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12:20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1-25 21:37
民间传说故事发表时间:2011-11-281.芙蓉岛的传说。芙蓉岛,原名蜉蝣岛,俗称大岛。它的东、南两面地势较缓,西、北两侧悬崖峭壁,面积约0.35平方公里。《掖县志》载:“芙蓉岛,隔海岸五十里,翠螺一点,泛泛烟波中,状若蜉蝣。” 芙蓉岛虽小,自古却是当地渔民避难救急的场所。宋人朱郁《萍州可谈》卷二记载:“蜉蝣岛……有神庙,一茅屋,渔者至彼则还。屋中有米数斛,凡渔人阻风,取米以为粮;得归,便载米偿之,不敢欺一粒。” 蜉蝣岛的易名,据传始于明朝正德年间。武宗当政,有一时期竟嗜棋如命,毕竟伴君如伴虎,满朝文武没有一个敢赢他的。一天,他对内阁大学士毛纪说:“老爱卿,与朕对弈一局如何?”毛阁老答:“启陛下,老臣艺虽不精,倒也愿意奉陪。倘能胜局,须赏老臣一样东西。”“什么东西?”“老家莱州湾中的一块蜉蝣孤石。”武宗听了哈哈大笑:“不就一块小石头嘛,有何难哉!”于是,君臣俩摆下棋局,一直杀了个天昏地暗。毛阁老步步为营,以守为攻;武宗始终没有占着上风,最后,他将棋盘一推,打个哈欠说:“平局。那小石头也就赏赐与你了。”毛阁老连忙谢恩。因慕蜉蝣岛风景独特,遂以幼女乳名“芙蓉”为其岛名。后来,他老人家辞官归里,还真在这岛上成仙了。 关于芙蓉岛,还有一个更美丽的传说:一天,铁拐李在沙门岛(今长岛县的庙岛)与海神娘娘下棋,连输两盘,眼见第三盘又要输了,为悔一子竟与娘娘争执起来。娘娘说:“输棋耍赖,真给八仙丢人也!”铁拐李本来就窝火,又让娘娘一挖苦,登时恼羞成怒,非要给娘娘庙戴帽不可。所谓“戴帽”,说白了就是要在庙顶压上一座山,海神娘娘心里清楚,便暗中求张天师帮忙。 铁拐李西行太行山,讨来一座小山峰,用拐杖撅着一瘸一拐地走来。待他来到莱州湾,忽然觉得格外困乏,就用铁拐把小山支在海面上,头倚山石掏出葫芦喝起酒来。张天师驾云赶到这里,见铁拐李酒后酣睡,趁机掐诀念咒,小山顿时扎根海底。恰这时,八仙的另七仙打此路过,见铁拐李醉枕山石,也一块涌到山上游玩。等铁拐李一觉醒来,再也撅不动这山了。从此以后,岛上便留有曹国舅“牙签”顶起的“神仙洞”;吕洞宾剑劈的“一线天”;韩湘子品笛的“坐矶石”;何仙姑化云为石的“莲花吉祥岩”;张果老的“拴驴桩”;铁拐李醉眠的“枕石”和八仙饮酒的“聚仙台”。2.秦始皇与不死草的故事。在金沙滩北2公里处有三座山,名曰“三山岛”。三山岛自古就被称为海上“三神山”,山上有阴主祠,又有三山观潮之胜,为县内八景之一。《掖县志》载:“秦始皇祀阴主于此,坛址犹存。”相传,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遍游天下名山大川。一日,始皇被文武百官前护后拥东巡至三山岛,登上中峰揽胜。只见三峰突兀,俯临大海,风卷浪涌,蔚为大观。始皇与群臣观赏这奇秀风光,忽然想起:仙人至今未至,不死药仍不可得,心中很是闷闷不乐。便下令赵高、李斯,祭祀阴主。赵高、李斯在峰顶择一矩形平石,凿坑为樽,注满醇酒,礼祀阴主。礼毕下山,忽报有方士求见,始皇立召,见他眉清目秀,身体修长,跪呼“万岁”!便问:“尔等有何能为?”方土跪答:“我已得不死草,进献陛下。今夜便请真人到来,陛下见到真人,即可服用此药,定能长生不老!”始皇听了,非常高兴,忙令赵高把不死草呈上,并厚赠方士而去。始皇终于得到了梦寐以求的不死药,他想:这是我祀阴主的报应。可是,等了一夜也未见仙人到来。早晨,赵高急报,“户外有巨人的脚印”。始皇便立命煎服不死药,服后,暴病而亡。两千多年过去了,三山中峰顶矩形平石尚在,上有石坑酒樽九只,筷印一双,手掌模两个,当地人称此为秦始皇祀阴主所遗。3.海神娘娘的传说。传说,古时候有一渔夫在海中夜行遭遇暴风雨迷失方向,船即将倾覆,危难之际在海面上见一女子提灯引路,渔夫急忙跟着灯走,终于脱离了险境。之后,当地渔民若在此遇恶劣天气,总会看见那个灯光。渔民说,那是海神娘娘送灯救难,遂家家供奉海神娘娘,以佑化险为夷。4.大岛定海的典故。“大岛定海”的典故出自元代。大岛是莱州湾中的蜉蝣岛,(蜉蝣岛,又称芙蓉岛,又名大岛),“定海”二字原意是指元代定海侯杨春,后来演变成“镇海”的意思。 元时,岛上居住着几户人家,以种地捕鱼为生。 元朝至顺初年(1330),一伙海匪霸占了大岛,他们杀尽岛上居民,先是拦劫过往船只,后来上岸掠夺。这些海匪无恶不作,莱州沿海百姓深受其害,苦不堪言。 杨春是杨震的后裔,杨兴的长孙。他自小受到良好教育,受县、州衙门举荐入仕,初任庐州路知事,迁升般阳路莱州总管,又升为启庆路总管,六十岁致仕回乡。 杨春回乡后,亲眼看到海匪上岸祸害百姓的事。他去县衙、州衙要求派军队剿匪,未想到有官吏与海匪勾结,暗中给海匪送信,每次剿匪都无果而归。 杨春查明有官吏与海匪暗中勾结的事,决定自行消灭这股海匪。他设计用*迷昏海匪,把他们全部擒获。又根据海匪口供,捉住了官衙中的歹人,肃清了海湾,使莱州百姓重新过上安乐日子。 杨春剿匪有功,被朝廷封为益都路总管、定海侯。杨春威名远扬,出海人把他比作可定风镇海的大岛。因为他的官职为定海侯,“大岛定海”的话也流传开来。5.村名的由来。(1)凤凰岭村的由来。相传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曾在三山岛村附近停轿,当地渔民就把赵匡胤落轿处的村庄起名为凤凰岭村。另据传说,曾有凤凰在此栖息,故取村名凤凰岭。(2)仓上村的由来。该村为一古老居民地。据传,宋太祖赵匡胤曾在此建有仓房,以贮存粮草。北宋天禧元年,高姓由潍城迁此立村。后,杨、安、曲、王、梅、于诸姓相继在此落户,取名仓上。(3)寨里武家村的由来。明万历八年,武姓由四川迁此立村。明朝抗倭时,曾屯兵于此,故得村名寨里武家。一九五八年,简称武家。因重名,一九八二年,恢复原名:寨里武家。(4)马坊村的由来。《莱州府志》载:隋大业七年,为东征高丽(今朝鲜),官府征调三十万夫役,“敕幽州(今河北北部和辽宁南部)总管元宏嗣造战舰三百艘于东莱”。当时曾在此处喂养过役马。大业十一年,孟姓居此立村,取名马坊。6.长寿胡同。西尹家的“长寿胡同”远近闻名,由于在同一胡同中居住的百岁老人较多,因此得名,并已被多家媒体采访报道。“长寿胡同”与莱州“长寿之乡”的名号息息相关。1、秦始皇三山祀阴主秦二十八年(前219),秦始皇东巡海上,祀阴主于三山,并于峰顶盘石凿酒樽九个。2、汉武帝三山祀阴主汉元封二年(前109)春大旱,汉武帝到县城东北的万里沙处祈祷天神降雨,并至三山祭祀阴主。3、朱万年守城-莱州人为什么在七月初六过七夕节崇祯四年(1631)冬闰十一月二十八日,登州(治所今蓬莱)将领李九成、孔有德兵变吴桥(今河北吴桥县),连破济属6县。莱州知府朱万年闻后,昼夜运储粮草器物备战。次年正月,叛军攻陷登州、黄县,直*莱州城。此时朱万年部署已毕,官绅将吏各守其门,他自己坐镇南门。二月初一,新任山东巡抚徐从治、登莱巡抚谢琏抵城,初三,叛军步、骑万余,兵围莱州城。四日开始攻城,炮轰、火烧、掘隧道、搭云梯,用尽种种伎俩,莱州城仍巍然屹立。其间,巡抚徐从治中炮身亡,朱万年协同谢琏戮力同心,坚守孤城。兵变消息震惊朝野,朝中剿、抚之议争执不下。叛军攻城无术,便诈降,此时,兵部主抚派使臣正到达叛军军营,不容不信。七月七日,朱太守未听劝阻,出城受降。刚到敌营便被缚,遂诱叛军至城下,大声向城上喊道:“我已无生理,贼精骑尽在此,急击之勿顾我也!”守军不忍。朱万年挺身顿足大声辱骂以激怒叛军,叛军乱刀砍下,朱万年壮烈殉难,实践了其生前“生作奇男子,死为烈丈夫”的誓言。城上军民见状,弩炮齐发,毙敌过半。军民众志成城,拼死拒敌。朝中,莱州人刘耳枝接到家乡急报,即刻持奏章面见皇帝,被主抚派挡住。为救家乡危难,一头碰死在金銮殿外。皇帝得知真情,将兵部主事下狱,急发关宁兵,八月十九日解了莱州之围。朱万年获赠太常寺卿,赐祭葬,并在殉难处建忠烈祠。据说,叛军将领曾叹道:“这莱州城,难道是铁打的?!”“铁打的莱州!纸糊的登州”一语,流传至今。莱州民间,至今仍在七月初六过七夕节,就是为了避开太守朱万年七月七日殉难日。4、杨震以“四知”却金汉永初二年(108),被称为关西孔子的杨震赴任东莱郡太守,途经昌邑县(今金乡县)。因在荆州刺史任中曾荐举过才华出众的秀才王密为昌邑县令,时任昌邑县令的王密于暮夜之中赠十斤黄金致谢,杨震以“四知”(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拒收了所赠的黄金。杨震到任后,为官清正廉明。后人在莱州府署修了“四知堂”以示纪念和颂扬。5、洪武年间大移民元末明初的时候,由于战乱、瘟疫、洪水、旱灾等天灾人祸,莱州土地荒芜,人口锐减,一片荒凉。明朝洪武二年(1369)朝廷从四川向莱州大量移民。根据调查和村碑记载,677个村(大多数是平原村)是直接从四川移民过来的,占到莱州市村庄总数的63%以上。姑嫂塔的传说从前,宝盖山下居住者一对穷夫妻还有一个小妹妹,一家三人,生活困苦。俗话说:“盐水也有口渴的人喝。”大兄只好离别年轻的妻子和妹妹,孤身一人,往南洋谋生去了。 大兄去了南洋,几年没有回家,也没有寄来一枚钱一封信。他到底是死是活,是好是歹,真叫姑嫂两人牵肠挂肚,日夜思念。他俩经常登上宝盖山顶,对着大海看啊看,可是每次却只能看到一个灰蒙蒙的大海,哪有大兄的归帆呵?为了能看得很远很远的大海,她们一次又一次的扛来石头,堆迭起来,年久月深,成为一个高高的站台。她们站在石台上,踮起脚尖,不停地看啊盼啊,可是一月过了又一月,一年过了又一年,大兄还是没有回来。 有一天,姑嫂俩看到孩子们在放风筝,她俩心想,我们写封家信,把它绑在风筝上,让它随风飘到南洋去吧。可是放风筝,得有风筝绳索呵。她俩就剪下自己长长的头发搓成风筝的绳子。这系上家信的风筝,就这样飘起来了。那头发编织的风筝,绳子也越接越长,突然一阵大风,绳子被吹断了。那风筝飘在南洋上空落下来了,系在风筝上的家信被番客们捡到了。这信终于传到大兄的手里了。 原来大兄到了南洋后也没有找到什么好利路。他落泊在外,没什么好消息可告慰妻妹,连家信也懒得写了。如今,他读着姑嫂俩这血泪写成的家信,悲痛得大哭起来,就急急忙忙收拾行装,赶回唐山,以安慰亲人的思念。 这日,天气晴朗,姑嫂两人又登上宝盖上顶的站台,对海眺望。一会儿,只见她俩眼睛放亮,兴高采烈喊着:“啊!来了!真的来了!”大兄正驶着小船回来了,亲人相聚就在眼前了。可是,就在这一霎那间,狂风大作,海浪滔天,一个浪头打了下来,小船翻沉海底了。姑嫂眼睁睁看着即将相会的夫、兄顷刻间又葬身大海,呼夭抢地的惨哭几声,也相抱跳崖自尽了。 后来,乡亲们为纪念这对姑嫂,就在她俩迭石堆台的地方,建筑了这座石塔,叫姑嫂塔。塔里还雕着姑嫂的石像。[1] 在莱州市驿道镇台上村与周官村南三华里处的一座山上,有两座塔,东西相傍而立,高约7米,塔门向南。塔顶用花岗岩雕刻而成,状如葫芦。塔身用大青砖砌成,塔基为青石条所奠。里面各塑有一座小姑像和嫂子像,这就是莱州闻名的姑嫂塔。 相传明末清初时,朝代交替,到处战乱。有一年姑姑嫂嫂的家长也遭了水灾,二人逃荒要饭来到莱州,走到这座山根下,便停下了。之后,住下的姑嫂俩除了出门讨三顿饭外,便给周围的农妇哄小孩,教导的孩子既听话又懂礼貌,村民们很高兴,有时雨雪天出不了门,就有人给她们送饭吃。有一回嫂子病了,小姑为难了,不能光吃野菜了,她就上北边一个村的富贵人家去要饭吃,结果富贵人家的孩子领条狗出来了,把小姑咬瘸了。小姑回来后,姑嫂搂在一块儿哭,伤心过度就死一块去了。姑嫂去世后,村里的好心人就把两人葬在了村子北边。 台上村有个会首,他做了一个梦,说姑姑嫂嫂成仙了,但不舍得台上村。乡邻们听说后都很高兴,并积极响应会首的建议,有钱的出钱,无钱的出力,很快在村北建起了一座“姑嫂庙”,塑了姑嫂像。 又过了几年,姑嫂再次托梦,后人就在山顶上找了块清净透风之地建起了姑嫂两塔。两塔前设有香炉,常年香火不断。塔东偏北处建有钟楼一座,内挂一口粗有两人抱的大钟,敲时声传数十里。塔西南方有一石龟,背驮石牌,铭记着建塔之目的。立于山顶,四面八方的山川、道路、村落均一目了然,甚至能看清楚70里外西海中的帆船。 姑嫂塔何时建?没人能说得清。姑嫂塔的山下村子虽经百年风雨洗礼,却依然和谐安定,民风淳朴。几百年来,村里一直流传着姑嫂塔的故事,上了年纪的老人经常拿她们的事例教育子孙和睦相处,礼让有道。 “*”初期,姑嫂塔遭到了毁坏,现在仅存残垣遗址。1993年时,台上村几位老者自发组织乡邻捐款重修,仍用原来的基石,而塔身则改用红砖。塔形与原形基本相似,但比原塔矮了两米,塔顶石也小了许多。 现在,莱州姑嫂塔已被列为“莱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了保护。三山岛街道东部王河畔,史载有一过亭,为夏代东夷古过国(俗称都子国)都城的旧地。国君名浇(nao)。这是胶东最早的封国,距今已有四千多年了。相传,夏朝太康即位以后,荒淫无道。后羿利用夏民对太康的怨恨,乘机夺得政权。羿执政后,“不修民事,淫于原兽”,委政于寒浞。寒浞骗取信任,被封为相。他玩弄阴谋诡计,谋杀后羿,篡夺了王位,并占有羿的妻妾,生浇和yi。儿子*后,寒浞为扩展势力,便分封浇于过。又派浇追杀了帝相。从此,浞、浇父子以为天下归已,骄恣奢侈无忌。后来,太康的孙子少康,在夏朝遗臣的扶助下纠合同姓部落,将寒浞攻灭。浇尚不知其父已被诛戮。这天,浇带领随从在野外追逐一只花鹿。他自恃奇能,笑骂车马无用,弃车而追,疾步如飞,把随从远远甩在后面。追至西南海滩丛林中,眼看要赶上花鹿,忽然闪出一伙“猎人”,窜出几十只猎犬,将他团团围住。浇只好慌忙应付,死拼硬抵。不一会儿,腿上被狗咬了一口,鲜血迸流,仆倒在地。群犬扑上去,一阵乱咬。那伙“猎人”上前,割了浇的首级,唿哨一声而去。浇的随从到来,只好收了尸身回城。刚到城下,只见夏军摇旗擂鼓而来。前面一支长竿,高高挑着浇的头颅。高叫:“过浇逆贼,已伏天诛。尔等胁从之人,还不速来投降,更待何时!”浇兵见此情景,纷纷投降。这就是相传“少康设计灭过浇”的故事。浞、浇父子历时四十年的统治到此结束。少康恢复了夏王朝。《掖县全志》载,自过亭而西南,有土脉隆起(指土山一带),直指寒亭,传为浞、浇之遗。城西南30公里处有一河,名浞河,世谓寒浞所凿,附近有浞里和大、小浞河等村,亦因寒浞而名;掖北过西村,因临过国以西而得名;在朱汉村东里许,有一土丘曰“浇冢”,据说是过浇的墓。东海神庙位于莱州城西北18里,宋太祖开宝六年[公元973年]开始,在前代海水祠基础上,大修海庙,并立碑,相传宋太祖赵匡胤当年曾在莱州掖县落难,被敌兵追杀,单身躲进海水祠,安然脱险,登极后即派大将郑子明来掖县,重修东海神庙。东海神庙占地四十余亩,三进院落,中为大殿,前为庙门,后为寝殿。建筑气势宏伟,金碧辉煌,大殿顶部为黄琉璃瓦,中饰绿心,蓝绿紫色剪边,红墙,檐灰色斗拱,绘以仙鹤图案,檐角飞翘,古朴清雅,雄伟壮观。檐下两巨匾横悬,上匾蓝底金字题写"万派朝宗"四个字,浑厚有力,相传为清代乾隆皇帝御笔亲书,下匾金底黑字题写"海天浴日"四个字,苍劲挺拔,相传为明代嘉靖时宰相严嵩所书。大殿四壁彩绘海神龙王出宫入跸图,所绘诸神形态各异,造型威武,栩栩如生。相传为唐代大画家吴道子所画。1946年秋,*大举进攻胶东,为防止敌人在庙里按据点将其拆毁。庙里所藏有价值的历代碑刻有二百多座,在*中被全部损毁,仅存遗址。当年这里店铺林立,每年庙会这里人山人海,非常热闹,当年这里就是旅游胜地,全国各地客商在这里云集。据传:东海神庙在明朝时曾与莱州城一起大规模扩建,正殿与北京故宫太和殿一模一样,气势雄伟,据说只比太和殿矮了三层砖,每次扩建都是朝廷拨专款,因为这是国家级庙宇,与山东曲阜孔庙一样。云峰山魏碑石刻的故事北魏光州刺史、大书法家郑道昭,在大基山道士谷和云峰山中,留下驰名中外的书法艺术珍宝,有“魏碑鼻祖”的美称。相传,郑道昭晚年辞官后,就在大基山道士谷中出家修道。天天和道徒们颂经、炼丹、下棋、攻书法,一直到死。郑道昭死后多年,有一天从西乡来了三个推小车卖碗的人。正走着,突然从对面来了个骑白马的白胡子老头,童颜鹤发,仙风道骨。近前来在马上拱手施礼说:“施主的碗是卖的吗。”卖碗人答:“师傅说的对,这碗是卖的。”老头说:“好,我都买了。你们就送到道士谷吧。”卖碗人迟疑了一下,老头又说:“不要紧,我给你把碗上写上字,徒弟见了我的字,是一定会要的。”说着从马背上拿出笔又从小车上拿起一个碗,写完交给卖碗人,骑着马走了。卖碗的好不容易推到道士谷,便叫出道长,说:“俺道上碰见一个骑白马的白头发、白胡子老头,买下了这些碗,叫俺送来,怕您不信,还在碗上写了字。”边说边把写了字的碗送给道长看。众道士不看也罢,一看,都大惊失色,这真是师傅的字,异口同声地说:“师傅真的得道成仙了。”道长把所有的碗都留下了。再看,每个碗上都有郑道昭的字,马上焚香颂经。事后,为了纪念郑道昭,道士们把每个碗上的字谱下来,全部刻在道士谷和云峰山的石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