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2-26 11:08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5 13:01
你有看过 VR 影片吗?
自人类文明开端,整个种族对感官 *** 的追求就没停止过。然而过去,不管有再大的萤幕、多高的画质,我们终究是透过一个框框在「观察」事件的发生,只要稍稍转个视角就能从情境中脱离。
不容易中断的沉浸感 (immersion) 是 VR 「个人化」 (personalize) 视听体验的最大优势。看看《一级玩家》里面可以重现触觉 *** 、实现完全体感操作的连身衣,又或者是最近火红的《电驭叛客2077》的大脑幻舞 (brain dance) ,这些都是人们距离理想 VR 体验的最后一哩路。
特别是电驭叛客 2077 的幻舞,相较于单纯的「虚拟」实境,这项技术更像是部第一人称的纪录片。任何人只要植入录影插件,启动后就能将自己所有的感官经验与生理反应记录下来供他人「欣赏」。
第一人称的沉浸式体验,这就是幻舞的魅力。《电驭叛客2077》游戏截图也因为拍摄的便利性,从比较正常的演唱会实况、技能演练,到猎奇的自残甚至是死亡记录,各种你不想或无法亲身经历却又好奇「到底是什么感觉」的事物都能成为幻舞素材。
只不过幻舞真的能让人「感同身受」、经验分毫不差的心理变化?
诚然,当我们在欣赏任何作品时,能否感受故事角色的心理状态是会严重影响体验的关键。这让过去无数创作者伤透脑筋的代入感与认同感问题,现在只要接上幻舞就能迎刃而解了?
可惜幻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从当代心理学的角度,幻舞能让人直接感受到拍摄者情绪的卖点,却也是它最大的问题所在。
因为情绪,并不是一种说感受就能感受到的东西。
名符其实的「自作多情」相较于进食、繁衍与求生这些单纯的生物本能,情绪更像是种动态的能量,我们会被这些心理活动驱使去做某些行为,又或者赋予当下行为新的意义。例如当说话者带着不同情绪时,同样一句「没关系」也会产生不同的感受。
即便是同样一句话,说话者带着不同情绪时,产生的感受也会不同。giphy至于情绪到底是怎么产生的?这在心理学界已经是跨世代的争论命题,从19世纪末期一路吵到现在。
从讨论环境 *** 与生理变化上的古典情绪理论,到 fMRI、脑波仪等先进仪器被广泛投入神经科学领域井喷的研究数据,过去被视为圭臬的经典理论也开始从舞台退下。而最近几年,心理学界对情绪的认识又面临一波新的变革。
美国东北大学的心理学教授莉莎‧巴雷特 (Lisa Feldman Barrett) 在几年前提出了情绪建构论 (Theory of Constructed Emotion) 。有别于古典理论就事论事的观点,巴雷特退了一步、用更宏观的角度来看「大脑」这个造就一切心智活动的器官。
脑是意识的核心所在,有时候还能拿来当成骂人的素材(?),但是在巴雷特看来其真正功能仍是──像其他所有有脑动物一样──维持体内的恒定性 (allostasis) 。饿了要吃、有病菌入侵就启动免疫系统、遇到危险准备逃跑,甚至是在跟伴侣互动时产生的「反应」都在恒定的范畴里。
为了能更有效率地取得我们需要的资源,大脑会记录每次与外界互动的人事时地物与结果,方便往后遇到类似的情境时有所依据。而「情绪」就是用来赋予这些经验意义,并加以分类的标签。
让我们满足、舒适的经验,被分类到「开心」;可能会危害生命或资源稳定的 *** ,就纳入「恐惧」与「愤怒」;意识到自己即将失去某些事物,那份感触则成了「悲伤」。当然这都是很粗略的描述,但从情绪建构论的观点来看,每种情绪只是为情境当下脑部活动与生理变化下的「注解」,充满主观的个人诠释。
情绪赋予大脑所经历的事情意义,加上分类的标签。giphy讲到不同情绪的异同之处,巴雷特在其著作《How Emotions are Made》中用了一个很生动的比喻:不同的情绪就像是饼干与面包,虽然看起来尝起来都不同,却都是用相似的材料烤制而成的;即便都是饼乾,每一种甚至每一片之间都会因为配料或温度而有所不同。
我们不会因为面包都有面粉就认为「面粉=面包」,因为除了面粉之外还需要糖盐或奶油牛奶等其他原料搭配。情绪也会因为引发的对象、当下的情境、过去人生经验,或是其他更加琐碎的细节影响,变成一份独一无二的体验。
同样的美景在不同人眼中会带来迥异的感受,这正是情绪的独特之处。《电驭叛客2077》游戏截图你的人生中肯定有一部作品,不管是文字影像或音乐,每隔几年重温一次都会有全新的体悟。这正是因为历练增长,让你会被这部作品的不同要素引发新的情绪。像这样的感动是靠著天时地利与人和才有办法促成的结果,就算换个人来也能有类似的体验,也会因为彼此的人生不同而有所落差。
上述提及的内容仅是情绪建构论的冰山一角,却也点出两个重点:第一是情绪本身在神经科学层面并没有全然的一致性,同类别情绪之间都有差异存在;第二则是个人对情绪的感受与判断与过去经验息息相关,就跟面包会因为原料产地不同而有口感或湿润度上的差异一样。
这时候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电驭叛客 2077 的幻舞,这个宣称能让人直接感受他人情绪的技术……就有点耐人寻味了。
想要感动人心?你可以不用这么麻烦从幻舞在游戏里面呈现出来的样貌,我们可以把它视为一种「再现」的手段。在电驭叛客的世界里面,当作商品的幻舞会经过专业人员剪辑与调整,但这个过程就像是在雕琢原石,可以去芜存菁、却无法无中生有。不只是拍摄者当下的感官 *** ,还包括这些 *** 引发的过去经验、当下联想到的种种思绪,以及前面一大段讨论到的,情绪。
如果纯粹再现当下所有心智活动,那可是会连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都一起进去了。《电驭叛客2077》游戏截图单纯复制感官 *** 在人人脑里面都有晶片的电驭叛客世界观并不是太困难的事情,但就好像有些人怎样都无法理解香菜哪里好吃,或是火锅里面加芋头有多美味(理性勿战),我们不一定有办法透过记录者的感官体验促发出相似的情绪。
但是记忆……不是说复制就复制得了的。
根据前面提到的情绪建构论,情绪来自记忆,而记忆说穿了,就只是脑神经细胞之间的交流。
神经细胞虽然也是跑电的,但其复杂程度绝对不是电路板或晶片有办法相提并论的。细胞是活体,这代表它没办法像电脑 OS 统一资料的储存或传递规格,每一道记忆的痕迹只有自己才能解读。
记忆为脑神经细胞之间的交流。Pixabay我们或许能在统计上找到大脑活动的模式与可能规律,但是这些都只是方便归纳的概括,无法反映真实的情况。每个人的脑,就像指纹一样,都有极高程度的独特性。单纯复制脑部活动只会像是硬要用 Word 开启 mp4 档,不但读不到正确内容,还可能在别人的脑里引发严重错乱。
那你问为什么____有办法取代我们的____(防雷消音)?那是因为它并不是单纯读取,而是完全的「覆盖」,在这一篇文章有更详细的说明:换了脑袋就换了个人?电驭叛客 2077 的圣物晶片到底有没有谱
这代表幻舞就只是个会吃上诈欺官司的黑心产品吗?那倒不一定。
注重流畅与真实的沉浸式体验如果不要求一定得 100% 重现记录者的所有心理活动,幻舞作为强化版的 VR 装置,其实有极大的发展潜力。在文章最开始,我曾提到 VR 装置的最大优势在于它不容易中断的沉浸感,而这也是我们能否享受游戏、电影乃至于小说的一大关键。
小岛秀夫……我是说大岛秀吉就是一位希望找到新可能性的幻舞导演。《电驭叛客2077》游戏截图沉浸感来自体验的真实性与流畅性,只要沉浸感足够,观众就能顺利与情节角色产生连结,进而享受故事带来的情绪起伏。但想要维持住沉浸感,那就不是单纯靠声光效果能弥补的了。例如引发很大争议的《最后生还者 2 》就是在叙事顺序上失了重心,让大部分玩家无法认同为父报仇的艾比,进而大幅度劣化游戏体验。
前面也提到了,情绪并不是说来就能来的东西,流畅且合理的「心路历程」是必要的。如果故事呈现的断裂感太强,频频出戏的观众只会满头问号,更不要说被感动了。
总结来说,幻舞就像是传说中的厨具。它虽然有各种能为料理锦上添花的神奇功能,却没办法无中生有、取代最重要的食材与食谱。到头来你能否端出一道引人入胜、直击人心的作品还是得看厨师本身的功力。只想着要依靠工具却没半点基础,最后就会有个蓝头发的放毒大师教你做人(?)。
说个好故事,并且把故事说好。这个道理是在哪里都不会变的。
相关标签: cyberpunk2077 VR 主观感受 大脑 情绪 情绪建构论 沈浸感 记忆 游戏 电驭叛客2077 yahoo 纽虫 圆周率 雷达 康乃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