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1-05 06:54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5 04:58
春闺月,红袖不须啼。——金朝·元好问《江月晃重山·初到嵩山时作》 春闺月,红袖不须啼。 塞上秋风鼓角,城头落日旌旗。少年鞍马适相宜。从军乐,莫问所从谁。译文
军队中的鼓声、角声在秋风中作响,城头上的旗帜在夕阳的照耀下缓缓地飘动。 少年应当从军,身跨战马,驰骋边关。只要能够从军驰骋就十分快乐,并不要在乎由谁来带兵。
侦察的骑兵才通过蓟北,而部队的威名已震动辽西。等打完仗,回到故乡时,仍是杨柳依依的春天,时间不会太长。 征人连战连胜,可以很快凯镟,闺中人不必因相思而流泪。
这是一首描写从军之乐的短歌。起首二句先写边塞的环境,边塞之上,秋风萧瑟,送来鼓角的悲鸣,城头旌旗飘扬,落日沉沉,开篇先展示了一幅苍凉悲壮的边塞图景,交代时间、地点并点明了军旅生活,两句呈现六种意象,组合成一个典型的塞上风光和军营景象,作为人物的背景。“少年”三句,推出主人公,一位潇洒威武的少年,身跨战马,驰骋边关,在词人眼中,这热血少年的飒爽英姿和这粗犷壮美的边塞相辉相映,少年点缀了边塞的雄阔,边塞衬托了少年的英武。他们充满了报国热情,洋溢着青春的浪漫气息,只要能够从军驰骋就十分快乐,并不想知道由谁来带兵。三句表现了少年战士的爱国 *** 。
下片极写从军之乐。“侯骑”二句,清快跳脱,意谓侦察的骑兵才通过蓟北,而部队的威名已震动辽西。“才”和“已”二字互相呼应,表现了边塞部队威名远扬,使敌人望风而逃的气势。紧接着他乐观自信地说“归期犹得柳依依”,打败了敌人胜利凯镟,还赶得上杨柳依依的春天,还可欣赏春天的美景。从时间上照应上片“秋风”,秋天出征,春天凯镟,部队的战斗力之强显而易见。最后以“春闺月,红袖不须啼”作结。在春暖花开之时,那守在闺中的红袖佳人盼回了丈夫,也就不必为思夫念远而悲啼了。结尾一反从前闺妇思亲的哀怨之情,充满了胜利的喜悦与期盼。
元好问
乌啼隐杨花,君醉留妾家。 君在天一涯,妾身长别离。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 念佳人、音尘别后,对此应解相思。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 若待得君来向此,花前对酒不忍触。 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 何事非相思,江上葳蕤竹。 新知遭薄俗,旧好隔良缘。 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 兽炉沉水烟,翠沼残花片。一行写入相思传。 柳色披衫金缕凤,纤手轻拈红豆弄,翠蛾双敛正含情。 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 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