于”分别为“介词,向,对”“介词,表被动,被”;C项“乎”均为语气助词,表反问,相当于“呢”;D项“而”分别为“连词,表转折关系,却”“连词,表修饰”)
11.B(①是说魏文侯礼贤下士,④是说魏文侯善听音乐,⑤是子方对子击诘问的回答)
12.D(“愤然与之绝交”错,原文为“璜,鄙人也,失对,愿卒为弟子”)
13.译文:
(1)我听说国君仁德,他的臣子就敢直言。刚才任座的话很耿直,我因此知道您是一位仁德的君主。
(落实“则”“直”“向”“是以”等词语的解释,语句要通顺)
(2)地位卑下的人不参与地位高贵之人的事,关系疏远的人不参与关系亲近人的事。我在朝外任职,不敢接受您的命令。
(落实“卑”“尊”“谋”“疏”“戚”等词语的解释,语句要通顺)
【文言参考译文】
魏文侯用卜子夏、田子方担任国师,他每次经过名士段干木的住宅,都要在车上俯首行礼。各地的贤才德士很多前来归附他。
魏文侯派乐羊攻打中山国,攻克了中山国,魏文侯把它封给了自己的儿子魏击。魏文侯向群臣问到:“我是什么样的君主?”大家都说:“您是仁德的君主!”只有任座说:“国君您得了中山国,不用来封您的弟弟,却封给自己的儿子。这算什么仁德君主!”魏文侯勃然大怒,任座快步离开。魏文侯接着问翟璜。翟璜回答说:“您是仁德君主。”魏文侯问:“你凭什么知道?”回答说:“我听说国君仁德。他的臣子就敢直言。刚才任座的话很耿直,我因此知道您是一位仁德的君主。”魏文侯大喜,派翟璜去追任座回来,还亲自下殿堂去迎接,奉为上宾。
魏文侯与田子方饮酒,文侯说:“编钟的乐声不协调吗?左边高。”田子方笑了,魏文侯问:“你笑什么?”田子方说:“臣下我听说,国君懂得任用乐官,不必懂得乐音。现在国君您精通音乐,我担心您会疏忽了任用*的职责。”魏文侯说:“对。”
魏文侯的公子魏击出行,途中遇见国师田子方,下车伏拜行礼。田子方却不作回礼。魏击生气,对田子方说:“富贵的人能对人骄傲呢,还是贫贱的人能对人骄傲呢?”田子方 说:“当然是贫贱的人能对人骄傲啦,富贵的人哪里敢对人骄傲呢!国君如果对人骄傲就 将亡国,大夫如果对人骄傲就将失去封地。失去他的国家的人,没有听说有人拿他当国君的;失去他的封地的人,也没有听说有人拿他当一家之主的。贫贱的游士,话不被听从,行为不合自己的心意.就穿上鞋子告辞了‘,到哪里得不到贫贱呢!”魏击于是*。
魏文侯问李克:“先生曾经说过:‘家贫思良妻,国乱思良相。’现在我选相不是魏成就是翟璜,这两人怎么样?”李克回答说:“地位卑下的人不参与地位高贵之人的事,关系疏远的人不参与关系亲近人的事:我在朝外任职,不敢接受您的命令。”魏文侯说:“先生不要临事推让!”李克说道:“国君您没有仔细观察的缘故呀!看人,平时看他所亲近的,富贵时看他所交往的,显赫时看他所推荐的,穷困时看他所不做的,贫贱时看他所不取的。仅此五条,就足以去断定他,又何必要等我指明呢!”魏文侯说:“先生请回府吧,我的国相已经选定了。”李克离去,遇到翟璜。翟璜问:“听说今天国君召您去征求宰相人选,到底定了谁呢?”李克说:“魏成。”翟璜立刻忿忿不平地变了脸色。说:“西河守令吴起,是我推荐的。国君担心内地的邺县,我推荐西门豹。国君想征伐中山国,我推荐乐羊。中山国被攻克之后,没有人去镇守,我推荐了先生您。国君的公子没有老师,我推荐了屈侯鲋。凭耳闻目睹的这些事实,我哪点儿比魏成差!”李克说:“你把我介绍给你的国君,难道是为了结党以谋求*吗?国君问我宰相的人选,我说了刚才那一番话。我推断国君肯定会让魏成为相的原因,是魏成享有千钟的俸禄,十分之九都用在外面,只有十分之一留作家用,所以得到了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这三个人,国君都奉他们为老师;而你所举荐的五人,国君都任用为臣属。你怎么能和魏成并列呢!”翟璜听罢徘徊不敢进前,行了两次礼说:“我翟璜,真是个粗人,失礼了,愿终身为您的弟子!”
原文:文侯与群臣饮酒,乐,而天雨,命驾将适野。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君将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无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韩借师于魏以伐赵, 文侯曰:“寡人与赵,兄弟也,不敢闻命。”赵借师于魏以伐韩,文侯应之亦然。二国皆怒而去。已而知文侯以讲于己也,皆朝于魏。魏由是始大于三晋,诸侯莫能与之争。使乐羊伐中山,克之,以封其子击。文侯问于群臣曰:“我何如主?”皆曰:“仁君。”任座曰:“君得中山,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子,何谓仁君?”文侯怒,任座趋出。次问翟璜,对曰:“仁君也。”文侯曰:“何以知之?”对曰:“臣闻君仁则臣直。向者任座之言直,臣是以知之。”文侯悦,使翟璜召任座而反之,亲下堂迎之,以为上客。
翻译:
魏文侯(魏斯)和群臣饮酒,兴致正高时,突降大雨,文侯命令马上备车前往近郊。左右侍从劝说:“饮酒正在兴头,天又下雨,国君要到哪里去?”文侯回答:“我事先与虞人(管理山林的人)约好打猎,饮酒虽乐,但怎能失约呢?”于是起身前往,亲自告诉对方,因下雨,取消打猎的事。韩国向魏国借兵攻打赵国。魏文侯(魏斯)说:“我和赵国情同手足如兄弟,不能答应你。”赵国又向魏国借兵攻击韩国,魏文侯同样拒绝。韩、赵两国使者皆愤然辞去。事后,两国得知魏文侯的外交*,都开始向魏国朝贡。自此,魏国开始强大,其他诸侯国不能跟它争锋。
魏斯派乐羊攻打中山国,攻克后,封给儿子魏击。魏斯闻群臣:“我为君如何?”大家皆回答:“你是仁德的国君。”只有任座说:“国君攻克中山,不将它封给弟弟,却分给儿子,怎么能称得上仁德呢?”魏斯大怒,任座匆忙告辞。魏斯再问另一位大臣翟璜。翟璜回答:“国君是仁德的君主啊!”魏斯再问:“你怎么知道?”翟璜回答:“臣听说只有国君仁德,臣子才可能正直。刚才任座言辞正直,我才得以知道。”魏斯大悦,派翟璜速召回任座,亲自下堂迎接他,待作上宾。
魏文侯的性格特点:
重信用,守承诺,体恤下属,宽容胸怀。一个君王在大雨的时候还能记起和臣下的约定,而且不管风雨多大也要亲自和猎场*说明。
原文
魏文侯使乐羊伐中山,克之;以封其子击。文侯问于群臣曰:“我何如主?”皆曰“仁君。”任座曰:“君得中山,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子,何谓仁君?”文侯怒,任座趋出。次问翟璜,对曰:“仁君。”文侯曰:“何以知之?”对曰:“臣闻君仁则臣直。向者任座之言直,臣是以知之。”文侯悦,使翟璜召任座而反之,亲下堂迎之,以为上客。
译文
魏文侯派乐羊攻打中山国,予以攻克,封给自己的儿子魏击。魏文侯问群臣:“我是什么样的君主?”大家都说:“您是仁德的君主!”只有任座说:“国君您得了中山国,不用来封您的弟弟,却封给自己的儿子,这算什么仁德君主!”魏文侯勃然大怒,任座快步离开。魏文侯又问翟璜,翟璜回答说:“您是仁德君主。”魏文侯问:“你怎么知道?”回答说:“臣下认为,如果一个国君仁德,他的臣子就敢于直言。刚才任座的话很耿直,于是我知道您是仁德君主。”魏文侯大喜,派翟璜去追任座回来,还亲自下殿堂去迎接,奉为上宾。
注释:1 克之:攻占了中山。克:攻下,攻克。之:代中山。 2何以知之:根据什么这样认为。知:识,认识,认为。以:无意 3向者:就是从前,引偗为“刚才”。 4魏文侯使乐羊伐中山。使:派使 5趋出:指快走。这里是任座见主子盛怒,只得惶恐走出。
启示
这是一件小事情,以魏文侯使乐羊取了中山国,然后将中山国与了其子的事情为引线,道出了帝王将相的生存之道。
人皆有私心,却要与大局相权衡。文侯虽贤达,却也难免生出些护短之心,取了块不错的土地,首先想到的是留给自己的儿子,却被大臣任座指出不妥。事实上后世江山都是儿子的,那么把一点眼前利益给了中以帮他稳固江山的人又有何不可呢?所以在这件事情上,君主没有臣子豁达。更幸者,臣子中贤达者有二。试想如果翟璜不能及时指出魏文侯的过失,那么文侯也不可能知道自己正在犯着一个极为严重的错误,那么他也就连“亲下堂迎之,以为上客”的机会都不会有了。
邓通蒙幸 翻译
〔原文〕:邓通,蜀郡南安人也,以濯船为黄头郎①。孝文帝梦欲上天,不能,有一黄头郎从后推之上天,顾见其衣裻带后穿②。觉而之渐台③,以梦中阴目求推者郎,即见邓通,其衣后穿,梦中所见也。召问其名姓,姓邓氏,名通,文帝说焉,尊幸之日异。通亦愿谨④,不好外交,虽赐洗沐⑤,不欲出。于是文帝赏赐通巨万以十数,官至上大夫。文帝时时如邓通家游戏。然邓通无他能,不能有所荐士,独自谨其身以媚上而已。上使善相者相通,曰“当贫饿死”。文帝曰:“能富通者在我也⑥,何谓贫乎?”于是赐邓通蜀严道铜山,得自铸钱,“邓氏钱”布天下。其富如此。
文帝尝病痈⑦,邓通常为帝唶吮之⑧。文帝不乐,从容问通曰:“天下谁最爱我者乎?”通曰:“宜莫如太子。”太子入问病,文帝使唶痈,唶痈而色难之。已而闻邓通常为帝唶吮之,心惭,由此怨通矣。及文帝崩,景帝立,邓通免,家居。居无何,人有告邓通盗出徼外铸钱⑨。下吏验问,颇有之,遂竟案,尽没入邓通家,尚负责数巨万⑾。长公主赐邓通⑩,吏辄随没入之,一簪不得著身。于是长公主乃令假衣食。竟不得名一钱⑿,寄死人家。
节选自《史记·佞幸列传第六十五》
〔注释〕:①濯(zhào)船:用桨划船。濯:通“棹”。②裻(dū,督):衣衫和横腰部分。带:衣带。穿:打结。③觉:指梦醒。之:往。渐台:建在未央宫西边苍池中的台子。④愿谨:性格老实谨慎。⑤外交:同别人交往。洗沐:休假。按汉制,官吏五日一洗沐。⑥富通:使邓通富有。⑦病痈:得了痈病。⑧唶吮:吮吸。⑨徼:边境。(11)责:通“债”。⑩长公主:指汉景帝的姐姐刘嫖。(12)竟:最终。名:犹“占有”。
〔参考译文〕:邓通是蜀郡南安人,因善于划船当了黄头郎。汉文帝做梦想*,不能上,有个黄头郎从背后推着他上了天,他回头看见那人衣衫的横腰部分,衣带在背后打了结。梦醒后,文帝前往渐台,按梦中所见暗自寻找推他上天的黄头郎。果然看到邓通,他的衣带在身后打了结,正是梦中所见的那人。文帝把他召来询问他的姓名,他姓邓名通,文帝喜欢他,一天比一天地更加尊重和宠爱他。邓通也老实谨慎,不喜欢和外人交往,虽然皇帝给予休假的恩赐,他也不想外出。这时皇帝赏赐他十多次,总共上亿的金钱,官职升到上大夫。文帝常常到邓通家玩耍。但是邓通没有别的什么才能,不能推荐贤士,只是自己处事谨慎,谄媚皇上而已。有一次,皇上让善于相面的人给邓通相面,那人相面以后说:“邓通当贫饿而死。”文帝说:“能使邓通富有的就在我,怎能说他会贫困呢?”于是文帝把蜀郡严道的铜山赐给了邓通,并给他自己铸钱的特权,从此“邓氏钱”流传全国。他的富有达到了这个程度。
文帝曾经得了痈疽病,邓通常为文帝吮吸脓血。文帝心中不高兴,从容地问邓通说:“天下谁最爱我呢?”邓通说:“应该没有谁比得上太子更爱你的了。”太子前来看望文帝病情,文帝让他给吮吸脓血,太子虽然吮吸了脓血,可是脸上却显露出难为情的样子。过后太子听说邓通常为文帝吮吸脓血,心里感到惭愧,也因此而怨恨邓通。等到文帝死去,汉景帝即位,邓通被免职,在家闲居。过了不久,有人告发邓通偷盗了境外的铸钱。景帝把这事交给法官审理,结果确有此事,于是就结案,把邓通家的钱财全部没收充公,还欠好几亿钱。长公主刘嫖赏赐邓通钱财,官吏就马上没收顶债,连一只簪子也不让邓通戴在身上。于是长公主就命令手下的人只借给邓通衣食的费用。竟使他不能占有一个钱,寄食在别人家里,直到死去。
王绂,字孟端,无锡人。博学,工歌诗,能书,写山木竹石,妙绝一时。
绂未仕时,与吴人韩奕为友,隐居九龙山,遂自号九龙山人。于书法,动以古人自期。画不苟作,游览之顷,酒酣握笔,长廊素壁淋漓沾洒。有投金币购片楮①者,辄拂袖起,或闭门不纳,虽豪贵人勿顾也。
有谏之者,绂曰:“丈夫宜审所处,轻者如此,重者将何以哉!”在京师,月下闻吹箫声,乘兴写《石竹图》,明导访其人赠之,则估客也。客以红氍毹②馈,请再写一枝为配,绂索前画裂之,还其馈。一日退朝,黔国公沐晟从后呼其字,绂不应。同列语之曰:“此黔国公也。”绂曰:“我非不闻之,是必与我索画耳!”晟走及之,果以画请,绂颔之而已。逾数年,晟复以书来,绂始为作画。既而曰:“我画直遗黔公不可。黔公客平仲微者,我友也,以友故与之,俟黔公与求则可耳。”其高介绝俗如此。
译文:王绂,字孟端,是无锡县人。他博学多才,善于作诗,字写得好,画山水、树木和竹石,(技艺)高超,称绝一时。 王绂没做官之前,和吴县人韩奕是朋友,隐居在九龙山,于是自称为九龙山人。对书法,往往用古人来要求自己。作画不肯轻易下笔,但在游览的时候,饮酒到了兴头上就会握着画笔,在长廊的粉壁上尽情地挥洒。遇到有用金钱来购买他的字画的人,往往拂袖而去(拒绝),或者闭门不接待,即使是富豪和地位尊贵的人,他也不顾忌。有人劝说他(不要这样),王绂回答:“大丈夫应该清楚自己所处理的事情,小事情都像(你说的)这样,重要的事情将会怎样(处理)呢?”在京城的时候,在月色之下听到(有人)吹箫的声音,就乘兴画了一幅《石竹图》,第二天早晨,寻访到那个人(把画)赠给了他,那人却是个商人。商人用红色的毯子作为赠物,请求再画一枝(竹子)配成双幅,王绂要回先前的赠画撕碎了它,退还了(商人)馈赠的礼物。一天退朝后,黔国公沐晟从后面喊王绂的表字,王绂没有回答。同事告诉他说:“(喊你的)这个人是黔国公。”王绂回答:“我不是没有听到他的喊声,这一定是他向我索要画罢了。”沐晟跑过来赶上了王绂,果然用作画的事来请求王绂,王绂对他点点头而已。过了几年,沐晟又来信(催促),王绂才为他作画。过了不久说:“我的画直接送给黔国公不好。黔国公的宾客平仲微,是我的朋友,因为朋友的关系(把画)送给平仲微,等黔国公向他要就行了。”他就像这样的清高耿直,不随流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