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2-26 17:06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6 12:23
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下曲阳(今河北晋县)人,从小丧失父母,家境贫寒,但喜爱读书,不理家业,曾出家当过道士。
隋大业末年,魏征被隋武阳郡(治所在今河北大名东北)丞元宝藏任为*。元宝藏举郡归降李密后,他又被李密任为元帅府文学参军,专掌文书卷宗。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李密失败后,魏征随其入关降唐,但久不见用。次年,魏征自请安抚河北,诏准后,乘驿驰至黎阳(今河南浚县),劝嵛李密的黎阳守将徐世绩归降唐朝。
不久,窦建德攻占黎阳,魏征被俘。窦建德失败后,魏征又回到长安,被太子李建成引用为东宫僚属。
魏征看到太子与秦王李世民的冲突日益加深,多次劝建成要先发制人,及早动手。 玄武门之变以后,李世民由于早就器重他的胆识才能,非但没有怪罪于他,而且还把他任为谏官之职,并经常引入内廷,询问政事得失。
魏征喜逢知己之主,竭诚辅佐,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加之性格耿直,往往据理抗争,从不委曲求全。
有一次,唐太宗曾向魏征问道:「何谓明君、暗君?」魏征回答说:「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君之所以暗者,偏信也。以前秦二世居住深宫,不见大臣,只是偏信宦官赵高,直到天下大乱以后,自己还被蒙在鼓里;隋炀帝偏信虞世基,天下郡县多已失守,自己也不得而知。
」太宗对这番话深表赞同。 贞观元年(627),魏征被升任尚书左丞。
这时,有人奏告他私自提拔亲戚作官,唐太宗立即派御史大夫温彦博调查此事。结果,查无证据,纯属诬告。
但唐太宗仍派人转告魏征说:「今后要远避嫌疑,不要再惹出这样的麻烦。」魏征当即面奏说:「我听说君臣之间,相互协助,义同一体。
如果不讲秉公办事,只讲远避嫌疑,那么国家兴亡,或未可知。」并请求太宗要使自己作良臣而不要作忠臣。
太宗询问忠臣和良臣有何区别,魏征答道:「使自己身获美名,使君主成为明君,子孙相继,福禄无疆,是为良臣;使自己身受杀戮,使君主沦为暴君,家国并丧,空有其名,是为忠臣。以此而言,二者相去甚远。
」太宗点头称是。 贞观二年(628),魏征被授秘书监,并参掌朝政。
不久,长孙皇后听说一位姓郑的*有一位年仅十六七岁的女儿,才貌出众,京城之内,绝无仅有。便告诉了太宗,请求将其纳入宫中,备为嫔妃。
太宗便下诏将这一女子聘为妃子。魏征听说这位女子已经许配陆家,便立即入宫进谏:「陛下为人父母,抚爱百姓,当忧其所忧,乐其所乐。
居住在宫室台榭之中,要想到百姓都有屋宇之安;吃着山珍海味,要想到百姓无饥寒之患;嫔妃满院,要想到百姓有室家之欢。现在郑民之女,早已许配陆家,陛下未加详细查问,便将她纳入宫中,如果传闻出去,难道是为民父母的道理吗?」太宗听后大惊,当即深表内疚,并决定收回成命。
但房玄龄等人却认为郑氏许人之事,子虚乌有,坚持诏令有效。陆家也派人递上表章,声明以前虽有资财往来,并无订亲之事。
这时、唐太宗半信半疑,又召来魏征询问。魏征直截了当地说:「陆家其所以否认此事,是害怕陛下以后藉此加害于他。
其中缘故十分清楚。不足为怪。
」太宗这才恍然大悟,便坚决地收回了诏令。 由于魏征能够犯颜直谏,即使太宗在大怒之际,他也敢面折廷争,从不退让,所以,唐太宗有时对他也会产生敬畏之心。
有一次,唐太宗想要去秦岭山中打猎取乐,行装都已准备停当,但却迟迟未能成行。后来,魏征问及此事,太宗笑着答道:「当初确有这个想法,但害怕你又要直言进谏,所以很快又打消了这个念头。
」还有一次太宗得到了一只上好的鹞鹰,把它放在自己的肩膀上,很是得意。但当他看见魏征远远地向他走来时,便赶紧把鸟藏在怀中。
魏征故意奏事很久,致使鹞子闷死在怀中。 贞观六年,群臣都请求太宗去泰山封禅。
藉以炫耀功德和国家富强,只有魏征表示反对。唐太宗觉得奇怪,便向魏征问道:「你不主张进行封禅,是不是认为我的功劳不高、德行不尊、中国未安、四夷末服、年谷未丰、祥瑞末至吗?」魏征回答说:「陛下虽有以上六德,但自从隋末天下大乱以来,直到现在,户口并未恢复,仓库尚为空虚,而车驾东巡,千骑万乘,耗费巨大,沿途百姓承受不了。
况且陛下封禅,必然万国咸集,远夷君长也要扈从。而如今中原一带,人烟稀少,灌木丛生,万国使者和远夷君长看到中国如此虚弱,岂不产生轻视之心?如果赏赐不周,就不会满足这些远人的*;免除赋役,也远远不能报偿百姓的破费。
如此仅图虚名而受实害的事,陛下为甚么要干呢?」不久,正逢中原数州暴发了洪水,封禅之事从此停止。 贞观七年(633),魏征代王珪为侍中。
同年底,中牟县丞皇甫德参向太宗上书说:「修建洛阳宫,劳弊百姓;收取地租,数量太多;妇女喜梳高髻,宫中所化。」太宗接书大怒,对宰相们说:「德参想让国家不役一人,不收地租,富人无发,才符合他的心意。
」想治皇甫德参诽谤之罪。魏征谏道:「自古上书不偏激,不能触动人主之心。
所谓狂夫之言,圣人择善而从。请陛下想想这个道理。
」最后还强调说:「陛下最近不爱听直言,虽勉强包涵,已不像从前那样豁达自然。」唐太宗觉得魏征说得入情入理,便转。
太宗皇帝在积翠池宴请群臣,大家伙喝得酒酣耳热之际,太宗命奏乐赋诗.魏征即席赋了一首五律<<;西汉>>;,其尾联是"终藉叔孙礼,方知皇帝尊."太宗说:"魏征的话何尝不是用礼来约束规劝我啊."一天,太宗有些得意的问(魏征):"我比文景武帝的*如何?"魏征见天下太平已久,皇帝不像以前那么谨慎了,于是说:"陛下在贞观初年,引导大家提出谏议.三年以后,见到前来劝谏的人都能很高兴的听从他的劝谏.可是最近一二年,对待有些谏议就有些勉强,甚至忿忿不平."太宗大惊说:"魏征你从哪些事情看出来的?"魏征说:"陛下刚当皇帝那会,要处死元律师,孙伏伽就进谏以为按照法律元律师不该死罪,陛下就赏赐孙伏伽兰陵公主园,价值百万钱.有人说赏赐太丰厚了,陛下说:朕刚即位,还没有人前来进谏,所以厚赏以鼓励.这就是引导大家提出谏议.后来柳雄以隋朝科举资格弄虚作假,司法部门查出来,*他作假,将要处死他,戴胄上奏认为该判有期徒刑,并因此与陛下争执了四五次陛下才赦免柳雄死罪.陛下说戴胄:但能有如此为我守法的人,就不怕刑罚酷滥.这就是能高兴的接受进谏.最近,皇甫德参上书说:修洛阳宫,使百姓劳苦;收地租,敛财太多;民间女子崇尚高髻,这是因为受宫中的影响.'陛下生气的说:‘你是不是要让国家不征役一个人,不收一钱租,宫里女人不留长头发,你才称心如意.’我当时上奏:大臣上书,言辞不激切不能改变陛下的主意,言辞激切就有点象诽谤.'当时,陛下虽然听从了我的谏议,并赏赐他锦帛,可是心里毕竟生气.这就是陛下很难接受进谏了."太宗恍然大悟说:"不是魏征,没人能说出如此道理.人都是很难自觉自己失误的."
有一天,太宗大宴群臣,太宗说:“贞观以前,跟随我平定天下,经历艰险草创国家,是房玄龄的功劳.贞观以后,献纳忠谏,匡正朕的过失,使国家长治久安,只有魏征而已.即使古代名臣,又用什么能超越他们!"亲自解下佩刀,赐给二人.
十七年,魏征病重.魏征家里本没有正寝,皇帝命令停止盖自己用的小殿把木材给魏征建正寝,五天就竣工了.并赐给素褥布被,以顺从他的喜好.叫中郎将住在魏征的宅第,有情况随时奏报,药物膳食赏赐无数,宦官使者接连不停地在路上往来.皇帝亲自去探望,屏退左右,和魏征说了一天的话才回宫.到天亮,魏征去世。皇帝来到魏征家里吊唁,为之痛哭流涕,停朝五天。太子也为魏征戴孝。
2008年镇江市【甲】邹忌修八尺有余,邹忌修八尺有余,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乙】太宗新即位,励精(①)政道(②),数引征入卧内,访以得失.征雅(③)有经(④)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屈挠,太宗与之言,未尝不欣然纳受.征亦喜逢知己之主,思竭其用,知无不言.太宗尝劳(⑤)之曰:“卿所陈谏,前后二百余事,非卿至诚奉国,何能若是?”(选自《旧唐书· 魏征传》 )【注释】①励精:振奋精神,.致力于某种事业或工作.② 政道:施政的方略.③雅:素来 ④经:治理⑤劳:慰劳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 分)( l)孰视之( )( 2)皆以美于徐公( ) (3)王之蔽甚矣( )(4)思竭其用 (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 分)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译文:15.对两位君主纳谏时的描写,【甲】文是“王曰:‘善.’”【 乙】 文中与这句话相对应的是. ( 2 分)16.邹忌和魏征作为大臣,向齐威王和太宗进谏的方式有什么不同?(3分)答:17.魏征去世后,唐太宗为什么会发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的感概?( 2 分)答:13.( 4 分)( 1 )同“熟”,仔细 (2 )认为 (3 )受蒙蔽 (4 )完,尽(答对一个给l 分)14 .( 2 分)我的妻子认为我漂亮,是偏爱我.( “美”“私”等关键词的翻译,错一个扣l 分)15.(2分)(太宗与之言,)未尝不欣然纳受(答“欣然”亦可)16.(3 分)不设统一答案.示例:邹忌向齐王进谏时,善于借助生活中的小事,采用设喻、暗示等委婉讲道理;而魏征向唐太宗进谏时,尽其所能,知无不言,无所顾忌.(要点:①设喻、暗示或委婉,得2分.②尽其所能,知无不言,无所顾忌.或“敢于直谏”得1分.意思对即可)17. ( 2 分)不设统一答案.示例:唐太宗非常思念和感激魏征,因为魏征不仅有才能,而且很正直,敢于讲真话,是忠臣、贤臣,所以尽管有时说些逆耳忠言,也能深得胸襟开阔的唐太宗的器重和厚爱.(要点:① 答“唐太宗对魏征的思念和感徽之情”,得l 分;② 答“魏征是敢于讲真话的忠吞、贤臣” ,得l 分. 惫思对即可)戴震难师先生是年乃能言,盖聪明蕴蓄者久矣.就傅读书,过目成诵,日数千言不肯休.授《大学章句》,至“右经一章”以下,问塾师:“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又何以知为曾子之言而门人记之?”师应之曰:“此朱文公所说.”即问:“朱文公何时人?”曰:“宋朝人.”“孔子、曾子何时人?”曰:“周朝人.”“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曰:“几二千年矣.”“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师无以应,曰:“此非常儿也.”8.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A.先生是年乃能言/ 乃不知有汉B.师应之曰/不应有恨C.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断其喉,尽其肉,乃去D.又何以知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春冬之时9.对下列句子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3分)A.日数千言不肯休.译文;每天阅读并背诵几千字还不愿意停下来.B.问塾师:“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译文:(戴震)问私塾先生:“这些话凭什么知道是孔子说的,又是曾子记述的?”C.曰:“几二千年矣.”译文:(私塾先生)说:“差不多两千年了.”D.“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译文:“然而朱文公凭什么知道是这样的?”10.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戴震很迟才会说话,但他很聪明,跟随老师读书,读过的文章都能背下来.B.戴震不仅勤奋,而且好问,遇上不明白的地方,喜欢寻根究底问为什么.C.私塾先生被戴震的问题问住了,不但不生气,反而赞扬他说:“你真是个不寻常的孩子.”D.戴震自幼读书即不能不唯师,不唯书,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很值得我们学习.11.对下面三部中国古典名著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A.罗贯中以天下是汉家的天下的立场在《三国演义》中塑造了刘备、孙权和曹操这三个主要人物形像.B.“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是《水浒传》中黑旋风李逵上梁山后对宋江说的一句慷慨激昂的话.C.“八方共域,异姓一家,帝子神孙,富豪将吏,三教九流,乃至猎户渔人,都一般儿哥弟称呼,不分贵贱.”这是吴承恩在《西游记》中赞颂的理想人间.D.石猴、美猴王、弼马温、齐天大圣、孙行者,斗战神佛等都是《西游记》中对孙悟空的称谓.参*及评分标准:8.D 9.D 10.C 11.D。
大概翻译一下 没查阅资料 所以不确定是否正确
开始,被太子征辟为洗马。魏征看到秦王功绩很多,暗地里劝太子早点图谋。太子失败,秦王责问魏征说:你看我兄弟之间现在怎样。魏征回答说:太子早听从我的话,就不会死于今天这个灾祸。王看重他正直,对他没有恨意。王继承皇位,授谏议大夫的管制。对他越来越亲善,经常领到卧室里面,询问天下的事情。魏征也觉得自己得到了特殊的待遇,于是把自己的本事全部都显露出来,没有隐藏,总过二百余篇奏折,没有不切合事理符合皇帝心思的。于是授官尚书令右丞相,兼任谏议大夫。
就这一段吧 不是很准确 大致意思应该是这个了
谏太宗十思疏--魏征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1〕,居域中之大〔2〕,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凡百元首,承天景命〔3〕,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4〕,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虽董之以严刑〔5〕,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复舟,所宜深慎。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6〕,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7〕;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8〕,则思三驱以为度〔9〕;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此九德〔10〕。
简能而任之〔11〕,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选自中华书局标点本《旧唐书·魏征传》【译文】我听说过,要求树木生长,就一定要加固它的根本;想要河水流得长远,就一定要疏通它的源头;想使国家安定,就一定要积聚自己的道德仁义。水源不深却希望水流得长远,根不牢固却要求树木生长,道德不深厚却想使国家安定,我虽然十分愚笨,也知道那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明智的人呢?国君掌握着帝王的大权重任,处于天地间至尊的地位,不考虑在安逸的环境中想到危难,戒除奢侈而厉行节俭,这也就象砍断树根却要树木长得茂盛,堵塞泉源却希望流水长远一样啊!凡是古代的君主,承受上天的大命,开始做得好的确实很多,但是能够坚持到底的却很少。
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就困难吗?大概是他们在忧患深重的时候,必然竭尽诚意对待下属,一旦得志,便放纵情欲,傲视他人。竭尽诚意,那么即使象吴、越那样敌对的国家也能结为一个整体;傲视他人,那么骨肉至亲也会疏远得象过路人一样。
即使用严酷的刑罚督责人们,用威风怒气恫吓人们,结果只能使人们图求苟且以免于刑罚,却不会怀念国君的恩德,表面上态度恭敬,可是心里并不服气。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是百姓。
百姓象水一样,可以载船,也可以翻船,这是应该特别谨慎的。果真能够做到:见了想要得到的东西,就想到知足以警戒自己;将要大兴土木,就想到要适可而止以使百姓安宁;考虑到帝位高随时会有危险,就想到要谦虚,并且加强自我修养;害怕骄傲自满,就想到江海是居于百川的下游;喜欢打猎游乐,就想到每年三次的限度;担心意志懈怠,就想到做事要始终谨慎;忧虑会受蒙蔽,就想到虚心接纳下属的意见;害怕谗佞奸邪,就想到端正自身以斥退*小人;加恩于人时,就想到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赏赐不当;施行刑罚时,就想到不要因为正在发怒而滥施刑罚。
完全做到上述十个方面,扩大九德的修养,一定会得到很多补益。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选择好的意见而听从它,那么,聪明的人就会竭尽他们的智谋,勇敢的人就会竭尽他们的气力,仁爱的人就会广施他们的恩惠,诚实的人就会奉献他们的忠诚。
文臣武将都得到任用,就可以垂衣拱手,安然而治了。何必劳神苦思,代行百官的职务呢!(顾伟列)【注释】〔1〕神器:帝位。
〔2〕居域中之大:占据天地间的一大。《老子》上篇:“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域中,天地间。
〔3〕景:大。〔4〕殷:深。
〔5〕董:督责,监督。〔6〕作:兴作,建筑。
指兴建宫室之类。〔7〕谦冲:谦虚。
自牧:自我修养。〔8〕盘游:打猎游乐。
〔9〕三驱:一年打猎三次。《礼·王制》:“天子诸侯无事,则岁三田(猎)。”
〔10〕九德:指忠、信、敬、刚、柔、和、固、贞、顺。〔11〕简:选拔。
【作者小传】魏征(580—643),字玄成,馆陶(今属河北)人,后迁居相州内黄(今河南内黄)。少时曾出家为道士,隋末参加瓦岗起义军,后降唐。
唐太宗时拜谏议大夫、检校侍中等职,领导周、隋、陈、齐诸史的撰修工作。后封郑国公,任太子太师。
魏征在历史上以能犯颜直谏著称,前后陈谏二百余事,多被太宗采纳。魏征提倡“无面从退有后言”,“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
建议太宗广开言路,认为“兼听则明,偏听则暗”。魏征病卒后,唐太宗痛惜“遂亡一镜矣”。
作有《隋书》的序论,《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主编有《群书治要》,还有《魏郑公诗集》、《魏郑公文集》等。言论散见于《贞观纪要》。
【题解】唐太宗即位初期,因隋鉴不远,故能励精图治。随着功业日隆,生活渐加奢靡,“喜闻顺旨之说”,“不悦逆耳之言”。
魏征以此为忧,多次上疏切谏,本文是其中的一篇。全文围绕“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主旨,规劝唐太宗在*上要慎始敬终,虚心纳下,赏罚公正;用人时要知人善任,简能择善;生活上要崇尚。
之前隐太子李建成召魏征为洗马,魏征见秦王李世民功高,劝李建成早日除掉他.后来玄武门之变太子失败了,李世民责备魏征离间他们兄弟关系,魏征从容答道:“太子早听我的的话,就不会造成今天这样了. 有一天,宴请群臣,皇帝说:"贞观以前,跟从我平定天下,经历艰险草创国家,是房玄龄的功劳.贞观以后,献纳忠谏,匡正朕的过失,使国家长治久安,只有魏征而已.即使古代名臣,又用什么能超越他们!"亲自解下佩刀,赐给二人.皇帝曾经问群臣:"魏征和诸葛亮谁贤?"岑文本说:"诸葛亮才兼将相,不是魏征所能比的."皇帝说:"魏征施行仁义,来辅佐朕,想使朕成为尧,舜之君,即使诸葛亮也无法与之抗衡." 十七年,病重.魏征家里本没有正寝,皇帝命令停止盖自己用的小殿把木材给魏征建正寝,五天就竣工了.并赐给素褥布被,以顺从他的喜好.叫中郎将住在魏征的宅第,有情况随时奏报,药物膳食赏赐无数,宦官使者接连不停地在路上往来.皇帝亲自去探望,屏退左右,和魏征说了一天的话才回宫.后来又和太子到魏征的宅第,魏征披上朝服,拖着带子.皇帝忧伤烦闷,抚着魏征流眼泪,问他有什么需要.魏征回答说:"寡妇不发愁织布的纬线,而去忧虑宗周的灭亡!"皇帝后来临朝时叹息说:"用铜作为镜子,可以正衣冠;用古作为镜子,可以知兴衰;用人作为镜子,可以明得失.朕曾经保有这三面镜子,以防止自己的果实.如今魏征去世了,一面镜子失去了."。
大概翻译一下 没查阅资料 所以不确定是否正确 开始,被太子征辟为洗马。
魏征看到秦王功绩很多,暗地里劝太子早点图谋。太子失败,秦王责问魏征说:你看我兄弟之间现在怎样。
魏征回答说:太子早听从我的话,就不会死于今天这个灾祸。王看重他正直,对他没有恨意。
王继承皇位,授谏议大夫的管制。对他越来越亲善,经常领到卧室里面,询问天下的事情。
魏征也觉得自己得到了特殊的待遇,于是把自己的本事全部都显露出来,没有隐藏,总过二百余篇奏折,没有不切合事理符合皇帝心思的。于是授官尚书令右丞相,兼任谏议大夫。
就这一段吧 不是很准确 大致意思应该是这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