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社主义改革中有哪些成功的经验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10:54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10 16:30
一、提出“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思想
为了全面纠正十年“*”的错误路线,实行全面的拔乱反正,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确定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完成后,如何 建设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个中心任务突出地摆到了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1979年 3月,*就明确提出:“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 化道路。”[1](P163)他还对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重视的两个重要特点,即底子薄及 人口多、耕地少进行了分析。党的十二大,*在总结我国*和建设经验的基础上 ,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论断和现代化的基本方向。1984年10月, *强调“*和建设都要走自己的路”,“中国*的成功,是*同志把马克 思列宁主义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现在中国搞建设,也要把马克思列宁主 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2](P94~95)1987年8月,*特别强调指出 :“我们党的十三大要阐述中国社会主义是处在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 会主义本身是*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 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订规划。”[2](P225)至此,“走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思想已经趋于成熟,并成为制定各项方针、*,开展各项工作 的根本指导思想。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理论的核心是全面现代化的思想。与此前的“中国工业化道路 ”思想相比,它既强调工业化的重要,也强调中国的现代化应该是工业化、*民主化 和思想文化现代化的统一,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不能只看重其中的一方面,而导致现代化 过程中的种种失衡现象出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是全面现代化的思想,在党的十三大报 告中被规范地表述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一 表述被党的十四大、十五大所沿用,并被固定下来,成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奋斗目标。
二、“两个文明”建设成为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主要内容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完成了全面的拔乱反正,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 现了由片面现代化向全面现代化的转变。使以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为主要内容 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重新开始起步。起步后,首先抓住了农业和农村工作,实行家庭 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业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通过调整工业结构解决轻重工业的比例 失调问题,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上了正确的道路,并全面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的新局面。
1982年,党的十二大明确了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总任务: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 生,艰苦奋斗,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 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当时,已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当作 社会主义两个密不可分的重要特征进行了详细阐述。在实际进程中,一方面由于改革开 放冲破了僵化的经济*,使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以不可阻挡之势蓬勃发展。沿海地区, 从南到北,形成了广阔的前沿开放地带,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不仅促进了三大产业的 协调发展,而且带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另一方面理想教育、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 在全社会范围内广泛开展,人们的思想冲破了旧观念的束缚。追求变革、勇于开拓、讲 求实效形成潮流。实践中,使我们对自己所处的历史阶段和基本任务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党的十三大正式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任 务是要实现别的许多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和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现 代化。确立了我国经济建设“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在这当时和之后的一段时间,尽管 国际国内形势复杂多变,但仍实现了国内社会稳定、*稳定和经济发展,保证了改革 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继续进行。从1992年党的十四大开始,在“以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 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思想的指导下,不仅使现代化 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而且在思想上还突破了姓“资”姓“社”的束缚,提出了建立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构想。从此,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得以加快推进, 国内生产总值连年增长。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资源的开发极大地适应了科学技术的迅 猛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剧烈竞争。
具有重要意义的党的十五大,确立了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总结了近20 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克服了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抵制了 抛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错误主张。全面规划了迈向21世纪的战略目标,提出要实现工 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的伟大构想。
三、这一时期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经验
1.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20多年来,现代化建设的成 功经验告诉我们,在一个人口多、底子薄、文化科技总体水平不高、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仍居于世界后列的大国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历史任务。它既承担 着完成传统工业化的任务,又承担着进行新的产业*的任务。在国际经济和科学技术 激烈竞争的形势下,科学技术是尽快改变我国生产力的落后面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的关键因素,是当今中国发展生产力的突破口。
当今世界,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地发展,并且正在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被应用于生 产,使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面貌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在这种形势下,我们要实现“ 四个现代化”,必须比以往更加重视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在农业方面,我 们要用占世界7%的土地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特别是生物技术、计 算机技术、核技术等高新技术和科学的管理方法来改造传统农业,发展新兴农业。工业 方面,则必须应用以电子信息和自动化技术、新能源和新材料技术来改造传统产业,用 于新产品开发,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从而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走出 “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的老路。至于国防现代化,就更离不开科学技术。此外, 决策的自主化、科学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也都离不开科学技 术。
2.改革开放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动力。20多年前,*深刻地指出,“四个现 代化”是一场“伟大*”,“这场*既然要大幅度地改变落后的生产力,就必须要 多方面地改变生产关系,改变上层建筑,改变工农业企业的管理方式和国家对工农业企 业的管理方式,使之适应于现代化大经济的需要。各个经济战线不仅需要进行技术上的 重大改革,而且需要进行制度上组织上的重大改革。进行这些改革,是全国人民的长远 利益所在,否则,我们不能摆脱目前生产技术和生产管理的落后状态。”[1](P135~13 6)在这里*第一次揭示了改革与现代化之间的内在联系:现代化本身就是一场* ,只有通过改革,才能实现现代化。20年的实践使我们进一步加深了对这些论断的认识 。改革旧的*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为我国的现代化扫清了障碍、开辟了道 路,改革使从经济、*到思想、文化,从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到行为方式、思维方式 完成了现代化所要实现的从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的转型。全面改革推动着社会主义现代 化不断向纵深发展,也为实现全面现代化创造了条件。
开放,不仅适应了世界经济的客观状况和发展趋势,也推动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 ,中国的现代化已经越来越离不开对外开放。对外开放,加强了同世界各国在贸易、科 技、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 建立,提高了我国的经济管理和科学技术的水平,扩大了对外贸易,弥补了国内建设资 金的不足,这一切都是推动现代化的直接动力。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将被作为社 会主义现代化的持久动力而被继续坚持下去。实践也证明,改革开放是建设有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现代化所必需的。
3.*稳定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保障。在一个拥有近13亿人口的大国进行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设是一项伟大的事业。我们具有许多有利条件和优势,也有许多不利因素和 困难,如众多的人口以及由此带来的资源相对短缺、交通运输紧张、就业压力大、生态 环境恶化等。在这样的国情下,如果全体人民同心同德、齐心协力地进行现代化建设, 就能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最大限度地发挥我们的优势。反之,如果*不稳定,社 会*、人民内部发生*,那就不仅会加剧原有矛盾和困难,而且会丧失我们的有利 条件和优势,现代化的实现就无从谈起。从这个意义上讲,保持*的稳定是实现现代 化的重要保证。用*同志的话来说就是:“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 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2](P284)为此,所有 关于中国现代化的设计都要把保持社会稳定放在首位,一切有关现代化的方针、*、 方案都要服从于稳定这一最根本的大局。
4.必须把现代化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统一起来。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 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实现人、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协调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贯思想。 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把现代化建设 与可持续发展内在地统一起来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 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 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我们不仅要把眼前的改革和现代化建设搞好,还要为我们 的子孙后代着想,决不能吃祖宗粮,断子孙路,走浪费资源和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 我们不能为谋求一时的发展而以牺牲长久利益为代价。
总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立足于中国的现实,吸纳和借鉴了 世界的和我国的现代化的经验和教训,找到了一条真正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道路,实现了经济的、*的和思想文化的现代化的全面发展。
衣:改革开放前,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商品供应严重匮乏,人们买衣服要凭布票,且数量有限,色彩和样式单调。大家都穿着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被形容为“蓝色的海洋”。改革开放后,随着物质的丰富和思想的解放,人们的衣着变得丰富多彩,不少人穿上名牌服装或时装,服饰已不仅仅是御寒的工具,更是人们显示风度、展示个性的方式。
食:改革开放前,食物匮乏、单调,人们的营养严重不足,有些农村甚至没有解决最基本的温饱问题。改革开放后,十几亿人民的吃饭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人们不但能“吃饱”,还要“吃好”,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绿色食品等科学卫生的概念也日益深入人心。
住:改革开放前,人们的居住条件较差。改革开放后,不仅人均居住面积大,而且室内装修和居住环境也有明显的改善。
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交通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铁路、公路和航线的增长都很快。
由于经济条件的好转和假期的延长,出门旅游的人越来越多,除乘火车外,乘坐飞机也不是稀罕的事了,开私人汽车出行的人也占一定比重。
用:改革开放前,代表着当时生活水平的“四大件”是缝纫机、自行车、手表和收音机。改革开放后,彩电、冰箱、洗衣机、空调、电话、电脑、手机已相当普及。
以上说明,改革开放给我们生活带来了巨大变化。
参考以下资料,希望对你有用
二十年的改革开放经济总势分析。
一个计划经济*的国家向市场经济转轨,一般都是通货膨胀,我国则实现了低膨胀,一个发展中国家向工业化转轨,随着消费增加,投资增加,一般都发生通货膨胀。
二十年的改革开放使国家的经济基础发生深刻的,不可扭转的变化,并使上层建筑方方面面发展变化。
改革开放中的几大问题: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真正体现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问题。
(如何巩固国有经济的地位,国有经济改革是重中之重,难中之难,不仅仅是个经济问题)(国有经济才能体现社会主义)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进一步加强和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问题,历史上农业的发展,制约着其它部门的发展,经济发展在农业基础上,我国的农业问题要靠自己解决,不能依靠国际贸易。贸易经济条件下,农业作为传统产业可能萎缩,资本流向高回报的区域,85-95,随着城市改革的发展,农业徘徊不前。“白条子”现象:农村人的粮食上缴,换不到钱币,只有欠条一张。还有各种苛捐杂税。工业化过程中,耕地面积缩小。由于中内抓得紧,95年后又气候好,农业形势大好。
中国是怕旱不怕涝。农村的资金,技术,人才问题待解决。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实现劳动者的充分就业问题?
“市场经济追求效率,机器排挤工人,对劳动者的需求下降,即相对下降,另一方面,劳动力资源不断增加。
历史上,计划经济下实现“低工资、高就业”,背上冗包袱,国有企业为40%,是为了维系社会稳定。
现在市场经济追求‘大市场、小*’,精减三千八百万-四千万吃财政饭的人。民与官的比例为1:30。
中国的农村存在严重的*失业现象,耕地者只需1亿,乡镇企业容纳1亿-1亿三千万,还有一亿七千万-二亿的富余人口。
失业过高会比通货膨胀(“货币增值,物价上涨”)引起更尖锐的社会不稳定问题。
4、居民收入差距拉大和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拉大的问题,(一个始终存在的问题)。“构成个人收入的途径是多元的,基尼系数在0-1间,= ,改革前,城市为0.11,农村为0.13,改革后,1994年,城市为0.36,农村为0.41,相当于一个中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居民基尼系数。基尼系数越高,居民收入差距越大,系数越低,居民收入差距越小,‘效率公平兼顾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为减少差距,对收入高者收税,对低收入者规度最低工资,给以补贴、失业救济金等。注重公平则效率低,注重效率则差距大。只要采用市场经济,居民收入差距和地区间差距是不可避免的。发达地区经济基础高,多从事技术密集、资本、资金、劳动力密集的高附加值的产业,市场容量大。
不发达地区以土地等自然资源、劳动力密集的,低附加值的传统产业,产品为产业,如农业商品初步加工一般来说,东部沿海区发达,中部欠发达,西部不发达,加上80年代后**向东倾斜,愈加拉大差距。
78年,人国民收入最高为上海,最低为贵州,78年差率为7倍多,改革后为10.4倍,差距过多会导致利益摩擦,地区壁垒,地方保护主义,如黑龙江世界发达国家一般最先进地区与最落后地区的差率为2,日本为1:0.75,例V理论:
发达地区空间变小,速度放慢。不发达地区则突飞猛进。
5、*问题
“*严重,令资产阶级政客自以为小学生,市场经济将货币推在前所未有的高度,管理疏漏,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某些人为了弥补利益损失,发生了*”。
6、社会治安问题
社会治安的指标:1、犯罪率;2、居民安全感系数。
严打只是治标,急待治本。
在社会治安的背后要思考另外一些问题,有的被经济所*,有的是文盲,法盲。
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问题。
“两只手一起抓”,市场经济条件下精神文明是什么,要不要改变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精神文明。道德观念是什么,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英雄人物是什么?学模范,学谁?学什么?
8、产业结构调整的问题
一般是两个问题:1)产业结构高级化;2)优化:产业结构间关系,我们的产业结构是重型,第二产业处于重要地位,第三产业处于薄弱地位,农业的市场化,科学化程度弱,生产率低。在第二产业中如何调节一些传统企业:纺织,机械,如何加强高新,支柱产业,第三产业中金融、旅游业、服务业等等如何发展。第二产业在第一产业基础上发展,第三产业以第二为基础,反过来第三产业促进第、二的发展,这几个问题始终伴随着改革开放,颂叟不可忽视。
四个挑战:
一、二十年来改革开放固然取得高成就,但是起点低,取得经济高增长是较容易的,如同跳横杆一样,当经济达到一定高度时,再取得高速增长谈何容易。克林顿使美国经济处于自二战以来最景气的时期。如果我国经济达到一定高度,而问题没有解决的话,再增长谈何容易。
二、经济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环境的破坏、资源的浪费为代价的,如果要保持环境,合理利用资源,再要增长谈何容易。
发展经济学告诉我们,一个国家要保持生存,解决温饱时,环境一定程度破坏可以容忍,但从长远的目光看,从承担的责任看,不能再 破坏环境。
保护环境、资源,有的行业要禁止或*,有的资源在没有高技术条件下不许。
三、我国对外开放不断加快,逐渐与世界接轨,但我国对外开放与世界经济不融合是有限的,假如我国真正成为世界贸易组成的一员,则我们面对的不再是技术含量低,小规模的港澳台资本,而是资本雄厚,高科技支撑,管理者道,有强大竞争力的欧、美、日的*公司的竞争,这时的挑战将是巨大的。
金融,保险业开放很有限,免受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太大影响,使得人民币自由兑换将推迟10年。
国际大保险公司已在我国等待6年,而没有领到营业执照。
四、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有两种模式:1、激进式的休克疗法,俄罗斯、东欧采纳;2、中国式的渐进法,哪一种更能有效的,付代价较小的实现转轨。1、是先对计划经济进行彻底打破,在这个打破了的基础上建立市场经济,风险大;2、是由点到面,由易到难的逐渐改革法,摸石过河法。
局限性:由于只渐进的,一些深层次的矛盾问题逐渐暴露出来,由于是由易到难,越到后就越难,到现在正到了关键的时期。
假如俄罗斯,东欧的改革获得成功,经济增长速度加快,经济开始繁荣,而我们的问题没有解决,甚至激化,结构畸形,则面临的压力和挑战则更大。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10 16:30
最成功的经验就是*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