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2-25 20:30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8 12:23
不知道你有没有看过一部短片叫做《驯兔记》。
《驯兔记》讲述了调皮的孩子皮皮鲁在同学、老师、家长的*下,变成了乖兔子的故事。
皮皮鲁上小学了,虽然一切都很新奇,但是学校的生活好像不是很自由。
老师说小学生要有规矩、要听话,上课时不能乱动,而皮皮鲁却觉得座位上像是有钉子在扎*。
守规矩、听话的孩子因为得到了老师的认可,都变成了兔子,那是荣誉的象征。
淘气的皮皮鲁成为了仅有的几个没有变成兔子的“异类”,他的父母也成为了“拖后腿”的同学家长。
为了不让父母为难,不让老师责骂,皮皮鲁最后选择了听话。他戴上了兔子头套参加“全兔班”合影,父母笑了,老师也终于笑了。
养个“乖小孩”,是很多父母的愿望。
在很多父母心中,“乖”是好孩子的表现。
不哭不闹不惹事,父母说什么听什么,多让人省心!
可是,乖,对于孩子的成长,对于孩子的一生来说,真的是件好事吗?
上周,兰海在抖音直播中与父母们聊了这个话题。
在单一的教育模式下,很多家长认为:听话就是好孩子。于是,在他们眼中,“乖”就是好孩子的最高标准。
他们对孩子的要求是:
按时吃饭,按时睡觉
不多话,不吵闹,少提要求
父母说什么,孩子就听什么
还有很多家长对孩子有很多设想,这种设想超出了孩子所处年龄段的能力,比如:
6个月的时候,希望孩子能睡整觉;
2岁的时候,希望孩子吃饭时不要弄得到处都是;
3岁的时候,希望孩子在幼儿园里规规矩矩;
一年级的时候,希望孩子在45分钟的课堂上一动不动……
在之前的一篇文章里,我们曾经列举了不同年龄段孩子的生理特点,如:
3岁之前的孩子,不要为他的“说谎”而担心
4岁之前的孩子,不要为他的“孤僻”而担心
6岁之前的孩子,不要为他的“拖延症”而担心
一年级的孩子,不要为他的“不专注”而担心
三年级前的孩子,不要为他“缺乏逻辑”而担心
青春期的孩子,不要为他的“反抗”而自我怀疑
叛逆期的孩子,不要因为他“故意顶撞”而失望
孩子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着不同的特点,每一个孩子都是具有自己的天性,大多数拥有活泼好动的个性,对任何事情充满好奇心。
如果按照上面的设想,孩子要想达到父母的预期,就只有压抑本性,做一个缺乏思考能力的“工具人”。
是的,对于孩子来说,孩子太乖并不是什么好事。
太乖的孩子,不敢表达真实的自己。
孩子太乖,并不是由于自己想这样乖,而是为了迎合父母的需要,来压抑自己内心的真实的想法。
由于很多父母在孩子在幼儿时候,就教育孩子应该乖、听父母的话,在这种听话式教育下,对于一些天性敏感的孩子来说,努力做成一个听话的乖孩子就是他们的目标。
最终导致孩子成为一个听话的机器人,没有自己的个性和脾气。
太乖的孩子,缺乏独立的勇气。
很多父母一方面炫耀自己的孩子听话,另一方面又在抱怨孩子自己独立性差。
实际上,几乎所有的巨婴都是父母家庭教育的问题,尤其是太乖的孩子。这样的孩子在成年后,有强烈的依赖性,自己缺乏独立的勇气。
来上濒进行家庭教育咨询的父母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我的孩子这是怎么了?他原来一直是个特别乖的孩子啊!
恰恰是因为孩子太乖。
“不乖”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必须的经历,也是他们走向独立重要的一步。
兰海在北京十一学校讲座时曾分享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上濒的孩子,15岁那年要去国外读高中,出国之前,妈妈问:“你觉得我们家孩子在国外会怎么样?”这孩子成绩很优秀,是妥妥的学霸。
兰海跟妈妈直接说:“我唯一的担心就是孩子太乖了,该在青春期爆发的逆反一点都没有。”
如果在青春期,孩子没有和父母抗争过,没有和父母抵抗过,这样乖的孩子实际上是不好的。因为在这个阶段孩子质疑的能力没有被激发,人在这一生当中一定会出现这样一个过程,在初中阶段不发生,那么就会遗留在未来。
第一年,相安无事。
第二年圣诞节的假期,这个孩子下了飞机直接去办公室找兰海,兰海居然都没认出来她。出国之前,这孩子是一个长发飘飘的小淑女,那天进到兰海办公室的女孩,眼睛全是黑的,染了头发,舌头上面打了个舌洞,鼻子上打了鼻洞。身经百战的兰海,看过太多这样的孩子,知道她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这就是典型的该逆反的时候没有逆反,然后到了国外就完全开放做想做的事。
妈妈吓得半夜给兰海打电话,一边打一边哭“我孩子学坏了吗?”兰海坚定地对妈妈说“没有,你听我的。不要说任何话,这是符合学校规定的,可以这样做,没问题,你再等等。”
过了半年,这孩子的妆开始慢慢变淡了,等到她毕业的时候,又回到了素面朝天的状态,后来她去了一所不错的大学,现在已经结婚了。
现在再回忆起这事,孩子本人都会说“我都不敢想那一两年,都发生什么了?那会是我吗?”可正是因为这种尝试,孩子才能去思考自己究竟喜欢的是什么,究竟想要的是什么。
《驯兔记》的作者郑渊洁这样说:“一个好的教育者应该用50种教育方式去教育一个孩子,而不是用一种教育方式去教育50个孩子。”
作为父母,同样需要发现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式。不能图省事儿,只是简单地要求孩子听话懂事,而需要在了解孩子个性和特点的基础上,根据孩子在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和需求,引导孩子发挥自己的特长,尊重孩子的想法。
不要让孩子成长在父母的期待中,变成一个复制品。
因为,教育的最高目标,是让孩子成为独一无二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