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战国七雄看“姓”与“氏”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2-26 09:18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5 08:27
不少人都知道,姓氏曾经是“姓”和“氏”两个概念。但这两个概念在历史上其实也是有变化的。暂时先抛开最初的那些意义不谈,只看在秦统一六国前的一段时间,姓和氏大概分别代表了宗族和分支。而由于在这之后,姓氏意义即归一,所以这时的姓和氏,代表的也是这两个含义发展的最终阶段。
当时战国七雄各自国君的姓和氏分别如下:
齐国,妫姓田氏。妫(gui阴平)姓起源为帝舜,因其居与妫水附近,其后代以妫为姓(舜本姓姚)。而田氏来源于陈氏,陈国公子完因国内*纷争逃至齐国,改陈氏为田氏(当时陈、田读音相似)。齐国本是姜子牙的封地,因而国君为姜姓吕氏。相较于妫姓,姜姓更加久远和出名,其起源于炎帝,因他出生于宝鸡姜水而得姓(那个喜欢说“娘娘,风浪太大了”的精卫应该也姓姜)。吕氏的来源是伯夷(并非不食周粟那个伯夷),他被禹封在吕国。但田氏后来在齐国做大,鸠占鹊巢,做了齐国国君。
燕国,姬姓燕氏。姬姓来源于黄帝,因为其居住在姬水而得姓,周天子是黄帝之后,所以为姬姓。燕氏即来源于封国,燕国开国君主周文王之子召公奭,他最初被封在召(shao去声)地,作为周朝太保,被封燕国后他本人并未赴国,而是派其子前往燕地,自己留在镐京附近理政,因而本人被称为召公,他还是召、邵姓氏的来源。
韩国,姬姓韩氏。韩国国君原为晋国大夫,晋原名唐,周成王封其弟唐叔虞在此,唐叔虞的儿子燮即位后改国号为晋,故为晋国国君为姬姓。韩国君先祖为晋武公之子,被封于韩原,后韩赵魏三家分晋,分别建国(此事为春秋战国分界点),故韩王一族为姬姓韩氏。
魏国,姬姓魏氏。魏国始祖是周文王之子毕公高,故同样是姬姓,他当时被封于毕地,为毕氏,他的后代毕万被晋献公封在魏地为卿,开始以魏为氏。
赵国,赢姓赵氏。赢姓来源于伯益,他协助禹治水并为舜训鸟兽,被赐姓赢。赵氏之源为伯益之后造父,造父给周穆王驾车,被封于赵城,从此以造父为首领的赢姓一支称赵氏。后造父之后迁至晋,为晋卿,封地即称赵。
秦国,赢姓赵氏。秦赵两国在战国后期攻伐最盛,但二者君主其实系出同源,同为赢姓赵氏。秦国先祖恶来和赵国先祖季胜(造父的曾祖父)是兄弟,恶来的五世孙非子(造父的侄孙,造父为该族首领,所以非子亦为赵氏)被周王封在秦谷,其后代历经多次与西戎的征战,后建立秦国。
楚国,芈(mi阴平)姓熊氏。颛顼的五世孙季连被楚国尊为芈姓的始祖,屈原作为楚国王室之后,同样也是芈姓(其先祖为楚武王之子瑕,被封在屈,故为屈氏),他在《离*》中说自己“帝高阳之苗裔兮”,帝高阳就是颛顼。但为何姓芈,芈姓的族系变迁,较于妫、姬、赢、姜等姓显得相对模糊。《史记》中说芈(原读音为mie)就是羊鸣,《说文解字》上说,羌,西戎,羊种也,说明芈姓和羌可能有关系,季连之母有可能是羌人(因为姓同母系可能有密切联系)。也有研究认为,芈和华字相似,可能是因为楚国先祖曾被封在华邑。而这些不确定性,我认为和楚国的“蛮夷”地位是有相关性的,可能是确实因为地处蛮荒,对宗族概念相对轻视,因而缺乏更明确的记载,也可能是因为缺乏了姓氏的明确性,而更加被中原诸侯 视为蛮荒。
通过总结七国王室的姓氏来源,可以推断姓和氏的产生从功能性上看区别并不大,而其区别的根源主要是来自于产生的时间。姓的产生较早,通常为上古时期,应是聚居在一起的部落成员的标志,因此姓的来源多与水有关,也反映了先民逐水而居的状况;而氏则产生较晚,与封建制度有密切的关系,许多氏的来源和封地相关(也有的来源于官职,职业等),但本质上还是聚居在一起的族人的代号。所以说,姓和氏是历史上前后两次以命名亲族、划分血缘为目的的社会行为。事实上,如果社会在封建制度下继续发展,随着家族的不断分化和人口的不断增加,说不定还会在氏下发展出第三种命名规范,这在欧洲人的姓名发展史上应该是有先例的。
但随着秦朝的统一,华夏民族的姓和氏最终归一了。我猜测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秦灭六国,以郡县制代替了分封制,氏失去了继续存在的社会基础。另一方面,因为统一国家的建立,使秦得以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商鞅变法时设立的户籍制度,姓氏作为区别血缘的标志已不如当初那么明显,功能的削弱,在功能性上本就没有太大区别的姓和氏,其从繁就简就更为合理了。
虽然秦朝的一统天下仅仅维持了14年,但“祖龙魂死业犹在”,汉及以后历朝“百代都行秦*”,一个*集权国家的存在,让姓氏不再有分化发展的土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