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2-21 01:57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24 06:20
一直以来,觉得自己阅读的效率很低。看过读过很快就忘了,吸收得很浅,所以一直以来都在寻找提升自己阅读效率的方法。最早被《如何阅读一本书》这本书*了原有的观念,发现原来阅读也有方法,于是最近对阅读方法的书籍做了一个主题阅读,看了当下热门的一些阅读书,包括《洋葱阅读法》、《深阅读·信息爆炸时代我们如何阅读》、《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超实用笔记读书法》、《实用性阅读指南:把读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这样读书就够了》等,总结出一点个人的心得。
PS:(这种阅读方法侧重实用性、工具型书籍)。
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作者将阅读分为四个层次,难度由低到高:
基础阅读简单来说就是不是文盲,看得懂字。觉得现在这个时代这一项基本可以拿掉了,换成深度阅读。检视阅读我个人就当成快速阅读。所以我将通用型阅读基本分为四个大类:
快速阅读要做到了解书本的框架。分析阅读则要读懂书籍在讲什么、怎么讲的,了解书的骨肉。主题阅读是从不同的书中,择取自己想要的内容,自己搭建一个关于此主题的框架。深度阅读则是学以致用、用知识指导生活。
在阅读一本书籍之前最好带着目的去读,想清楚自己为何要读这本书?看看别人的评价看看值不值得读这本书?想想自己有没有读过类似的书?比如,阅读一本实用型的书籍一定是想掌握书里教授的技能,如何实现这个技能呢?阅读时带着一些问题去翻看书籍的目录、序言、索引、结语,快速翻看章节。找到作者提出的问题,修正自己提出的问题,标记重点部分。并尝试回答作者和自己提出的问题。
做完以上几点对书籍的结构应该有个清晰的了解了,这个时候不求读懂,重要的是结构,就像去景点玩,先搞清景点的地图,知道什么地方有什么景点,这样想去什么具体的景点就能快速找到,省时省力。这时候其实就可以利用xmind制作思维导图的框架,但是不要照搬目录,不然就只是把作者提供的列表变成图形结构,这样意义不大。因为我们不论是看目录还是看思维导图,我们能记住的都是目录,对书里的内容还是不了解,这种思维导图还是没有转化为我们自己的。我们可以根据自己此时的理解先画好结构,分析阅读时再调整。
开始分析阅读前也要问自己几个问题:
以上四点也是《如何阅读一本书》中做自我要求的读者的自我修养,个人觉得挺实用。现在可以开始阅读了。
那么是从头到尾一字一句地读下来吗?阅读也是有重点的,也遵循2/8效应。一本书大概只有20%是重点。所以读的时候也要注意时间的分配,在快速阅读中做的重点标记的部分多花点时间阅读,其他啰嗦的部分能跳过就跳过,不重要的过下就行了。遇到让自己茅塞顿开、能发出"啊哈"、"原来是这样"、"牛*"这样的句子,就可以摘录到自己的读书笔记里,并写上自己的心得感悟。现在是互联网时代了,我个人偏向使用云笔记,多端同步,查找方便。例如,可以使用印象笔记的读书笔记模板,如下:
在总结中要能用一句话讲清书的内容,并回答自己开始问的那几个问题。或作者问的问题的答案。如果要批评这本书,那么也有几个标准,
同时不断完善xmind中制作的思维导图,留意关键概念,并注意收集概念,在印象笔记的读书笔记中给概念贴上标签。
在洋葱阅读法中,作者讲主题阅读分为三个*:
这三者的关系我想大致是这样的:
首先,想对某一主题有一个体系的了解-->想找一些书进行阅读但不知道看哪些书-->上网搜一些相关文章-->进行碎片化主题阅读-->搞清楚了要阅读哪些书籍-->进行书籍主题阅读-->对这一主题产生兴趣或利益相关-->长时间研究这一领域。
在进行书籍主题阅读之前,你要研究的主题一定要尽可能具体,在进行碎片化主题阅读之后,建立主题框架,利用框架进行选择性阅读,利用2W1H,问问自己为什么,怎么做,做什么。对书籍进行泛读的时候可以再对框架进行修改。可以绘制思维导图进行辅助。阅读完之后要对这一主题要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架构。
深度阅读比较耗时耗力,得花费比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所以一般是针对某一文章片段,或让自己感触颇多的部分。深度阅读前要思考哪些内容要深度阅读,是专业的?自己需要的?感兴趣的?读不懂的?底层规律?要有所筛选。阅读中可以使用便签读书法(具体参考《这样读书就够了》),使用RIA理念.
学以致用,没有落实到行动上的学习都是徒劳,一定要用所学到的指导行动,运用起来,如果可以尽量分享给别人,知识在输出的过程中是一种更好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