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12:30
共2个回答
好二三四 时间:2022-05-28 20:04
舞狮,莆俗叫“弄狮”。是民间一种为老少所喜爱的舞蹈形式之一。它与舞龙齐名,故有“弄龙弄狮”的俗谚。据乡先贤资料所记:在清咸丰年间(1851—1861年),楚军驻扎在莆田。那年正月元宵,由“湖南勇”装饰“弄狮”队,敲锣打鼓地向各衙门、大商铺领赏。可知舞狮是湖南的民俗,它传入莆田,为本地人所吸收,与“弄龙”一起取其吉祥之意。岁以为常,形成莆人的习俗。“弄狮”和“弄龙”一样,只流行于集镇。扮狮的由年青人担任,执狮球的是指挥人,同时配合锣鼓的节奏进行“弄狮”。舞狮时,有大狮,也有小狮。小狮一般只有一只,多的有二、三只。大狮由二人合演:一人在前面,戴着狮头面具,两手扶着面具不时地作出摇摆抖颤的姿态;另一人在后面,弯着腰曲着背藏于狮身披内,跟着前面那个人的步伐走。如狮子忽上忽下,时快时慢,二人间须亦步亦趋,走则同步,跳则同跳,滚则同滚,配合和谐,浑成一体。如稍一差池,不仅会出洋相,而且会危及安全。对此,我们可知他们平时是训练有素的。耍狮球的是个经验丰富的“弄狮”师傅。他常以某些动作来暗示、指挥“弄狮”人作好准备。如他把狮球往地上打一下,狮子就要打滚;打几下则滚几下;球向东打是往东滚,向西打则向西滚;球打狮头,就须向上看,球打狮尾,就要弯过身来……弄狮的花样,大抵有抢球、吐雾、舐毛、跳桌子以及戏小狮、背小狮等,其中以抢球的动作为最活跃多姿,以跳桌子的技能难度最大。“弄狮”的打击器乐,与“草锣鼓”(车鼓)的打击法相仿佛。它是锣鼓铙钹同时齐鸣,令人听起来有“嗤嗤咚咚、嗤嗤咚咚、嗤咚、嗤咚宽”诸种声色。它的这种调式,始终随着舞狮动作的变化而变化,一般是在抢球、吐雾、打滚之时,锣鼓声高昂急促;在戏小狮、舐毛之时,锣鼓声则低沉缓慢。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8 17:12
关于舞狮的介绍如下:
1、舞狮开始于南北朝。在我国,舞狮的形式多种多样,大致可以分为北方舞狮和南方舞狮两种。北方舞狮的外形与真狮很相像,全身狮披覆盖,舞狮者(一般两人合舞一只大狮子)只露双脚,不见其人。北方舞狮有雌、雄之分,还有文狮、武狮、成狮、崽狮之分。
2、“舞狮子”又称“狮子舞”、“太平乐”,一般由三人完成,二人装扮成狮子,一人充当狮头,一人充当狮身和后脚,另一人当引狮人,舞法上又有文武之分,文舞表现狮子的温驯,有抖毛、打滚等动作,武狮表现狮子的凶猛,有腾跃、蹬高、滚彩球等动作。
3、中国本身没有狮子,在中华文化中,“狮”本来是和“龙”、“麒麟”一样都只是神话中的动物。到了汉朝时,才首次有少量真狮子从西域传入,当时的人模仿其外貎、动作作戏,至三国时发展成舞狮;南北朝时随佛教兴起而开始盛行。史书中,《汉书礼乐志》中提到“象人”,据三国时的解释,就是扮演“鱼、虾、狮”的艺人。
4、唐朝,舞狮是大型宫廷舞蹈表演的一种。当时的“太平乐”亦称为“五方狮子舞”出于天竺与狮子国等国。白居易的诗中描述狮子舞:“假面胡人假面狮,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作齿,奋迅毛衣摆双耳”,可见当时的舞狮跟今日我们所见的已十分相似。
5、舞狮作为表演艺术,相信成形于一千五百年前的北魏时代,当时北部匈奴侵扰作乱。他们特制木雕石头多具,用金丝麻缝成狮身,派善舞者到魏进贡,意图舞狮时进行刺魏帝,幸被忠臣识破,使他们知难而退。后因魏帝喜爱舞狮,命令仿制,务实得以流传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