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10:54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1 21:20
长期从事前寒武纪地质、地球化学和有关的研究。他在对中条山前寒武纪地质和深部地质研究中,用综合年代学方法建立了新型的年代构造格架,提出火成岩年代-地球化学作为岩石圈“探针”的新方法,并建立了年代地壳结构模式,重新解剖了中条山前寒武纪重大地质事件和铜矿成矿历史,在理论上和方法上都有突破。他对冀东的构造格架、地层划分、岩石演变和成矿规律进行总结,建立了一个较完整的冀东早前寒武纪地壳演化模式,对部分麻粒岩成因提出新论点。在对华北克拉通的研究中,他提出太古宙地壳成熟度高,富大半径亲石元素和亏损高强场元素,以大面积底板垫托作用形成的高级变质区为主,同时指出元古为垂直增长的网点位置的底板垫托模式,并指出其时空在全球的特殊性。
作为一个前寒武纪地质学家,他较早认识到同位素年代学和同位素地球化学对于研究前寒武纪地质学的重要性,并给予极大的关注和支持。他认为,没有同位素地质学,特别是先进的同位素测年技术的配合,前寒武纪地质研究不可能深入发展。在他担任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同位素地质研究室主任期间,从派技术人员到国外学习,引进单颗粒锆石UPb稀释法等先进测年方法,到指导申请自然科学基金,甚至把自己项目的经费先拿出来作为试验启动资金。应该说,他对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同位素地质研究室的发展功不可没。他曾为中国引进先进的离子探针质谱仪多方努力,给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同位素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室以力所能及的支持,促成该学科青年试验室的建立。他通过长期实践,对若干测年方法进行分析、对比和评估,从地质学角度探讨它们在前寒武纪地质研究中的适用性和应用条件,这对于前寒武纪地质工作者和同位素地质工作者都不无启示。 有7部专着(合着),约120篇中英文学术论文。
1:孙大中、石世民,山西省中条山前震旦系地层及构造,地质学报,1959 ,39(3)。
2:中条山铜矿地质编写组,中条山铜矿地质,地质出版社,1978。
3:Sun Dazhong,Wu Changhua,The Principal Ge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Cha racteristics of the Archean Greenstonegneiss Sequence in North China,Spec Pub sAustralia,1981,7.
4:孙大中、吴昌华,中国绿岩带何在?地质科技通报,1982,7。
5:孙大中主编,冀东早前寒武地质,天津科技出版社,1984。
6:Cheng Yuqi,Sun Dazhong,Wu Jiashan,Evolutionary Megacycles of the Earl y Precambrian ProtoNorth China Platform,Journal of Geodynamics,1984,1.
7:Sun Dazhong,Lu Songnian,A Subdivision of the Precambrian of China, Precambrian Research,1985,28.
8:孙大中、陆松年,华北地台的元古宙构造演化,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1987,16 。
9:胡为兴、孙大中,中条山早元古代铜矿成矿作用及演化,地质学报,1987,61( 2)。
11:孙大中,对早前寒武高级变质岩地层划分和绿岩带问题的讨论,中国变质地质 图编制与研究论文集,第一辑,地质出版社,1987。
12:孙大中、翟安民,古华北陆台早前寒武纪地壳演化的几个问题的讨论,中国变 质地质图编制与研究论文集,第一辑,地质出版社,1987。
13:Sun Dazhong,Tectonic and Geochemical Development of Archean and Proterozoic Mobile Belts in Eastern China,Progress in Geosciences of China,(1985—1988)——Papers to 28th IGCGeolPublHouse,1988,3.
14孙大中、王魁元、王俊连、杨春亮、赵福明,冀东太古宙含金岩系的研究,中 国金矿主要类型区域成矿条件文集,2:冀东地区,地质出版社,1989。
15:Sun Dazhong,Hu Weixing,Tang Min,Zhao Fengqing,Condie,KC,Origin of Late Archean and Early Proterozoic Rocks and Associated Mineral Deposits from t he Zhongtiao Mountains,Eastcentral China,Precambrian Research,1990,47,3.
16:孙大中,前寒武纪地质年代学问题的探讨,中国区域地质,1990,4。
17:孙大中、胡维兴,中条山前寒武纪年代构造格架和年代地壳结构,地质出版社 ,1993。
18:孙大中,可持续发展与广东省实施的可能性,“建立广东省发展新优势研究 会”专题报告,1994。
19:孙大中、朱炳泉、赵振华、李献华、王江海,*地球化学动力学,21世纪初 科学发展趋势,科学出版社,1996。
20:孙大中,可持续发展——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概念,学术研究,1996,1。
21:孙大中,珠江三角洲资源、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珠江三角洲经济,1996, (1~2)。
22:Sun Dazhong,Li Xianhua,Qiu Huaning,Geochronology,Accretion and Tecto nic Framework of Precambrian Continental Crust of Eastern China,Wang Hongzhe n et al(eds):Proc30th International Geological Congress,VSP,1997,1.
23:金文山、孙大中,华南*深部地壳结构及其演化,地质出版社,1997。
24:孙大中,中国太古宙,地球化学,1998,4。 除中条山、冀东两地外,孙大中研究前寒武纪地质的足迹遍及大江南北。他所涉及的相关领域宽,有长期而系统研究的优势。他对前寒武纪地质的许多重大问题,诸如前寒武纪时代和地层划分、绿岩带问题、长英质片麻岩问题及早期地壳生长和演化问题等都有独到的见解。
他总结了中国东部前寒武纪*地壳的构造格架,认为:华北地块主要由太古宙基底组成,已发现的最老年龄为3800Ma,最重要的地壳生长期在3000—2800Ma,晚太古代和早元古代分别发生地壳再造,吕梁运动时期最终克拉通化;扬子地块最老岩石为晚太古代(2800—2500Ma),代表该地块的陆核,早元古代晚期—中元古代快速生长和广泛的再造,形成*基底;华夏地块基底岩石为早元古代(—1800Ma),中元古代时大规模地壳生长,可能存在未出露的晚太古代地壳。华夏地块与扬子地块在晋宁运动时发生碰撞,大洋和*岛弧增生到扬子地块南缘,伴随有广泛的地壳重熔和一些地幔物质的加入;华北地块与扬子地块的碰撞可能发生在加里东期或印支期。他根据中国的早期地壳富大半径亲石元素和亏损高强场元素等地球化学特点,推断太古宙地壳为面型板底垫托生长模式,而早元古代为网点型板底垫托模式,即早期地壳以垂直增长为主,与澳大利亚和非洲*的生长模式相近。华北克拉通地壳成熟度高,演化时间长而连续。由于生热元素(K,U,Th)含量高,变质作用和构造活动强烈且又复杂,中国太古宙地壳经历强烈而滞后的改造,与北半球西部和南半球有明显的不同;而早元古活动带独具特色,其早期在地质和成矿方面与国外太古宙绿岩带的某些特点相似,但时间滞后;晚期与国外中、晚元古代冒地槽或裂谷的某些特点相似,也形成超大型矿床,但时间又提前了。他针对中国前寒武纪地质和金属成矿作用的特点,就前寒武纪地质研究和找矿工作战略问题多次向上级主管部门提出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