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的表现技巧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2-20 22:16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30 08:55
诗歌的表现技巧:抒情方式、修辞方法、描写手法等。
一、抒情方式
叙事抒情:通过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抒发作者的内心感受。
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正面不着一字,全然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象之中,借自然景物抒发感情。
用典抒情: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借古讽今:这是咏史诗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借历史上的事件来讽谕当朝。
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诗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诗中的物带有人格化的色彩。
托物寓理:古人写哲理诗往往不是直言其理,而是借助形象表达哲理。
二、修辞方法
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借代:借用相关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包括用部分代替全体,用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和事物。运用借代的修辞方法使语言更简练,更含蓄。
对偶(对仗):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上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上看,意义集中而含蓄。
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事物表现得更形象、更生动的作用。
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对比(对照)。运用对比(对照),可以把不同的人物、不同的生活现象、不同的思想感情区别得更加鲜明,使美者更美,丑者更丑。
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
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把自己的看法说出。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反问:用反问的形式表达肯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的感情。
顶真:用前文的末尾作下文的开头,首尾相连两次以上,使邻近的语句或片断或章节传接下来,首尾蝉联,这种修辞手法,叫做顶真,又叫顶针或联珠。运用顶真修辞方法,不但能使句子结构整齐,语气贯通,而且能突出事物之间环环相扣的有机联系。如元代马致远的杂剧《汉宫秋》第三折戏中,汉元帝在灞桥送别王昭君出塞和亲时,有下面一段曲词:“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蜇;泣寒蜇,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这段曲词运用了顶真的修辞方法,具有回环跌宕的旋律美,表现了汉元帝离恨未已、相思又继、千结百转的愁绪。
回环 :用上句的末尾作下句的开头,又用下句的末尾作上句的开头,这两个句子或词组,后者是前者的倒文;后一句或几句是按前一句或几句倒着念回来。这种运用词序回环往复、表现两种事物或事理的相互关系的修辞方法,叫做回环,又叫回文。运用回环的修辞方法,能加强语气,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反映事物之间的辩证关系,深刻有力地表达思想感情。如苏轼的《菩萨蛮》:“雪花飞暖融香颊,颊香融暖飞花雪。欺雪任单衣,衣单任雪欺。别时梅子结,结子梅时别。归不恨开迟,迟开恨不归。”后一句都是按前一句倒着念回来的,这是一种很工整的回环。
互文:即古代诗文相邻句子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修辞方法,在古诗词中的运用一般有两种表现形式:
A、为了避免词语单调重复,行文时交替使用同义词,这种互文的特点是在相同或基本相同的短语或句子里,处于相应位置的词可以互释。这样可以从已知词义来推知另一未知词义。如屈原的《涉江》:“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其中的“用”和“以”处于相应的位置,由此可推知“以”就是“用”的意思。又如“求全责备”这一成语,其中“求”与“责”处于相应的位置,由此可推知两词同义。这类互文是容易理解和掌握的。
B、出于字数的约束、格律的*或表达艺术的需要,必须用简洁的文字、含蓄而凝练的语句来表达丰富的内容,于是把两个事物在上下文中只出现一个而省略另一个,即“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以收到言简意繁的效果。理解这种互文时,必须把上下文保留的词语结合起来,使之互相补充、彼此映衬才能现出其原意,故习惯上称之为“互文见义”。如《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其上句省去了“皎皎”,下句省去了“迢迢”,既“迢迢”不仅指牵牛星,亦指河汉女,“皎皎”不仅指河汉女,亦指牵牛星,两词互文见义。
隐语(谐音)、双关:在有些诗歌尤其是民歌中,作者为了表达出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往往采用隐语、双关的修辞方法。
李白的《春思》:“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这是一首较为著名的描写男女情长的诗,写出了在秦地的思妇内心的独白。诗人语义双关,用抒写自然之春天,理喻男女之间的爱慕之情;又以“丝”(思)、“枝”(知)谐音,连接异地男女之间的思念情怀。
刘禹锡的《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与“情”同音,是双关隐语。这是作者用民歌体写的恋歌,双关隐语是民歌中常用的手法。从前两句诗意看,大概女方在杨柳飘拂、波平浪静的江边行船,听到岸上爱恋她的青年在对她唱歌言情,但情传得含蓄,“倒是无晴胜有情”。
三、描写手法
迭字:迭词作用(1)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刘禹锡《竹枝词》)“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元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声声慢》)(2)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李煜《浪淘沙》)“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象征: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如李德裕的《登崖州城作》:“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这两句描写青山环绕,层峦叠嶂,自己所处的郡城正在严密封锁、重重阻隔之中。象征自己被政敌*的景况,书写思归不得的忧伤。
列锦: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经过选择组合,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图景,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的一种修辞方法。如“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十枝花”,“烟村”、“人家”、“亭台”、“鲜花”既各自独立成景,又共同构成一幅田园风光图,创造出淡雅幽美的意境。再如韩翃的《酬程延秋夜即事见赠》:“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两句诗给人的情趣和诗味是浓醇、深长的。上句是视觉画面——秋夜星空一只孤飞的雁,下句是听觉意象——千家万户的砧杵之声,上下句的串联迭合,不但鲜明准确地描绘了秋夜景色的典型特征,而且创设了一种幽怨凄清的意境。
起兴: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如李商隐的《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首联用瑟这种乐器起兴,由此而思及“华年”。
联想:由一事物联想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如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诗人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运用巧妙的比喻,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一改杨柳抒离情的象征义。
想象: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如刘禹锡的《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衬托:指的是以乙衬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有正衬和反衬两种。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这首词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写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写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主要地位,这是正衬。写周瑜妻子的美丽,突出诗人惆怅痛苦的心情,这是反衬。
①正衬有以乐景衬乐情,以哀景衬哀情,正衬是用相同的东西来衬托,如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三四句形象鲜明地衬托出汪伦对诗人的真挚纯洁的深厚感情,是正衬中的以乐景衬乐情。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此诗写于杜甫在饱经历乱之后,暂且在成都草堂有了一个安身之地,其心情是愉悦安宁的。全诗通篇写景,景色浓丽而美好,传达出作者愉悦欣喜之情,这也是正衬中的以乐景衬乐情。谢灵运的《登池上楼》:“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从春草中,从园柳和鸣禽中,诗人感受到了春天的蓬勃生机,透露出喜悦之情,同样是正衬中的以乐景衬乐情。
元稹的《闻乐天授江州司马》:“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元稹贬谪他乡,又身患重病,心境本来就不佳。现在忽然听到挚友也蒙冤被贬,内心更是极度震惊,万般怨苦、满腹愁思一齐涌上心头。以这种悲凉的心境观景,一切景物也都变得阴沉昏暗了,这就是正衬中的以哀景衬哀情。余靖的《山馆》:“树藏秋色老,禽带夕阳归。”这两句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凄清冷落的画面,表达了诗人孤寂凄凉的心情,也是正衬中的以哀景衬哀情;
②反衬有以动衬静,以声衬寂,以乐景衬哀情,以哀景衬乐情,反衬是用相反的东西衬托,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诗中写到了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的景物,既使诗显得富有生机而不枯寂,同时又通过动,更加突出了春涧的寂静,这是以动衬静,以声衬寂。贾岛的《题李凝幽居》里“僧敲月下门”句以响衬静,与名句“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以声衬寂的典范。
元稹的《行宫》:“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这首诗一二句写了一座空虚冷落的古行宫,宫中鲜花盛开,正是春天来了。三四句写几个白头宫女,闲坐着回忆玄宗时候的往事,可见这几个宫女是玄宗时候的宫女,现在已经年华老去。抒写了宫女一生凄凉、哀怨的情怀,寄托了诗人对世事昔盛今衰的感慨。诗歌所表现的是凄凉哀婉的心情,却着意描写“宫花红”,这是在以乐景衬哀情,如此反衬,使情之哀更加浓重。
李白的《塞下曲》:“*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前三联写塞下艰苦的环境条件和紧张的战斗生活,尾联却转到写将士奋勇杀敌的豪情,这种豪情也正是全诗的中心。这样,我们感受到的,是不畏艰苦、有着钢铁般意志的将士形象。这里的“哀”景,是用来反衬将士豪情的,这就是以哀景衬乐情。
动静:艺术创作中离不开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或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或一动一静,相辅相成。前者属于衬托手法,如杜甫的《漫成一首》:“沙头宿鸟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第四句鱼跳的“动”更衬托出前三句景物的“静”。后者如戴叔伦《兰溪棹歌》:“凉月如眉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诗中前两句写了山水的明丽动人和月色的清爽皎洁,是静景;后两句写了鱼抢新水、涌上溪头浅滩的调皮,是动景。全诗动静结合,写出了兰溪山水的美好和蓬勃生机。
气氛渲染: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如赵师秀的《约客》:“黄梅时节家家雨,春早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诗中以“家家雨”“处处蛙”渲染一种气氛,衬托夜的深和夜的静。
色彩渲染:如骆宾王的《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鹅洁白的羽毛浮于绿水之上,红掌拨动,绿水泛波,红、白、绿三色对比有寒有暖,鲜明而协调,在蓝天、白云之下,在绿草如茵的碧水上,在清澈见底的池塘边,“白毛”与“绿水”比美,“红掌”与“清波”争胜,多么绚丽的画面!多么富于童趣和生活气息!真可谓状物如在眼前。
抑扬: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如王昌龄的《闺怨》:“闺中*不知愁,春日凝妆上高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这首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先写*“不知愁”,后面才说她“悔”,通过对*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照应:指诗中对前面所写的内容作必要的回答。恰当运用这种写法能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如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胄》:“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首联两句写黄昏时分诗人伫立在细雨蒙蒙的江边,这里点明了诗题中的“暮雨”,又照应了诗题中的“送”字。
正侧:对所描写的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就是正面描写;而对能使描写对象更鲜明、更突出的周围事物的描写,则是侧面描写。如白居易的《杨柳枝词》:“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白诗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柳树的娇美形态。
白描: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大致接近西洋画法中的速写或素描,其特点是用简练的墨色线条来勾勒画面,赋形写意,不事烘托,不施色彩。这种画法引入到诗歌的创作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用准确有力的笔触,简洁明快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落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
虚实: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在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如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中前两句泛说西湖六月的风光自有特色,是虚写;后两句描写满湖莲叶荷花在朝阳的辉映下,无边无际的碧绿和艳红和谐地搭配着,是实写。全诗虚实相生,收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30 08:56
以下摘自周振甫先生《诗词例话》:
·复迭错综
杜甫《草堂》:“旧犬喜我归,低徊入衣裾;邻舍喜我归,沽酒携胡芦。大官喜我来,遣骑问所须;城郭喜我来,宾客隘村墟。”赵彦材云:“此四韵《木兰歌》格也,其辞‘耶(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郭知达《九家集注杜诗》)
复迭,复指重复,迭指重迭。重复是全部相同,重迭是形式局部相同,内容并不重复。像“旧犬”八句,“耶娘”六句是重迭,两个“喜我归”是重复。错综指其中的变化,像“喜我归”和“喜我来”,“归”和“来”变换一下。就其局部相同说叫重迭,就其局部不同说叫错综。词语有复迭,也有错综,是民歌中常用的手法。像《诗·芣苢》:“采采芣苢(fúyǐ浮以,车前子,治妇人不孕),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取)之。采采芣苢,薄言掇(拾)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袺(jié结,用衣襟来盛)之。采采芣苢,薄言襭(jí吉,用衣襟掖在带间来盛)之。”这里,要是不重迭说,便不能表达出当时的盛情;要是完全重复,又显得缺少变化,所以重迭错综,才能很好地把感情表达出来。《木兰歌》和杜诗里的几句,也是重迭错综来表达无限喜悦的心情。
·用事
李商隐《泪》:“永巷长年怨绮罗①,离情终日思风波;湘江竹上痕无限②,岘首碑前洒几多③;人去紫台秋人塞④,兵残楚帐夜闻歌⑤;朝来灞水桥边问⑥,未抵青袍送玉珂。”⑦何焯批:“岘首、湘江,生死之感也;出塞、楚歌,绝域之悲、夭亡之痛也;凡此皆伤心之事,然岂若灞水桥边,以青袍寒士而送玉珂贵客尤极可悲可痛乎?”“前皆借事为词,落句方结出本意。”朱彝尊批:“句句是泪,不是哭。八句七事,律之变也。予谓不然。若七事平列,则通首皆是死句,落韵‘未抵’二字亦转不下矣。此是以上六句兴下二句也。”(《李义山诗集辑评》卷中)
用事就是用典,诗词要不要用典,不能一概而论。钟嵘《诗品》说:“若乃经国文符,应资博古,撰德驳奏,宜穷往烈。至乎吟咏情性,亦何贵于用事?‘思君如流水’,既是即目;‘高台多悲风’,亦惟所见;‘清晨登陇首’,羌无故实;‘明月照积雪’,讵出经史。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这是说,诗是表达情性的,即抒情的,不需要用典,又举出诗中名句,都是白描,不用典的;至于治国的大文章,要总结过去的经验,或序述或驳辩,要考查过去的事迹,那都需要用事。这里,钟嵘是反对在抒情诗里用事的。他的话有针对性,针对当时“文章殆同书钞”的毛病说的,自然是正确的。倘就抒情诗能不能用典说,可分两方面:一是写景抒情,以写景为主的,不该用典,用典不容易把景物的特点描绘出来,这就造成隔膜,即王国维所反对的用代字,钟嵘举出的名句,都是即景抒情的,都不用典。一是以抒情为主的,所抒发的感情又比较复杂深厚,比方对国家的、人生的、个人遭遇的种种感触,这种感情要在格律诗里表达出来,受到字数的*,或者在当时有些话不便明说,这时,正可借用过去的事,来表达不便明说的或不容易用几句话来说出的感情,用事在这时候才需要。所以王国维一方面反对用代字,另一方面又竭力赞美辛弃疾用了不少故事的《贺新郎》词。不过这里有一个限度,就是作者确实有这种丰富的感情要表达,才适应用事。倘作者并没有这种丰富的感情,为了卖弄博学,堆砌了许多典故,那就不行,所以不该“有意为之”,即不是为用事而用事才好。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30 08:56
诗歌创作的本源在于“志”“志”构成诗的内容,在随后的陆机的《文赋》中提出“诗缘情而绮靡”“"意称物,文逮意"”,也就是强调诗歌的抒发情感,指出立意和选辞之间有先后从属的关系。后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昔陆氏文赋,号为曲尽,然泛论纤悉,而实体未该。"又说:"陆赋巧而碎乱",实则中肯地指出了陆机观点的缺失,续而提出“情志并重”,这样诗歌的流派就分成3个支流,即“言志派”“言情派”“情志并举派”。
在明代还出现了“独抒性灵”代表人物袁宗道等三袁,其云:“"夫时有古今,语言亦有古今。今人所诧谓奇字奥句,安知非古之街谈巷语耶?”“"文之不能不古而今也,时使之也。……夫古有古之时,今有今之时,袭古人语言之迹,而冒以为古”他们认为文学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有各个不同的时代,即有各种不同的文学。清代的袁枚也是"灵性"得后继者。
但更多的人拥护“情志并举”但不管是“言志派”“言情派”还是“情志并举派”他们的异并不大,无非是“一个言志,一个言情,或并重”这都属于情感说。都强调作品与诗人作者心灵的关系,强调作品是自我情感的独特表现而非人为创造。
“五四”运动以后,我国诗坛受西方近代浪漫主义的思潮影响,开始强调诗歌作品与现实的关系,认为作品是现实的再现,映射,或呈现,才表明诗歌作品与生活现实的关联和对应关系。
可见,“情感说”这一论调基本统治中国古代诗歌数千年!
另外, 在《毛诗序》一文中,它对诗歌的论点是:“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
在我国最早的文论中《尚书》也提出:“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诗歌有哪些表现写作手法?如题谢谢了
诗歌中有许多表现写作手法,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技巧:1. 直接抒情:诗人不掩饰自己的情感,直接表达内心的感受。2. 借景抒情:通过描写景色来表达诗人的情感。3. 托物言志:通过描写物品来隐喻诗人的志向或情感。4. 情景交融:景物描写与情感表达相互交织,形成一幅完整的画面。5. 动静结合:同时描写动态...
鉴赏诗歌表达技巧 诗歌鉴赏的表达技巧有哪些?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1、修辞手法。鉴赏诗歌的修辞手法,就是要明确辨识和判断修辞手法是什么,掌握和了解各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分析和评价它们对于塑造形象、表现情感和体现主旨的作用。修辞手法一般包括比喻、拟人、夸张、对比、对偶、反问、设问、反复、互...
诗歌的表现技巧
诗歌的表现技巧:抒情方式、修辞方法、描写手法等。一、抒情方式叙事抒情:通过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抒发作者的内心感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正面不着一字,全然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象之中,借自然景物抒发感情。用典抒情: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
诗歌表达技巧
(一)直接抒情。直接抒情是指作者不依靠任何事物,直接表达自己对所描述的事物的爱憎情感,一般情况下我们也称直接抒情为直抒胸臆。(二)间接抒情。1.寓情于景。诗人在表述自己情感的时候常常会借助于描写景物,在景物的身上寄托自己的情感,从而达到情境交融的效果。2.托物言志。托物言志一般用于咏物诗...
诗歌中的表达技巧
1.比喻 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如:“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比喻除使诗歌所描绘的...
古诗词一般的赏析方法 古诗词赏析方法技巧
2、古诗词鉴赏方法:常见表现手法 (1)直接抒情:即不借外物、掩饰,直陈自己的喜怒哀乐。(2)间接抒情:即通过写景、叙事、描绘人物举动来表达情感,披露心迹。(3)借景抒情:古代诗词中,有些景物被诗人们赋予了一定的人文象征意义,如柳象征离别,梅象征高洁,月象征团聚,雁象征音信等等。诗人们...
诗歌赏析手法
1、直抒胸臆 如:“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从军行》王昌龄)2、融情于景 如:“渭城朝雨浥清尘,客舍青青柳色新。”(《送元二使安西》王维)3、托物言志 如:“千岩万壑处深山,远看方知出高处。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瀑布联句》李忱)再如:“居高声自远...
语文诗歌有哪些表达技巧
诗歌的表达技巧 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1、表现手法:托物言志、情景交融、寓理于事、联想、想象、渲染、对比、衬托、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正侧面结合、直抒胸臆、卒章显志、借古讽今、欲扬先抑、欲抑先扬等;2、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对偶、夸张、象征、对比、衬托、双关、设问、反问、反语、通感、互文、用典、化用、叠词等;3、...
诗歌创作技巧
诗歌创作技巧:1、生动传神 诗歌感情的表达往往借助具体的形象,诗歌形象是融注了诗人情感的形象,称为意象。意即情感,象为形象。生活中的形象一旦入诗,就已经染上了诗人心中要表达的情感,一切景语皆情语。例如王维的《观猎》: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忽过新丰市,还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