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叛逆”妈妈的性启蒙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2-03 09:42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30 00:44
女儿松子刚满十岁的时候,像开了闸的水库,突然开始频繁的问关于两性的问题,而且小脑袋瓜儿思考得相当深入,有的问题恐怕成年人都不一定认真琢磨过呢。
就在那段时间,我在微信发了条朋友圈,没想到,引起“轩然大波”。
松子姥姥立即远隔重洋发来语音:“我一看,头都老大,这孩子太复杂,都不可爱了。我这个脑子简单的人可受不了。”
什么大事儿啊,能让亲姥姥都说孩子不可爱了呢?
我在朋友圈是这样写的(注:女儿说的是英文,被我翻译成中文):
不知各位看罢作何感想?先看看我的朋友们如何评论:
说实话,看完评论,我是相当意外的。要说年近八十岁的松子姥姥有那样吃惊的反应,我一点不觉得奇怪。万没料到的是,在我的朋友圈子里,竟然也能引起大呼小叫,不是认为孩子不正常,就是觉得妈妈不正常。
家有同龄孩子的,难道都没被问过类似的问题吗?
如果一个十岁,甚至超过十岁的孩子,从来没向父母提过有关两性的话题,是孩子真的从没思考过?还是他们选择了不跟父母说?这两者恐怕有本质的区别。
无论如何,女儿跟我说了,而且问得相当深入,至少说明一点:孩子非常信赖我,愿意跟我打开心扉,哪怕她自己也知道是羞于向外人启齿的事情,但可以对妈妈说,向妈妈问个究竟。
而且,松子性格偏内向,表达自己的*天生就不强烈。高兴的时候,很少像别的孩子那样蹦高雀跃欢声高唱。难过的时候,也很少嚎啕大哭,只会默不作声,顶多不动声色的流眼泪,我要是稍不注意,根本发现不了。
每当发现她的情绪,我会在没有外人的情况下,拥着她,慢慢引导她亲口说出事情的缘由和心里的感受。
我希望她学会主动表达内心的感受,因为,只有你让别人知道事情的缘由,才有可能得到解决或者改善 。 这世上,除了父母甘心努力做你肚里的蛔虫,以后都不会再有人一而再再而三的猜你。
还记得松子上学第一天,尿急了却不说,硬是尿了裤子。
就是这样一个小姑娘,如今,可以大大方方的和妈妈讨论敏感话题。从这个角度来说,我对自己的育儿成果是相当满意的。
哎呀,朋友圈里,竟然没有一个人看穿我想炫耀的那个点啊。
至于大家的担心:
一、孩子提出敏感问题的时候,家长不应反应异常。
既然孩子都问出口了,总不能给塞回去吧。我认为,无论怎么解答,首先,态度上要坦然、诚恳。
如果我们反应过激,反而是一种信息的加强,让孩子在以后更关注这些问题,而且,更糟糕的是,以后不再愿意对你坦白。
不回避,当然,更不能逗孩子、笑话孩子。
我们要做的,仅仅是本着尊重科学事实的态度,就事论事,如实回答。不要表现出异样,就好像他们在问:“天为什么是蓝的、草为什么是绿的”一样。这样 , 孩子才会对性这件事情,持有平常心,自然健康的发展。
我们要做的,仅仅是本着尊重科学事实的态度,就事论事,如实回答。不要表现出异样,就好像他们在问:“天为什么是蓝的、草为什么是绿的”一样。
本来嘛,客观的讲,它们本来就是一样的。我们人体自身,和其它生物一样,也是大自然的一份子啊。我们可以教孩子蚕宝宝从卵到蛾的奥妙,为什么到认识自己的时候,要遮遮掩掩呢?
我很赞同《和孩子谈谈性》一书中的观点:尽早让孩子了解自己的身体、和孩子开始谈论与性有关的话题,对孩子自然健康的成长至关重要。当然,这里说的性,是广义的概念,包括与两性相关的话题。
二、不要戴着有色眼镜诠释孩子的单纯。
都说是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提出了世界上最终极的三大哲学问题:我是谁、从哪来、到哪去。其实,许多孩子都曾有过这样的思考。只不过他们的问题以不同的形式表达出来,遇到敏感的话题,比如生死,比如两性,就会被带着有色眼镜的父母搪塞过去了。
大人往往戴着有色眼镜审视孩子们原本单纯的疑问。为什么孩子可以观察两只蛾子交配,从而明白蛾子是怎样繁殖后代的,却不能知道我们人类自己是怎样繁殖后代的呢?
无论问题多么尴尬,都不应对孩子加以评判。
我很欣赏一句话:你眼中的世界,就是自心的映射。
当我们自己在心里认为,有关性的东西,是羞耻、甚至肮脏丑陋的,那么你听到孩子问这类问题,便会条件反射的觉得不自然,区别对待。
你很可能会和松子姥姥一样,把孩子单纯的好奇,上升为对孩子本身的标签式评价。
你也可能会和多数人一样,认为应该转移话题,不该任由孩子想这些事情。
难道真的需要所谓的引导吗?
存在既为合理。
问号,它冒出来,绝不会自己消失掉。要想让问号不留痕迹,很简单,正面解答疑问。何苦人为制造神秘感,*孩子背着大人偷偷探索呢?
三、面对性的话题,我们应该告诉孩子什么?
1、性并不肮脏和羞耻。食色性也,性与食一样,都是人的自然本性。本性没所谓好坏,它可以是我们变得更加优秀的动力。
2、到了一定年龄之后,亲密行为是正常的。但需要建立在爱的基础之上。有爱的性,是美好的。但是,为了利益交换,或图一时之快而为的性,是不被鼓励的。
3、无论男女,都应有自我保护意识。比如避孕,防止疾病等等。这并不是鼓励他们早早的接触性。就如同,我们知道不一定会遇到坏人,但我们仍然会提前教会孩子,万一遇到坏人该怎么办。
遗憾的是,本应是我最亲密战友的松子爹,竟与“敌对群众”为伍,认为我这妈妈当得太“叛逆”。
有一次,就女儿将来是否可以“早恋”的问题,我们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争着争着,两人的声调越来越高,眼看就要演变为一场势不两立的战争。看着旁边这个嘴笨的男人,不等他费劲儿组织好下一句,我大气收兵:
那个嘴笨的“金疙瘩”,听到这,乐了。美吧?在自己女人的心中,你是沙中金。还有什么比这更到位的赞美?
我这颗闪耀着智慧之光的钻石啊,何必和金子争一时之输赢?娃儿在我手里呢,和女儿朝夕相处的人是我,知道吗?有句话叫近水楼台先得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