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2-20 08:07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26 09:10
惠城镇始置于明嘉靖三年(1524)的惠来县治,原称惠来都,,即今惠城镇区,至2004年已有480年历史。后不断发展,成为惠来县的*、经济、文化中心。惠城镇区,也称县城,2004年建成区约9平方公里,至2010年城区规划面积将达10.8平方公里,有14个社区。城区总人口134511人,镇*驻梅北。 街道 新中国建立初期,县城街道,基本是土路明沟。1980年后按县城建设规划,先后进行骨干街道的建设。至2006年,县城骨干街道共14条,全长14.6公里,大多水泥路面,少数沥青路面。
桥梁 葵和公路经过镇区一段路,全长3.8公里。80年代前建有三座桥:一是惠西桥,横跨盐岭河,全长60.5米,石拱3孔,1974年建;二是惠政桥,横跨雷岭河,全长114米,石拱6孔,1966年建;三是祚通桥,横跨马头河,为水泥混凝土板梁,1985年建;另有广鸣桥,横跨盐岭河,为水泥桥梁桥,全长12米,1992年建。
镇区其它桥 主要是城内城外通过原护城河而建,除原有的西门桥、南门桥、东门桥、北栅桥四座桥,长为5~8米,新中国建立后,根据需要建的桥共有18座。
排水 镇区排水系统是根据镇区北高南低的地势设计。从1980年起在修筑镇区街道时,同时建筑排水沟,总排水干渠是从镇区西北的水关起,进入文化路,通过南门桥面的护城河底,进入南门大街,穿过南门西路,排于原惠城运河,入盐岭河下游。城内东部地区排入城内大池,入马夹河。这些排水沟,都埋于道路中心或两旁,最大规格宽1.4米,高1.45米,底铺石,盖水泥板,1997年遭遇一场急雨,城内与南门大桥都成河流,证明排水沟的容积不够。
供水 随之镇区人口的增多,工业生产的发展,镇区供水从1975年建水尾潭水厂(已废),到1985年建*山水厂、1986年建镇北水库水厂,月供水量从5000吨增加到3万吨。
照明 镇区公私单位,都以户安装电表,以计度电费,全镇区分4个供电所交电费。街道照明,自1980年开始,由普通的白炽灯逐步换成低压水银灯、钠灯、碘钨灯。14条主要街道晚上都有不同类型的照明灯。
文化设施 2006年镇区有县文化馆、县博物馆、县影剧院、文化广场、人民广场等文化设施,镇有文化站,1998年投资20万元新建镇文化站。其中文化广场位于南环中路,是惠城群众休闲处 1985年全国城镇住房调查时,惠城镇区住宅面积共501290平方米,新中国成立后至1979年镇区基本没有新建房屋, 1980年至1985年镇区新建住宅约5万平方米。1985年后,镇区向四面发展住宅建设,1986年县建设委员会根据县府指示,成立了县房地产开发公司,负责镇区商品房建设,到2006年,已建成蓬莱新村、蓬馨园、蓬发园、金丰花园、中裕花园、嘉怡苑等20多个商品房小区,总占地面积50多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06多万平方米。,同时公房建筑,也大量增加,包括县、镇二级*机关办公楼、工厂、学校、市场、卫生医疗机构,县级企业、事业单位。镇区面积将规划扩大至10.8平方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