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2-26 20:51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3 16:38
【原文】
涞水又北迳小黉东,又东迳大黉南,盖霍原隐居教授处也。徐广云:原隐居广阳山,教授数千人,为王浚所害,虽千古世悬,犹表二黉之称。既无碑颂,竟不知定谁居也。
巨马水又东,郦亭沟水注之。水上承督亢沟水于逎县东,东南流,历紫渊东。余六世祖乐浪府君,自涿之先贤乡爰宅其阴,西带巨川,东翼兹水,枝流津通,缠络墟圃,匪直田渔之赡可怀,信为游神之胜处也。其水东南流,又名之为郦亭沟。
【译文】
涞水又北流经小黉东边,又东经大黉南边,这是霍原隐居教学的地方。徐广说:霍原隐居广阳山,教授数千人,被王浚所害,虽然相隔的时代久远,还有二黉(学校)的称呼。但没有碑石,不知道究竟是谁的居处。
巨马水又东流,有郦亭沟水注入。郦亭沟水上口在逎县东边,承接督亢沟水,向东南流,经紫渊东面。我的六世祖是乐浪郡的太守,从涿郡的先贤乡迁居到这里,于是就住在水南,西面环绕着巨马大河,东面分列着这沟水,支流贯通,缠绕田园,不仅有丰富的农产品和水产品令人怀恋,实在也是遨游嬉娱的佳境。这支水东南流,又名为郦亭沟。
原文:涞水又北迳小黉东,又东迳大黉南,盖霍原隐居教授处也。徐广云:原隐居广阳山,教授数千人,为王浚所害,虽千古世悬,犹表二黉之称。既无碑颂,竟不知定谁居也。
巨马水又东,郦亭沟水注之。水上承督亢沟水于逎县东,东南流,历紫渊东。余六世祖乐浪府君,自涿之先贤乡爰宅其阴,西带巨川,东翼兹水,枝流津通,缠络墟圃,匪直田渔之赡可怀,信为游神之胜处也。其水东南流,又名之为郦亭沟。
翻译:巨马水向东流,有郦亭沟水注入。郦亭沟水上口在逎县东边,承接督亢沟水,向东南流,经紫渊东面。
我的六世祖是乐浪郡的太守,从涿郡的先贤乡迁居到这里,于是就住在水南,西面环绕着巨马大河,东面分列着这沟水,支流贯通,缠绕田园,不仅有丰富的农产品和水产品令人怀恋,实在也是遨游嬉娱的佳境。这支水东南流,又名为郦亭沟。
扩展资料
拒马河是河北省内唯一一条长年不断的河流,为北京市五大水系之一,大清河支流。发源于河北省涞源县西北太行山麓,在北京市房山区十渡镇套港村入市界,流经十渡风景区、张坊镇、南尚乐乡。
在张坊镇张坊村分为南北两支。北支为北拒马河,流经南尚乐乡,于二合庄村东出市境,至东茨村以下称白沟河,在白沟镇与南拒马河汇合入大清河。
原文:涞水又北迳小黉东,又东迳大黉南,盖霍原隐居教授处也。
徐广云:原隐居广阳山,教授数千人,为王浚所害,虽千古世悬,犹表二黉之称。既无碑颂,竟不知定谁居也。
巨马水又东,郦亭沟水注之。水上承督亢沟水于逎县东,东南流,历紫渊东。
余六世祖乐浪府君,自涿之先贤乡爰宅其阴,西带巨川,东翼兹水,枝流津通,缠络墟圃,匪直田渔之赡可怀,信为游神之抄胜处也。其水东南流,知又名之为郦亭沟。
翻译:巨马水向东流,有郦亭沟水注入。郦亭沟水上口在逎县东边,承接督亢沟水,向东南流,经紫渊东面。
我的六世祖是乐浪郡的太守,从涿郡的先贤乡迁居到这里,于是就住在水南,西面环绕着巨马大河,东面分列着这沟水,支流贯通,缠绕田园,不仅有丰富的农产品和水产品令人怀恋,实在也是遨游嬉娱的佳境。这支水东南流,又名为郦亭沟。
扩展资料拒马河是河北省内唯一一条长年不断的河流,为北京市五大水系之一,大清河支流。发源于河北省涞源县西北太行山麓,在北京市房山区十渡镇套港村入市界,流经十渡风景区、张坊镇、南尚乐乡。
在张坊镇张坊村分为南北两支。北支为北拒马河,流经南尚乐乡,于二合庄村东出市境,道至东茨村以下称白沟河,在白沟镇与南拒马河汇合入大清河。
拒马河:《水经注》记:"巨马河出代郡广昌县涞山"。
涞源曾名广昌县隶代郡,涞山一山分七峰,又名"七山"。 即涞水也,有二源,俱发涞山, (拒马河出今河北涞源县古称广昌县,水源其一源自涞源南著名白石山北,涞山又称七山今称旗山,是临近涞源南的小山。
拒马河形成于70万年前,发源于涞源盆地) 东迳广昌县故城南,王莽之广屏矣,魏封乐进为侯国。 涞水又东北迳西射鱼城东南而东北流又迳东射鱼城南,又屈迳其城东, (涞源东三甲村有古城遗址,疑为射鱼城;另涞源县稻地庄北,傲鱼沟西山之西,此地水域开阔,适合建城捕鱼,而且是交通要道,适合建城扼守,也可能是东西射鱼城) 涞水又东北历紫石溪口与紫水合(紫水今称小西河附近有紫石口村,秦汉也称南涿水),水北出圣人城北大亘下(水出自小五台山东,及西灵山一带,大亘可能指西灵山),东南流,左会磊砢溪水(当地人称角沟水,发源东灵山南水水峪尖山南,是与永定河支流清水河的分水岭),盖山崩委涧,积石沦隍,故溪涧受其名矣。
水出东北,西南流注紫石溪水。紫石溪水又迳圣人城东(圣人城位于九龙镇西大龙门堡,其名取自霍原,在今龙门天关,唐宋以后易名大龙门堡),又东南,右会檐车水(黑水),水出檐车硎,东南流迳圣人城南,南流注紫石水,又南注于涞水。
涞水又东南迳榆城南,又屈迳其城东,谓之榆城河。 (十渡西涞水县都衙乡都衙村南有古城遗址,疑为古榆城。
但与郦道元所述榆城在拒马河北位置相左,而今十渡镇与描述榆城的位置相近,且也存古遗迹) 涞水又南迳藏刀山下,层岩壁立,直上干霄,远望崖侧,有若积刀,钚钚相比,咸悉西首。 (1. 如果按“涞水又南,迳藏刀山下”来理解:世人认为今涞水县铁锁崖是《水经注》的藏刀山,包括《涿州县志》等。
是正确的。2.如果按“涞水又南迳藏刀山下”来理解:遗憾铁锁崖有藏刀山之姿,并无藏刀山之位,二者不是一处,应为讹传。
铁锁崖在巨马水南;而藏刀山在巨马水北,显然二者不是同一山,藏刀山另有其处)。
文言文画蛇添足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
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注释1.祠(cí):祭祀。周代贵族一年四季都要祭祀祖宗,每个季度祭祀都有专门的称呼,春天祭祀叫“祠”。
祠者:主管祭祀的*。 2.舍人:门客,手下办事的人。
3.卮(zhī):古代的一种盛酒器,类似壶。 4.相谓:互相商议。
5.请画地为蛇:要求大家在地上画蛇。画地:在地面上画(画的过程)。
为蛇:画蛇(画的结果)。 6.引酒且饮之:拿起酒壶准备饮酒。
引:拿,举。 7.蛇固无足:蛇本来就没有脚。
固:本来,原来。 8.子:对人的尊称,您;你。
9.安能:怎么能;哪能。 10.为:给;替 11.遂:于是;就。
12.赐:赏赐,古代上给下,长辈给晚辈送东西叫赐。 13.为之足:给它画上脚。
足(此句中的足):画脚。 14.终:最终、最后。
15.引:拿起。 16.且:准备。
17.成:完成。 18.余:剩余。
19.足:脚。足:画脚 20.亡:丢失,失去。
21.为:给,替。 22.乃左手持卮:却,表示转折 23.夺其卮曰:他的,指代先成蛇者 24.遂饮其酒:那,指示代词 25.终亡其酒:那,指示代词 26、谓:对。
说。
译文古代楚国有个人祭过祖宗以后,把一壶酒赏给来帮忙祭祀的门客一壶酒。门客们互相商量说:“大家一起喝这壶酒不足够,一个人喝它还有剩余。
要求大家在地上画蛇,先画好的人喝这壶酒。” 一个人最先完成了,拿起酒壶准备饮酒,却左手拿着酒壶,右手画蛇,说:“我能够为它画脚。”
他还没有(把脚)完成,另一个人的蛇画好了,抢过他的酒壶,说:“蛇本来就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画脚呢?”话刚说完,就把那壶酒喝完了。 那个给蛇画脚的人,最终失掉了那壶酒。
分析点评这个故事告诉人们,蛇本来没有脚,先画成蛇的人,却将蛇添了脚,结果不成为蛇。后遂用画蛇添足,比喻节外生枝,告诉人们做任何事都要实事求是,不卖弄聪明,否则非但不能把事情做好,反而会把事情弄砸。
不论对国家、人民或自己,都具有安全性。这个故事的意义是肤浅的,“画蛇添足”的教训,值得我们记取。
不要因为小小的错误而丧失了自己本该有的东西。"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真是可惜! 揭示道理1:做事不可多此一举了,否则有时还会失去一些东西,得不偿失,弄巧成拙。 2: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
3:这篇寓言告诉人们,凡做一件事情,必须有具体的要求和明确的目标,要以清醒坚定的意志,追求之,完成之,不要被胜利冲昏头脑。被胜利冲昏头脑的人,往往为盲目乐观所蔽,而招致失败。
掩耳盗铃范氏之亡也①,百姓有得钟②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③;以锤④毁之,钟况然⑤有声。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⑥掩其耳。
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7)也!注释(1)范氏之亡也:范氏是春秋末期晋国的贵族,被其他四家贵族联合打败后,逃在齐国。 亡,逃亡。
(2)钟:古代的打击乐器。 (3)则:但是(4)负:用背驮东西。
(5)锤(chuí):槌子或棒子。 (6)况(huàng)然:形容钟声。
(7)遽(jù):立刻。 (8)悖(bèi):荒谬。
(8)恶(e):害怕。 译文范氏逃亡的时候,有个人趁机偷了一口钟,想要背着它逃跑。
但是,这口钟太大了,不好背,他就打算用锤子砸碎以后再背。谁知,刚砸了一下,那口钟就“咣”地发出了很大的响声。
他生怕别人听到钟声,来把钟夺走了,就急忙把自己的两只耳朵紧紧捂住继续敲。害怕别人听到钟的声音,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捂住自己的耳朵就以为别人也听不到了,这就太荒谬了。
寓意钟的响声是客观存在的,不管你掩不掩耳朵,它总是要响的。凡是要客观存在的东西,都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有的人对不喜欢的客观存在,采取不承认的态度,以为如此,客观就不存在了,这和“掩耳盗铃”一样,都是极端的主观唯心主义——唯我论的表现。嫦娥奔月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羿妻嫦娥窃之奔月,托身于月,是为蟾蜍,而为月精。
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随和.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摘令伐木。注释斫:zhuo,大锄;引申为用刀、斧等砍翻译羿从西王母处请来不死之药,后羿的妻子嫦娥偷吃了这颗灵药,飞往月宫 嫦娥于是就住在月宫之中,变成了蟾蜍 就是传说中的月精 故老的传说中月亮上有颗桂树,还有蟾蜍。
因此有一本记录异事的书上说:”月亮上有颗桂树非常高,树下有个人不停的砍砍,可是树被砍开之后马上就愈合了,砍树的人叫做吴刚,是西河人,在学仙道的时候犯了过错,就罚他砍伐桂树。刻舟求剑楚(周代国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jù qì)其舟,曰:“是吾(wú)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yǐ),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节选自《吕氏春秋·察今》 注释1.涉--渡,由后文的“舟”得出。
2.者--……的人,定语后置的标志。 3.其--他的,代词。
4。.。
魏书山伟传 【原文】 山伟,字仲才,河南洛阳人也。
其先代人。祖强,美容貌,身长八尺五寸,工骑射,弯弓五石。
为奏事中散,从显祖猎方山,有两狐起于御前,诏强射之,百步内二狐俱获。位内行长。
父稚之,营陵令。伟随父之县,遂师事县人王惠,涉猎文史。
稚之位金明太守。肃宗初,元匡为御史中尉,以伟兼侍御史。
入台五日,便遇正会。伟司神武门,其妻从叔为羽林队主,挝直长于殿门,伟即劾奏。
匡善之,俄然奏正。帖国子助教,迁员外郎、廷尉评。
时天下无事,进仕路难,代迁之人,多不沾预。及六镇、陇西二方起逆,领军元义欲用代来寒人为传诏以慰悦之,而牧守子孙投状求者百余人。
又欲杜之,因奏立勋附队,令各依资出身。自是北人悉被收叙。
伟遂奏记,赞义德美。义素不识伟,访侍中安丰王延明、黄门郎元顺,顺等因是称荐之。
义令仆射元钦引伟兼尚书二千石郎,后正名士郎。修《起居注》。
仆射元顺领选,表荐为谏议大夫。尔朱荣之害朝士,伟时守直,故免祸。
及庄帝入宫,仍除伟给事黄门侍郎。先是,伟与仪曹郎袁升、屯田郎李延孝、外兵郎李奂、三公郎王延业方驾而行,伟少居后。
路逢一尼,望之叹曰:"此辈缘业,同日而死。"谓伟曰:"君方近天子,当作好官。
"而升等四人,皆于河阴遇害,果如其言。俄领著作郎。
前废帝立,除安东将军、秘书监,仍著作。初,尔朱兆之入洛,官守奔散,国史典书高法显密埋史书,故不遗落。
伟自以为功,诉求爵赏。伟挟附世隆,遂封东阿县伯,而法显止获男爵。
伟寻进侍中。孝静初,除卫大将军、中书令,监起居。
后以本官复领著作,卒官。赠骠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都督、幽州刺史,谥曰文贞公。
国史自邓渊、崔琛、崔浩、高允、李彪、崔光以还,诸人相继撰录。綦俊及伟等谄说上党王天穆及尔朱世隆,以为国书正应代人修缉,不宜委之余人,是以俊、伟等更主大籍。
守旧而已,初无述著。故自崔鸿死后,迄终伟身,二十许载,时事荡然,万不记一,后人执笔,无所凭据。
史之遗阙,伟之由也。外示沉厚,内实矫竞。
与綦俊少甚相得,晚以名位之间,遂若水火。与宇文忠之之徒代人为党,时贤畏恶之。
而爱尚文史,老而弥笃。伟弟少亡,伟抚寡训孤,同居二十余载,恩义甚笃。
不营产业,身亡之后,卖宅营葬,妻子不免飘泊,士友叹愍之。长子昂,袭爵。
【参考译文】 山伟,字仲才,河南洛阳人,其祖先为代人。祖山强,容貌美好,身长八尺五寸,工于骑射,弯弓力量可达五石。
任奏事中散,跟从显祖打猎方山,有两只狐狸从御座前惊起,帝令山强射之,百步内两只狐狸都被射倒。官做到内行长。
父山稚之,为营陵令。山伟随父到县,师事县人王惠,广读文史。
山稚之官至金明太守。 肃宗初年,元匡任御史中尉,举山伟兼侍御史。
入衙五天,便逢皇帝元旦朝会群臣。山伟司掌神武门,其妻堂叔为羽林队主,在殿门前打直长,山伟立即*于皇帝。
元匡称赞他,不久官即为正。帖国子助教、迁任员外郎、廷尉评。
当时天下无事,进官十分困难,代郡迁南的人,大多没有升职。及六镇、陇西二方叛逆乱起,领军元叉想启用代郡南迁的寒士为传诏使者以慰悦人心,而牧守子孙投状求此职的多达一百多人。
元叉又想杜绝这种现象,因此启奏立勋附队,令各依门第出身。从此北人都被收录。
山伟于是奏记,赞颂元叉的美德。元叉从来都不认识山伟,找侍中安丰王元延明、黄门郎元顺询问,元顺等因此称荐他。
元叉令仆射元钦引山伟兼任尚书二千石郎,后正名士郎。修撰起居注。
仆射元顺主持选举,表荐山伟为谏议大夫。 ..朱荣加害朝官,山伟当时在朝廷值班,所以免于祸难。
及庄帝入宫,除他为给事黄门侍郎。这以前,山伟与仪曹郎袁升、屯田郎李延孝、外兵郎李奂、三公郎王延业等人并驾而行,山伟稍稍居后。
路上碰到一个尼姑,她望他们叹气说:“这些人哪,将会同日而死。”对山伟说:“君刚近天子,当作好官。”
而袁升等四个人,都在河阴遇害,果然应验了她说的话。不久,领任著作郎。
前废帝登极,除授安东将军、秘书监,仍为著作。 当初,..朱兆攻入洛阳,*奔散而去,国史典书高法显秘密埋起史书,所以书不遗落。
山伟把这当作自己的功劳,诉述皇上请求赏爵。山伟附迎..朱世隆,遂封东阿县伯,而法显只获男爵。
山伟不久官进侍中。孝静初年,除授卫大将军、中书令,监修起居。
后以本官又领著作,卒于官。朝廷赠其为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都督、幽州刺史,谥称文贞公。
国史从邓渊、崔琛、崔浩、高允、李彪、崔光以来,众人相继撰录,綦隽以及山伟等谄说上党王元天穆及..朱世隆,认为国书正应该是代人修撰编辑才对,不宜交付他人,所以綦隽、山伟等人执掌大籍撰修。綦隽、山伟等人得修史书,守旧而已,没有记述著录。
所以自崔鸿死后,迄止山伟,二十来年,时事荡然不记,以至万不记一,后人执笔,无所凭据,史实遗缺,都是因为山伟。他外示沉厚,内心实是矫浮。
山伟与綦隽少年时代很是要好,后来因名位问题,便如水火不容。与宇文忠之这些代人结为朋党,当时有见识的人都畏惧厌恶他。
而他爱好文史,老而更爱。山伟弟弟早亡,他抚寡。
唐村老人文言文翻译:
儋耳进士黎子云说:“城北十五里左右有个地方叫唐村,村中有个老人叫允从,七十多岁。
问子云:“宰相为何要用青苗法来为难我们,这样做对官府有利吗?”
子云回答道:“官府担心民间*不均,富人逐利而更加富有,贫者双倍偿还而更加贫困,以至于卖田卖子女都无法偿还,所以用青苗法来平衡”
允从笑道:“*不均,从古至今都是这样,连上天都不能平衡,你们难道能做到吗?*不均,就如同个瓷器的壁有厚薄一样,你们想要把厚的打磨的像薄的一样,厚的还完好,薄的地方却已经洞穿了啊!”
元符三年,子云路过告诉我这段话,村野之人能谈论国家*,就是说的允从这样的人啊!
唐村老人文言文原文:
儋耳进士黎子云言:城北十五里许有唐村,庄民之老曰允从者,年七十余,问子云言:「宰相何苦以青苗钱困我?于官有益乎?」
子云言:「官患民*不均,富者逐什一益富,贫者取倍称,至鬻田质口不能偿,故为是法以均之。」
允从笑曰:「*之不齐,自古已然,虽天公不能齐也,子欲齐之乎?民之有*,由器用之有厚薄也。子欲磨其厚,等其薄,厚者未动,而薄者先穴矣!」
元符三年,子云过予言此。负薪能谈王道,正谓允从辈耶?
此文出自宋·苏轼所写的《东坡志林》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此书宋时或称《东坡手泽》,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一即著录《东坡手泽》三卷,并注云:“今俗本《大全集》中所谓《志林》也。”
《四库全书总目》以为“盖轼随手所记,本非著作,亦无书名。其后人裒而录之,命曰《手泽》;而刊轼集者不欲以父书目之,故题曰《志林》耳。”然黄庭坚《豫章集》卷二九《跋东坡叙英皇事帖》
云:“往尝于东坡见手泽二囊,……手泽袋盖二十余,皆平生作字,语意类小人不欲闻者,辄付诸郎入袋中,死而后可出示人者。”
则《手泽》之名为作者生前自定。又苏轼元符三年内移过廉州,有《与郑靖老书》云:“《志林》竟未成,但草得《书传》十三卷。”是作者亦曾预有《志林》之名。
此书传本颇多,卷数亦不一,有一卷、五卷、十二卷本。
较通行之一卷本有宋左圭《百川学海》本(《百川》本),明成化《东坡七集》本;五卷本有明万历赵开美刊本(赵本),清嘉庆张海鹏重刊赵本(张本),次年复辑入《学津讨原》本(《学津》本),涵芬楼据赵本校印本;十二卷本则有明万历商濬《稗海》本(商本)。
一卷本仅载史论而无杂说;十二卷本皆杂说而无史论,虽收罗甚丰,然讹误亦不少;五卷本兼有杂说史论,去取较为精审,一般认为它是宋人所裒录,故《四库提要》以之著录。
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1-3] 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钦宗即位,郭浩进升为安州团练使。因种师道推荐,被皇上召见应对,他上奏说:“金军长期在外,一心想着回归。请求派轻兵从小路驰往滑台,等他们渡到一半时,就可发动攻击。”正逢朝廷大臣议和议战意见不同,郭浩之策没有被采纳。皇上询问西边事务,郭浩说:“臣在任时已听到警报,担心夏人一定会乘机侵占边地,希望朝廷选派将领设置守备。”不久西夏军队果然进攻泾原路,夺取了西安州、怀德军。绍圣年间开拓之地,又全部失去。
金州残损破坏得特别严重,户口也没有几家,郭浩招集安抚*之人,开辟营田,朝廷把他所作所为颁示各路。其他军队因为军需困乏需要朝廷补给,而纸有郭浩把积馀的十万矫钱资助给户部,朝廷嘉奖他,以后凡有奏请,都能得以直达朝廷。
原文:戊戌,郭威至大梁,入见,帝劳之,赐金帛、衣服、玉带、鞍马,辞曰:“臣受命期年,仅克一城,何功之有!且臣将兵在外,凡镇安京师、供亿所须、使兵食不乏,皆诸大臣居中者之力也,臣安敢独膺此赐!请遍赏之。”又议加方镇,辞曰:“杨位在臣上,未有茅土;且帷幄之臣,不可以弘肇为比。”九月,壬寅,遍赐宰相、枢密、宣微、三司、侍卫使九人,与威如一。帝欲特赏威,辞曰:“运筹建画,出于庙堂;发兵馈粮,资于藩镇;暴露战斗,在于将士;而功独归臣,臣何以堪之!”
译文:戊戌(二十七日),郭威>;回到大梁,入朝拜见后汉>;隐帝,后汉>;隐帝慰劳他,赐给他金帛、衣服、玉带、鞍马。郭威>;推辞道:“臣接受命令一年,只攻克一座城,有什么功劳!而且我率领兵马在外,保卫、治理京城,供应军需物品、使军粮不缺,都是朝中众位大臣的力量,我怎么敢独自接受这些赏赐!请分赏给大家吧!”又建议加授他藩镇>;,他推辞道:“杨位置在我之上,尚且没有兼领藩镇>;之地;况且帷幄近臣不可以与史弘肇相比。”九月,壬寅(初二),通赏宰相>;、枢密使、宣徽使、三司使>;、侍卫使九个人,与郭威>;一样。后汉>;隐帝想特别赏赐郭威>;,郭威>;推辞道:“作战的运筹策划,出于朝廷;发兵运粮,依靠藩镇>;;野外战斗,在于将士,而把功劳只归我,为臣的怎能受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