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的乐器有哪些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09:46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13 12:24
苗族的乐器通常有芦笙、唢呐、箫笛、胡琴、月琴等。
1、芦笙
芦笙,为西南地区苗、瑶、侗等民族的簧管乐器。在贵州各地少数民族居住的村寨,素有“芦笙之乡”、“歌舞之乡”的称誉。
2、唢呐
唢呐发音高亢、嘹亮,过去多在民间的吹歌会、秧歌会、鼓乐班和地方曲艺、戏曲的伴奏中应用。公元3世纪,唢呐由波斯、阿拉伯一带传入中国。
3、箫笛
玉屏箫笛用贵州玉屏侗族自治县出产的竹子制成,遂因此而得名。玉屏箫笛是我国著名的传统竹管乐器,以音色清越优美、雕刻精致而著称,它是玉屏当地侗、汉、苗、土家等多民族文化发展的结晶,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和工艺价值。
4、胡琴
胡琴,是中国民族乐器中,以弓弦磨擦琴弦,使之振动以发出声音的拉弦乐器,有传统的二胡(又称南胡)、板胡、京胡、粤胡、四胡、坠胡、椰胡,以及近现代配合民族乐团的出现所改良发展出的高胡、中胡、革胡等分类。
5、月琴
月琴,起源于汉代。音箱呈满圆形,琴脖短小。全长62、音箱直径36.3厘米。琴颈和音箱边框用红木、紫檀木制,边框用六块规格一致的木板胶接而成。面板和背板桐木制。箱内置两道音梁,支两个音柱。四轴,四弦,每两弦同音,五度定弦。琴颈和面板上设八或九个品位。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13 12:25
苗族乐器有管乐乐器、弦乐乐器、打击乐器。
管乐乐器:有芦笙、芒筒、夜箫、姊妹箫、笛、唢呐等。
弦乐乐器:多为伴奏乐器,主要有二胡、古瓢琴、月琴等。
打击乐器:有铜鼓、木鼓和皮鼓。
芦笙是苗族人民最喜爱、最常用的一种簧管吹奏的民间多声部音乐乐器,由六根长短不一,内装大小不同的铜簧片的竹管开有音孔,吹奏时只需按其音孔就可产生不同音响效果,形成和音、和弦。
从吹奏形式来看,芦笙可分为四类:一类为排芦笙(也称为套芦笙);一类是由两支音阶相差两个八度的大芦笙和小芦笙组成的*芦笙;一类是由一对音质、音量、音阶完全一致的芦笙组成的对芦笙(也称为齐奏芦笙);一类是由高中、低音阶相差各一个八度的三支芦笙和九至十五支莽筒组成的莽筒芦笙。套芦笙有两种,一种由高音、中音、低音、倍低音四支四个八度芦笙组成,长短不一,长的有丈余,短的有尺许。高音芦笙有六音,中音芦笙有三音,低音芦笙有二音,倍低音芦笙只有一个和弦伴奏音;一种由特高芦笙、高音、中音、低音、倍低音六支芦笙组成。芒筒树干挖空或楠竹做成筒,内装一根带有簧片的竹管;使用时吹奏竹管,靠筒内的共鸣和音伴奏,声音低沉宏亮,雄沉深厚。一支莽筒只有一个音,不用它独立吹奏曲调,只能起到为芦笙伴奏的作用。
萧筒:一种吹奏乐器。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以及云南、贵州省的苗、彝、瑶族地区。用小竹制成,全长 30— 40 厘米 ,竹管上开有 5 到 7 个按音孔,吹口部分有所不同。瑶族萧筒顶端和后方开一出音孔。彝族和苗族的相似,是在萧筒的顶端堵一木塞;在木塞的后部开一出音孔。声色轻柔,用于日常娱乐生活。
芒筒:亦称 “ 芦笙筒 ” 。也有写作 “ 莽筒 ” 的。是流行于贵州、广西的苗族、侗族地区的吹奏乐器。在一根细竹管靠下端五分之二处安上一个簧片,然后将此簧管放入大竹筒中,做为它的共鸣筒。芒筒大的有 200 厘米 左右,小的有 40 厘米 左右。音色低沉雄浑,作低音配合芦笙齐奏。
唢呐普遍流行于黔东南苗族各地,样式与汉族相同,有的地区配有大号,有五孔、六孔和八孔几种,一般有成套曲调,旋律很强。
苗族大唢呐:苗族竖吹双簧乐器。外形和汉族地区的唢呐相同,但形体硕大,音色低沉浑厚,常用于民间吹打合奏,是很有特色的低音乐器。流行于四川筠连、洪县和云南威信、彝良等苗族聚居地区。
相传 200 多年前的清代,戏曲艺人将流行于南方的小唢呐三吱子改成了中音唢呐二节子,后来又把各部位的尺寸按比例放大,才逐步发展成为现在苗族人民喜爱的大唢呐。
演奏大唢呐时,因管体较长,上轻下重,需要坐势吹奏。奏者将左腿搭在右腿上,把唢呐碗靠在左腿上。大唢呐的音域由 bB ~ B1 ,有两个八度。演奏形式分为单吹和群吹(多人一起吹奏)两种,常用于婚丧喜庆活动。每当苗家红白喜事或修盖房舍之际,民间艺人便敲锣打鼓、登门吹奏。唢呐曲调租犷、质朴,最适于表现深沉、稳健的旋律。
大唢呐由哨子、尖子、子杆和碗四部分构成,通体木制,全长约 120 厘米 。
唢呐哨用野麦子(又称油麦子)的麦杆,它的采摘和制作很有讲究,必须在野麦子含苞时进行采摘,麦杆需蒸露处理,即白天用热气蒸一次,晚上放在露天地上让露水淋一夜,但不能受雨淋。经蒸露九次后再修剪加工,方可使用。
尖子起着连接哨子和子杆的作用。予杆即唢呐杆,用当地出产的一种空心木棍制作,杆身上开有 8 个(正 7 背 1 )圆形音孔,自下而上称为第一至第八孔。第一孔(即底孔)至杆身底端的距离与第八孔(即背孔)至杆身顶端的距离相同。
唢呐碗较大,采用当地生长的一种木质较硬的山棘子树干制作。其尺寸通常以杆底端至第四孔的高度为准,故在苗族民间艺人中流传着掩三个半眼(即把子杆放进唢呐碗里,正好看到第四孔的半个眼)的说法。如今的唢呐碗,已大部分在碗口处加上了一圈薄铜片,既增大了音响共鸣,又使音色更加深厚。
夜箫、姊妹箫是地区性乐器,有五音孔和六音孔之别。五音孔夜箫有簧,音质柔和纤细,柔情,是青年男女谈情说爱时吹奏的乐器。横笛也是地区性乐器,有五音孔和六音孔,七音孔之分。无簧,音质清脆响亮,也是青年男女传递感情的媒介物。
弦乐乐器
黔东南苗族弦乐乐器多为伴奏乐器,主要有 “ 古瓢琴 ” 、二胡、月琴等几种。
“ 古瓢琴 ” 流行于丹寨县排调镇一带,是民间古老的乐器,状如半边葫芦瓢,故称 “ 古瓢琴 ” 。该琴将一泡桐木削成半边葫芦状,挖空后另削一块薄木板盖住,着两根牛筋弦,安一码头,弓为马尾丝或棕丝,一般为二至四弦,用左手按弦,右手推弓,音质流雄浑厚,为男女青年对歌时伴奏或跳舞用。
此外,还有二胡,月琴等,多用于对歌伴奏用。
打击乐器
苗族打击乐器有铜鼓、木鼓和皮鼓。
铜鼓是苗族人民珍惜和喜爱的一种民间乐器,已有上千年历史,其形状不仅苗族各地相同且与其他民族相同,黔东南苗族铜鼓属麻江型,直径最大的约有 100cm 左右,一般为 50—— 60cm 。铜鼓制作精细,鼓面为浮雕图案,中心为日光形,边缘刻有蛙、龟、牛、马等主体装饰,鼓身全部有花纹围绕,丰富多彩。打击时,常以小木桶于鼓背助音,其音质雄浑深厚,锐耳圆润,传声甚远。
木鼓:各地式样不同,大小不等,大的直径有尺许,小的只有四五寸,长约五尺,短约一尺,将树干挖空后两头蒙以牛皮而成,作为祖先的象征,无故不能乱动。
此外,皮鼓、手鼓、腰鼓等乐器经苗族千百年来的兼收并蓄和改造,已成为苗族人民的民族乐器之一。
板凳:流行于贵州苗族地区的打击乐器。板凳用坚硬的木料做成,长 20 厘米 左右,宽约 15 厘米 。演奏时,左右手各持一个,互相碰发出声音,音色清脆、响亮。
参考资料:http://hi.baidu.com/lily492643903/blog/item/a5d6d002d0eccb1b728b6507.html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13 12:25
管乐乐器
黔东南苗族管乐乐器有芦笙、芒筒、夜箫、姊妹箫、笛、唢呐等。
芦笙是苗族人民最喜爱、最常用的一种簧管吹奏的民间多声部音乐乐器,由六根长短不一,内装大小不同的铜簧片的竹管开有音孔,吹奏时只需按其音孔就可产生不同音响效果,形成和音、和弦。
从吹奏形式来看,芦笙可分为四类:一类为排芦笙(也称为套芦笙);一类是由两支音阶相差两个八度的大芦笙和小芦笙组成的*芦笙;一类是由一对音质、音量、音阶完全一致的芦笙组成的对芦笙(也称为齐奏芦笙);一类是由高中、低音阶相差各一个八度的三支芦笙和九至十五支莽筒组成的莽筒芦笙。套芦笙有两种,一种由高音、中音、低音、倍低音四支四个八度芦笙组成,长短不一,长的有丈余,短的有尺许。高音芦笙有六音,中音芦笙有三音,低音芦笙有二音,倍低音芦笙只有一个和弦伴奏音;一种由特高芦笙、高音、中音、低音、倍低音六支芦笙组成。芒筒树干挖空或楠竹做成筒,内装一根带有簧片的竹管;使用时吹奏竹管,靠筒内的共鸣和音伴奏,声音低沉宏亮,雄沉深厚。一支莽筒只有一个音,不用它独立吹奏曲调,只能起到为芦笙伴奏的作用。
萧筒:一种吹奏乐器。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以及云南、贵州省的苗、彝、瑶族地区。用小竹制成,全长 30— 40 厘米 ,竹管上开有 5 到 7 个按音孔,吹口部分有所不同。瑶族萧筒顶端和后方开一出音孔。彝族和苗族的相似,是在萧筒的顶端堵一木塞;在木塞的后部开一出音孔。声色轻柔,用于日常娱乐生活。
芒筒:亦称 “ 芦笙筒 ” 。也有写作 “ 莽筒 ” 的。是流行于贵州、广西的苗族、侗族地区的吹奏乐器。在一根细竹管靠下端五分之二处安上一个簧片,然后将此簧管放入大竹筒中,做为它的共鸣筒。芒筒大的有 200 厘米 左右,小的有 40 厘米 左右。音色低沉雄浑,作低音配合芦笙齐奏。
唢呐普遍流行于黔东南苗族各地,样式与汉族相同,有的地区配有大号,有五孔、六孔和八孔几种,一般有成套曲调,旋律很强。
苗族大唢呐:苗族竖吹双簧乐器。外形和汉族地区的唢呐相同,但形体硕大,音色低沉浑厚,常用于民间吹打合奏,是很有特色的低音乐器。流行于四川筠连、洪县和云南威信、彝良等苗族聚居地区。
相传 200 多年前的清代,戏曲艺人将流行于南方的小唢呐三吱子改成了中音唢呐二节子,后来又把各部位的尺寸按比例放大,才逐步发展成为现在苗族人民喜爱的大唢呐。
演奏大唢呐时,因管体较长,上轻下重,需要坐势吹奏。奏者将左腿搭在右腿上,把唢呐碗靠在左腿上。大唢呐的音域由 bB ~ B1 ,有两个八度。演奏形式分为单吹和群吹(多人一起吹奏)两种,常用于婚丧喜庆活动。每当苗家红白喜事或修盖房舍之际,民间艺人便敲锣打鼓、登门吹奏。唢呐曲调租犷、质朴,最适于表现深沉、稳健的旋律。
大唢呐由哨子、尖子、子杆和碗四部分构成,通体木制,全长约 120 厘米 。
唢呐哨用野麦子(又称油麦子)的麦杆,它的采摘和制作很有讲究,必须在野麦子含苞时进行采摘,麦杆需蒸露处理,即白天用热气蒸一次,晚上放在露天地上让露水淋一夜,但不能受雨淋。经蒸露九次后再修剪加工,方可使用。
尖子起着连接哨子和子杆的作用。予杆即唢呐杆,用当地出产的一种空心木棍制作,杆身上开有 8 个(正 7 背 1 )圆形音孔,自下而上称为第一至第八孔。第一孔(即底孔)至杆身底端的距离与第八孔(即背孔)至杆身顶端的距离相同。
唢呐碗较大,采用当地生长的一种木质较硬的山棘子树干制作。其尺寸通常以杆底端至第四孔的高度为准,故在苗族民间艺人中流传着掩三个半眼(即把子杆放进唢呐碗里,正好看到第四孔的半个眼)的说法。如今的唢呐碗,已大部分在碗口处加上了一圈薄铜片,既增大了音响共鸣,又使音色更加深厚。
夜箫、姊妹箫是地区性乐器,有五音孔和六音孔之别。五音孔夜箫有簧,音质柔和纤细,柔情,是青年男女谈情说爱时吹奏的乐器。横笛也是地区性乐器,有五音孔和六音孔,七音孔之分。无簧,音质清脆响亮,也是青年男女传递感情的媒介物。
弦乐乐器
黔东南苗族弦乐乐器多为伴奏乐器,主要有 “ 古瓢琴 ” 、二胡、月琴等几种。
“ 古瓢琴 ” 流行于丹寨县排调镇一带,是民间古老的乐器,状如半边葫芦瓢,故称 “ 古瓢琴 ” 。该琴将一泡桐木削成半边葫芦状,挖空后另削一块薄木板盖住,着两根牛筋弦,安一码头,弓为马尾丝或棕丝,一般为二至四弦,用左手按弦,右手推弓,音质流雄浑厚,为男女青年对歌时伴奏或跳舞用。
此外,还有二胡,月琴等,多用于对歌伴奏用。
打击乐器
苗族打击乐器有铜鼓、木鼓和皮鼓。
铜鼓是苗族人民珍惜和喜爱的一种民间乐器,已有上千年历史,其形状不仅苗族各地相同且与其他民族相同,黔东南苗族铜鼓属麻江型,直径最大的约有 100cm 左右,一般为 50—— 60cm 。铜鼓制作精细,鼓面为浮雕图案,中心为日光形,边缘刻有蛙、龟、牛、马等主体装饰,鼓身全部有花纹围绕,丰富多彩。打击时,常以小木桶于鼓背助音,其音质雄浑深厚,锐耳圆润,传声甚远。
木鼓:各地式样不同,大小不等,大的直径有尺许,小的只有四五寸,长约五尺,短约一尺,将树干挖空后两头蒙以牛皮而成,作为祖先的象征,无故不能乱动。
此外,皮鼓、手鼓、腰鼓等乐器经苗族千百年来的兼收并蓄和改造,已成为苗族人民的民族乐器之一。
板凳:流行于贵州苗族地区的打击乐器。板凳用坚硬的木料做成,长 20 厘米 左右,宽约 15 厘米 。演奏时,左右手各持一个,互相碰发出声音,音色清脆、响亮。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13 12:26
苗族乐器有管乐乐器、弦乐乐器、打击乐器。
管乐乐器:有芦笙、芒筒、夜箫、姊妹箫、笛、唢呐等。
弦乐乐器:多为伴奏乐器,主要有二胡、古瓢琴、月琴等。
打击乐器:有铜鼓、木鼓和皮鼓。
芦笙是苗族人民最喜爱、最常用的一种簧管吹奏的民间多声部音乐乐器,由六根长短不一,内装大小不同的铜簧片的竹管开有音孔,吹奏时只需按其音孔就可产生不同音响效果,形成和音、和弦。
从吹奏形式来看,芦笙可分为四类:一类为排芦笙(也称为套芦笙);一类是由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13 12:27
管乐乐器:有芦笙、芒筒、夜箫、姊妹箫、笛、唢呐等。
弦乐乐器:二胡、古瓢琴、月琴等。
打击乐器:有铜鼓、木鼓和皮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