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致敬卡勒德·胡赛尼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2-26 19:37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6 22:35
五月,对我来说是一年中最美好的时光,因为它象征着一颗生命正在慢慢开花。五月里,芬芳馥郁的不仅仅是大自然中所有的植物,同样还有成长着的我们。五月,它是一种不同寻常的开始。
五月一个美好的下午里,我一个人静静的站在图书馆的四楼,向外眺望着远方馆外的篮球场,场上的男生汗流浃背,为了学院的荣誉正在浴血奋战。他们的身上散发着无穷无尽、蓬勃向上的青春朝气,正如校园里一棵棵渐渐着绿的树丫,在阳光充足的照耀之下开始变得一个比一个高耸挺拔,千姿百态。
昨天,刚刚看完卡勒德·胡赛尼的《群山回唱》,内心深处久久无法释怀。这已经是我读的胡赛尼的第三本书了,之前的两本是众所周知的《追风筝的人》和《灿烂千阳》。此刻,千言万语融汇成一句话:卡勒德·胡赛尼——阿富汗人民悲苦命运的忠实记录者。
阿富汗,一个对我来说遥远陌生但又让我无比好奇和向往的地方,毫无疑问,我喜欢阿富汗。我想,如果没有战争的冲刷和摧毁,这将会是怎样一个文明和谐、万物生长的魅力国都。
小的时候,常常听家里的大人们讨论阿富汗、伊拉克、伊朗、巴基斯坦等中东地区的*和历史。在我的记忆里,这些地方是一个真正的战场,偏离了世界和平的角落。而那时的我,对于这些战乱横生的地方,却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渴望,在我小小的脑袋里仿佛住了一个跳来跳去的小人,每天都对着我疯狂的呐喊,牵引我赶忙前去了解和获知,感受它的存在。
这种力量,促使我终于有机会在高二那一年读了一本阿富汗女议员法奇娅·库菲写的《我不要你死于一事无成:给女儿的17封告别信》一书。那是第一次,我干涸而又无知的内心被填满,开始明白过去的阿富汗是怎样一个美丽富饶的国家。整本书,作者以自传的形式描写了自己在炮弹中成长的人生经历,阿富汗的命运里夹杂着她的命运,它们彼此融会贯通,息息相关。童年时期她眼中的阿富汗和她成为这个国家里唯一一位女议员时的阿富汗,历史的变迁和转移,一个自由国度的陨落,在作者层层递进的描述之下完完整整的呈现在读者眼前。每看一页,都不免使人产生一颗恻隐之心,发出无限悲痛的感慨,但在这些痛心疾首的故事当中,作者身上表现出的顽强精神和积极向上的勇气又使人转悲为喜,和她一起衷心期盼阿富汗的美好未来。
《追风筝的人》是我在大一的暑假看的。想必每一个看过这部脍炙人口作品的人都知道可怜的哈桑对阿米尔少爷吐露忠诚的话一句简单表白:为你,千千万万遍!是的,整本书,让我热泪盈眶的也是这一句话。如此的纯洁赤诚,但同时又让人痛彻心扉。《追风筝的人》的故事围绕着两个小少年“哈桑”和“阿米尔”的童年经历展开,循序递进,环环紧扣,在一次又一次的离合悲欢之中,人性的背叛和救赎竟演绎的如此淋漓尽致。阿米尔少爷永远也不会想到,他曾经一度最讨厌的哈扎拉人、家里奴仆的儿子、没有受过教育的哈桑其实是自己父亲的私生子,他同父异母的弟弟。“哈桑”用他的忠心耿耿和善良一次又一次的为阿米尔做出牺牲,他是阿米尔背后的一双*翅膀,用单薄的力量保护着阿米尔前行。是“哈桑”,用他短暂的一生诠释了“忠诚”这个字眼的终极意义。长大以后的阿米尔这样感慨到:曾经那个愿为我千千万万次捡风筝的人已经逝去,人生中错过了就不会再得到,也许我们会忏悔,会救赎,但这些似乎都已经晚了。每当放飞风筝的那一刻,我们应该问问自己我们是否真的珍惜过我们所拥有的一切。是啊,“哈桑”和“阿米尔”其实同样也生活在我们的周围,而我们缺的正是一颗能够探索真善美的心灵,就像狐狸对小王子说的那样:真正重要的事物用肉眼是看不到的,只有用心才会发现…
《灿烂千阳》是我最近三月份才看完的一本书。带着对《追风筝的人》意犹未尽的情怀,我便先睹为快,把自己又一次深深地扎进了胡赛尼的小说里。《灿烂千阳》和《追风筝的人》虽然题材形式完全不同,但同样都表现了其伟大的主题——“爱”。这是一本献给阿富汗众多命运多舛女性的书。玛丽雅姆和莱拉,两个阿富汗女人的故事,一段看似截然不同却又紧密相连的命运。玛丽雅姆,一个“哈拉米”,即自己父亲的私生子。因为身份,生来就注定和自己的爱父之间有着一段无法跨越的距离。“父亲”这个字眼自始至终都是她的信仰,她极度的渴望父爱,渴望自己一生都能陪伴着父亲。在她看来,父亲不仅是一座能够遮风挡雨的大山,同样也是她的心灵之窗,一束永恒的太阳之光。照耀和指引她勇往直前,更好的领略世界的美好。然而正是这个她崇拜和尊敬的父亲亲手将其送入了魔鬼的手掌之中。在玛丽雅姆十五岁那年,母亲自杀,父亲便把她许配给了一个喀布尔的修鞋匠拉希德。出嫁的那一刻,她如梦初醒,“父爱”这个字眼,曾经在她的心里犹如珍珠一般纯净美好、至高无上,然而当她亲眼目睹父亲无限虚伪的面目时,它便一落千丈,彻彻底底得变成了一片幻影,消逝的无影无踪。相比之下,莱拉的童年却过得无比幸福,她的身边有着爱她的双亲以及最好的朋友塔里克。只是好景不长,战争的爆发夺走了双亲的性命,而莱拉一直深爱着的男孩塔里克也尾随他的父母离开了炮弹横飞的阿富汗。就在这时,心狠手辣的修鞋匠拉希德乘虚而入,将莱拉骗娶为自己的第二任妻子。就这样,玛丽雅姆和莱拉在同一片屋檐下低头不见抬头见的生活开始了。在拉希德荒寂而又凄凉的屋子里,两个可怜的女人默默地忍受着家暴和战争带来的无限悲痛和折磨。但是在黑暗的世界里,她们慢慢的看到了因“爱”而生的光芒,爱的力量与日俱增,渐渐升华的无与伦比,它让两个起初成为死敌的女人冰释前嫌,成为了同甘共苦的亲密姐妹。故事的最后,远走他乡的塔里克又重新回到了莱拉的生活之中,阔别多年的有情人终成眷属,揭开了拉希德卑鄙无耻的真实面目。就在这时,玛丽雅姆也亲手杀死了这个折磨了自己一生的魔鬼拉希德,她将莱拉和她的孩子救出苦海,自己却永远的走向了死亡之路。玛丽雅姆就是高挂阿富汗上空的灿烂千阳,用她的万丈光芒无私的照耀着莱拉,最终使她在硝烟之中收获了久违的幸福。
接下来,说一说《群山回唱》。
《群山回唱》是卡勒德·胡赛尼的第三部小说。这部小说,讲述的是一对兄妹离合悲欢的故事。阿富汗小男孩阿卜都拉和妹妹帕丽从小相依为命,母亲早逝,父亲便重新娶了一个女人为妻。继母的到来并没有改善他们的生活,由于家境贫寒,阿卜都拉的父亲下定决心将自己和前妻所生的女儿帕丽卖给了喀布尔的商人瓦赫达提。商人瓦赫达提和自己的诗人妻子妮拉婚后的生活并不幸福,妮拉因为疾病而切除子宫导致了不孕,但更具讽刺性的是其实瓦赫达提先生爱的不是妻子妮拉,而是家里的厨子兼司机—纳比。但是纳比却毅然决然的爱上了自己的女主人—妮拉。为了取悦妮拉的欢心,纳比说服妹妹的丈夫,即阿卜都拉的父亲,把女儿帕丽卖给妮拉。就这样,阿卜都拉失去了自己最爱的妹妹。帕丽在富裕的新家庭里过着日复一日无忧无虑的幸福生活,早已淡忘了哥哥阿卜都拉。后来阿富汗战争爆发,瓦赫达提先生突患中风,卧病在床。妮拉带着帕丽离开喀布尔,踏上了前往巴黎的征途,留下纳比,照顾瓦赫达提先生直到他去世。良心的谴责,赎罪的心理在纳比的脑海里日益加深,在瓦赫达提先生逝世以后,他鼓起勇气给主人房子的新租客马科斯医生留下自述信,讲明了整件事情的来龙去脉。时过境迁,远在法国的帕丽早已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妇人,她有了自己的家庭事业以及孩子。而养母妮拉早已自杀离世。帕丽收到马科斯医生的来信,只身一人来到喀布尔去寻找她零星记忆中的哥哥阿卜都拉。在喀布尔,帕丽得知哥哥移居美国的事实。于是在爱的驱使之下,帕丽终归通过自己哥哥的女儿找到了和她已失散多年的阿卜都拉。往事如烟,此时的阿卜都拉早已患上阿尔兹海默症,无法辨认站在自己眼前的老妇人就是曾经从他手里脱离,随风飘飞远去的那一片羽毛—帕丽。在《群山回唱》的封面上,有着这样的一句话:踉跄前行中,你总能在他们身上找到丢失的那一部分自己。是的,整本书里,在自私、虚伪、自卑、无助、依赖、卑鄙、嫉妒等赤裸裸人性之中,又夹杂着无限善良、真诚、宽容、顽强坚毅、纯洁慈爱的一面。我想这就是作者胡赛尼想要表达的爱的终极主题。
看完这三部小说,不说潸然泪下,那是假的。若非要说出胡赛尼的小说带给我的最大感受是什么,我想马科斯医生的话语再恰当不过:
如果说我在喀布尔学到了什么,那就是人类的行为是混乱的,不可预测的,与方便的对称性毫不相关。可是,我也在选择怎样的生活模式、我的人生故事如何成形的信念中发现了安慰,就像暗房中的一张照片,故事将慢慢显现,来确证我一直想在自己身上看到的善。这个故事支撑着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