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2-26 14:18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5 22:29
由于槐树具有树干挺拔、树冠浓荫茂密的特点,深受古代人们的喜爱。三国时著名文人王粲作《槐赋》称颂道:“惟中堂之奇树,禀天然之淑姿。超畴亩而登殖,作阶庭之华晖。形棉柿以条畅,色采采而鲜明.丰茂叶之幽蔼,履中夏而敷荣。既立本于殿省,植根柢其弘深。鸟愿栖而投翼,人望庇而披襟。”则全面高度地概况了槐树的特点。同时也作《槐赋》的曹丕赋槐树是:“有大邦之美树,惟令质之可嘉.托灵根于丰壤,被日月之光华。周长廊而开趾,夹通门而骈罗。承文昌之遂宇,望迎风之曲阿。修干纷其璀错,绿叶萋而重阴。上幽蔼而云覆,下茎立而擢心。伊暮春之既替,即首夏之初期。鸿雁游而送节,凯风翔而迎时。天清和而温润,气恬淡以安治。违隆暑而适体。谁谓此之不怡。”曹植在《槐赋》中则赋槐树是:“羡良木之华丽,爱获贵于至尊。凭文昌之华殿,森列峙乎端门,观朱榱以振条。据文陛而结根。畅沈阴以溥覆,似明后之垂恩。在季春以初茂,践朱夏而乃繁。覆阳精之炎景,散流耀以增鲜。”都是对槐树自然特点的描述。槐树被视作为绿化树、行道树、庭院树则广为种植和保护,这也是中国人崇槐、敬槐的表现。 植槐最早可能起源于古代的“社坛立树”,《周礼·地官·大司徒》载:“设其社稷之,而树之田主,各以其野之所宜木,遂名其社与其野。”说明树是社的标志。槐树是西周时的社树之一。《尚书·逸篇》载:“大社唯松,*唯柏、南社唯梓、西社唯栗,北社唯槐。”可见,槐树已成为区别社坛方位和大小的重要标志。《太公金匮》载:“武王问太公曰:‘天下神来甚众, 恐有试者,何以待之。’太公请树槐于王门内,有益者入,无益者距之。”说明槐树就是社神所凭依之“主”,植槐就是使社神有栖息之处。《周礼·秋官》载周朝宫廷外种有三棵槐树,三公(太师、太傅、太保)朝天子时,面向三槐而立。这三棵槐就是朝廷所植的社树。同时也说明槐树开始是植于宫廷中,是宫廷之树。《穆天子传》载:“天子遂驱升于龠山,乃纪丌于龠山之石,而树之槐。眉曰:‘西王母之山’。”《管子》载:“五沃之土其木宜槐”,说明在先秦时期就注重植槐的土壤选择。自汉代开始行道树种植槐树,京城长安大道两侧尽植槐树,称槐路。长安城有一植槐树数百株的“槐市”。晋左思在《吴都赋》中说:“驰道如砥,树以青槐,亘以绿化,玄阴耽耽,清流莜莜。”吴都就是今之苏州。东晋南迁南京后,在建新宫时,城南宣阳门至外城朱雀门的街道称御道,长五里,夹道植槐。南朝梁元帝《长安道》诗云:“雕鞍承赭汗,槐路起红尘。”《晋书·苻坚载记》:“自长安至于诸州,皆夹路树槐柳。……百姓歌之曰:‘长安大街,夹树杨槐。下走朱轮,上有鸾栖。英彦云集,诲我萌黎。”’北魏京城建于洛阳,城中多植槐。《洛阳伽蓝记》载:“永宁寺四门外树以青槐,亘以绿水。京邑行人,多庇其下。”《周书·韦孝宽传》载:“废帝二年,为雍州刺史。先是路侧一里置一土堠,经雨颓毁,每须修之。自孝宽临州,乃勒部内,当堠处植槐树代之,既免修复,行旅又得庇荫。周文(隋文帝)后见,怪问之曰:岂得一州独尔,当令天下同之。于是令诸州,夹道一里种一树,十里种三树,百里种五树焉。”唐代长安城大道两侧尽植槐树,排列成行,人称槐衙。当时还出现了槐陌、槐街等名词。槐陌是指两旁要植有槐树的街道;槐街是指天街,因其两旁所植槐树成行。《唐书·吴凑传》载:“凑为京兆尹,先是街稀残,有司莳榆其空。凑曰:‘榆非人所荫玩。悉易以槐。及槐成,而凑已亡。行人指树怀之。’”
古代人对种植培护街树的人,都十分怀念敬重。西安市城区留存有汉唐时期所植的古槐数十棵,成为古城西安的历史见证。明文震享《长物志》对植槐记曰“槐榆宜植门庭,极扉绿映,真如翠幄”。清陈扶瑶《花镜)对槐树在庭院中种植载:“人多庭前植之。”盘槐“独枝从顶生,皆下垂,盘结蒙密如凉伞,性亦难长,历百年者,高不盈丈,或植厅署前,或植高阜处,甚有古致。”明清时期北京成为统治者的都地,城内广植槐树,以至于现今北京城的大街、胡同、小巷和四合院里,留存有许多古槐,如故宫武英殿断虹桥边有著名的“紫禁十八槐”。这些古槐树是北京城悠久历史的象征,成为北京灿烂文化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