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10:53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1 21:02
一)、中西文化差异的主要表现 谈到中西文化的诸多差异,其实渗透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首先,从人类最基本的生存条件——饮食来说,中国人和西方人无论再烹调技法上,还是在进餐方式上,都大相径庭。 再烹调技法上,中国人利用煎、煮、蒸、炸、炒等各种方法,尽其所能追求菜肴的色、香、味俱全;而西方人的烹饪方法较之中国人则简单很多,他们似乎不太在意菜肴的颜色和造型的美感,而把更多的注意力聚集在“怎样尽量保留食物的营养价值”上。这种差异使我们不难看出,中国人注重形式,西方人注重内容。 再看进餐方式,中国人往往一家人围坐在桌边,对整着饭菜各取所需;而西方人则事先将食物分成小份,每人一份,各吃各的,互不相干。中国人的整体观念和西方人的个体意识在这种差别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其次,从对颜色的好恶上看,中国人喜欢红色,把红色当成喜庆、兴旺的象征;西方人更喜欢蓝色,因为在他们的心中,蓝色是沉着、冷静的代表。由此可见 ,中国人崇尚热情,西方人注重理性。 再次,从造字方法上看,中国人以象形字为主;西方人以“尽量使人明白一个字的含义”为宗旨。这种目标上的差异分明表明中国人注重外形上的美感,而 西方人注重内在的实用性。 最后。从艺术角度上看,中国的国画大开大阖,泼墨写意,气势如虹;西方油画讲究的却是人体比例和光学原理。写意和写实的不同风格表现出两种不同的民族个性:情感和理智。 (二)、中西文化差异的历史渊源 综上所述,中西文化在现象上的种种差异都可以归结为最本质的一点:中国人重道义,重感情;西方人重功效,重理智。 这种差别是深刻地孕育在两种文化的历史渊源中的,按先秦诸子的观点,中华文化即“道”,是教化的工夫。“仁者爱人”,血缘的亲情是割不断的,在宗法社会的基础上成为中华文化的第一基石。从伯牙琴到赵氏孤儿。从古诗十九首到唐诗宋词,何处少的一个“情”字?! 与此不同,西方的一切学说的母胎都始于哲学。哲学的定义即“爱智慧的学问”。亚里士多德的逻辑,阿基米德的几何,都是重智的产物。 (三)、中西文化差异在当代的延续和发展 在现代社会中,这种历史上的差异依然延续和发展着。中国人希望对社会生活实行事先主动协调,在兼顾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前提下,选择一条个人前进的道路。从战争年代,英雄先烈们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到和平年代,运动员为了祖国的荣誉,牺牲自己参加大赛,勇夺奖牌的机会,无 一事例不说明:整体至上的观念在中国人头脑里根深蒂固。究其原因,中国人重感情,重道义! 西方人希望对社会实行事后被动制约,用法律和组织措施来解决问题。这无疑是以理智为基础的。从英国的经验主义到美国的实用主义;从路德的宗教改革到韦伯的新教资本主义理论,再到穆勒的利己主义,都浸透着一种理智精神。在追求整体利益的过程中,其最终目标是要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外国运动员常常以个人名义参加比赛,他们追逐的目标不是单纯的为国争光,更重要的是:使自己超越生命的极限,实现人生的梦想!这种“个体本位”的思想无疑来源于理智的指导。 面对目前世界的资源稀缺问题,中西方的态度依然不同。中国大多通过节制自己的*和需求,来适应有限的资源。相反,西方的解决方案是:对有限的资源进行尽可能的开发,以适应、满足人的无限*。为了满足*,不择手段,甚至垄断和战争。 (四)、中西文化的特征比较及优劣分析 中国人这种忍耐与节欲的性格特征,缺乏对交换的要求,从而,造成了历史上的中华民族虽然文化灿烂,却没有产生商品经济的土壤,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在几千年里,一直占主导地位。人们注重个人修养的提高,却很少关心“社会对个人是否功平”的问题,致使公民作为个体,其权利不是至上的。 在西方文明中,私有观念根深蒂固,其基本性格即坦诚、直率。个人生存的满足需要人与人的相互交换,使商品经济应运而生。同时,西方人十分注重“社会对个人是否公平”的问题,每个公民的合法权利都是第一位的。 面对迥然不同的两种文化,我们无力去分辨哪一种文化更为优秀。因为,无论哪一种文化都各有所长,从而孕育了两种不同的文明;也各有所短,致使两种文化皆有不足,均尚待发展与完善。 中华文化的优势在于;关注人本身,以减少纷争;劣势在于:需要普遍的道德自觉的前提,最终要归结为个人心理状态的自我把握,难以实施监督保障措施。西方文化的优势在于:可操作性强;劣势在于:放任纷争。 小结: 故,西方人唯智,但是他们陷入了利己主义的冰水之中;中国人唯情,但是造成了“剪不断,理还乱”的裙带关系。西方人运用先进的科学征服了自然,也破坏了自然的平衡,但现代化的光辉毕竟出现在西方;中国人克制自己以适应自然,但对现代科技和先进的管理方法也奋起直追。 有比较方见差异,有差异方见和同。梅随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两种文化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让人类更幸福,而不断发展和完善。以儒教为核心的中华文化和以*教为核心的西方文化只有经过互相取长补短后,形成全新的文化体系,才能更合理的解决生存中的个体化满足问题,从而是得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达到和谐相处的境地。 参考资料 1、《智与情——中西文化之比较》 2、《中西文化差异两三事》 3、《人类社会发展新解》 摘自《世界弘明哲学季刊》2000年9月 4、《从饮食习惯看中西文化的差异》 5、《论语》 6、《诗经》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1 21:02
中国文化有许多不同的源流传统,但自中国秦汉文化以来,基本上是循着一种主体文化——儒家文化发展下来的。儒家文化强调自我的节制、忠孝和责任等等,这些都造成了中国人中庸的文化传统。西方文化的主要传统则是早期的希腊文化和罗马文化。希腊文化带有一种和谐的特点,它力求达到一种和谐。中期的*教时代,它追求功利、物欲,它导致了世俗的发展帝国的膨胀、繁荣和法律的健全。近代西方文化又出现“三”合一,它既有希腊的那种对人的尊重,对知识的追求,又有罗马的那种对功利的向往,同时又有*教对现实的批判,对理想主义的向往。 综上所述,中西文化在现象上的种种差异都可以归结为最本质的一点:中国人重道义,重感情;西方人重功效,重理智。中国人的整体观念比较重,而西方文化强调的是自我价值和个人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