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科举之外做官的渠道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2-24 07:36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6-28 11:15
除了科举之外,第一大当官的途径是“捐纳”,捐纳就是买官。
清朝第一个开捐的皇帝是康熙。康熙为什么要开放捐纳?因为他没钱平定三藩叛乱。清朝财政本来就不宽裕,三藩一作乱,军费开支就成问题了,康熙不得不允许百姓捐纳。这一放开,就收不回来了。之后治河、赈灾、平定边疆,都通过开捐筹钱。每个皇帝登基之初,都宣布要禁绝捐纳,但几年后又默默地放开了。
清朝前期,买一个知县要花四五千两银子,差不多可以购买千亩良田。知府的售价差不多要两万两白银,价格是很高的。坦率地说,买官者如果不贪不占,在任期内是不可能“收回成本”的。随着买官卖官的规模越来越大,标价逐渐走低。到清朝后期,同治、光绪年间,差不多一千两到一千二百两银子,就能买到一个知县,七八千两银子就能买到知府,上万两银子都能买到道台。再考虑到通货膨胀的因素,官职售价的下降幅度更大。清朝人能够买到的最*职是道台。苏南的盐商盛行花钱买道台,因为一两万银子对他们来说不算大钱。不仅给自己买,还给子孙买。一般的财主,没这么财大气粗,如果看子弟资质平庸、前途不明,也咬咬牙,给买个知县或者县丞,算是给子弟谋一个养家糊口的饭碗。
第二个当官的途径是议叙。就是*行赏,授予有功之人官职。比如冲锋陷阵、抗洪抢险、抗震救灾,某人冲在前面,功劳很大;某个小吏任劳任怨几十年,无私奉献,两袖清风,破格提拔,进行议叙。议叙往往和保举联系在一起,因为议叙某人得有人保举、推荐。除了少数最高层明令褒奖的情况外,大多数议叙都需要有人保荐给朝廷。清朝的议叙对象,一是兢兢业业的老吏,可以有一定的比例议叙为官,二是低级*。
第三个当官的途径算是比较容易的。比如,国子监的监生或者贡生,清朝八旗官学里的官学生,学习期满,或者在朝廷需要时,参加统一考试,选拔为官。还有一些举人、秀才,有时也可以参加类似的考试。一般历朝历代在*有缺口时,会从这些学生中挑选*。一些教职也向举人、秀才敞开,可以考取。举*挑,也可以归入此类。
第四个当官的渠道叫荫生。传统社会中令人羡慕嫉妒恨的“封妻荫子”中,封妻指的是给妻子封诰,封一个诰命夫人;荫子指的就是儿子可以通过荫生的渠道当官。帝王为了笼络大臣,给予他们这样的待遇。秦汉有一个任子制度,一定级别以上*的儿子可以直接当官。之后的朝代都有类似的制度。比如,北宋司马光就是官宦人家出身,他把家里荫生的资格让给了弟弟,自己通过努力,科举入仕,传为佳话。清朝地方官按察使及以上、*各部的堂官及以上都可以保举孩子直接当官。比如,一品内阁大学士,可以荫护儿子直接出任五品左右的官职。当然,其中也要经过选拔程序,不是说白痴也能当官的。中级*没有这样的特权,他们的儿子也可以免试入官学学习。基本上,清朝*只要升迁到知府级别,就算是让儿子“赢在了起跑线上”。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6-28 11:15
下面给你答案。一般来说,科举*可以维持朝廷文官总数的一半以上,他们是*的主体。然而,过去的朝代不仅有科举选拔*,而且还可以通过其他渠道成为*。
首先除了科举考试之外,成为一名*的第一种方式是“捐纳”,也就是相当于买一个官位。早在先秦时期,就有一种鼓励人们“服务”的做法,即国家鼓励人们捐钱捐物为国家解决问题。作为回报,国家授予人们低级头衔或其他优惠。*和公职人员的买卖可能始于西汉中期。当时西汉为了治水、攻打匈奴、修建大规模建筑,财政捉襟见肘。一些爱国、有权势和富有的人几乎拥有一切,后来,当朝廷没有钱时,它想到用*和男爵来吸引富人服务,并开始出售官爵的位置。作为一名*,最大的问题是他无法忍受道德审查。历代都知道,买卖*并不能保证*的修养素质。一旦朝廷资金无法周转,就必须打开捐纳之门,越是到朝廷有事情时,捐纳的气氛变得越来越严重。
到了清初,买一个县令要花4.5万两银子,可以买到近1000亩良田。县令的价格几乎是两万两银子,价格很高。坦率地说,如果买主不贪婪,不占有,就不可能在其任期内“收回成本”。随着*买卖规模的不断扩大,其价格也逐渐降低。到了清末,在同治和光绪年间,大约有一千两到一千二百两银子就可以买到知府,数万两银子可以买到道台。考虑到通货膨胀,官方职位的价格下降得更厉害。清朝人能买到的最*职是道台。
其次,成为*的第二种方式是通过议叙。奖励有功人员,并授予其公职。比如,当有人冲到朝廷面前时,他为抗洪抢险和抗震救灾做出了巨大贡献;又或者一位小*辛勤工作了几十年,无私奉献,保持袖子整洁,并被格外提拔为议叙对象。议叙通常与推荐联系在一起,因为必须推荐某人。除了少数案件中最高级别的人明确给予赞扬外,大多数议叙都需要向朝廷推荐。
最后,成为*的第三种方式学习。例如,完成学业的太学监生或宫生,清朝八旗*的子弟,在朝廷需要参加统一考试并被选为*时。有些学者和学者有时可以参加考试。一般来说,当各个朝代的*出现空缺时,*都会从这些学生中挑选出来去任职。以上就是清代做官除了科举之外的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