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天下于天下者,方能出世间于世间——谈谈《菜根谭》的忍让观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1-05 07:54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5 10:22
《菜根谭》是晚明时期洪应明写的一本语录体著作,该书自问世以来,引起了广泛关注,上自*显贵,下至市井百姓,无不珍视有加,还远播海外,影响颇为深远。忍让观是《菜根谭》阐述的一个较为重要的哲学观念。任何一种观念的形成,除了作者本身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人生经历、受教育水平等因素外,还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大环境是紧密相连的。
作者洪应明生活于明代中晚期,恰逢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而衰的转型时期,这段时期,明*统治力下降,*现象逐渐成为常态,特别是自正德经由嘉靖而至万历,整个社会陷入全面的堕落和*,民不聊生,人心浮动。一些有见识和良知的知识分子,在经历了官场的风波挫折之后,纷纷归隐山野。他们既不愿意与当权者同流合污,也不愿意违心迎合世俗的社会风气,于是,表现隐者高逸超脱情怀的作品大量出现,《菜根谭》就是其中的代表。
洪氏年轻时一度热衷于功名,后被东林党人所*,长期生活于民间,晚年归隐山林,潜心向佛。因此他既深刻体会场艰险和处世艰难,又深知民众的心理与需求,洪氏著《菜根谭》的目的是为了引导民众学会“做人”,书中思想的基本立场也就随之由传统典籍重“士”转向重“民”,试图把传统的道德价值和道德原则推演成民众直接的生活规范,同时能真正给民众提供丰富实用的生活经验和智慧。
《菜根谭》的忍让观有其时代的局限性,有些甚至带有一些明显的消极思想,但从总体上而言,忍让观所表现的哲学思想是积极向上的,具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笔者以为,至少有以下四方面:
(一)做一个健康文明、注重和谐的人。显而易见,一个人的忍让性大多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与其所在环境、所接受的教育以及人生经历的丰富程度息息相关的。忍让是一种品德修养,是一个健康的现代文明人应具备的必要素质。比如,在交通拥堵的汽车时代,在车让人还是人让车的较量中,人们往往会犯下本位主义错误,也就是说,当你是一位行人时,你总希望车辆会主动让你,当你是一位驾驶者时,总希望行人或对方能主动让你,但如果双方都能主动礼让,大度一点,那交通秩序问题自然就会迎刃而解了。
和谐社会是当下中国致力追求的一种实现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高度融合的理想社会。和谐社会要靠每一个组成社会的分子来共同创建,也就是我们每一个人。忍让是实现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桥梁和纽带,所谓“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时风平浪静”。忍让也是一面镜子,一面照亮自己优点,折射他人缺点的镜子。因此,做到了忍让,就为创建和谐社会做好了榜样。
(二)经得起挫折的考验,以智慧应对。随着当代人物质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环境越来越好,一些人从读书到正式进入社会往往一路无忧无虑,顺风顺水,一旦碰到意想不到的困难和挫折时,就经不起考验,不懂得忍让,从而与周围的事物格格不入,难以融入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因此,要真正理解忍让观,就首先要深入透彻地理解“忍”字,为什么要忍呢?首先,在人的一生中挫折无处不在,难以预料,因此要以达观心态积极应对,而不能逃避无为;其次,要以勇气面对挫折,因为有挫折未必是一件坏事,挫折可以帮助人走向成功,所谓“失败乃成功之母”;第三,要用智慧避免挫折,以德远离挫折,也就是说要要用忍让来正确处理好人际关系,从而营造一种有利于自身的成长环境。
(三)把握好做事的“度”,适时“亮剑”。《菜根谭》由于受儒家中庸思想影响,推崇做事要“适中”、“合度”。那么如何去把握好这个“度”呢?说来容易,做起来往往因人而异,难以把握,所以在现实生活和工作中就尽量学会忍让,让忍让这面智慧之“盾”抵挡住无时无处不在的挫折之“矛”,从而在适度的忍让中为自己赢得时间、赢得机遇、赢得尊敬,最终赢得人生。
《菜根谭》中忍让观关于露才的描述大多偏向于“藏”,而不主张“露”,这有其当时的时代局限性,多多少少有点消极避世的味道。当然,笔者没有强调要一味地“藏”,而“藏”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露”,关键在于要把握好露的时机和方式,这尤其适合现代职场文化需要。一个人有再好的才能,如果一辈子不展示出来,那只能“烂”在肚子里,不为人晓,成为笑柄,更不用说古人早已有“毛遂自荐”的成功案例了。
(四)舍一时小利而守治世经邦之大道。虽然《菜根谭》作者洪应明最后是一位由宦而隐的道教中人,虽然他崇尚儒家的中庸思想和道家的无为思想,但在其灵魂深处,无时无刻不有着一颗充满远大理想抱负的强大的坚硬的心。虽然的他理想只有片言只语,但哪怕就一句就够了。一个能说出“还天下于天下者,方能出世间于世间”的人,其忧患意识绝不输于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还天下于天下者,方能出世间于世间”是忍让观的至高境界,也是考量当今**经营管理社会这个“大企业”水平的一个崇高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