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文章1 问答文章501 问答文章1001 问答文章1501 问答文章2001 问答文章2501 问答文章3001 问答文章3501 问答文章4001 问答文章4501 问答文章5001 问答文章5501 问答文章6001 问答文章6501 问答文章7001 问答文章7501 问答文章8001 问答文章8501 问答文章9001 问答文章9501

毛泽东的《长征》资料,谢谢~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09:38

我来回答

10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17 13:46

1。长征时期,发生了一个又一个动人、感人的故事,我较为了解的一个故事叫《一袋干粮》。它讲述了一个13岁的小红军小兰在随部队一起前进的时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粮,却在过一座桥时为照顾一位伤员不慎把自己的那袋干粮掉入河中冲走了。她为了大家有足够的干粮吃,坚持没告诉他们。为了装成没事发生一样,她拔了许多野菜塞入挎包,塞得鼓鼓的。不久她的身体就不行了,在*长发现她吃野菜和挎包中“干粮”的事后,大家才知道事情的*,于是大家每人分了一点干粮给她,让她体会到了家的温暖……故事虽小,内涵不小。这些点点滴滴的细节,小故事却能够反映红军战士们的优秀品质——不怕苦、坚强、无私、热心……小兰,她只是一个13岁的小女孩,却有男孩一样坚强的意志;却知道体谅他人。在她没有粮食之际,她大可伸出双手向战友们要一些,她没有这么做,她选择沉默,不告诉任何人,自己吃苦,此刻,她脑海里想的只有战友的利益,而忽略了自己的困难;而对伤势严重的伤员们,她大可丢下他们,让他们自生自灭,可她没这么做,她细心照料一个伤员,没有怨言,没有后悔。一个小兰尚且如此,可想而知,我伟大的红军整支队伍的品质了。

2。《雪山上的小太阳》。
夹金山,白雪皑皑,风雪交加,每当前进的队伍脚步迟缓时,女战士充满活力的歌声就会响起,然而当部队翻过山顶时,队伍里却不见了那个快乐的红色身影……

故事发生在1935年6月。夹金山山峦起伏,白雪皑皑。狂风夹杂着大片的雪花翻卷咆哮,凛冽的空气中,雪山似乎也在颤栗。

前进的队伍有些迟缓了。寒冷、饥饿、稀薄的空气侵袭着这支坚强的队伍,已经有很多同志在这片让神灵都敬畏的土地上永远闭上了眼睛。

突然,风雪中传来一阵充满活力的歌声:夹金山高又高,坚持一下胜利了!翻过雪山是晴天,嘿!太阳暖和和,战士笑呵呵……

歌声穿透风雪,驱散了寒冷与疲惫,给前进中的队伍带来阵阵暖意。大家抬头望去,山坡上一个小小的红色的身影跳着、唱着,挥舞着手里的快板,快乐的身影像一团跳动的火焰。“我们的小太阳又升起来了!”战士们笑了。

这名唱歌的女战士是红军队伍里的小卫生员,谁也不知道她的名字。一路上,小姑娘把行进中的故事编成歌谣鼓舞着大家前进,成了大家的“开心果”。翻雪山时,小姑娘身体单薄,同行的大姐怕她冻坏,把身上穿的一件红毛衣送给了她。她高兴极了,穿着这件长过膝盖的大毛衣在队伍里跑前跑后,在山坡上唱着跳着,红艳艳的颜色在雪地里分外耀眼,大家就开玩笑地叫她“小太阳”。

队伍接近山顶了,空气越来越稀薄,连呼吸都困难。很多同志因为疲惫和饥饿坐在了雪地上,这一坐,便成了冰雪的雕像。红毛衣也抵挡不住寒冷的侵袭,“小太阳”的脚步也越来越迟缓。突然,她停了下来,路边坐着一个受伤的战士,把头埋进臂弯里像在打瞌睡。在这里,停顿就意味着死亡。“小太阳”拼命地摇着他,战士只是含糊不清地说:“冷,冷……”

队伍依然缓缓地前进着。有人突然发现,队伍里不见了那个快乐的红色身影。干部休养连的战士们到处寻找,在半山坡的雪地里,看到这个年少的卫生员静静地躺在山坡上,已经没有了生命的气息。她只穿着一件单薄的军衣,小小的脸上没有一丝血色。在担架上,战士们找到了那件红艳艳的大毛衣,它穿在一个受伤的战士身上。伤兵流着泪回忆说,困乏时坐在雪地里,只觉得有人在拼命地拉着他,对了,还听见了歌声,他说,很熟的歌:翻过雪山是晴天,嘿!太阳暖和和,战士笑呵呵……

所有人都沉默了。伤兵脱下红毛衣,郑重地铺在雪地上。它像女战士快乐的微笑,舒展在茫茫雪地中。仰首望去,峰顶已经微现阳光,太阳红彤彤,照在皑皑白雪之上,映出一道道金色的光芒。

穿过岁月的悠远,70年前,那许许多多美丽的壮烈的故事依然生动、依然鲜活。曾经有一个爱唱歌的小女孩,快乐地行走在这支波澜壮阔的队伍里,她唱过最响亮的歌谣,让疲惫的战士仰望天空,看到太阳;她跳过最动人的舞蹈,让受伤的老兵忘记伤痛,欣然而笑;她曾为一件普通的红毛衣欣喜不已、视若珍宝,在最危险的时候她又把自己最珍爱的东西,连同生的希望和力量,让给了自己的战友。

她还只是个孩子。那一年,她15岁。

3。 一个铜盆的故事
在行军途中,我们到了一个叫富民县的一个村子,村里有个土豪非常有钱。在打土豪时,我们拿了一些东西。其中就有个铜盆。这个盆子非常好看,有两个提耳,很厚实。回来后,我请求连长和指导员把盆子分给我,后来这盆子起了大作用呢!

我拿回来后,我们班就拿它煮饭、烧水、炒菜,开会时还当鼓来敲。还有一个作用,你们想不到的,就是烫虱子。我们只有一身衣服,每天穿着,天晴下雨都穿,衣服干了湿,湿了干,晚上翻开衣服,一伸手就能捉到好几个虱子。所以晚上大伙就用铜盆烧水,把水烧得滚烫的,然后把衣服摊在地上,泼水上去烫。

我们用完后,其他班的战士就来跟我们借,也去烫虱子。铜盆作用很大,慢慢的,战士们对它产生了感情。

在长征路上,我一直带着它,直到出了甘肃,有一次行军时跑得特别快,挂在背包上的铜盆不知道在哪弄丢了,后来发现后,大家都哭了。

互相推让一口青稞面

到阿坝后,缺少粮食,没办法,上面下命令,以班为单位,带上银元出去找。头一天我们出去找,什么也没找到。第二天,我来到一个村庄,村里房子倒是蛮多,但却找不到粮食。老百姓自己都吃不饱啊!中午的时候,我到一个房子里,发现角落有一堆青稞麦子,我抓了一把,捻了捻,我非常高兴,又打又捶,直到天黑,我弄到了20多斤麦子。我背回去,大伙一起用锅炒。那个晚上我们高兴坏了,我们还是连队里第一个弄到粮食的。

但很快粮食就吃得差不多了。大家舍不得,开始吃自己的皮带,坐在火边,一边烤一边吃,后来皮带也很快吃完了。

一天晚上,大家都没吃东西。剩下最后一把青稞面,我捧到这个面前,这个摇摇头,捧到那个面前,那个也不要。我知道,大家都很饿,但都不肯吃。最后推来推去,把青稞面泼到地上,大家都很难过,为了不浪费,我们把地上的青稞面一粒粒拣起来吃掉了。

挨了政委一棍子

出草地后,我掉队了。那时师长张振坤骑着马,亲自带着收容队,收容掉队同志。他一眼认出了我,问我:“小伙子,你怎么掉队了?平时你精神不是蛮好吗?”我告诉师长,粮食吃完了,实在走不动了。他听了后,很久没说话,他让我把*放到他的马背上,让我上马。可我怎么能让师长走路呢?我坚决不肯,于是他说,前面有个森林,到了那后,我们把马、骡子全杀掉,煮着吃,你可一定要来啊!然后他就走了。

师长刚走,来了个政委。他一见我那副模样,立刻就火了:“你怎么搞的!”“我实在走不动了,我不走了。”一听这话,政委火冒三丈,拿着棍子朝我背上狠狠打了一棍。

怕被再打,我只好低着头继续往前走,但我心里真是委屈,我边走边哭,可想想前方有牛肉吃,我又强打精神振作起来,一口气走了10里路。一到目的地,发现牛早杀好了,我分了小半碗牛肉。后来想来,我真的感谢政委那一棍子,他当时是为我好,他的想法很简单,就是为了多救一个人出去。肖 娟 陈学斌

伍衡阳,湖南省石门县人。1918年10月出生,1935年8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6年1月加入中国*党,副军职。历任班长、营支书、团组织股长、团*处主任、*一师三团副*委员、东北十纵队八十八团*委员、师*部主任、东北*队干部部副*、山东省昌滩军分区副*委员、山东省济宁军分区*委员等职。

他参加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和各时期的主要战役。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参加过著名的五台山、辽西、平津等战役。1955年被授予上校*,同年荣获*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二级解放勋章各一枚,1988年授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65年8月离职修养。
回答者:猴博士 - 秀才 * 10-11 14:21

长征故事 -- 三件宝和再见小鸭子

长征队一共有五十三个人,除了我们本校的还有外校的四个。为了长征,我们做了很多准备,还向真正走过长征路的老红军和老军人们请教过各种问题,我们仔细研究了地图和行军路线,制定了行军时间表,棉被衣服水壶饭碗等等必不可少,武器每个男生一件,我带的是一把三角刮刀。为了对付疾病,我们准备了很多药品,配备了二名女卫生员,是初三的桂英和文慧,在我们长征的路上,她们是非常有用,最受欢迎的人,在长征路上,对我们威胁最大的就是伤病了。我还带了三件宝贝,是一般同学们少有的:小军用蚊帐,一幅绑腿,二双和尚袜。那个蚊帐只有一人宽,一米八长,很轻巧;绑腿是土*的;和尚袜的底子是双层纳线的,很结实,袜筒是粗布的,比较长,绑扎后不易进沙尘。这些都是母亲给我的,是她在部队时用过的。母亲说和尚袜边上抹点肥皂,长途行军脚不易打泡,我日后果然没有起泡。走前母亲还教了我怎么打绑腿,教了几种方法,我只学会了一字法和鱼鳞法。其实后来的实践证明,如果行军速度不太快,每天走的距离不太远,打绑腿没有什么用处,不打腿也不会肿。我还带了一个神密的东西,就是我自己做的一部半导体收音机。

12月初的一天早上,我们出发了。在出发的前一天晚上,我们大部分人都回到学校,住在了教室里,第二天天未亮,我们就悄悄集合完毕,悄无声息的开拔,给当时的气氛平添了几分诡秘色彩。我们这一大群在全校师生关注中心的人突然消失,使得批判资产阶级反动路线顿时失去了靶子,引起了种种猜测。人们都认为我们肯定是北上了,甚至有人提议去拦截我们,却没有人想到我们是向东再向南,一直朝着边境线走去,如果这个行踪暴露,绝对是一场大轰动。

"红旗飘,军号响,子弟兵别故乡。。。",在一个多小时后,我们走出了五公里多,天也亮了。第一天领队的是张果老(外号),他叫大家休息吃东西。吃完后我们然后继续走路,这时离开学校远了,人也轻松多了,我们如潜龙入海,意气风发起来,一路上不断地唱起歌来。有人提议把"毛*的战士最听党的话"作为我们的队歌,我和几个队员不是很同意,就唱起"生产队里养了一群小鸭子",把最后一句"再见吧小鸭子我去上学了"改成"再见吧小鸭子我去长征了",后来唱的人越来越多,就成了实际上的队歌了。

第一天的路程不是很远,大概就是二十多公里。但是我们的队伍里也出现了走不动和掉队的人,我被安排在收容组,陪着那些一瘸一拐的同学慢慢走,跑前跑后的,无形中我每天多走几里地。那时我们组织比较严密,有队委会,尖兵组,收容组,后勤组,卫生员,鼓动员等等。整天都走得很慢,下午时分大多数人就走不动了。我们只好找了一间学校宿营。后勤组的人打好热水给大家洗脚,这时才发现有一半多的人脚上打了泡,有大有小,洗脚的时候咿呀鬼叫。两个卫生员忙不迭的跑来跑去,她们用针灸用的针在那些人脚上的泡泡小心的刺个孔,再用头发穿进去,让泡里的水流出来,她们把那些男孩子的脚鸭子抱在怀里也没有任何忌讳。我的脚没有起泡,只好眼睁睁的看着脚上起泡的男孩子们享受她们的温柔。不过,第二天我的运气就来了。。。

参考资料:阿飞道是萨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17 15:04

今天就我自己对长征的认识和了解的一些情况跟大家做一个交流。

大家都知道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七十周年,长征是中国*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军队谱写的一部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也是一座让中国人民应该世代铭记的历史丰碑。作为中华民族历史上惊天动地的伟大壮举和宝贵的精神财富,长征将永远发人深省、催人奋进。

关于长征,说实话也不太好讲。长征是一个人所共知的事情,所以我不准备很详细地把这个过程从头到尾叙述一遍,准备先着重介绍一下几个在长征中有争议的问题,有助于澄清一些认识。

遵义会议确定了*的领导地位

遵义会议确立*领导地位的问题,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没有任何争议,但是现在这个问题成了一个有争议的问题。理由是遵义会议上*并没有成为党内最高领导人,他只是被选为*局常委,进入决策核心。军事上他也不是最高指挥者。遵义会议决定,由朱德、周恩来负责军事指挥,而周恩来是党内委托的对军事指挥下最后决心的负责人。会后在党内分工时,由张闻天代替博古在党内负总责;之后又成立了周恩来、*、王稼祥三人军事小组,又称“新三人团”,全权负责红军的军事指挥。*说,周恩来是团长。因此,有人认为,不能说遵义会议确立了*的领导地位。

我们的看法是,遵义会议确立了*在党和红军的领导地位,是在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这个提法是客观的、符合历史事实的。为什么呢?简单列举三个理由:

第一,我们党关于历史问题两个重要决议,都肯定遵义会议确立了*的领导地位。1945年4月,*六届七中全会通过《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这个决议中说:“遵义会议集中全力纠正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是完全正确的。这次会议开始了以*同志为首的*的新的领导,是中国党内最有历史意义的转变。”

1981年6月,*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也说:“一九三五年一月党*在长征途中举行的遵义会议,确立了*同志在红军和党*领导地位,使红军和党*得以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保存下来,并且在这以后能够战胜张国焘的*主义,胜利地完成长征,打开中国*的新局面,这在党的历史上是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两个历史决议,都是在*全会上举手通过的。党*作出这样的结论,是根据客观历史实际得出的,态度是十分慎重的。*批准发行的《中国*党历史》(上卷)就采用了第二个历史决议的表述。

这是我们第一个理由,就是*的决议都是作了充分的肯定,很多领导人都是亲身经历过这段过程的。

第二个理由,我们说遵义会议主要解决的是军事路线的问题。这次会议通过的决议,就是遵义会议的决议,完全肯定了*的军事主张。聂荣臻说,遵义会议决议是以*在会上的发言为基础形成的。会议通过这个决议,采纳了*的军事主张,也就是把*的军事主张以党的决议的形式确定为党的军事路线,这比名义上的职务安排更加重要。而且,遵义会议后,党和红军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都是在*主导下形成的。当时,打破*围追堵截关系到党和红军的生死存亡。而党的负责人张闻天不熟悉军事;周恩来是军事指挥上的下最后决心的负责者,他非常尊重*的意见。所以重大决策都是以*的意见为主导形成的,这是客观的历史事实。

第三个理由,大量的史料,特别是亲身参加过这次会议的人的回忆,都肯定这次会议确立了*的领导地位。比如陈云1935年10月在莫斯科向*国际汇报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情况时就说,遵义会议上,“我们撤换了‘靠铅笔指挥的战略家’,推选*同志担任领导”。当时,中国*党是*国际的一个支部,向*国际汇报的时候肯定要真实反映情况。张闻天自己都说:“遵义会议改变了领导,实际上开始了以*为领导中心的*的建立。”说明张闻天自己都承认*是领导中心。有关材料反映,当第二个历史决议起草时,起草组同志把形成的决议草案送给*同志审看。当时,草案在表述遵义会议时,考虑到*没有名义上的最高职务,写的是这次会议“实际上”确立了*在党和红军的领导地位。*看了后说,这个事情他清楚,还是把“实际上”三个字勾掉好。*说,遵义会议以后,*对全党起了领导作用。那个时候行军,他和*、周恩来、张闻天、王稼祥等是在一起的。每天住下来,要等各个部队的电报,一直等到深夜,再根据这些电报来确定红军的行动。在重要问题上,大都是*出主意,其他的同志表示同意的。尽管名义上*没有当什么总*或**,实际上他对军队的指挥以及重大问题的决策,都为别的领导人所承认。朱德、周恩来、张闻天、王稼祥这些同志确实照顾大局,确实有党性原则,只要*的意见是正确的,都一致支持,坚决执行。根据*的意见,最后形成的决议就是说遵义会议确立了*在党和红军的领导地位。

根据这几点理由,我们认为,遵义会议确立了*领导地位,是符合客观历史事实的,是正确的。

南下与北上之争

第二个问题,关于南下与北上之争的性质问题怎么认识。

南下与北上之争,是1935年6月*红军和红四方面军会师以后,党内发生的一场斗争。当时*提出北上,建立川陕甘根据地,以推动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张国焘不同意,要南下。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对这个问题,*在1935年9月12日召开俄界会议作过结论。俄界会议通过了《关于张国焘同志的错误的决定》,这个决定里说,“其实质,是由于对目前*形势和敌我力量对比估计上有着原则的分歧”。也就是说,*俄界会议认为,南下北上之争是原则分歧。对此,以前没有不同意见。20世纪80年代以后也有人提出,大家都是战略转移、战略退却,只不过你想退到北方去,我想退到南方去,就是战略退却的方向不同,只是一个意见的分歧。

原则分歧和意见之争性质是有区别的。

怎么看这个问题,我们的看法是,这场斗争绝不是简单的战略退却方向的意见之争,实质在于要不要坚持党的北上抗日战略方针。因为北上的战略方针是**局两河口会议上集体通过的,是党根据国内形势变化制定的正确方针,张国焘在会上举过手,会下又出尔反尔表示反对,这既违背了党的组织原则,也是违背*的正确战略方针的。因为北上抗日是当时大势所趋。

其次,这场斗争关系到是党指挥*还是*指挥党的根本原则问题。*红军和红四方面军会师以前,张国焘并不清楚*红军的情况,他估计最少应该有10万人,当时在部队中提出“欢迎十万*红军”的口号。周恩来回忆说,会师后张国焘问他,*红军到底有多少人?周恩来告诉他说,我们在遵义时大约有3万人,现在也就是2万人左右了。张国焘一听脸色就变了。当时,张国焘手里握着8万重兵,而且兵强马壮。红四方面军从陕甘苏区撤出来以后没有什么大的损失,而*红军经过9个月的转战,兵力损失很大。红四方面军衣装整齐统一,看上去精神抖擞;而*红军长途跋涉,衣衫褴缕。张国焘心里就不平衡了,加上张国焘在党内的资历超过其他任何人。所以,他仗着自己*多、兵多,就不愿意服从*的领导和指挥,提出要解决“统一指挥”的“组织问题”,否则没法北上。*为加强两个方面军会师后的统一指挥,决定增补张国焘为*副*。但他不满足,他要当**。*又任命他为红军总*委员。张国焘却企图改组*,控制党的最高领导权。你什么意思?要用*杆子指挥党,这肯定是不能被接受的。所以,这场斗争看上去是究竟是北上,还是南下,它的要害是党指挥*,还是*指挥党。

斗争的再一个焦点是团结还是*,如果一、四方面军会师以后,按照*的北上方针迅速北上夺取松潘,那么红军北上的时间会大大提前,艰辛程度会大大减轻,就不必过草地,损失那么大。张国焘坚持南下,事实上造成党和红军的*,给党造成巨大的损失,给红军造成巨大的损失。所以这场斗争不是一个简单的意见之争,是一个原则之争,路线之争。

真正的两万五千里

长征研究中,还有一些新出现的问题,比如二万五千里。*红军长征二万五千里的问题,以前国内国外都没有人质疑。上世纪七十年代索尔兹伯里重走长征路后,对这个问题也没有提出过质疑。但是这个问题从2004年开始成为问题了。为什么呢?2003年底有两个英国小伙子重走长征路后,他们宣布说,根据他们用GPS精确计算的结果,红军长征的历程实际上不到官方宣传的2/3,只有三千七百英里,也就是六千多公里,一万两千多里。他们还说,如果要说两万五千里,那么是各路红军长征加起来的里程为两万五千里。他们这个言论一出来以后,国外一些媒体乘机渲染,说这两个人用他们的行动粉碎了*二十世纪最大的谎言。也就是说,长征两万五千里是虚构出来的,根本没有那么多。这两个人本身并没有恶意,他们走长征路后对红军的艰苦斗争精神是肯定的,觉得红军很不容易。但是他们的这些言论在国外产生了负面影响。我们的一些媒体不了解情况也跟着说,在报道一些重走长征路的活动时说将严格按照*红军的行军路线行走六千公里。这种说法是绝对错误的。

红军走过的草地

两万五千里的概念是怎么来的?1935年10月19日**率红一方面军主力改编的陕甘支队到达陕北。10月23日,陕甘支队在吴起镇召开干部大会总结长征。在这个总结大会上,*说,从瑞金算起,我们共走了十二个月零二天,共三百六十七天”,“已经走了二万五千里”。当时,部队组织部分同志撰写长征回忆,并对长征的里程进行了统计。根据统计,*于11月5日在*直属部队讲话时,再次总结长征说,“我们走过了赣、闽、粤、湘、黔、桂、滇、川、康、甘、陕共十一个省,根据一军团的统计,最多的走了二万五千里,这确实是一次远征,一次名符其实的、前所未有的长征!”*是长征结束第四天,在干部大会上总结时说的,下面坐着的人都是亲身经历长征的人,可能是虚构的吗?

1935年11月13号,**对外发布宣言,名称是《中国*党*委员会为日本帝国主义及蒋介石出卖华北出卖中国宣言》。其中明确说,红军“经过二万五千余里的长征,跨过了十一省的中国,以一年多艰苦奋斗不屈不挠的精神,最后胜利的到达了中国的西北地区”,准备对日作战。**对外发布宣言时也用了这个数,应该是很慎重的。所以,二万五千里这个数字是*最先提出来,是在很正式的场合,对亲身经历过长征的人说的。而且*说的非常科学,他是根据红一军团的统计,说走得最远的部队走了二万五千里,并不是说所有的部队。当然,二万五千里的概念后来成为红军长征的代词了,但确实有部队走过两万五千里,可以作为代表。不过,走得最远的部队究竟是哪一支,由于具体材料没有保存下来,现在无法确认。现在唯一流传下来的材料是红一军团直属队的长征记录,根据这份记录,红一军团直属队长征中走了18095里。大家会说,也不到两万五千里啊。但是大家要明白,这只是一个单纯的行军里程,而且是机关的行军进程(直属队是由机关组成的),肯定比作战部队走路要少。为什么呢?作战部队要打仗消灭敌人的。在敌情不明、地形不熟悉的情况下,经常要穿插、迂回,可能要走一些曲折的路线。特别是作战部队中的前卫部队、侦察部队,担负探明敌情,开辟道路的任务,走的路就更多了。而且红军当时缺乏地图,走错路的情况也常发生。所以作战部队肯定比机关走得多。机关都走了18095里,那作战部队肯定走得更多。

*党史研究室曾经委托四川省测绘局专门进行测量,测量的结果还比这个数字多400里出来。所以说明什么呢?说明这个保留下来的红一军团直属队的材料是可信的。而且,红军在长征途中还担负着筹粮筹款和宣传群众的任务,发挥播种机、宣传队的作用。这些都是要通过走路来实现的。比如张闻天夫人刘英在回忆中说,到宿营地后,她们到下面的村子里去开展宣传工作,一来一回走了60里。像这样的里程都是不被计算在行军里程中的。老红军谢飞回忆,她们为了救护伤病员、安置伤病员来回奔波,她说,如果大部队走了二万五千里,她们至少走了三万五千里。所以,“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概念是不容置疑的。同时,对照这两个英国青年所走的路线,与保存下来红1军团行军路线,还可以发现,许多途经地点是不同的。为什么呢?70年过去了,地形地貌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很多路是后来重修的,而修路一般都是要截弯取直的。因此,用现在的“重走长征路”否定当年红军长征的二万五千里是不科学的。讲这个问题,是希望大家对两万五千里概念有正确的认识。实际上,各路红军长征的总里程达6.5万里。

长征研究中有争议的问题很多,不可能一一介绍,就其中的几个问题,简单介绍一下看法。除了有争议的问题外,长征研究中还有一种值得关注的倾向。国外有少数人,企图通过否定红军长征的历史,进而否定我们党的历史,否定中国*。这是值得我们警惕和关注的。我们认为,在史学研究中应该坚持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可以从各个方面、各个角度对包括红军长征在内的中国*史进行多方面的探讨,也应该允许发表不同的学术观点。但是需要警惕少数别有用心的人,通过丑化、歪曲我们党和军队的历史,进而企图达到否定我们党、否定我们军队的目的。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从否定这些国家领导人的历史,否定这些国家*党的历史开始,进而制造*、混淆视听、祸乱人心。这是一个应该值得深刻汲取的教训。

在外国人眼中,长征也是如此伟大。图为外国人著述的长征书籍

王朝柱,著名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河北吴桥人。1966年毕业于*音乐学院作曲系。1972年调总政文工团工作,历任总政歌舞团、总政歌剧团作曲,总政话剧团编剧。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弃乐从文,相继出版《李大钊》、《爱的旋律》、《女囚徒》、《蒋介石和他的密友与政敌》(三卷六部)、《*周恩来与长征》等史传文学作品40余部,创作电视连续剧13部,包括《长征》、《延安颂》、《*》、《张学良》、《开国领袖*》等。

军科院的同志讲了长征的历史,我想讲讲如何艺术地再现长征,讲讲长征这篇英雄史诗。

首先要感谢光明日报。我原来是作曲的,现在是作家,这个门槛是谁帮我打开的呢?有三分之一的功劳是光明日报。上世纪80代的时候,我写成了《李大钊》,当时光明日报的同志和中国青年出版社共同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新闻发布会,很成功。帮我打开了中国作家协会的大门!我真的很感谢光明日报,这是题外话,下面言归正传。

长征是一部浑然天成的交响曲,其影响是世界性的

我为什么要写《长征》呢?我去过世界上很多地方,惊讶地发现,许多国家的人其实并不太了解中国,但知道中国有“两长”:一个叫长城,一个叫长征。所以后来我就在好多文章中说,长征就像是一个神话一样,在世界各地传扬,真是超出了民族和国家的界限。

十几年以前,美国有个大导演叫斯通,就找过我,想编个剧本,拍《*在长征》。说起来大家可能觉得很有意思,但我想中国人是不能接受的,当然最后也没有拍成。去年的春天,好莱坞又有制片人来找我,还是要拍《长征》。这说明一个什么问题呢?就是说美国人也认为长征是一个了不起的题材。

前不久一个韩国朋友给我来电话,说韩国正在播《长征》,人们争相观看,我当时还不太相信。后来看到《人民日报》一篇文章,写道:“中国人向韩国学《大长今》,韩国人向中国学《长征》”。这句话给我的印象很深。《长征》在那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这说明什么事情呢?不是我写的好,而是韩国人也看重《长征》这个题材。

在国外,许多华侨都买《长征》的光盘去看。今年在北京开过一个“世界城市*会议”,当时华盛顿*和纽约*非要找写《长征》的这个人,我就觉得挺奇怪的。后来他们见到我,说自己身边的一些中国人和那边懂汉语的都在看《长征》,所以也想看一下,研究研究。

我举这几个例子,就是说长征不仅仅是中国的,现在世界许多国家都来关注。所以我觉得应该写长征。

当初我接到写作大型电视连续剧《长征》的任务后,再次认真地审视了这一战争史上的奇迹,浮想联翩。可能由于自己是学音乐出身的吧,我惊奇地发现长征竟然是一部浑然天成的四个乐章的交响乐:

1934年4月,广昌保卫战犹如万把军号,吹响了这部悲壮的《长征》交响乐序曲。接着,叠经广昌、建宁等会战的惨败,于都河壮别,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一直到血战湘江,真可谓是壮怀激烈!这也就是《长征》交响曲的第一乐章;

血战湘江惨败之后,由八万多人组成的*红军锐减到三万多人,缺衣少粮,没有弹药补给,冒着初冬的寒风苦雨*败走西延大山,经老山界、通道、黎平、猴场、乌江一直到遵义,情绪低沉的红军指战员自上而下都在思考:“战无不胜的工农红军为什么会落得这步天地?”这种充满悲剧氛围的事件和节奏,宛如交响曲中的慢板第二乐章,如泣如诉,怆然而深沉;

遵义会议召开后,*重新回到指挥岗位上来,始有土城之战、四渡赤水、南渡乌江、奇袭贵阳、佯攻昆明、北渡金沙江、抢占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夹金雪山等著名战役。红军终于走出被动挨打的态势,迎来一个又一个胜利。这一组组灵活机动的战争画面以及那一幅幅喜庆胜利的场面,组成了《长征》交响曲中的快板第三乐章,节奏明快,给人以昂然向上之感;

两大主力红军会师后,由于张国焘阴谋夺取*领导大权,使红军陷入草地之危:高寒缺氧,少衣断粮,红军再次面临生死抉择。它就像交响曲的第四章,天然地呼应第一乐章,再次展现出悲凉怆然的史诗画面。待到腊子口战役胜利结束,笛子吹响明朗的陕北《信天游》,这部《长征》交响曲就在*笔走龙蛇书写七律《长征》的画面中进入了胜利的尾声。

但是,如何把红军用生命写成的这部浑然天成的《长征》交响曲化作一部有艺术感染力的电视力作呢?这是每一位有时代责任感的剧作家必须回答的。

《长征》*的形象塑造

关于长征,大家星星点点的都知道一些,但长征的全貌究竟是怎么样的?长征作为*家的舞台,锻造出了我们建国初期的一批领导人:*、刘少奇、周恩来、朱德、林彪、*等等都是在长征中锻炼出来的。而长征作为军事舞台,它又锻造出一批了不起的军事家。比如建国后的十大元帅里有九个元帅都是长征锻炼出来的。这么多历史人物,许多复杂的历史事件,怎样展现给大家呢?下面我举几个具体的例子说说长征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首先要说的当然是*。

大家都晓得,*没出国留学过,也没学过军事,人家说他就靠着《孙子兵法》、《三国演义》、《水浒传》打仗。*后来说他以前连《孙子兵法》都没有看过,是到了延安后才读的。但是*熟知中国的历史,熟知中国的文化。长征以前他在*苏区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全国政权”这样一条道路,弄了七八万人马,创建了根据地。但是*国际是不讲这些的,博古他们来到*苏区,就把*的军权夺了。结果“反围剿”失败,红军*长征。

各种以长征为题材的艺术形式,感染着一代代的人们。图为电视剧《长征》剧照

长征开始的时候,因为苏区丢了,许多人都产生了怀疑情绪。比如大家都说湘江之战惨烈,从八万六千人打到只剩三万多人。其实我到湘江考察,江面不过一百多米宽,最宽的地方也不过三四百米,五万个人放那里,还不卡死了?后来我看了很多材料,看到毛*曾说,湘江之战有不可预测的减员,其实就是打散了啊!湘江战役之后,陆定一写了一篇文章《老山界》,凄凄惨惨的,这就是当时大多数人的感觉。

但是,*是怎么想的呢?有词为证——“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大家不理解*是种怎样的心情?都败成那样了,要吃没吃,要喝没有,还快马加鞭?在中国的词当中,没有太著名的十六字令,但是唯独*的十六字令,三阙,48个字,很著名,表现出一种乐观主义,不像别人那么悲观。所以我要把*的这种心态写出来!

长征的时候*41岁,正是最成熟的时候,处理问题的策略性很强,这是我要表现的*的另一面。比如说遵义会议,我们党开始独立自主地解决自己的问题,*获得军队的领导权也是众望所归,但依旧面临着一个向*国际如何交代的问题。所以担任核心领导的“新三人团”还包括张闻天和周恩来。张闻天是斯大林所支持的博古和王明的老师,而周恩来在斯大林那里印象也不错。*在这些问题上是有很多考虑的。现在有种说法是遵义会议后*的领导地位不如张闻天,我看了全*征期间的电报,遵义会议后基本都是*起草的,应该说*拥有实际的指挥权。

长征中,*不仅以自己的军事天才领导失败中的红军走向胜利,而且还利用手中掌握的真理——马克思主义,战胜了*主要领导博古、李德等人的军事教条主义,战胜了持强自傲的张国焘公然向*夺权以及*与危害党的阴谋。对此,彭德怀曾说过“毛*在同张国焘的斗争中,表现了高度的原则性和灵活性……是在党内路线斗争中原则性和灵活性的典范。”我以为这话是公允的。

最后我给大家讲的是地域文化对*性格的影响,这属于我个人的一家之言。*是在湖南长大的,自然受历史上楚国文化的影响,楚国的地域文化是什么呢?从地理上看,长江冲出三峡,然后在两湖大地一泻千里。所以这里的人性格刚烈,连民歌男的都比女的唱得高。古代的屈原,一直到后来的陈天华、谭嗣同,这些湖南人都有这样的性格特点。

总之,作为编剧,忠于历史、匡正历史,展现一个长征中有血有肉的*,才能征服观众。

周恩来的形象塑造

周恩来祖籍浙江、生长在江苏,从地理位置上讲,恰好是长江入海之地。这里山青水秀,物产丰富,人们崇尚“春江花月夜”式的生活。而这些构成了“和为贵”、“忍为高”为核心的吴越文化。我们回忆一下周总理的为人,立即会想到“顾全大局,相忍为党”这八个字。如果说*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话,那周恩来就恰恰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了。

大家知道周恩来年轻时留学法国,后来还去了德国,所以他探索的解放中国的道路,就是巴黎公社和十月*的道路,要搞城市武装起义。周恩来搞过三次武装起义都失败了,他还搞南昌起义;南昌起义失败了还不行,他又支持搞了广州起义;广州起义失败后,他又到*苏区,打赣州、打长沙,提出“饮马长江,会师武汉”的口号。这样做就是想把当时苏联十月*的道路搬过来。

因此,应该说在长征的初期,周恩来是有责任的。但是当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后,很真诚地检讨自己的错误,作检查光提纲就五万字。后来周恩来更是为长征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主动让贤,没有一点私心地支持*;顾全大局,把红军总政委的职务让给张国焘等等。这都是展现了周恩来的高超领导艺术和超凡人格魅力。

电视剧《长征》中我用“捉虱子”的情节。有记载说,*在延安接见外国友人时,曾公开叫大家回过头去,他要脱下裤子捉虱子!这是个真事,我就把它放到《长征》中:*不能容忍哪怕一个虱子的叮咬,在一次会前公然提出捉虱子比赛。而唯独周恩来站在那儿纹丝不动。后来周恩来在过草地前夕病倒了,*去探望,结果看见邓颖超从周恩来的一件毛背心上就捉出163个虱子,手上弄的全都是血!*非常感慨:我*不能容忍一个虱子,可周恩来任163个虱子咬纹丝不动。哎,我悟出了一个道理———刚柔相济,始可有成。

大家看,从1935年过草地,到1976年他们相继去世,41年里他们两个人一个刚一个柔,或者这儿或者那儿。所以,*说*像骑自行车前面那个轮子,周恩来则是后面那个轮子。

“捉虱子”这个情节,不同的观众看后,我想一定会从不同的视角感悟到更为深邃的*道理来的。

今天在这里我讲长征,其实只是很小的一部分,长征的内容实在是太丰富了。我们要用长征的精神培养人、造就队伍,这也包括新闻界。*爱说一句话,做人要有一点精神的。

今天来听讲的年轻人比较多,所以我建议真的要有一点精神,做好中国现在新的长征。我经常说不要光宣传长征,长征过去了,是那一代人创造的,我们这一代人怎么办?我相信我们这代人还能够创造新的长征。创造新的长征要有一点精神,这是我的基本想法。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17 16:39

是一首对红军长征总结性的诗。有人说取得腊子口战役胜利后,红军突破*的封锁,成功摆脱险境,又得到陕北红军和根据地的消息,*心情格外舒畅,产生了作诗的灵感。*红军1935年10月2日占领通渭时,*曾为战士朗诵此诗,故创作时间大约在当年10月1~2日。根据本报这次采访活动总体计划,将此诗放在大渡河和夹金山一段。该段既有河又有山,涉及著名的强渡大渡河、飞渡泸定桥战斗,以及红军长征爬的第一座雪山夹金山,在红军长征中十分典型。本版文章采取多种文体,多视角解读*这首诗,回首当年红军长征,使广大读者对长征有更深刻的理解。
《七律•长征》是*反映长征诗作中最著名的一首,与腊子口战斗之前长征过程中及在井冈山时期创作的诗词,情感上有所不同。据传,1957年*在谈到他的诗词创作时,提到了《长征》:万里长征,千回百折,顺利少于困难不知多少倍。心情是沉郁的。过了岷山,豁然开朗,柳暗花明又一村。这首诗表现出*对中国*前途充满信心。
《长征》中,把红军长征路上所跨越的崇山峻岭比作“细浪”、“泥丸”,只有胸怀天下,蔑视一切困难和挫折,以高屋建瓴的广阔襟怀俯瞰两年多的艰苦历程,才能有这样的气势,表现了*的乐观主义。*只用了56个字,就集中表现了红军战无不胜的英雄气概,生动描写了长征波澜壮阔的惊险场面,他的睿智、豪迈、不拘泥于细枝末节的伟大气魄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反映。虽然是对长征有感而发,但一代领袖的伟大人格力量再次得到充分体现。

参考资料:cjcgca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17 18:30

长征:一九三四年十月*红军从江西、福建出发,於一九三五年十月到达陕北,行程

万五千余里。

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或称南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
广
之间。

逶迤〔wei1 yi2〕:弯弯曲曲延续不绝的样子。

乌蒙:云贵间金沙江南弦竟山脉。

走泥丸:《汉书蒯通传》,“阪上走丸”,从斜坡滚下泥丸,形容跳动之快。

铁索:大渡河上泸定桥,它是用十三根铁索组成的桥。

岷山:在四川和甘肃边界,海拔四千米左右。一九三五年九月红军长征经此。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17 20:38

长 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意思: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红军不怕远征的艰难险阻,把历经千山万水的艰难困苦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可在红军看来,不过像在脚下滚过的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金沙江两岸悬崖峭壁,湍急的流水拍击着两岸高耸的山崖,给人以温暖的感受(暗示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只剩下十几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暗示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更使红军欣喜的是翻过了千里皑皑白雪的岷山,人人心情开朗,个个笑逐颜开。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17 23:03

长征 * 1935年10月3日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1.2行是总结地写.3.4.5.6行分别写了3越过五岭.4翻过乌蒙山.5巧过金沙江.6飞夺泸定桥.7走过岷山千里雪.这几个故事.第8自然段写了红军完成任务的喜悦.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18 01:44

长 征

*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18 04:42

长 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纪念红军长征胜利五十周年(一九八六年秋)
星火播九州,
风雷震八方。
雄风垂千古,
浩气传万代。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18 07:57

纪念红军长征胜利五十周年(一九八六年秋)

星火播九州,

风雷震八方。

雄风垂千古,

浩气传万代。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18 11:28

  七律【长征】一九三五年十月
  〖原诗〗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鉴赏】万里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的伟大壮举,《七律.长征》是诗歌创作史上不朽的杰作。
  56个字,负载着长征路上的千种艰难险阻,饱含这中国*党的万般豪情壮志。它是中国*的壮烈史诗,也是中国诗歌宝库中的灿烂明珠。无论对*史而言,抑或对诗歌史而论,它都是里程碑之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首联开门见山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精神,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也是全诗的艺术基调。它是全诗精神的开端,也是全诗意境的结穴。“不怕”二字是全诗的诗眼,“只等闲”强化、重申了“不怕”;“远征难”包举了这一段非凡的历史过程,“万水千山”则概写了“难”的内外蕴涵。这一联如高山坠石,滚滚而下,牵动着全篇,也笼罩着全诗。“只等闲”举重若轻,显示了诗人视自然之敌若梯米,玩社会之敌于鼓掌的统帅风度。“只”加强了坚定的语气,具有强烈的感*彩。它对红军蔑视困难的*精神作了突出和强调,表现了红军在刀剑丛中从容不迫,应付自如,无往不胜的铁军风貌。收联是全诗的总领,以下三联则紧扣首联展开。
  从首联开始,全诗就展开了两条思维线,构造了两个时空域,一个是客观的、现实的:“远征难”,有“万水千山”之多之险;一个是主观的、心理的:“不怕”“只等闲”。这样就构成了强烈的对比反衬,熔铸了全诗浩大的物理空间和壮阔的心理空间,奠定了全诗雄浑博大的基调。
  颔联、颈联四句分别从山和水两方面写红军对困难的战胜,它是承上文“千山”和“万水”而来。诗人按照红军长征的路线,选取了四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地理名称,它们都是著名的天险,高度地概括了红军长征途中的“万水千山”。在*诗词中,有很多直书地理名称,且大多是用来表示行军的路线。例如『清平乐.蒋桂战争』“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蝶恋花.从汀洲向长沙』有“百万工农齐努力,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等等。这些都是工农红军军事活动的真实记录。那么,由此可看出*诗词是怎样与中国*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与其他诗词相比,以地名入诗的作法在本篇更为集中,所显示的空间距离也更大。尤为不同的是:上面所例举的四句词,要强调的是红军行军速度迅猛,气势不可阻挡,红军在画面中具有强烈的动感;而在本词中诗人则是围绕“红军不怕远征难”这个中心思想展开,强调红军对困难的蔑视,是红军指战员内心世界的呈现,所以描写红军是隐态的,借山水来反衬红军的壮举。“腾”、“走”两个动词使山化静为动,是红军精神的外显。一般说来,以地名入诗很难,地名多了很容易出现败笔。但*却运用得很成功,这不仅是他具备挫万物于笔端的诗才,更具备吐磅礴于寸心的诗情,同时也反映出*对祖国语言文字锤炼的功底。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一联是写山,也是写红军对山的征服。五岭、乌蒙本是客观的存在物,但当它进入诗人的视野,也就成了审美的对象。所以它不再是单纯的山,而是被感情化了的对象。“逶迤”、“磅礴”极言山之高大绵亘,这是红军也是诗人心中的山,极大和极小正是诗人对山的感知,这里重在小而不在大,愈大则愈显红军长征之难;愈则愈县红军之不怕。重在小也就突出了红军对困难的蔑视。通过两组极大于极小的对立关系,诗人充分地表现了红军的顽强豪迈的英雄气慨。从艺术手法上说,这是夸张和对比。写山是明线,写红军是暗线,动静结合,明暗结合,反衬对比,十分巧妙。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一联是写水,也是写红军对水的征服。红军渡过金沙江和大渡河在长征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金沙江宽阔而湍急,蒋介石梦想利用这一天险围歼红军于川、滇、黔边境。1935年5月红军巧渡金沙江。如果说巧渡金沙江是红军战略战术最富有智慧、最成功的一次战斗,那么强渡大渡河则是红军表现最勇敢、最顽强的一次战斗。大渡河的险恶也不亚于金沙江,且有敌人的重兵把守,狡猾的敌人还拆掉河上泸定桥的木板,只留下十三根铁索。但是英勇的红军硬是冒着敌人的*林弹雨闯过了大渡河,粉碎了蒋介石企图使红军成为第二个石达开的阴谋。所以这两句所写的战斗都是具有典型意义的。“五岭”“乌蒙”两句通过红军的主观感受直接表现了红军的英雄气慨,这两句则是通过写景来记事,通过记事来表现红军的英雄事迹。
  颈联中的“暖”和“寒”这一对反义词,是诗人精心设计的两个感情穴位。“暖”字温馨喜悦,表现的是战胜困难的欢快;“寒”字冷峻严酷,传递的是九死一生后的回味。两个形容词是精神的巨变,又是感情的裂变,含不尽之意于其中,显无穷之趣于其外,摇曳多姿,起伏跌宕,张驰有致。
  足联“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是对首联的回应。开端言“不怕”,结尾压“更喜”,强化了主题,升华了诗旨。“更喜”承上文而来,也是对上文的感情收束。红军过五岭、越乌蒙、度金沙、抢大渡,从敌人的重围中杀出一条血路,自然令人欣喜。而现在,红军又翻岷山,进陕北,胜利大会师已为时不远,战略大转移的目的已基本实现,与前面的种种喜悦相比,它自然更胜一愁4 。“尽开颜”写三军的欢笑,这是最后胜利即将到来的欢笑,以此作结,遂使全诗的乐观主义精神得到了进一步的兀现。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自治区人民政府组成部门 ...都要喝水,为什么呢?大多数人只在渴的时候才喝水这种做法好吗?_百 ... 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职责调整 五个不能等? 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其他事项 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内设机构 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主要职责 13种从未灭绝的史前动物!最年长已4.45亿年,相貌几乎没有改变 您知道13种未灭绝的史前动物是什么吗? ...空间不能转发别人的说说。而且提示内容被删或审核。郁闷。我用其他... 海龙国际行李托运公司的出国行李托运 冻干粉哪个牌子好 海龙国际快递公司的介绍 冻干粉哪个牌子效果好 艾美依冻干粉有哪几种类型,有什么效果 冻干粉有哪些功效呢?怎么使用呢? 风靡全网的冻干粉,更适合哪些人群使用? 冻干粉的使用方法和步骤 冻干粉真的有修复皮肤的神奇功效吗 冻干片和冻干粉区别在哪 冻干粉澳诗图和美基蒂哪个牌子好用? 冻干粉到底哪种好 哪种冻干粉好 门禁IC卡与门禁ID卡有什么区别,哪种安全性比较高 冻干粉什么牌子好?求推荐。 如何用纸币折爱心? 长方形的纸怎么样可以叠出桃心 次抛和冻干粉哪一个好些呢? 什么是冻干粉,哪种效果好点?? 怎么折爱心? 这种爱心怎么叠?坐等 海龙国际行李托运公司的回国行李托运 《长征》(电视剧)观后感 想买冻干粉但是太难选择了,到底哪款冻干粉品质更好? 电视剧《长征》和《长征大会师》有何区别 七海国际跟海龙国际,哪家好?为什么 长征电视剧观后感 听说用冻干粉护肤效果特别好,大家一般都是在哪买的呢? 国际航班行李限重 电视剧《长征》主题曲 深圳空运到马来西亚快递多少钱?空运到马来西亚要多久 冻干粉哪个品牌好啊? 跪求电视剧《长征》观后感800字,初一水平。 北京邮寄到意大利要几天?欧洲邮寄的时间 冻干粉的功效怎么样? 反映长征的电视剧都有哪些 冻干粉的作用有哪些? 我想寄一些物品到日本的姐姐,找那家国际快递公司速度快,价格便宜 冻干粉哪一种效果比较好? 留学生行李空运到英国伦敦,除航空随机托运还可以选择哪些国际行李托运公司呢? 电视剧《长征》有插曲《十送红军》的是哪一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