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的原名是什么?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09:39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03 04:25
给你一些参考:
猪,古称豕,又称彘、豨,别称刚鬣。猪在我国的饲养历史至少有六七千年,甲骨文的“家”字,就是“屋内有豕”的意思。
“一年春作首,六畜猪为先”,猪是我国最早饲养的家畜之一,“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就是思想家孟子的理想社会。猪还是古人吃饭、待客和祭祀时最重要的肉食来源,如“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木兰诗》)。古代帝王、诸侯祭祀社稷时,牛、羊、猪三牲全备称为“太牢”,羊、猪二牲称为“少牢”,如“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欧阳修《伶官传序》)。然而在日常生活中,猪却不是一个好听的字眼。
猪外形愚笨,又贪吃贪睡,因此和猪有关的词语大多都是贬义的。如“蠢猪”“笨猪”“猪崽子”“猪猡”等都是对他人的蔑称,“猪朋狗友”比喻好吃懒做、不务正业的朋友;“猪狗不如”比喻人下等,连牲畜都不如;“泥猪瓦狗”比喻无用之物;“狗彘不如”形容品行卑劣到连猪狗都不如的程度;“辽东白豕”比喻少见多怪而自视不凡,或因见识浅薄而羞惭;“封豕长蛇”比喻贪婪横暴的人;“一龙一猪”比喻人的贤与不肖,相去悬殊;“猪扶不上树”比喻无可救药之人;“死猪不怕开水烫”指无赖对别人的指责无动于衷;“人怕出名猪怕壮”形容人怕出了名招致麻烦;“没吃过猪肉,也见过猪跑”比喻见识再少也会懂得一些;“猪鼻子插葱——装象”比喻人生硬地模仿。
吴承恩在《西游记》中塑造的猪八戒的形象,有着猪的各种物性,是个被嘲弄调侃的对象,因此演化出来的歇后语也多带有贬义,如“猪八戒上阵——倒打一钯”,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猪八戒吃人参果——全不知滋味,猪八戒戴花——越是丑人越作怪,猪八戒坐飞机——丑上了天。
猪发起怒来,会乱撞乱窜,尤其是野猪,生性好斗,因此常用“狼奔豕突”比喻成群的坏人乱窜乱撞,“猪突豨勇”贬称拼命向前冲、不怕死的人。而能制伏凶悍勇猛的猪,就是一种勇敢的行为了,甲骨文中的“敢”就是用徒手捉猪的意思。日本人用“猪”作名字,欧洲的许多纹章以猪为图案,都是为了表示勇猛无敌。
猪肚子大,吃得多,给人留下了贪婪的印象。《左传》中有“实有豕心,贪婪无厌”的话,后来“豕心”就用来比喻贪得无厌。文学创作中提倡“凤头、猪肚、豹尾”,这里的“猪肚”是褒义,指的是内容充实。
猪和不少动物一样,能感应一些异常的自然现象,“鸡飞上树猪拱圈”就是预示地震的一句俗语。雨后将晴的特殊气候会对猪产生某种强烈的刺激,能引起猪“发疯”的举动,“猪疯晴,狗疯雨”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豚是小猪,古人常用“豚犬”蔑称他人的儿子,如《三国志"孙权传》中,曹操见到东吴舟船器仗军伍整肃,就感叹说:“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也有人用“豚儿”“豚犬”“豚儿犬子”作谦词,称自己的儿子,如《聊斋志异""青凤》中有“俄少年自外入,叟曰:‘此豚儿也’。”
猪还和历史上的不少名人有联系,汉代承宫“牧豕听经”,勤奋求学,终有所成。宋代苏东坡喜食烧猪,在被贬地黄州发明了“东坡肉”。清代曾国藩在家训中将“读书”“养猪”视为两件重大的事件。
最有名的当推曾子杀彘的故事,《韩非子》载:“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返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后来“曾子杀彘”就成了诚信教育的典故。
《吕氏春秋·察传》中还写了一个有趣的故事:“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古代“已”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卫国读晋史的人误将“己亥”读作“亥豕”,后多以“亥豕”“三豕涉河”等称文字近似做造成的讹误或指传闻失实。
参考资料:http://blog.sina.com.cn/u/4af20404010007b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