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就是你想要成为的那个人”,屁啊!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2-17 01:52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3 01:50
01
经常听某位成功学大师说, “你就是你想要成为的那个人!”
被这句话一激励,特么容易瞬间就达到*!可以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那个人,这不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事情吗?
然而,事实上,你真的成为“那个人”了吗?你想要成为的那个人不是一个成功人士吗?为什么,为什么我现在仍然“一无是处”?
你只是说出了开头,却猜不到结尾!现实就是这么让人瞠目结舌!
细思极恐,你想要成为的那个成功人士,更多时候只是脑海中一闪而过的豪言壮语罢了。
你没有看错,只是“一闪而过”而已,就像意淫自己是个成功人士一样,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平时生活是什么样子,就是什么样子,丝毫不受当时头脑发热的的影响。
就像马云爸爸曾经说过的, “晚上想千条路,早上起来走原路。” 你依然顽固得像小强那般打也打不死。
02
你依然没有按照想要成为那个人的方式去思考,去努力,去改变,去生活。过去自己有多*,现在自己就有多无力,你怎么可能会改变呢?
甚至在你潜意识里,根本就不相信你可以成为那个人,或者说你的思维惯性根本就不是那个人,这阻力可能大得远远超出你想象。
你平时生活当中关注的是什么?吃喝拉撒睡,上班下班看电视上班下班……并不是说“那个人”就不用吃喝拉撒睡了,而是你的眼里只有吃喝拉撒睡,然后没有别的了。
在《穷爸爸富爸爸》这本书里,当我想要得到某个“奢侈”东西的时候, 穷爸爸会说,我们买不起,别痴心妄想了,一下子斩断了孩子的念头。
富爸爸则会说,想要得到好东西是好事,但我们能够通过什么方法得到它呢? 富爸爸给孩子希望,并且启发孩子去思考。这就是典型的穷人思维与富人思维。
天哪,原来我们就是这样被一代又一代的穷人祖先教傻的,如果我们没有意识到这穷人思维,我们还会理直气壮地教给下一代,这得有多可怕!
03
你是不是不知道,我们的思维模式是由语言组织的,而你的语言描述的是什么状态,那个状态就是你塑造自己的模样,也就是现实中的你。
而你想要成为的那个人,只是在脑海中一闪而过,就像荷尔蒙飙升一样,*消退之后,你就打回原形,就蔫了,并不总存在于你的惯性思维中,或者你脑海里根本就没有这个人。
你依然是你口中的那个自己,并且有千言万语验证了自己的预言:我怎么可能成为那个人,我有几斤几两自己还不清楚,就混球一个,做做美梦倒可以……
好吧!可能你并没有这么赤裸裸地贬低自己,而是以一种“阿Q式”的胜利自我安慰,平衡无形之中形成的“穷爸爸”形象而不自知,但是你已经不是那个人了。
如果你还不敢相信,有个科学说法叫 “自证预言” ,你就是你口中的那个人, 你一直认为自己不可能成为想要成为的那个人,恭喜你,你的愿望达成了,你确实不是。
你一直认为自己做不成事,你确实一直一事无成。
你一直认为自己软弱*,你确实一直软弱可欺。
你一直认为自己非常不幸,你确实一直霉运重重。
……
04
可能你已经受够了原来的那个自己了,却无力改变,但是你真的受够了吗?你确定?
假如你受够了,那么就别在误导自己了。你之所以成为现在的模样,是因为你过去的种种行为成就了现在的你。
既然目前的状态不是你想要,那么你从此刻开始,就得做出改变,才可在未来当中成就不一样的自己,哪怕是自欺欺人,你也要深信不疑自己就是想要成为的那个人,自己先信了别人才会信,信久了你就信了。
但并不是躺在床上做白日梦。 “有志者,事竟成”不知道误导了多少人,其中的“意志”是磨练出来的,不是想出来的。
正因为你信了,之前认为做不成的事,现在你偏偏不信那个邪,非得努力拼一把不可,即使刚开始做,可能不是很顺利,但是你想要成为的那个人,怎么可能轻言放弃呢?于是你就这样想方设法为自己死磕到底,不断接近想要成为的那个人。
05
逻辑思维的音频说最近有一个新研究证明: 锻炼可以的带来更多积极行为,比如,更乐于进行有意义的社交,从而通过锻炼可以达到治疗抑郁和焦虑的效果。
乔治梅森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凯文·扬说: “在消沉抑郁或处境艰难的时候,我们会告诉自己,只要心情好起来就能摆脱困境。可常见的情况是,只有摆脱了困境,我们的心情才会好起来。”
而锻炼的作用就是,打破这个鸡生蛋和蛋生鸡的困境循环,通过锻炼带来积极情绪,从而让人去做更多积极行为。
他还说: “抑郁是种折磨,而锻炼是我们的干预工具。”
同理,那么就像前文提到的 “自欺欺人”只是干预工具,并不是麻痹自我的逃避手段,即使你不是想要成为的那个人,但是你依然深信自己就是那个人,或者说正走在成为那个人的路上,这样不是更大概率地成为那个更好的自己吗?
而马上行动,就是打破死循环最有效的手段。 并不是看到希望才努力,而是努力了才看到希望。
06
罗永浩曾说, 演讲一定要有好心情。 但是心情有时候真不是自己能做主的,难道就只能被动接受外界的干预吗?未必。
罗永浩说,如果心情不好,但是你又不得不让它变好,方法就是你用心情好的方式去行动。比如,找个没人的地方,自己欢呼雀跃一下,就像小孩子那样又蹦又跳,你会发现自己的心情果然就能好起来了。
这里的理论基础是: 一个人其实由三部分组成,就是意识,感受和行动。一般人的顺序是,先感受到负面情绪,然后意识到心情不好,最后体现在行动上。
但是这三个部分的次序是可以强行调整的,你先在行动上假装情绪好,反过来影响意识,最后改变了感受。
这个方*同样适用你想要成为的那个人, 你先在行动假装自己就是那个人,并且用行动影响意识,最后增强成为那个人的感受,再由感受组织成语言思维暗示自己,如此形成正循环。
所以,即使在自己不是那个人的被动情况下,我们仍然可以变被动为主动,成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