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2-20 10:03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8 10:17
一、译文:孔子到楚国去,走在一座树林中,看见一个驼背人在粘知了,就像用手捡东西一样。
孔子(上前)问道:“您真厉害啊!请问有什么诀窍吗?”
(驼背人)答道:“(如果能在竿头)摞上两枚圆丸而不掉下来,那么知了很少能跑掉;如果摞上三枚圆丸而不掉下来,那么十只也不过跑掉一只;能摞上五枚圆丸而不掉下来,那粘知了就像伸手拾东西一样了。”
“我站立在那里,身体就象一个树桩子;我执竿的手臂,就象一节枯树的干枝。虽然天地这么大,万物这么多,但(我心目中)只注意在知了翅膀上。我内心宁静,心无二念,不因万物干扰而转移我对知了翅膀的注意力,这怎能粘不到知了呢?”
孔子回头看着他的弟子们,说:“用心专一,就是聚精会神于一处,不就是说的这位驼背老人吗?”
二、原文:先秦·庄周《庄子·达生》
仲尼适楚,出于林中,见佝偻者承蜩,犹掇之也。 仲尼曰:“子巧乎!有道邪?” 曰:“我有道也。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坠,则失者锱铢;累三而不坠,则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坠,犹掇之也。吾处身也,若橛株拘;吾执臂也,若槁木之枝。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吾不反不侧,不以万物易蜩之翼,何为而不得?” 孔子顾谓弟子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佝偻丈人之谓乎?”
扩展资料
一、启示
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专心致志,精神集中。只有做到这样,才能把事情做好。
二、人物介绍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他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前后达十三年,晚年修订《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相传孔子曾问礼于老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8 10:18
出自《庄子》,《佝偻丈人承蜩》,白话大意: 孔子到楚国去,走到一处树林子里,看见一位驼背老人拿了一个竿子在粘蝉,一下就一只,好象是在拾取一样。 孔子很奇怪,就问驼背老人:“你的技术怎么这样精巧?你有什么法则吗?”驼背老人说:“我是有法则呢。每年到了五六月,我就开始准备捕蝉,练我的本领。我手里举着竿子,竿子顶端迭着球丸,如果能够迭上两个不落下来,那么我捕蝉时只有十分之二三的失误;如果迭上三个不落下来,捕蝉时只有十分之一的失误;如果迭上五个不落下来,那么捕蝉的时候就好象拾取那样容易了。我的身子站在那里,好象是木桩钉住了一样;我的胳膊举起来,就好象是枯木的枝杈。虽然天地那么大,万物那么多,可是我的心目中却只有蝉翼。我捕蝉的时候头不回顾,目不侧视,万事万物都比不上我这蝉翼要紧。这样还有什么捕捉不到的呢?” 听了这一番话,孔子回过头来对他的弟子说:“用心专一不纷扰,作起事来就好象有神明帮助一样,这位驼背老人就是这样的啊!”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任何真实本领都是靠勤学苦练得来的。要经过不断的勤学苦练,功夫才能得心应手,达到鬼使神差的境地。一个驼背老人,捕起蝉来竟是那样灵巧,这除了苦练,是任何别的方法都不能够达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