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罗盘是中国人还是欧洲人发明的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09:42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21:22
中国的磁针和罗盘先后经由陆水两路西传,曾给人类文明的进程带来重大的影响。但在罗盘的发明权上,长期存在一种错误的观点———中西应当分享罗盘的发明优先权。即:磁针浮在水中的水罗盘与指南浮针一脉相承,是中国的发明,但是磁针用支轴支承的旱罗盘是欧洲所发明,后者经由日本船传入中国,中国开始有旱罗盘已是16世纪的事了。根据考古发掘资料,参照历史文献记载,笔者发现,我国不仅是水罗盘的发源地,而且早在12世纪就率先发明了旱罗盘。
明朝航海用的青铜制水罗盘,中有水室可盛水浮针,圆周内层刻八卦,外围则为二十四方位。取自李约瑟《中国之科学与文明》
1985年5月,江西省临川县温泉乡莫源李村农民在窑背山发现一座古墓。该墓出土文物丰富,除金质饰件、水晶佩挂、文房用具、陶瓷、铜器等之外,还出了七十余件各式瓷俑。其中有座底墨书“张仙人”的张仙人俑一式两件,瓷土作胎,胎土细匀,素烧,火候偏低,系侍立状圆雕,由模印贴塑而成,高22.2厘米。风水先生“张仙人”俑,“眼观前方,炯炯有神,束发绾髻,身穿右袵长衫,左手抱一罗盘”。从该墓伴出的墓碑和纪年地券可知,墓主为南宋邵武知军朱济南(1140—1197),葬于庆元四年(1198)九月二十五日。考虑到12世纪末是罗盘发明史上极为关键的时期。
世界上关于罗盘的首次记载,见于南宋笔记小说《因话录》(书中称为“地螺”),曾一再为史界所称引,但其作者却误为曾三异,成书年代也不确。笔者根据几种地方志的记载,考证出真正的作者应是曾三异之兄曾三聘,《因话录》写成于公元1200年前后。曾三聘是江西临江府峡江(今江西清江)人,峡江离临川不远,《因话录》与朱济南墓年代相近,《因话录》“地螺”不正可与临川罗盘相互印证吗?
世界最古老的堪舆旱罗盘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临川罗盘不但是现已发现的世界上最古的罗盘的模型,而且,它的磁针与水罗盘的磁针根本不同,其中部增大呈菱形,菱形*有一明显的圆孔,明确、形象地表达出用轴支承之意,无疑是一种堪舆用的旱罗盘。清代乾隆年间堪舆家范宜宾的《罗经精一解·针说》曾说“指南旱针(即旱罗盘),造自圣王”,“创自江西,盛于前明”。他认为旱罗盘系中国古制,创自江西,确有见地,或许当时有所根据,可惜不能起古人于地下而问之。但有了临川罗盘,加上《因话录》“地螺”,说江西是罗盘的故乡该有*分的把握了。
然而,假如对临川罗盘的认识到旱针为止,那就既对不起罗盘的发明者,也辜负了张仙人俑作者的一片匠心。
罗盘十六分度制源于中国
罗盘的分度主要有二十四(或四十八)向和十六(或三十二)向两大体系。学术界曾认为前者系中国所固有,后者则纯属欧式。查西方罗盘采用三十二分度的最早记载,见于英国诗人乔叟(Geoffrey Chaucer)1391年所作的《论星盘》(Treatise on the Astrolabe)。关于西方罗盘(三百六十分度)的最早记载,仅可上溯到1269年法*事工程师皮里格里努斯(Petrus Peregrinus de Maricourt)的《论磁书简》(Epistola de Magnete)。反观12世纪的临川罗盘的分度,第二和第四象限各有四条刻度,根据上下左右对称的原则,校正第一象限,补足第四象限,可以确定整个罗盘采用十六分度。由此可知,十六分度制亦产生于我国。
中国十六分度制来源于堪舆家视为罗经之本的八卦。八卦图像,有先天和后天之分。前者以乾坤为南北,后者以离坎为南北。宋代堪舆家王伋《针法诗》说:“坎离正位人难识,差却毫厘断不灵。”表明他的堪舆罗盘用的正是后天八卦。用后天八卦命名的八方定位,加上两位之间的缝针,恰成十六向,再等分就得三十二向。另一方面,从八卦出发,一卦管三山,则得二十四向,加其缝针,共四十八向。
现在还不能确定中西十六及三十二分度之间在历史上是否有过交流。唯知荷兰18世纪有一种十六分度的旱罗盘,根据王大海《海岛逸志》的描述,恰似临川罗盘的翻版,这或许是我们进一步探索的一条重要线索。
张仙人俑手持的临川罗盘,现存江西省临川县文物陈列室,吸引着愈来愈多的观众和研究者。更为古老的中国罗盘,或许正躺在地下,等待着炎黄子孙去发现和研究。
满意请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