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恩如大仇?不是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吗?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2-25 17:34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3 03:36
中国人教人向善,讲“善有善报”。教育人要感恩,讲“受人滴水之恩, 当 以涌泉相报”。本意是说 你受了别人的善意或好处或恩德,要想方设法给予更多的回报。
可是,这句话的一个“当”字,就给了受恩者一个义务,就是应当或者必须以涌泉相报。
可是问题来了,如果你暂时甚至永久都拿不出涌泉哪怕是滴水回报,则又当如何?
大恩如大仇,这是中国人于人情世故冷酷而又精辟的至理名言,古今同理,中外一也,放之四海皆准。
在我们看来,小恩小惠如家常便饭,你请我一顿,我请你一顿,施之者如沐春风,受之者吹面不寒,倒显得觥筹之间一团和气。
而大恩则不然,施之者居高临下,受之者心有戚戚,均知恩重如山报之不易,长久则成为双方的负担。但凡朋友往来,谁不希望人敬一尺?起码也要平等,谁愿意见一个自己先矮三分的故人?受*恩的感觉,大抵如此, 避大恩人有如避大仇人。
网上大凡说到“大恩如大仇”,一般都会讲到这个故事:唐朝有个岭南节度使,名叫李勉,在开封尉任上时,曾放走了一个囚于狱中的刺客。数年后,李勉客游河北,偶然遇到这位当年的囚徒。故囚见到当年的救命恩人,不由分说将恩公李勉拉到家中盛情款待,并私下和结发妻子商量:“此活我者,何以报德?”妻子说:“偿还千匹可乎?”故囚说,不行不行,一千匹布不足以报答救命之恩。妻子又说:“两千匹可乎?”故囚仍然摇头,说,还不够。妻子就说:“若此,不如杀之!”幸得此家仆人密告,李勉才免于一死。
再说一个近代的故事:月笙从上海跑到香港后,生活越来越困难。临死前,把一箱子的欠条亲自烧毁了。这一举动,让当时已经是经济状况十分紧张的杜月笙家人们很是诧异,可是杜月笙却说,这是在救你们的命。
杜月笙语重心长的告诉家人们:借钱的人有的流落天涯,有人生死未卜,若是我死后,你们一个个的去追债,那么势必将生前所维护的这些关系和交情都弄得不好看了。这些人念在当初我帮他们的份上,在你们遇到困难的时候可能会出手相助,但是,如果你们去追债,也可能引来杀身之祸,这便是所谓的大恩如大仇啊,你们要牢牢记住这个道理。
不论是施恩者还是受恩者,一定要有善良之心与怀德之志。
为什么李勉救的那个囚犯要杀他呢?
我们不妨这样理解:因为当你对一个人的恩德太大,大到对方回报不了的时候他就只剩下两个选择。
第一个选择:从此死心塌地为你做事。你让他赴汤蹈火,他只能万死不辞。因为如果他做不到,就会背负忘恩负义的骂名。那个时候,你的恩德反而变成了压在他身上的重担。你要记住,大多数人是不愿意这么活的。
所以,一般人都会做第二个选择:那就是——远离你,甚至让你消失在他的世界里。轻则绝交,重则谋害。
这又是为什么?因为当他倾家荡产都回报不了你恩情的时候,就等于说自己很*,很失败。他为了避免觉得自己的人生很*很失败,最好的策略就是两个字:『不报!』并且他还会说服自己,自己现在所拥有的一切都是自己通过努力换来的,是他应该得来的,跟你没有任何一丁点关系。这,就是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