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既白之色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2-26 18:07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6 16:22
东方既白,黎明时太阳跃出地平线那一刻的高空天色。
语出自苏轼的《前赤壁赋》:“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客人高兴地笑了,洗净酒杯重新斟酒,菜肴果品都已吃完,杯子盘子杂乱一片,大家互相枕着垫着睡在船上,不知不觉东方已经露出白色的曙光。一枕好睡醒来了,一宿晚景过去了,一次赤壁之游结束了,一篇《赤壁赋》也随之收尾了。而读者则在经历了一番江上月夜泛舟,听取了一场关于宇宙人生的对话之后,却还久久地沉浸在作者优美笔调所表现的诗一般的意境之中,而最后的收梢,是东方既白,黑夜即将结束,黎明即将来临,天地曙色给予人的感受,是那么豁达、开朗、乐观、自信,披着旭日东升的一身霞光,良宵将尽的客舟上的朋友们,将满怀希望地风尘揖别、各奔前程。
“不知东方之既白”,这微微放白的东方曙色,是多么美好的一天的启幕,很快天空上将出现旭阳朝晖的一抹红,以及红、蓝多彩交织所晕染出的美丽景象,先是薄薄的一层,然后慢慢变厚。当橙红色逐渐升高,黑夜与白天的分界线才清晰显现。遇见黑暗和等待黎明之间是截然不同的,黑夜是充满神秘感的,而黎明却在制造希望。每一个日出时刻都是震撼的、热烈的。从黑夜驶向白昼,世间万物都在悄然发生变化,从此岸到彼岸,从一片幽暗到万紫千红。东方既白之色,是世间万千缤纷色彩逐渐浮现的序曲。将亮未亮之时,东方既白的妙处,或许就在这里。
想起李可染在80年代的时候经常跟人说起“东方既白”。当时随着西方艺术思潮的涌入,大家开始对中国的传统艺术和文化表示一种怀疑,到最后甚至产生一种历史虚无主义,认为中国辉煌的艺术高峰期已经过去了。此后,我们中国的艺术和西方的现代艺术相比已经没有可比性了。在这种情况下,李可染提出了“东方既白”,他认为,东方绘画尤其是中国艺术的曙光刚刚升起,有着美好前途和辉煌的前景。李可染有那么一个强烈信念,那就是“未来的21世纪一定是东方艺术崛起的世纪”,“人谓中国文化传统已至末路,而我预见东方文艺复兴曙光”,李可染对中国画前途的乐观估计,他的这种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还表现在他1987年的一段谈话里:“当前西方文化虽有席卷世界之势,我坚信以中国文化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将与之抗衡。”想想看,其实“东方既白”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一种“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在长夜未央之时,守望东方既白,在阴阳交替的运动之中,始终乐观地抱持着否极泰来、阴极阳生、生生不息的信心。
东方既白,是天空蓝蒙蒙透点白,是阴阳交替之时,是南怀瑾所描述的“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正如桃子在青红之时,冬至在阴极阳生的时间节点。东方既白,色如其名,总能读出一种酣畅感,一种万化孕育中的生机蓬勃。我喜欢这个形容天刚破晓时的中国传统色——“东方既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