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祭统》诗解5祭者教本十伦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2-02 20:56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24 21:34
《礼记.祭统》诗解5祭者教本十伦
题文诗:
至祭至大,至大至备,其兴物备,物皆备具,
无所不备,至备至顺,至顺至和,至和真情,
上下和顺,无所不顺,顺以备者,其教之本.
君子之教,教以孝顺,外教尊长,内教孝亲.
明君在上,诸臣服从,崇事宗庙,子孙顺孝.
君身自行,尽事上道,君臣上下,端正其义,
政之以正,政教生焉.君子事君,必身行之,
不安于上,不以使下;所恶于下,不以事上;
先有诸己,后求诸人;先无诸己,后非诸人.
君子至教,必由其本,至本至顺,至顺情真,
真情至祭,祭者教本.祭有十伦,十伦伦常,
伦常之至,至常至情,至情真情,真情常在,
常在可见:事鬼神道,君臣之义,父子之伦,
贵贱之等,亲疏之杀,爵赏之施,夫妇之别,
政事之均,长幼之序,上下之际,此谓十伦.
正文:
夫祭之为物大矣,其兴物备矣。顺以备者也,其教之本与?是故,君子之教也,外则教之以尊其君长,内则教之以孝于其亲。是故,明君在上,则诸臣服从;崇事宗庙社稷,则子孙顺孝。尽其道,端其义,而教生焉。是故君子之事君也,必身行之,所不安于上,则不以使下;所恶于下,则不以事上;非诸人,行诸己,非教之道也。是故君子之教也,必由其本,顺之至也,祭其是与?故曰:祭者,教之本也已。
郑玄注: 夫祭之为物大矣,其兴物备矣。顺以备者也,其教之本与!为物,犹为礼也。兴物,谓荐百品。○与音馀,下“是与”同。是故君子之教也,外则教之以尊其君长,内则教之以孝於其亲。是故明君在上,则诸臣服从。崇事宗庙社稷,则子孙顺孝。尽其道,端其义,而教生焉。崇,犹尊也。○长,丁丈反,下长幼皆同。是故君子之事君也,必身行之,所不安於上,则不以使下;所恶於下,则不以事上。非诸人,行诸己,非教之道也。必身行之,言恕己乃行之。○恶,乌路反。是故君子之教也,必由其本,顺之至也,祭其是与!故曰“祭者,教之本也已”。教由孝顺生也。
[疏] “夫祭”至“也已”。○正义曰:此一节明祭祀礼备具,内外俱兼脩之於己,然后及物,是为政之本。“夫祭之为物大矣”者,物,谓事物,物大,言祭之为物盛大矣,以所行皆依礼,故为大。○“其兴物备矣”者,谓庶羞之属,言兴造庶羞百品皆是,故“兴物备矣”。○“顺以备者也,其教之本与”者,祭必依礼,是顺也。百品皆足,是备也。若能上下和顺,物皆备具,是为教之本。言圣人设教,惟以顺以备,故云“其教之本与”。○“是故君子”至“其亲”者,祭既顺、备,可为教,故人君因为教焉。外教谓郊天,内教谓孝於亲、祭宗庙。○“是故明君”至“顺孝”者,由咀茆教尊君长,故诸臣服从。内教孝则亲,故子孙顺孝。○“尽其道,端其义,而教生焉”者,谓人君身自行之,尽其事上之道,又端正君臣上下之义,则政教由此生焉。○“所不安於上,则不以使下”者,谓在上所为之事施之於己,己所不安,则不得施於下。○“所恶於下,则下以事上”者,在下有不善之事施於己,己所憎恶,则不得以此事於上,上亦憎恶也。○“非诸人,行诸己,非教之道也”者,结上二事。诸,於也,谓他人行此恶事加於己,己以为非,是非於人。己乃行此恶事而施人,是行於己也。若如此,非政教之道。言为政教必由於己,乃能及物,故下云“必由其本,顺之至也”。
【今译】
祭祀的意义是重大的,荐献物品是那样的完备。而正是因为 顺于道,才能达到这样的完备。这大概也就是教化的根本吧。所 以君子的教化,对外则教人尊敬君长,对内则教人孝顺父母。所以 圣明的君主在上,大臣们就都能服从;重视宗庙社稷的祭祀,子孙 就会孝顺。如果能尽心于此道,端正上下之义,教化也就开始了。 所以君子事奉君主,必须亲身实行。上面做的事情,使自己感到不 安的,就不要对下面这样做;下面做的事情,使自己感到嫌恶的,自 己也不要对上面这样做。如果批评别人这样做不好,而自己又这 样去做,这就不是教化的方法了。所以君子的教化,一定要从自己 这个根本做起,才能做到无所不顺。祭祀大概就是这样的。所以 说:“祭祀是教化的根本。”
夫祭有十伦焉;见事鬼神之道焉,见君臣之义焉,见父子之伦焉,见贵贱之等焉,见亲疏之杀焉,见爵赏之施焉,见夫妇之别焉,见政事之均焉,见长幼之序焉,见上下之际焉。此之谓十伦。
郑玄注 :夫祭有十伦焉:见事鬼神之道焉,见君臣之义焉,见父子之伦焉,见贵贱之等焉,见亲疏之杀焉,见爵赏之施焉,见夫妇之别焉,见政事之均焉,见长幼之序焉,见上下之际焉。此之谓十伦。伦,犹义也。○见事,贤遍反,下皆同。杀,色界反,徐所例反,下同。
[疏]“ 夫祭”至“十伦”。○正义曰:此一节广明祭有十种伦礼,今各随文解之。从此至“此之谓十伦”一经,总明十伦之目。从上虽云祭,其事隐;此广陈祭含十义,以显教之本十伦义也。
【今译】
祭祀有十种意义:一是体现服事鬼神的方法,二是体现君臣之 间的名分,三是体现父子之间的伦理,四是体现贵贱的等级,五是 体现亲疏的差别,六是体现爵赏的施行,七是体现夫妇的区别,八 是体现政事的均平,九是体现长幼的次序,十是体现上下的联系。 这就是祭祀的十种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