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家的故事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09:31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30 19:04
高尔基 玛克西姆·高尔基是伟大的*作家、“无产阶级艺术最伟大的代表者”(列宁语)、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无产阶级*文学导师,生于尼日尼·诺 夫戈罗德城(现名高尔基城),父亲是细木工,早逝。高尔基由外祖母抚养*。外 祖母家贫,十一岁的高尔基就不得不出外谋生。他曾在鞋店、圣像作坊当学徒,在轮 船上帮厨,做过脚夫、锯木工、园丁、面包师等等以维生计,少年时期曾参加倾向民 粹派的大学生秘密团体;这一切就是高尔基的“大学”。二十岁后,高尔基开始在祖 国各地流浪,目的在于“了解一下俄罗斯”,“看一看人民是怎样生活的”。在长期 的流浪期间,他一面做工,一面组织秘密小组,进行*宣传。一*二年九月高尔基发表了他的*作《马加尔·楚德拉》,从此,一颗光芒夺 目的明星升上了*文坛。九十年代高尔基写了许多短篇小说,大多取材于“底层”社会(如《马尔华》、《柯诺瓦洛夫》、《切尔卡斯》等)。在高尔基早期作品中,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民间传说和寓言式的故事占有重要地位,如《伊则吉尔婆婆的故事》、《鹰之歌》、《海 燕之歌》(1901年);其中《海燕之歌》是一曲鼓舞人心的向*进军的号角。九十年代末,高尔基的创作思想臻至成熟,这时期高尔基发表了第一部著名长篇小说《福玛·高尔杰耶夫》(1899),接着,《三人》(1900)也问世了。此外,高尔基还写了许多具有极大社会意义的剧本,如《小市民》(1901)、《底层》(1902)、《消署客》(1904)、《太阳的孩子》(1905)、《野蛮人》(1905)、《仇敌》(1906)等等。 一九0六年高尔基最著名的长篇小说《母亲》问世。高尔基在许多作品中无情地抨击了作为旧制度支持力量之一的小市*识(如中篇小 说《奥古罗夫镇》,1909;《马特威·克日米亚金的一生》,1911)。第一次世界大 战前夕高尔基发表的重要作品有《意大利的故事》、《俄罗斯漫游记》等。在准备十月*的年代里,高尔基完成了自传性的三部曲的前两部——《童年》 (1914)和《在人间》(1916),第三部《我的大学》于一九二三年写成。十月*后高尔基完成了长篇小说《阿尔达莫诺夫家事》(1925),同时又创作了几个剧本,其中著名的有《叶戈尔·布雷乔夫及其他》(1932)等。高尔基最后一*篇小说《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是一部史诗式的不朽巨著。 高尔基不仅是语言艺术家,同时还是评论家、政论家和学者。高尔基的文学论文是对 马克思主义美学的重大贡献。此外高尔基还从事大量的社会活动,他曾担任《红色处 女地》杂志的编辑工作,组织“世界文学出版社”,领导一九三四年第一次苏联作家 代表大会工作,同时他还是国内战争史和工厂史写作的倡导者和组织者。在他的关怀 下,培养出整整一代的苏联作家。
1934年5月,高尔基的儿子马克西姆神秘死亡,是对他晚年的沉重打击。随后,高尔基的家庭医生维诺格拉多夫死于秘密*之手,对马克西姆的死因调查中断。克里姆林宫医疗*柯多洛夫斯基在调查中也死去,死因不明。
俄罗斯作家申塔林斯基在前苏联秘密*(克格勃)档案中,发现列宁和斯大林统治时期有关作家艺术家的大量秘密档案,皆属苏联政权的高度机密,多年*,申塔林斯基把这些史料整理成一本书,1993年在巴黎出版法文本;1995年英国伦敦出版克罗福特译自俄文的英文节译本《克格勃文学档案》,对了解斯大林时代苏联作家、艺术家遭受的种种*实情以及死亡的真实原因和日期,都是第一手史料;倍受赞扬、地位首屈一指的高尔基,虽未被监禁过,同样受到克格勃的秘密监视,苏联秘密*总部档案室存有大量关于他的秘密材料。
跟列宁闹翻
高尔基被前苏联当局誉为“无产阶级文学之父”,也跟列宁有 “伟大的友谊”,但从克格勃档案里看,高尔基与这位*“*之父”之间发生过多次观念和*冲突,几乎闹到决裂地步。高尔基稍有摇摆,列宁就会批评他,高氏则报以诙谐一笑:“我知道我是一个很差劲的马克思主义者。说来说去,我们这些艺术家都有那么几分傻劲儿……”。十月*发生后,高尔基被事实震骇,在《新生活报》 (左派孟什维克办的日报,1917年4月在彼得堡出版)发表文章,公开反对布尔什维克夺取政权,认为这是俄罗斯的悲剧和毁灭,由此,1918年夏列宁则以一纸命令关闭了这家报纸。第二届*国际代表大会开幕时,列宁评论高尔基为此次会议写的文章“毫无*党人气味,却有浓厚的*性质。因此,这种文章绝不能在杂志上发表。”
到了1920年上半年,他们之间几乎断交,高尔基在列宁五十寿辰之际,把他同彼得大帝相比,说:“看见这个伟人,总让人有那么一种恐惧,他随心所欲地摆弄我们这个星球上的历史杠杆。”1922年, 秘密*第七部在暗中准备整肃高尔基,他们从高氏的朋友和熟人那里收集证据。此时,列宁和契卡总头目捷尔任斯基依然在世。
列宁和高尔基最后一次见面是在1920年10月20日,关于此次相见,有过一些戏剧化的描述,如电影《带*的人》(1938年)。这次相聚也是分手,列宁一再要高尔基移居国外:“如果你不走,那么我们就不得不送你走了”。
这是对持不同见解者的一种驱逐方式,两年之间有数十位知识分子被驱逐出国。可是苏共却不让另一些需要出国的人走,1921年诗人布洛克重病,高尔基一次次催促列宁和卢那察尔斯基放布洛克去芬兰治病,但诗人还是在得到护照前去世了。18天后,即8月25日,另一位诗人尼古拉·古米廖夫被处决,罪名是白卫分子,尽管根本没有证据,高尔基对此案的求情同样毫无作用。这两位诗人的死亡,开启了作家受害的时代。
1921年10月8日,高尔基写信跟列宁告别,离开苏联去了欧洲。 1922年夏他在德国北部一个小城,得知*社会*党的领袖们正在莫斯科受审,7月1日写给苏维埃*首脑里科夫:“亲爱的阿列克谢 :如果对社会*党人的这场审判以谋杀告终,那么这将是一件有预谋的罪恶谋杀。我请求你把我的观点告诉托洛茨基和其他人。我希望这不会使你惊讶,因为在整个*期间,我已经向苏维埃当局一千次指出,在我们这个充满文盲、没有教育的国家里,毁灭知识分子是愚蠢和犯罪行为。我现在坚信,如果社会*党人被杀害,这一罪行将会使*在道德上自绝于社会主义欧洲。高尔基”。他7月3日也写信给法朗士,希望在欧洲唤起公众关注此事,*国外的孟什维克人士 主办的杂志发表了高尔基这封信。两封信都保存在克格勃总部。他写给法朗士的信产生广泛影响,惊动了克里姆林宫。列宁称高尔基的信“卑鄙”,托洛茨基则指示《真理报》“就作家高尔基,写一篇措辞温和的文章,搞*的人不会把这种文人放在眼里,要用外文发表”。一篇题为“几乎堕落到极点”的措辞严厉、猛烈批判高尔基的文章说:“从这种*声明可以看到,身在国外的高尔基在危害我们的*。他的危害极大……”。但也许是高尔基的呼吁起了效果,苏共*执行委员会批准了*法庭通过的死刑判决,却没有执行死刑。
*意大利
高尔基和家人住在意大利的索兰托,他在整理他的长篇小说《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撰写文章和回忆录,与外界保持广泛的通信关系,身边朋友和客人不断。他已年近花甲,似乎应当决定自己晚年的去留问题,可是当他听到列宁的遗孀克鲁普斯卡娅开列了一个书单,要把所有图书馆里的《圣经》、《可兰经》、但丁和叔本华的著作下架的消息之后,决定宣布放弃他的苏联国籍,甚至为此写了一份声明。
他为此受到来自两个阵营的强烈批评。莫斯科的*诗人马雅可夫斯基公开说他是一具僵尸,在文学上已成废物;*巴黎的旧俄人士则强烈谴责他跟苏联*的关系,把他那篇关于列宁的随笔视为俄罗斯文学史上的奇耻大辱。高尔基《论俄罗斯农民》一书出版后,既引来克里姆林宫的愤怒,也遭到一家*报纸的谴责,说他诽谤*农民。另一家报纸则刊登苏维埃*一项决定:如果高尔基进入苏联边境将会被逮捕,迫使高尔基马上声明自己忠诚于苏俄,他唯一不能同意的就是他们对知识分子的*。
这一期间,莫斯科的秘密*总部文件柜多了一份题为“高尔基在国外”的文章,无人署名,也没有日期,可能是秘密*派在外国的某个间谍撰写的一份汇总材料,以备发表用。新闻界对高尔基的各种报导,都在秘密*总部有细致分析,国外*报纸都被打印出来,各种文字都被译出。高尔基的大量信件,特别是他人写给高尔基的信,都被秘密*总部收集。高尔基1924年3月3日致叶卡特琳娜· 彼什科娃信中有这样一段话:“我想,现在已经到时候了,不要再谈论什么我是受某个人影响这种话。大家应当知道,我55岁,我自己有非常丰富的经验……如果我那么容易受影响,那么我很久以前就应当服从伏拉基米尔·伊利奇,他在影响别人方面无人能及,那么今天我就应当灯红酒绿,有芭蕾舞女演员们簇拥,坐着最豪华轿车满城兜风……”这封信写于列宁死后六周。
秘密*感兴趣的是高尔基的著作和观点,以及他对苏俄政权的敌人所持的态度。他的秘密档案成为一项巨大工程,耗费大批特工的劳动。他的信件上有许多批注,如“送第七部”、“送阿格拉诺夫”、“存档”、“对照原文查过”,等等。
秘密档案中有高尔基1927年9月8日写给身在苏联的年轻作家朋友维·伊凡诺夫的一封信,此信从未披露过,可以看出当时他的观点:“我天生就不能理解那种把群众、把一个民族或是一个阶级理想化的做法。我是一个很差劲的马克思主义者,我不喜欢把人生的责任由个人转移到群众、集体、某个党或某个集团。而且,我知道,一粒胡椒子比一把罂粟种更有生命。我相信,如果我倒过来看问题,那就虚伪可笑了”、“当我想象*、中国、印度和所有其他乡村地区那一片无知而又混乱的大漠,看到这大漠前面那位极为渺小、非常疯狂的**者——尽管他发现了阿基米德的杠杆——便唤起我对这位**者命运的某种焦虑……”
从高尔基这些观点可以看出,他是怀疑、批评**的,为此他曾不得不*,但当他后来回到苏联之后,完全变成另外一个人了。他为什么要回国?关于这个问题,秘密档案没有交待,也未见到关于高尔基的研究对此做出解释。
利诱与监视
1928年,高尔基回到阔别近七年的*,但他只是要在苏联度夏,每年秋天还回索兰托。
斯大林亲自在莫斯科为他找了一幢房子,离克里姆林宫很近,是一位百万富翁的豪宅,这里很快成为苏联领袖和艺术家、作家们聚会的地方。他还分到两座大别墅,有警卫保护,一座在克里米亚,一座在莫斯科近郊。
至于这背后的事情,可以通过秘密档案来看。第二个阶段收集的档案从1926到1928年,此时列宁已死,斯大林执政,捷尔任斯基也死去,继任者是雅果达,一个极端阴险的克格勃头子,他手下的秘密*,不仅遍及苏联,而且遍布海外。现在他们不仅继续收集高尔基的材料,并且开始操纵他,秘密监视他的活动。
秘密档案显示,克格勃对高尔基的控制,主要通过他的秘书克鲁奇科夫。此人从1918年开始为高尔基工作,聪明能干,成为高尔基工作和生活中不能缺少的人物,逐渐控制了他的社交、文学和出版方面的联系,处处代表高尔基。
未知克鲁奇科夫与雅果达相识之前是否与克格勃有联系,但他在1937年被视为人民敌人和反*阴谋集团而随雅果达一起被逮捕后, 在狱中承认,雅果达经常来找他,他也去秘密*总部找雅果达;他 还承认,他找雅果达商谈去意大利看望高尔基;1932年,雅果达给他四千元,为身在国外的高尔基买轿车;1933年,高尔基没有足够钱买下索兰托的别墅,雅果达给克鲁奇科夫两千元去支付,他拿了这笔钱,没有签写收据。
由此可见,高尔基侨居意大利时就受到苏联秘密*的资助。高尔基当然知道这笔款子,这种事很自然地使他与克格勃头子雅果达相识。秘书招认,不仅涉及高尔基,而且高家其他成员也受到资助:他好几次从雅果达那里拿现金给M·巴德勃格(高尔基最后一位妻子, 同时又是H·G·威尔斯的*);1936年雅果达交给他和高尔基的儿媳彼什科娃400英镑,也是给巴德勃格的;最后一次是在1936年9月 (即高尔基去世后),彼什科娃告诉他,她从雅果达的私人秘书那里收到一大笔钱,她迷惑不解地说:“他们为什么要把这么多钱硬塞给我呢?”
这位秘书的口供中,提到与高尔基有特殊密切关系的两个女人。 一位就是玛丽娅·巴德勃格,一个迷人而且大胆的女人,有好几个有名的情人,有人认为她是双重特务,既为英国服务,也为苏联工作。 这种说法没有证据。高尔基秘书的调查案卷中有一个八人名单,她的名字被列入“参与反苏右派分子组织”,只有她既未逮捕也未被处 决。1938年雅果达及其他人受审时,她已经远在伦敦,苏联秘密*鞭长莫及。另一位女人是纳狄娅·彼什科娃,高尔基的儿媳,长得很 美,罗曼·罗兰说她“年轻,非常美丽,单纯而且快活”,雅果达试图通过她,更深地打入高尔基家庭内部。
斯大林的宠臣
高尔基于1933年回苏联定居后,便受到秘密*的*来访和包围。甚至他的日常用品,都与斯大林和*局委员一样,要由秘密*部门负责。
庆祝高尔基创作四十年闹得很红火。斯大林下令以高尔基名字命名城市、研究所、街道等等。有人战战兢兢对斯大林说,莫斯科艺术剧院是契诃夫创办的。斯大林回答:“没有关系。高尔基是个没有用处的人,我们必须把他拴在党的身上。”高尔基接受了这些礼物,他也不必害怕别人的批评,*不许人们批评他。在斯大林的主持下,文学界开始崇拜高尔基。
1932年10月26日,在莫斯科高尔基家有一次著名聚会,冠盖云集,有克里姆林宫的首脑斯大林、莫洛托夫、伏罗希洛夫、卡冈诺维奇等,他们谈笑风生,觥筹交错;还有五十余位作家,如阿赫玛托娃、曼德尔斯塔姆、帕斯捷尔纳克、普拉托诺夫、布尔加科夫、巴贝尔等,举止却相当恭谨自制。忽然,作家马利什金来到斯大林面前和他碰杯,诗人卢果夫斯科依大声喊道:“让我们大家都为斯大林同志的健康干杯!”此时,坐在斯大林对面的小说家尼基夫洛夫,猛地站起来说:“我听厌了这种话!我们已经为斯大林的健康干了114万7千次了。他大概已经厌烦这套了……”顿时冷场。斯大林伸出手,握着这位小说家的指尖说:“谢谢你,尼基夫洛夫,谢谢你。我确实厌烦 这套。”几年后,那天晚上参加聚会者中,每四位就有一位被投入监狱,许多人被*决。被*决者中也包括那位小说家尼基夫洛夫。后来,高尔基的秘书在狱中交待,雅果达在幕后积极操纵文学界活动和作家协会*人选,1934年作家代表大会即将召开之际,他要高尔基写信给斯大林,推荐阿维尔巴科作*。
有人说高尔基反对暴力,说他会反对1937年的“大清洗”,因此斯大林才把他除掉。现在看来,这种说法纯属编造。阿维尔巴科在狱中受审时证实,高尔基对秘密*的工作给以极高评价。高尔基对1932年8月7日通过的法律毫无*,这项法律规定,12岁的儿童也可以像*一样判罪,包括死刑。他对著名作家科里乌耶夫和曼德尔斯塔姆的被捕漠不关心。1929年,他参观索洛维基,赞扬苏联这个第一座集中营。
在集体化时期,高尔基向当局提供一个骇人听闻的口号:“敌人不投降,就让他灭亡”(1930年11月15日真理报)。同时,当局策划公开审判“工业集团”,包括那些*前的老一代工程技术人员,高尔基如此写道:“读到关于那些恶棍的报告,我怒火填膺。”1931年3月,他同意孟什维克人士受审,其中包括他以前的一些朋友,他称他们是罪犯和破坏者,还说他们还有人漏网,应当继续搜捕。他在一封信里称赞:“斯大林干得多漂亮呵!”
1934年12月,列宁格勒*第一*基洛夫被刺,给斯大林展开大清洗一个借口,许多人未经调查或审判就以间谍罪名立即*决。高尔基1935年1月2日在《真理报》发表一篇文章为斯大林呐喊助威: “必须无情地、毫无怜悯地消灭敌人,不要理睬那些职业的人道主义者们的喘息和*。”
难堪的晚年
1934年5月,高尔基的儿子马克西姆神秘死亡,是对高尔基晚年的沉重打击。随后,高尔基的家庭医生维诺格拉多夫死于秘密*之手,对马克西姆的死因调查中断。克里姆林宫医疗*柯多洛夫斯基在调查中也死去,死因不明。
生命最后两年,高尔基完全成为*的驯服工具,他不倦地颂扬斯大林,可是后者对他已毫不在意。他建议出版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恶魔》,《真理报》立刻发表一个御用文人的文章批判他犯了“自由主义”。甚至,高尔基看不到报纸,克格勃有几次还专门为他印了一份报纸,高尔基纪念馆就保存著这样一份报纸。
高尔基想去意大利旅游,但得不到批准。他被锁入囚笼。表面上他的名声仅次于斯大林。作家什喀帕在回忆中,谈到高尔基绝望地喃喃自语:“我实在太疲倦了。好像他们把我圈在篱笆里,我走不出去。我落在陷阱里。进退不得!我不习惯这种生活……”
高尔基在克里米亚的别墅度过最后一个春天。法国作家安德列· 马尔罗去那里访问他。在苏联秘密*总部保存的巴贝尔审讯档案证辞中,提供了此次会见的细节。马尔罗问高尔基,苏联文学现在是否正处于衰落阶段,高尔基的回答是肯定的;那时《真理报》正在批判什柯洛夫斯基等人的文学形式理论,以及萧斯塔科维奇的音乐,高尔基非常关心,他不同意那些批评;他心情抑郁而孤独,多次说有人不许他回莫斯科,去从事他热爱的工作。雅果达和克鲁奇科夫安排一些行迹可疑的女人和高尔基一起彻夜纵酒狂欢,直到高尔基昏昏睡去。克鲁奇科夫控制了高尔基的日常生活,那些来访者都得经他挑选,使高尔基只能见到雅果达秘密*圈子里的人物和一些文化骗子。
这位无产阶级“文学之父”之死,官方的解释是一桩罪恶的谋杀,是托洛茨基右派集团庞大阴谋的一部分,由布哈林、里科夫、雅果达以及托洛茨基等人直接操纵,阴谋在于推翻斯大林政权。连他的死也被斯大林用来大做文章。高尔基死后,他的房子被彻底搜查,而且不只一次。他的秘书克鲁奇科夫被捕时,秘密*甚至把土豆一个个切开,寻找他们需要的材料。
高尔基的可悲命运,耐人深思。他顺从于斯大林政权,享受最高的名誉和地位,却付出一个知识分子最高的代价——人格的丧失和良知的扭曲。他参与残酷,宣扬虐杀,既是虐政的受害者,也成为虐政的工具
一八六八年俄历三月十六日,阿列克赛·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即马克西姆·高尔基),生于下诺夫哥罗德。高尔基五岁时,做木匠的父亲去世,于是他寄居开设染坊的外祖父家。幼年的高尔基常常陷入日渐衰微的家庭小私有者们凶狠的争吵斗殴中。后来,破了产的外祖父把老房子卖掉,在卡那特街另买了一所房子。“这是一条没有铺装、长满了草,然而却很清洁而且安静的街,它穿过两排色彩斑斓的小屋,一直通到田野。新房子比从前那所漂亮、可爱;正面涂着令人感觉温暖恬静的深红的颜色;三个天蓝色的窗扉和一扇带栅栏的顶楼白叶窗鲜亮得耀眼;靠左边的屋顶遮掩着榆树和菩提树的美丽的浓荫。”———《童年》
在高尔基的童年,曾是织花边女工的外祖母是他“最亲近的人”。
不知有多少个夜晚,在这所老木屋里,外祖母常常坐在炕炉沿上,望着被小洋灯的亮光照耀着的小外孙,滔滔不绝地讲述着勇士伊凡和悲哀的强盗母亲等许多童话。外祖母的疼爱和那些如现实生活一般不幸又闪烁着善良和理想光芒的童话,使过早就饱尝底层生活艰辛的高尔基获得了“坚强的力量以应付困苦的生活”。同时,这些童话正如高尔基后来回忆的,“我的头脑里充满了外祖母的童话,就像蜂房里充满甜蜜一样”。正是这些记忆给了作家以最初的丰赡的滋养。
高尔基童年故居至今仍完好保留着,并已辟为作家纪念馆,当地人依高尔基原姓亲切地称其为“彼什科夫小屋”。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30 19:05
趣答问路人
古希腊寓言作家伊索(约公元前6世纪在世),一天遇见一个行人向他问路。
行人:“我到城里需走多长时间?”
伊索:“你走哇。”
行人:“我是得走,我是问走到城里需多长时间。”
伊索:“你走哇!你走哇!!”
行人想这人真可恶,于是就气愤地走了。
片刻,伊索向他喊:“2小时——”
行人问:“为何刚才不告诉我呢?”
伊索:“不知你走得快慢,怎知需多长时间呢!”
心和舌头
伊索曾当过奴隶。
一次主人吩咐伊索宰一头羊,然后,用羊身上最可口的部位给他炒一盘菜。过不多久,伊索给他端上一盘炒心和舌头。
第二天,主人又吩咐伊索,叫他用羊身上最不爽口的部位炒一盘菜。过不多时,伊索端来的还是炒心和舌头。
“这是怎么回事啊?”主人不解地问道。
“主人啊,”伊索语重心长地说,“如果心地正直、语言公道,这便是世上最美好的东西。但,若是用心险恶、语言龌龊,这却是所有的人都讨厌的。”
真的不知道
有一次,主人派伊索进城。半路上,他遇见一位法官。
法官严厉地盘问他:“你要去哪儿?”
“不知道。”伊索回答说。法官起了疑心,派人先把伊索关进了监狱。
法官办完事,又到监狱来审问伊索。
“法官先生,要知道,我讲的全是实话。”伊索说,“我确实不知道会进监狱。”
法官无可奈何,只好把他放了。
低产和高产
古希腊悲剧作家欧里庇得斯(公元前480—前406年)曾承认写三句诗有时要花三天时间。一位跟他谈话的低能诗人惊讶地叫了起来:“那么长时间我可写出一百句诗呢!”“这我完全相信,”欧里庇得斯答道,“可它们只会有三天的生命力。”
以一生报答
英国诗人、讽刺作家理查德·萨维奇(1697—1743年)在伦敦曾一度过着贫困潦倒的生活。由于缺乏食物,他病得很厉害。幸亏医生医术高明,才得以康复。
医生一次次送来催索诊费的帐单,萨维奇都无法偿付。最后,医生急了,亲自来到他的家里,对他说:“你知道,你欠了我一条命。我希望你有所报答。”
“是的,”萨维奇说,“我欠你一条命。为了证明我对你的诊治不是无所报答,我将把我的一生奉献给你。”说着,萨维奇递给医生两卷书:《理查德·萨维奇的一生》。
勃朗宁向不知趣的人“道歉”
英国诗人罗伯特·勃朗宁(1812—1889年)作起诗来没完没了,从不知厌倦,可他十分憎恶任何无聊的应酬和闲扯。 在一次社交聚会上,一位先生很不知趣地就勃朗宁的作品向他提了许多问题,勃朗宁既看不出问题的价值,也不知道他到底用意何在,便觉得十分地不耐烦,决定一走了之。于是,他便很有礼貌地对那人说:“请原谅,亲爱的先生,我独占了你那么多时间。”
让女士红了脸
塞缪尔·约翰逊(1709—1784年)是英国多才多艺的文学家、语言家、新闻记者。 1755年塞缪尔编的《英语语言词典》出版了,这在当时影响很大。一次,两位女士对约翰逊高度赞美了词典之后,特别称赞他在词典中省略了好些猥亵词语。“哦!亲爱的,那么你们都已经找过这些词了?”约翰逊惊讶地说道。两位女士立刻红了脸,改换了话题。
站着的人
约翰逊生前曾在西敏寺选了一块坟地,作为自己死后的最后归宿。但在他临死前,人们才发现那块墓地早就有人占据了。不过,在两个坟墓之间还有一小块间隙,可以立着放进一个人。家里的人把这个事实告诉了垂危的约翰逊。 约翰逊说:“既然可以站着生,那么也可以站着死,让我站着吧!”于是,他死后,人们就把他站着埋进了地下。
旋风和微风
英国作家、评论家g·k·切斯特顿(1874—1936年)身材高大,穿着讲究,可谓仪表堂堂,然而却天生一副柔和的假嗓子。不过他并未被难倒,相反,有时候,他还能因此创造特殊的效果。
有一回,在他去美国作旅行前,举行了一次演讲。演讲开始前,主持人用华丽的辞藻,喋喋不休地将切斯特顿介绍给听众。
切斯特顿觉察到主持人的介绍太多太乱,听众似有厌倦之色。于是等介绍完后,他站起身对听众说:“在一场旋风过后,随之而来的是一阵平静而柔和的微风。”
灯光广告新论
有一次,切斯特顿在美国演讲。某日晚上,他和同伴们一起步上街头欣赏城市夜景。当他看到色彩斑斓的百老汇大街的两旁灯光广告闪现出各色商品介绍时,他感到很兴奋。沉思了一会儿,他感叹道:“对于那些不识字的人来说,这些广告是多么漂亮啊!”
闯进饭店的犀牛
一天,亚历山大·伍尔科特在伦敦一家饭店吃饭时遇到了切斯特顿。能言善辩的切斯特顿向他讲述了各种各样的哲学命题。其中包括能量和权威的关系。为了使自己的论述形象、生动,他举例说:“要是现在有一头犀牛闯进这家饭店,不可否认,它在这里有很大的能量。但是我会第一个站起来向它郑重宣告:它丝毫没有一点权威。”
上吊的绳子
著名的剧作家萧伯纳个子长得很高,可瘦削得似一片芦苇叶,而切斯特顿既高大又壮实。他们两人站在一起对比特别鲜明。
有一次,萧伯纳想拿切斯特顿的肥胖开玩笑,便对他说:
“要是我有你那么胖,我就会去上吊。”
切斯特顿笑了笑说:“要是我想去上吊,准用你做上吊的绳子。”
把“死者”除名
英国作家拉迪亚德·吉卜林(1865—1936年)是1907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他订阅的一家报纸错误地报道了他逝世的消息。不久,编辑收到一封吉卜林的亲笔信:“我刚获悉我去世的消息,请别忘记把拉迪亚德·吉卜林的名字从你们的订户名册上划掉。”
遗赠生日
罗伯特·路易丝·史蒂文森(1850—1894年),英国小说家,《金银岛》、《绑架》是他的著名代表作。
史蒂文森有一位年轻的崇拜者和朋友。这位朋友的生日恰好与圣诞节同日。她抱怨说,她每年的这两个重大日子却只能收到一次礼物,太吃亏了。
史蒂文森记住她的抱怨,在他去世前起草遗嘱时,将自己的生日遗赠给她。然后又加上了这样一句:“假如她不会好好利用这份遗产,那它的所有权将转给美国总统。”
喜鹊肉馅饼
乔纳森·斯威夫特(1667—1745年)是英国的讽刺作家。一次,他出外旅游,途经一家客店歇脚。认出他来的女主人一心想取悦这位名人,便上前热情地询问他晚饭想吃点什么:“想来点苹果肉馅饼吗?或者醋栗馅饼?或是李子馅饼、葡萄馅饼、樱桃馅饼、鸽子肉馅饼……” “除了叫喳喳的喜鹊肉馅饼外,什么都行,太太。”斯威夫特打断了她的话。
为空气征税
斯威夫特有很多朋友,其中一个是英格兰驻爱尔兰总督的妻子卡特莱特夫人。 一天,他们在一起聊天,无意间,这位夫人赞叹起爱尔兰的一切来,尤其说:“爱尔兰大地上的空气可真好。”一听此话,斯威夫特马上作手势恳求道:“夫人,看在上帝份上,请您千万别在英格兰讲这句话。不然他们一定会为这空气征税的。”
解渴
斯克尔顿是位著名诗人。一次,他去赴宴,酒喝多了回不了寓所。于是,他住进了一家小客店。半夜,他渴得厉害,大喊伙计要水。但没人应他,他又喊自己的马夫,马夫也不在。“怎么办呢?这样下去可不行!”他灵机一动,大喊道:“救火啊!救火啊!”顿时,全店乱成一团,所有的人都起来了。他继续喊叫,不一会儿马夫和伙计便拿着蜡烛冲了进来:
“火在哪里,怎么看不到呢?”
“在这,”斯克尔顿指着自己的喉咙,“火在这里面,快给我端水来,浇灭它!”
变味的鸡蛋
《福尔摩斯探案集》的作者阿瑟·柯南道尔(1859—1930年),曾当过杂志编辑,每天要处理大量退稿。一天,他收到一封信,信上说:“您退回我的小说,但我知道您并没有把小说读完,因为我故意把几页稿纸粘在一起,您并没有把它们拆开,您这样做是很不好的。” 柯南道尔回信说:“如果您用早餐时盘子里放着一只坏鸡蛋,您大可不必把它吃完才能证明这只鸡蛋变味了。”
和福尔摩斯不相上下
有一次,英国作家柯南道尔在巴黎叫了一辆出租马车。他先把旅行包扔进了车里,然后爬了上去。但还没有等他开口,赶车人就说:“柯南道尔先生,您上哪儿去?”
“你认识我?”作家有点诧异地问。
“不,从来没有见过。”
“那么你怎么知道我是柯南道尔呢?”
“这个,”赶车人说,“我在报纸上看到你在法国南部度假的消息,看到你是从马赛开来的一列火车上下来;我注意到你的皮肤黝黑,这说明你在阳光充足的地方至少呆了一个多星期;我从你右手指上的墨水渍来推断,你肯定是一个作家;另外你还具有外科医生那种敏锐的目光并穿着英国式样的服装。我认为你肯定就是柯南道尔!”
柯南道尔大吃一惊:“既然你能从所有这些细微的观察中认出我来,那么你自己和福尔摩斯也不相上下了。”
“还有,”赶车人说,“还有一个小小的事实。”
“什么事实?”
“旅行包上写有你的名字。”
柯南道尔的威力
有一次,柯南道尔收到一封从巴西寄来的信,信中说: “有可能的话,我很希望得到一张您亲笔签名的您的照片,我将把它放在我的房内。这样,不仅仅我能每天看见您,我坚信,若有贼进来,一看到您的照片,肯定会吓得跑掉。”
别出心裁的广告
英国著名小说家毛姆(1874—1965年)成名之前,生活非常贫困。虽然写了一部很有价值的书稿,但出版后无人问津。
为了引起人们的注意,毛姆别出心裁地在各大报刊上登了如下的征婚启事:“本人喜欢音乐和运动,是个年轻又有教养的百万富翁。希望能和毛姆小说中的主角完全一样的女性结婚。”
几天之后,全伦敦的书店,都再也买不到毛姆的书了。
虚构的钓鱼故事
一天,英国作家狄更斯(1812—1870年)坐在江边垂钓,一个陌生人走到他的面前问他:“怎么,您在钓鱼?”“是啊,”狄更斯随口回答,“今天运气真糟,这时候了,还不见一条呢。可是昨天也是在这里,我钓了15条呢!”“是这样吗?”那人说,“可是您知道我是谁吗?我是专门管这段江面的,这儿禁止钓鱼!”说着,他从口袋里掏出*本,要记名罚款。 狄更斯连忙反问:“您知道我是谁吗?我是专门负责虚构故事的,虚构故事是作家的事业,所以,不能罚我的款!”
“医 嘱”
写《名利场》的英国著名作家萨克雷(1811—1863年)一生助人为乐,做好事从来不留名。
当他知道朋友有困难时,便常常用别名、假名甚至不具名汇款,给人以接济。寄钱时,他把钱装在用过的药品盒里,并附有一份“医嘱”,上面写明“服法”:
“每次服一粒,急时‘服用’!”
请求赦免的理由
约翰·德纳姆(1615—1669年)和清教徒乔治·威瑟是英国17世纪文坛上的诗友。威瑟后来因为反对君主制被监禁在马绍尔海,并被判以死刑。约翰·德纳姆虽然是拥护国王的,但还是成功地为他的朋友向查理一世求了情,使他免遭杀戮。他的理由是:“如果陛下杀死乔治·威瑟,那我就要成为英国最糟糕的诗人了。”
虚构能力和写实能力
英国抒情诗人埃德蒙·沃勒(1606—1687年)写过一首诗,赞美奥利弗·克伦威,被许多人认为是一首以*为题材的杰作。沃勒后来又写了一首颂扬查理二世的诗,可这首诗被公认是下乘之作。查理二世对此大为不快。诗人对他解释说:“陛下,诗人的虚构能力远大于写实能力。”
木匠和绅士
英国诗人乔治·英瑞出身于一个木匠的家庭。他在上流社会中从不隐讳自己的出身。
有个贵族子弟嫉妒他的才华,在众人面前想出出他的洋相,就高声地问道:“对不起,请问阁下的父亲是不是木匠?”
“不错,您说得很对。”诗人回答。
“那他为什么没把你培养成木匠?”
乔治微笑着,很有礼貌地反问:“对不起,那阁下的父亲想必是绅士了?”
“那当然!”这位贵族子弟傲气十足地回答。
“那他怎么没把你培养成绅士呢?”
喜旧厌新的丈夫
侦探小说《东方快车上的谋杀案》、《尼罗河上的惨案》的作者——英国侦探小说家阿加莎·克里斯蒂(1891—1976年),两度结婚。第二任丈夫马克斯·马洛温是一位著名的考古学家,因在美索不达米亚发掘古物出名。一次,克里斯蒂同丈夫从中东返回英国时,有人问她,和一位对古董有浓厚兴趣的男人结婚,感受如何?
她回答说:“一位考古学家是任何一个女人所能拥有的最好的丈夫。因为她的年纪越大,他对她的兴趣也越浓厚,绝不会喜新厌旧。”
妙退英王
爱尔兰作家萧伯纳(1856—1950年)成名之后,门庭若市,使他苦于应付。
一天,英王乔治六世前去访问这位文豪。寒暄之后,由于兴趣爱好和文化修养的悬殊,两人很快就沉默无语了。
萧伯纳看英王迟迟没有离去的举动,便慢慢从口袋里掏出怀表,然后一个劲地盯着表看,直到英王不得不告辞。
事后,有人问他喜不喜欢乔治六世,萧伯纳饶有风趣地微微一笑,答道:“当然,在他告辞的时候,确实使我高兴了一下。”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30 19:05
关于鲁迅的
鲁迅是中国著名的文学家,他的著作很多,其中最著名的是《阿Q正传》。鲁迅有许多有趣的小故事,其中一个是这样的:
有一天,鲁迅穿着一件破旧的衣服上理发院去理发。理发师见他穿着很随便,而且看起来很肮脏,觉得他好像是个乞丐,就随随便便地给他剪了头发。理了发后,鲁迅从口袋里胡乱抓了一把钱交给理发师,便头也不回地走了。理发师仔细一数,发现他多给了好多钱,简直乐开了怀。
一个多月后,鲁迅又来理发了。理发师认出他就是上回多给了钱的顾客,因此对他十分客气,很小心地给他理发,还一直问他的意见,直到鲁迅感到满意为止。谁知道付钱时,鲁迅却很认真地把钱数了又数,一个铜板也不多给。理发师觉得很奇怪,便问他为什么。鲁迅笑着说:“先生,上回你胡乱地给我剪头发,我就胡乱地付钱给你。这次你很认真地给我剪,所以我就很认真地付钱给你!”
理发师听了觉得很惭愧,连忙向鲁迅道歉。
还有
在三味书屋读书的那个年龄段,鲁迅还跟随母亲到乡下外婆家小住。鲁迅的外婆家,是在绍兴乡下,叫安桥村。这个村庄离海不远,极为偏僻。有条小河从村中流淌而过,把全村分为南北两半。当时全村大约有三十户人家,大半姓鲁,靠种田和打鱼为生的占多数,有很少一部分人经营副业——做酒,并开一家很小的商店。鲁迅是在春天扫墓后,随母亲前去的。就是在这里,鲁迅见识了许多更新鲜的风景和玩法儿,看到听到了“社戏”。很幸运,鲁迅能有这样新奇广阔的天地。
因为鲁迅从城里来,算是远客和贵客,所以村里有很多小朋友得到父母允许,减少了日常劳作的份量,尽情地陪着迅哥儿玩耍。玩的方式很有趣,比如掘蚯蚓伏河边钓虾呀,或是一同去放牛呀,而最大的乐事却是看社戏了。有一回,他们去邻村赵庄看戏,鲁迅日后是这样回忆的:“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只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待到母亲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两人一枝,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背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正是对船头的一丛松林,..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就真在眼前了。最惹眼的是屹立在庄外临河的空地上的一座戏台,模糊在远外的月夜中,和空间几乎分不出界限,我疑心画上见过的仙境,就在这里出现了。..”
鲁迅13岁的那一年因祖父下狱,他和弟弟被安插到离城有三十多里的皇甫庄大舅父的家中避难。
鲁迅这次来到舅父家中,景况和从前完全不同了,自此免不了要受一些冷淡。但是,劳动者和他们的孩子们却到处都是一样,他们依然是那么热烈,那么殷勤,前来接待从远道来避难的小客人。乡下的春天依然是美好的,罱泥船停满了河面,河两岸是青青的麦田,田埂上长着绿油油的罗汉豆。白天,大人们都到河里和田间工作去了,鲁迅就和孩子们一同玩耍,或是钓鱼,或是剥着罗汉豆。在皇甫庄和小皋埠这一带的农民主要的副业就是捕鱼。深夜,鱼儿都游出来了,吃食的吃食,游动的游动,捕鱼的人也在这时出动。二更以后,虾子也开始出来了。捉虾的人就划着小船,带着海兜去捞虾。天亮后,他们才吃一点冷饭团,到镇上去卖鱼虾,卖完了鱼虾才回来睡觉。但凡有一点闲时间,他们也不歇下来,而是筹划着演戏,在做戏时一显他们出色的本领。
在当时绍兴一带农村里,演戏的日子,简直多到数不清。正月的初九、初十是“灯头戏”;三月里,有“东岳大帝”生日,至迟不过二十八日就要演戏;五月十六日“王爷(土地)菩萨生日”,六月十七日“包爷爷生日”,都要演戏。七月十六日,“刘猛将军”的生日,农民们说他是“刘备的儿子”,因为到田间捉虾蜢跌死的,更要演戏。八月里,九月里,一直到年底,还要演出不少的戏。演戏和他们的生活好像是分不开的。其实,他们演戏的目的倒不尽是为了给菩萨看的,不过是借此以表示自己的愿望:人口和牲畜的平安,五谷丰收,安居乐业的和平生活;——虽然,现实的生活并不如他们所预期的那样。农民们总在迎神赛会这个属于自己的狂欢和示威的节日里显示才能、智慧和力量。队伍接连排成好几里路长,人群像滚滚的浪潮,席卷过一个村庄又一个村庄。在队伍的上空招展着红的,绿的,黄的,以及各种颜色的旗幡。在这支浩浩荡荡的队伍里,人人都像生龙活虎一般:有耍狮子的,有玩龙船的,有踩高跷的,有的抬着抬闩阁,有的敲着锣鼓,有的扛着荷花铳,轰,轰,对着天空放它几响的。
最壮观、最辉煌的要算是目连戏了。或许借此来纪念那些在历史上曾经被封建统治阶级称为“叛贼”的英灵,和近代的参加太平天国武装*斗争中牺牲了的英雄们,以及其他的一些死于非命的横死者吧,在皇甫庄,戏台就搭在村子里一块叫做“火烧场”的地方。这里据说就是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失败之后反动地主阶级残杀农民的屠场。这戏从头一天的下午就做起,一直要做到第二天天亮。“ 起殇”是在太阳落尽的时候举行,台上吹起悲壮的喇叭,薄暮中,十几匹马,放在台下,一个演戏的人扮做鬼王,手执钢叉,此外还需要十几名鬼卒,普通的孩子们都可以应募。他们爬上台去,说明志愿,脸上涂沫几笔彩色,手拿钢叉,待人聚齐,就一拥上马,疾驰到野外那些无主的孤坟上,然后拔叉驰回,上了前台,一同大叫一声,将钢叉一掷,钉在台板上,责任这才完结,洗脸下台。举行了这一种仪式,就意味着那些孤魂厉鬼,已经跟着鬼王和鬼卒,前来一同看戏了。“起殇”仪式进去之后,戏文就接着开场,徐徐进行。一到“跳吊”时候,人们立刻紧张起来。台上吹起凄凉的喇叭,台*横梁上放下一团布。看客们都屏住气,台上忽然闯出一个不穿衣裤,只有一条犊鼻裈,脸上涂了几笔粉墨的男人,这叫做“男吊”。他一登台,径奔悬布,像蜘蛛死守着蛛丝,又好像在结网,在这上面钻,挂。这之后,是“跳女吊”。台上又吹起凄凉的喇叭,不一会儿,门幕一掀,女吊——一个比别的一切鬼魂更美更强的鬼魂出场了。大红衫子,黑色长背心,长发蓬松,颈挂两条纸锭,低头,垂手,弯弯曲曲的走了一个全台,内行人说,这是走了一个“心”字。然后,她将披着的头发向后一抖,人们这才看清她的面孔:石灰一样白的圆脸,漆黑的浓眉,乌黑的眼眶,猩红的嘴唇。她两肩微耸,四顾,倾听,似惊,似喜,似怒,终于发出悲哀的声音,慢慢地唱道,“奴本是杨家女,呵呀,苦呀,天哪!.. “这之后的下文讲她做童养媳时备受*,终于只有投环自尽了。唱完,就听到远处的哭声,也是一个女人,在含冤悲泣,准备自杀。她惊喜万分,要去“讨替代”了,却不断突然跳出“男吊”来,主张应该他去讨,由争论而至动武,“女吊”当然敌不过他,幸而台上另有一个神——王灵官在这时出现了,一鞭打退“男吊”,放“女吊”独自去活动。鲁迅的记忆中最深刻的就是这一幕,其他的场面当然也不少。从幼年时一直到后来,他记忆尤深。鲁迅认为:这个复仇性最强的“女吊”,这个最美丽的最坚强的灵魂,也就是被压迫者的复仇意志的化身。
乡村大自然的景色、与闰土等“野孩子”的生活,以及民间文艺和绘图的书,引起了鲁迅极大的兴趣与爱好,这些兴趣与爱好,看似平行,实则互相联系,都影响着他的生活与性格,以后日渐发展,都服务于他那伟大的理想。日后从事文学,表现农村的贫困,深刻揭发社会的矛盾,以及研究汉画、造像,提倡木刻,都与此相关。至于批评的眼力,也在童年开始萌芽。而从家族得来的那种公正、刚强,持之以恒的精神,在他后来与逆境战斗时,又得到了发展。以上所叙述的鲁迅童年生活这一段,在鲁迅的一生中,也可以说是较为幸福的吧。这使他日后回忆起来,往往起一种美的感觉,一种向往的心情,并常从此获得创作的灵感。
可是,从13岁起,鲁迅更开始和社会有了接触,要亲自尝受人世的辛酸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30 19:06
曾巩,字子固,唐宋文学八大家之一。江西南丰县人。北宋真宗天禧三年(公元1019)生于官宦之家。
曾巩小时候读书既勤奋,记忆力又惊人。县城之南,盱水侧畔有“读书岩”,相传就是他攻读的地方。十二岁时作《六论》,语言精炼,章法奇巧,气势雄伟,受到欧阳修的赞扬和重视。十六岁研究古人文章,如果发现超群拔萃的,便撰文与其作比较,细心揣摩。为了增长见识,青年时代的曾巩多年在外游历,足迹遍及祖国的华中和东南部。
宋仁宗嘉佑二年(公元1057)曾巩中进士后,历任越阁校勘,集贤校理等职。后来又较长时间担任地方官,曾任越州通判,先后到齐州、襄州、洪州、福州、明州、亳州、沧州等地任职。在此期间,曾巩为地方上做了许多好事。他任越州通判时,碰上荒年,他谕示属县富户,拿出余粮,以比官价略高的价钱卖给贫民,又由*出谷五万石贷给农民作种子。在齐州时,为地方除去不少恶霸。在襄州时,亲自调查审问案狱,开释无辜良民一百余人。由于曾巩关心民间疾苦,所以深受人民爱戴。当他离开齐州时,老百姓堵住桥头,关了城门,恳切挽留。
宋朝皇帝神宗对曾巩很赏识,多次召见与他讨论国家大计,特别赞扬他提出的“节用为理财之要”的方略。元丰四年,神宗又委任他为史馆参撰,编篡五朝史纲。元丰五年拜中书舍人(为朝廷起草命令文告的官)。六年(公元1908)四月丙辰日,曾巩六十五岁终于江陵府,次年葬于南丰源头崇觉寺右。过了近二百年,到南宋理宗时,追谥文定,故后来又以文定公称之。
(下)
曾巩一生主要成就在于散文创作。他的散文平易简朴,别具一格,文字语言谨严明洁;论事说理,平实透辟。如《寄欧阳舍人书》、《墨池记》、《救灾议》、《越州赵公救灾记》等篇,不但思想性较好,写作技巧颇具特色,记事中论述事理,委婉而有情致;细密翔实而又条理井然。他的序文写得特别多又好。姚鼎说:“目录之序,子固独优”。《战国策目录序》就是其代表作。历代知名文人对曾巩的文章都给予了高度的评价。王安石说:“曾子文章世稀有,水之江汉星之斗”;苏轼说:“醉翁(欧阳修)门下土,杂逻难为贤,曾子独超轶,孤芳陋群妍。”朱熹称道:“人之为言,必当如此”。
曾巩的诗也写得很好,特别是七言绝句,清新雅淡,不乏佳作,如“海浪如云去都回,北风吹起数声诗,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西楼》。“雨过横塘水满堤,乱山高下路东西,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南城》。
曾巩另一个重要成就就是整理古籍,编校史书。《战国策》、《新序》、《说苑》、《列女传》、《陈书》、《李太白集》等,都经过他的校勘。他每校一书,必撰序文,借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从他所作的《目录序》中,我们可以看到曾巩十分重视史学,治史严谨。《战国策》、《说苑》两书,若不是经过他的访求采录,也许早就散失了。
曾巩还是一个藏书家,珍藏书籍二万余卷,仅收集古今篆刻《金石录》就达五百卷。
曾巩自己著作很多,《元丰类稿》、《续元丰类稿》、《外集》、《隆平集》、《杂职》、《宋朝政要策》等,传行于世,脍炙人口。此外,还著有《卫道录》、《大学稽中传》、《礼经类编》、《诗经教考》、《范数观通》、《洪范皇极注》、《边情十五义》等,为后人留下了一批宝贵的历史遗产。
参考资料:http://e101.kid-up.com/afkexue/art/p3a001.htm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30 19:07
金鸡纳霜的教师节和将数据库简单介绍得很快解答了黄恺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