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敬明只因为一封回信而成名励志人物故事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2-26 01:54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4 09:07
郭敬明从新概念文学大赛出道,十年来成为了中国文坛最会赚钱的作家。2010年,郭敬明第7次进入福布斯中国名人榜,命运为何偏爱他呢?
郭敬明出身于四川省南部的一个人口只有300多万的小地方自贡。郭敬明的家庭很一般,他的母亲邹慧兰在银行工作,父亲郭建伟在国有企业,是一个普通的三口之家。
他儿时在文学方面有天赋,但在新概念比赛中却没有韩寒幸运,他的成绩比韩寒更令人咋舌,获得了第三届、第四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但与第一届新概念大赛出名的韩寒相比,他获得的名气却差了很多。
那年一些媒体通过高考展望那些新概念精英少年的走向,郭敬明也不是佼佼者。郭敬明高考并不出类拔萃,他高考成绩也并不理想,只考取第二志愿上海大学。和他同批获奖的同龄人,相继进入同济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
那么郭敬明又是怎么火起来的呢?那要感谢春风文艺出版社,让他一炮走红。
高考临近,郭敬明为排解压力,看了不少奇幻电影、动画,于是有了《幻城》。因为构思时间长,一万多字的《幻城》一两天就写完了,这也是他第一次写这么长的小说。高考结束后,8月郭敬明向《萌芽》投稿,《萌芽》10月号刊出了中篇小说《幻城》。小说反响强烈,让郭和《萌芽》都很意外。在《萌芽》网站所做的*调查中,《幻城》以672票荣膺当月最佳,而第二名只有174票。这让他小有了名气。
2002年春风文艺出版社希望开拓青春市场,准备做青春文学,选择谁和什么作品呢?此时,负责青春文学的编辑时祥选提出了郭敬明,郭敬明的文字让人感觉很忧伤、凄美,不同于韩寒的叛逆,很符合当时年轻人的胃口。
但当时有很多人并不看好郭敬明,有些人说郭敬明的名字不像个畅销作家;有些人说《幻城》看不懂、太稚嫩。确实,《幻城》创作是稚嫩的,其结构,尤其后半部分很松散。
时祥选说郭敬明不仅文章写得好,而且为人也很好,并且讲了与他接触的一件事:他曾将郭敬明的一篇散文《我上高二了》选编入《2001年中学生最佳散文》。接着编辑部有意在学生中发现原创文学作者,“培养出第二个‘韩寒’”,接着时祥选向入选“最佳散文”的作者发出了约稿通知。却没有获得大家的响应与支持。只有上高三的郭敬明很有心,很快回复了时祥选。他在信里表达了对春风文艺出版社的喜爱和信任,并认真附上了自己作文获奖简历。郭敬明在回信中说:“春风文艺出版社是我很喜欢的出版社。希望能得到你们的栽培和关照,我们可以继续合作。我现在依然在写文章,也在出书。可能在毕业的时候会有书稿写完。”这是惟一回复编辑时祥选的作者,这让时祥选记住了郭敬明,并对他产生了好感。
不久后,编辑时祥选与郭敬明有了第一次见面。后来在谈到就出版的一些具体事项时,让时祥选印象深刻的是,郭敬明特别询问,能否让他找人设计封面。而其他的80后的作者,只是把稿子交给编辑,就不再管了。
出版社领导常晶听了时编辑的介绍,也说:“他的回信是块‘试金石’,我们应帮助有回音,并且心存感激,懂得感恩的人。”当时在《萌芽》网站的论坛上,读者急着看《幻城》后续故事。而《幻城》又有改成长篇的基础,于是春风出版社决定把《幻城》作为2003年重点推出的小说。于是,11月,时祥选专程从沈阳赶到上海,与郭敬明签定出版合同。这让郭敬明大喜过望,非常珍惜这个合作的机会。
在出版界每年1月有一次全国最大的图书订货会,这是发行书最好的`时机,因此春风文艺出版社要求郭敬明必须要在2003年1月以前完成书稿。郭敬明因为是第一次写长篇,感觉特别难以驾驭,心里非常紧张。但在大学寝室每晚熄灯后,他就向同学借了笔记本电脑在教室通宵写作。写着写着,中间很多次,他都想放弃。但在出版社的不断关心与鼓励下,后来小说还是艰难地完成了。常晶看了以后觉得非常好。但《幻城》最终起印数在出版社内引起很大争论。出版社下定决心把《幻城》作为社里2003年的金牌畅销书重点推出,首印从6万册提到10万册—这个数字,当时许多著名畅销书作家都望尘莫及。
果然2003年,郭敬明的《幻城》一炮打响,之后还成功登上全国文学类畅销书冠军的宝座。正是在春风文艺出版社一系列的营销策略下,《幻城》的销量节节攀升,一度达到了132。9万册。也把郭敬明不断地推向了成功的小高峰。
为了表示对郭敬明的重视,春风文艺出版社和郭敬明举行了盛大的“买断”仪式:春风每年出一部分资金作为郭的学业补助,而郭则保证大学四年期间,每年要给春风文艺出版社长篇首发权。就这样,短短两年时间内,郭敬明出版了《幻城》、《爱与痛的边缘》、《左手倒影,右手年华》、《梦里花落知多少》4部作品。郭敬明从此走红了,他一步一步地成为了作家、主编、董事长、出版社副社长、成了名副其实的“老大”。
即使现在,郭敬明也说春风文艺出版社是自己人生中最重要的伯乐。其实这也源于他的那封看似简单又普通的回信,让他脱颖而出,获得了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