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12:27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9 05:26
京味儿话剧是我个人非常喜欢的话剧类型之一,因为生长在北京的缘故,我对操着京腔、持着北京做派的人有着强烈的亲近感,而京味儿话剧中展现的京腔京韵和老成地道的北京文化也是值得人们反复品味的文化经典。怀着极大的热情与期待,我在《北京邻居》开幕第二天前去观看了这部北京人艺班底打造的京味儿大戏。 该剧以一对来自东北的北漂创业夫妻的视角展开,观望了北京甜水井胡同四合院的生活:清早抢自来水管子、用热水浇化阀门、冬储大白菜、查电表……一幕幕皆是鸡零狗碎的生活情状。剧中还涉及到蛐蛐、鸽哨、吆喝等许多老北京符号,这些具体真实的点滴细节,都刻着老北京大杂院生活的印记。这些关乎柴米油盐、锅碗瓢盆的日常小事,与地道京腔的加持,将观众代入到炊烟灶火的胡同生活中,鲜活热闹、真实可感。剧中人物的身份、性格各异,但都特色鲜明,颇具亮点。该剧着墨最多、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便是松天硕饰演的赵*,他一方面热心肠、爱耍贫嘴、混不吝,心底里充满了作为北京人的自豪与优越感;一方面他又是个无所事事的下岗市民,妻管严的怂人一个。这种身份与性格上的立体感一下子使人物充满生气。而且通过赵公民的形象,我们也能了解到当时一批“老北京“们的生活规则,他们重义气、讲礼数、强自尊、通人情世故……这些特质有很大一部分还延续在当代北京人的性格中。松天硕的表演惟妙惟肖、生动灵活,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与赵*代表的性格强烈的北京人所对立的,便是北漂创业的刘氏夫妻。他们由初来乍到时的排斥、不知所措,到一路摸索,慢慢融合的过程,应该也应和了不少北漂人的心路历程。我们从他们的变化中也看到了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之间不可避免的碰撞以及趋势之下的融合过程。作为北漂的一方,必定要经历棱角的打磨与艰辛的奋斗,才有可能获得话语权,甚至站稳脚跟;而作为面对外来文化的本土一方,也要有包容的气度和开放的姿态。这部戏正妙在对相克相融的两方的双向刻画。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9 05:27
该剧还表现了多对人物关系——护女心切的老丈干与咋呼浮躁的女婿;外来卖烧饼的底层人物与温柔大方的本地姑娘;易怒怕妻的父亲与疏于学习的儿子……人物之间有猜忌和帮衬,也有团聚与分离,一出出悲喜故事呈现出胡同生活的温情冷暖。
除了表现上世纪90年代四合院的生活情状,该剧更加入了时代变革和城市变迁的时代大背景,表现了老街坊们面对胡同拆迁时抗争、无奈、不舍、释怀的心理转变,曾经抵触情绪最强的赵*在看到四合院打上“文物”铭牌的时候,也只能缅怀的一笑。他说,「 现在啊,要想听姆们正宗的北京话,您得到五环外边儿!」曾经热络相熟的街坊邻居们也都四散谋生,在偌大的北京城里找寻着自己的安放之地。来不免感慨:老北京城的聚气聚情,在城市日新月异的发展中被打散零落,那些鲜活的生活特质与京味儿符号,在当下的喧嚣时代中,成为老一辈北京人心中无限缅怀的深情记忆,到我们老的时候,我们会怀念什么呢?真喜欢戏里的一句「 北京的胡同有时安静地像时光在倒流。」这句话我们说不出,未来的人说不出,它只属于那些经历过胡同生长与阵痛的北京人。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9 05:27
特别令人印象深刻的还有该剧的舞美设计,360°可旋转的四合院房屋在两个半小时的剧中竟旋转了十余次,通过环绕式运动分别表现了正、后、左、右四个角度的四合院景观,令观众得以洞悉胡同全貌,这一设计颇为精彩。通过这一舞美形式,一幕幕碎片化的生活日常得以串联起来,聚合成四合院的生活百态。
最精彩的一次舞台旋转莫过于赵*、刘作家和海师傅三人由院内走出院门外的场景:随着舞台的旋转,人物穿过庭院走入漫天飘洒的雪中,在三九天的胡同儿里唱起了吆喝声……这一时刻实在是太浪漫了!对比之下,其余通过暗场旋转的场景变换稍显简单和重复,细琢磨之后,有几处小角度旋转的场景切换也有替换的可能。不过瑕不掩瑜,舞台旋转时的背景音乐选用了充满京味儿的三弦声,听来韵味十足,回荡悠长,舒服!
整部戏看罢,兴奋、感动、回味悠长,不可自拔地沉浸在地道北京文化的氛围中,我想每一位生长在北京的人,无论面对怎样的兴衰变迁,那些固守在基因中的传统底色不会改变,那些浓郁深沉的京韵文化永远流淌在我们的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