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究竟是为什么做了满清的走狗?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1-05 07:14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5 07:07
穷奢极欲吴三桂
明末清初这段历史时期里,吴三桂算得上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在关键时刻,这位明朝边防大将迅速倒向满清一边,联合清军追杀李自成农民军,转战大半个中国,直至李自成败死。接着,又率兵剿灭南明势力。封藩云贵后,吴三桂恃宠骄横,贪婪的私欲迅速膨胀,扩编军队,搜括土地,独揽事权,结党营私,俨然是云贵地区的土皇帝。最终与清廷反目成仇,落得猝死湖南、兵败族诛的可耻下场。
用“欲壑难填”这句成语来形容吴三桂的贪心,是最恰当不过的。清廷越是假以事权,他越是贪心不足。康熙二年(1663年),他居然上疏清廷,请求在云贵两省总督巡抚的敕书中,加上“听王节制”四个字。明目张胆地要使自己的王权凌驾于封疆大吏之上,而朝廷竟也同意了。对于清廷给予的“举劾”之权,他更是视同至宝,一方面,将自己的意中人从外省调到云贵充实力量;另一方面,又把自己的亲信派往其他各省任职。他经常直接给吏、兵两部批文,指定某人为某官职,授某人为某参将、游击(均为官名)。有时吏、兵两部!用云南、贵州文武*,与其意见不合,也必须撤回,改用藩府选定的人,包括选送到外省去的士,谓之“西!”,即由平西王吴三桂提请任命*。康熙五年(1866年)十月,兵部不得不向皇帝提出,把选用云贵武职*的权力交给吴三桂掌握。兵部抱怨,他们推选出新任命的云贵武官,尚未到任,而平西王另已提出人选,以致兵部推荐的人只好中途返回。
在封建社会,至高无上的权力又往往同金碧辉煌的宫殿、雕龙刻凤的宝座紧密相连。
昆明西郊的五华山上,原本坐落着明黔国公沐氏的府邸,后来又成了南明永历帝的宫殿。吴三桂看中此宫,但嫌其显得过于狭小,遂大兴土木,进行增修扩建。工程前后持续十余年,终成一个占地广阔、规模宏大的宫殿群。远远望去,只见殿阁崇峙,溪水淙淙,回廊百转,曲径千折。吴三桂不仅要府邸富丽,还要设计巧妙,以新奇闻名天下:他在城内莲花池畔又修建一座宫殿,名曰安阜园。园内开凿渠道,两岸楼台对峙,高百余丈,中间建桥相连。园中遍植花木,其中不乏奇花异草。四季春光明媚,鸟语花香。为建造这座园子,王府耗银不计其数,还毁坏和占用了大片百姓的庐舍、墓地。
吴三桂终日耽于声色,纵欲享乐。他的后宫达上千人,与封建皇帝比也不逊色。前期专宠绝代佳人陈圆圆,后圆圆年老色衰,便宠爱“八面观音”、“四面观音”两位美姬。拥有这些绝代佳人日夜陪伴,吴三桂还不满足。安阜园落成后,又命侍从江南采买优伶四十余人,个个年方十五六岁,朝夕歌舞。每当宴会之际,三桂吹笛,宫人美女们伴以歌舞。歌罢,吴三桂命人给赏银钱,立刻珠玉金帛堆堂前,歌姬们嘻嘻笑笑,一拥上前争抢。
为了满足纸醉金迷的生活,吴三桂凭借其显赫的*地位和权势,贪婪而疯狂地聚敛财富。这位贪心王爷几乎是一进昆明,就把明黔国公沐天波的七百顷庄田占为己有,作为藩庄。耕种七百顷地,需壮劳力二千人,另给他们每人地三十亩以养家糊口。这些庄丁共得地六万亩,加上藩庄地,实际占有土地达六七万亩之巨。康熙六年(1667年),吴三桂又借满清大臣圈地之机,以兵丁口粮不足为由,将云南府所辖州县的卫所公田尽行圈占。所圈土地上的百姓,被强令徙往他地,无力迁移者便成了藩庄上的佃户。
吴三桂的权势,终于引起清廷的警觉。康熙即位后,开始逐步削夺其*和军事上的特权。康熙十二年(1673年),皇帝下达了撤藩令。这对锦衣玉食、称霸一方的吴三桂无疑是当头一棒,他决意铤而走险,于同年十一月起兵反清。叛军开始进展顺利,不久就攻到长江流域,数月便得六省。但战事很快向另一个方向发展。康熙十七年(1678年),吴三桂兵陷湖南,八月病死衡州。三年后清军平定了这场叛乱,吴氏家族被诛戮殆尽。
因此吴三桂又成为清朝的官臣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5 07:07
其实我觉得,用走狗这个词不适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立场与选择。诚然他是背叛了自己的民族。
而陈圆圆这个女人是一个重要的导火索。
《决定中西历史走向的1644:吴三桂的命运和悲剧》
无论对于东西方历史,1644年都可谓决定命运走向的一年。在英格兰,克伦威尔指挥的英国国会军在7月2日于马斯顿荒原一举击溃王军,这次转折性的胜利导致5年后英国斯图亚特王朝的查理一世走上了断头台。万里之遥的中国,史书上这一年纪年有崇祯十七年、永昌元年、顺治元年,此外还有一个地方政权大西朝大顺元年。《明史》记载,1644年正月初一,李自成在西安正式建国,国号大顺,改元永昌。7天后,李自成就率领百万大军出西安,渡黄河,分兵两路长驱北京。此时关外满清数十年的袭掠已经让明王朝北部边防摇摇欲坠,而1641年明朝又遭遇“三百年来未有之饥荒,父子相食”的境况。1644年一年之内,紫禁城的龙椅上坐过三个皇帝,直接促成这一历史的人物,正是吴三桂。
吴三桂能够成为影响历史的人物,不得不追溯他的发迹史。其父吴襄为明将,而吴三桂在十六七岁时就应试武功并中得武举,《庭闻录》里说他“自少为边将”。他的教生陈邦选也说他“少年悬印”。史书说吴三桂勤于读书习武,“终日无惰容”。他年少读《汉书》,被“仕宦当作执金吾,取妻当得阴丽华”这两句话深深打动。不过李治亭认为,吴三桂能够迅速升迁,乃由于他家与关东豪族祖大寿一家有亲戚关系。
吴三桂的家庭背景和非凡天资,终于让他在崇祯五年(1632年)20岁就荣升为游击将军。虽然明清正史从无记载,但是《庭闻录》、《吴三桂记略》和《平吴录》都曾记载吴三桂“少年救父”的“忠孝”事迹,说吴三桂在数万清军的围困中,率数十家骑出城成功救父并受伤。李治亭说,如果这一历史属实,那应该是在崇祯三年,皇太极第一次率领大军绕道蒙古入关,祖大寿应朝廷之命支援,在建昌(今天辽宁凌源)与皇太极部相遇。当时吴三桂父亲吴襄率骑兵侦察被清军围困,吴三桂此举可以说无愧“忠孝”二字。
自努尔哈赤起兵反明、高迎祥、李自成起兵举义后,明朝的精兵良将已经在长期战争中丧失殆尽,最优秀的军事人才在崇祯皇帝的猜忌和文臣党争中也逐一凋零。然而吴三桂却是一个例外。崇祯四年(1631年),吴襄在皇太极于8月发动的大凌河之役中,在增援大凌河战斗中因逃跑而导致全军溃败,遂被削职,但吴三桂仍然被朝廷留在军中供职。《明清史料》记载,崇祯十二年,吴三桂在27岁时被任命为宁远团练总兵,至此效力朝廷更倍于前。在次年五月与清兵在杏山的遭遇战中,吴三桂一得到警报,立即出动3000人马“长驱直过杏山”,“与贼血战”。最后他奏报战斗“大获全胜”。
《明史》这样记载了此后的松山、杏山战斗中,吴三桂部“胆勇倍奋,士气益鼓”,“凡三战,松山、杏山皆捷”。在锦州被围之际,吴三桂在众运粮官“惊心奴儆”的情况下,亲自“督运米车”,成功躲过清军的监视,在春节期间将粮食运入锦州。《明档》记载他自当总兵后“忠可炙日,每逢大敌,身先士卒,绞杀虏级独多”。
忠孝和背叛
然而在决定明清战争命运的松山决战中,吴三桂前后表现却判若两人。在初战中,洪承畴在小胜后上报朝廷的奏章中称赞:“吴三桂英略独擅,两年来,以廉勇振饬辽兵,战气倍尝,此番斩获功多。”然而在此后决战中,他却未能和主帅兼老师的洪承畴同命运,反而擅自撤逃。尽管他布置有方,成为战争中损失最小的一部,以至清太宗赞叹他:“吴三桂果是汉子!得此人归降,天下唾手可得矣。”然而无论如何,一向被明朝视为“敢战”的他在决战中逃之夭夭,李治亭认为实在“难以解释,而最终他竟没有受到朝廷处罚,也同样令人意外”。
吴三桂父亲吴襄说,他们父子有家丁三千人。在决战中自率部署逃跑,因此李治亭认为,惟一可能解释,是吴三桂为保存自身性命和自家的军事实力。他认为,“以祖大寿和吴三桂为代表的关外豪族,凭借自身军事实力,才成为明清朝廷都全力争取的力量”。这也是吴三桂几乎从来没受到猜疑极重的崇祯惩罚的原因。李自成东渡黄河向北京进军后几天,崇祯就曾在德政殿召集大臣商讨调吴三桂入关事宜。其时崇祯征召全国兵马“勤王”,几乎无人响应,吴三桂的关宁铁骑,是朝廷惟一能够调动的机动力量。
正当崇祯皇帝和大臣们为了避免承担失地的责任相互推诿时,吏科都给事中吴麟征不畏崇祯可能“事定以‘弃地’杀我辈”的危险,强调了将吴三桂撤离宁远的重要性:“……吴三桂勇将益收用,(不可)委之敌人。”此后他更再次上书,指出,“边臣不可令有惧心,尤不可令有死心。臣读三桂疏,言切情微,若有格格不忍言之意。臣知其有惧心……”其实当时吴三桂给崇祯的上奏,已经显示他主张从宁远撤退的意思。
然而受封“平西伯”的吴三桂接到勤王的圣旨,从驻守的宁远(今天辽宁兴城)到山海关一百二十公里距离,竟走了八天。此前金军入侵北京周边时,镇守宁远的袁崇焕为解金兵之围,曾以精锐昼夜兼程赶赴北京。而此次吴三桂却“迁延不急行,简阅步骑”,然后才亲率精兵殿后,这其中有没有*上的权衡,后人已不可考。
事实是,当吴三桂迟迟抵达河北丰润,崇祯皇帝已于前日自缢于煤山。《明季北略》记载,吴三桂于是感到再去勤王已没有实际意义,马上拨转马头会师山海关。在崇祯下令吴三桂入关前,为反驳吴三桂有降清之意的谣言,吴襄曾很肯定地说:“三桂忠孝,必不至此。”
参考资料:http://culture.china.com/zh_cn/history/yeshi/11036692/20051208/12927508.html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5 07:08
吴三桂(1612——1678年),字长伯。万历四十年(1612年)出生在辽东一个军官家庭。其父吴襄,中天启二年(1622年)武进士,崇祯初以守辽东功官至锦州总兵。生活在这样一个家庭里,吴三桂自幼便粗通弓马骑射,得中武举。不久以父荫为都督指挥,在军中先后任游击、副将,开始了他一生的*生涯。
吴三桂登上*舞台之初,正是明朝衰落、满族兴起、辽东边境战争频繁的时期。吴三桂以父荫而登仕,以钻营而升官,当然不会在战场上舍生忘死。崇祯十四年秋,明清主力决战于山海关外的松山时,很多明军将领英勇作战、捐躯报国,而吴三桂却率部潜逃,遁回宁远。为此,明朝*要将其问斩,但因他有后台,又广行贿赂,才得以从宽发落,降*驻守宁远。
吴三桂这个世家子弟对明末士大夫豪华的生活方式极为向往。军旅之中,他以“风流自赏”,把“仁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吴逆始末记》)作为追求目标。有一次,吴三桂回京述职,他不但遍谒权门,而且以千金之资,从嘉定伯周奎家购得苏州名妓陈圆圆,纵情于歌舞声色之中,只因边烽频举,军令严*,他才带着一身脂粉气返回辽东驻地。面对清军的频繁进攻,他一筹莫展,走为上计。崇祯十七年三月初,他擅自弃守宁远逃奔山海关。
就在吴三桂擅弃宁远,奔逃山海关的同时,李自成起义大军已迫近明都北京。危在旦夕的明王朝,把拥有重兵的吴三桂看做是可以依靠的长城。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初,明朝廷加封吴三桂为平西伯,飞檄急调其人卫京师。吴三桂未人京,而明朝先亡入据北京的李自成从东方边境的安全出发,打算争取吴三桂。入京之初便派人携银犒军,许以“通侯之位”,说其归降。为了保持自己的特权地位,吴三桂最初决定投降李白成,继续西进,朝见新主。
但是,李自成大顺政权本身的*性质及其所推行的*和吴三桂本人的利益是有冲突的。义军人京之初,曾对一些贪污不法的官僚勋戚进行追赃,吴三桂之父吴襄也被牵连其中,他在京的爱妾陈圆圆又被大顺政权的将领刘宗敏占有。消息传到吴三桂耳中,他怒火中烧,停止西进,折回山海关去了。
善于投机的吴三桂心里明白,现存的三支力量中,明王朝这一支已经崩溃,剩下关内李自成起义军和关外清军两大力量。自己作为明朝残余,决非其中任何一支的对手。李自成一方既不可靠,也就只有降清一条出路了。而且清军一方他也是有“根”的,他的舅父祖大寿,他的老师洪承畴,都早已降清。清*也通过祖、洪等人多次向吴三桂劝降,许以*厚禄。此时,明朝已亡,于是他决计降清。他马上换了一副面孔,扯起“为君父复仇”的遮羞布,连续致表清廷,乞师击李。
清朝摄政王多尔衮在取道北路、出师中原的途中,得知吴三桂愿降,马上改变行军路线,转而从山海关人关。在李自成起义大军压城之际,吴三桂亲迎清军于山海关外的威远城,向清军主帅多尔衮剃发称臣。当日下午,清吴联军与李自成起义军激战于山海关附近,起义军战败西走,清军长驱入京。不久清王朝迁都北京,迎顺治皇帝入关,祭告天地,由此清王朝开始了对全中国二百多年的统治。吴三桂因献关降清有功,清*封他为平西王。1644年3月19日崇祯帝吊死煤山至4月15日多尔衮接到吴三桂的投降书,前后仅二十几天。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为了一己之私利,吴三桂竟连易三主。其朝秦暮楚、反复无常的个性,可略见一斑。
此后,清*为了消除吴三桂的疑虑,又调其入关,与八旗将领李国翰同镇汉中,剿杀西北、西南抗清义军余部。在此后十几年间,吴三桂率部从西北打到西南,为清*尽了犬马之劳。
在平定云南之后,吴三桂的权势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顺治十七年,清*命他以平西王镇军云南,总管军民事务。后进爵亲王,兼管贵州,其子吴应熊还当上了驸马爷。手握重权的吴三桂野心勃勃地加紧扩充实力。军事上,,他招纳变质后的李自成、张献忠遗部,编为忠勇五营,义勇五营,加紧训练;人事上,凭仗自己开藩的特殊地位,向云、贵和其他地区选派官吏,称为“西选”,一时出现“西选之官满天下”的情况;经济上,他自铸货币,垄断盐井、金铜矿山之利,官卖各种土特产品,加重税收,蓄积财力。他不断向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挑衅,借口用兵,扩军索饷。
吴三桂的所作所为,清朝廷洞若观火。康熙二年,清朝即以云贵军事行动停止为理由,收缴了吴三桂的平西大将军印。康熙六年,又乘其疏辞总管云贵两省事务之机,下令以两省督、抚听命于*。康熙十二年,平南王尚可喜上疏请求归老辽东,吴三桂也假惺惺地上疏请求移藩,实际上是试探朝廷意向。不断康熙帝毅然决定同撤三藩,随即派专使至滇,雷厉风行地处理撤藩事宜。撤藩形势对吴三桂非常有利,但实际情况远非如此。一是清朝入主中原已近30年,*已经下降为次要矛盾。二是吴三桂降清以来的自我表演太充分了,人们看穿了他是一个见利忘义、口是心非、反复无常的家伙。一些有气节的知识分子对他更是嗤之以鼻,耻与为伍。再则,同吴三桂估计相反,康熙皇帝虽然年轻,却有着杰出的*才能,早有所防。在得知吴三桂反叛时,镇定自若,处置得当。这样,战争初期,清*军事上虽有所失利,但很快便扭转了军事上的失利局面,使吴军不能越长江一步,双方一时出现僵局。
由于支持吴三桂叛乱的多为乌合之众,这些人形势有利便蜂拥而来,形势不利便迅速离去。为了扭转被动局面,实现其独霸西南的野心,康熙十七年三月,吴三桂建国号周,改元昭武,演出了一出称帝丑剧。吴三桂置官封拜,颁制新历,举行云贵乡试。但这并没有给这个野心家带来好运,前线告急文书像雪片一样飞来,吴三桂气急败坏,不久便病倒在床上。康熙十七年八月吴三桂死于衡州,从而结束了他身经两朝、历事三主,反复无常,一无可取的野心家的一生。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5 07:08
多尔衮的大军采纳了洪承畴的进军路线,准备由蓟州、密云破边墙而入,避免顿兵山海关坚城之下。清军行至翁后,意外地遇上了吴三桂的使者副将杨珅、游击郭云龙,携带求援书信,里面写着:“三桂受国厚恩,悯斯民之罹难,拒守边门,欲兴师问罪,以慰人心。奈京东地小,兵力未集,特泣血求助。……王以盖世英雄,值此摧枯拉朽之会,诚难再得之时也。乞念亡国孤臣忠义之言,速选精兵,直入中协、西协;三桂自率所部,合兵以抵都门,灭流寇于宫廷,示大义于中国。则我朝之报北朝岂惟财帛,将裂地以酧,不敢食言。”
吴三桂还请求多尔衮继续按原来的路线进军,从喜峰口、墙子岭一带进入长城,截住李自成的退路,与明军一齐聚尔歼之。
很明显,吴三桂的信在措词上经过斟酌,他以明朝孤臣的名义请求清方合兵共讨农民军,尽管当时明朝廷并不存在,“裂地以酧”也不是他所能决定的。
此时形势咋变于呼吸间。昨天的敌人变成了朋友,更强的敌人出现了。留给多尔衮的时间只有一天。这是这个年轻人短暂的一生中最长的一天。多尔衮果断决定,大军急行军转向山海关,他才不会理会吴三桂要他走喜峰口和墙子岭的要求呢。
历史就是这么富有戏剧性。一直到收到吴三桂书信的那一天,多尔衮才知道崇祯皇帝已经死了。
明朝天子竟然暴死,这太令人意外。多尔衮第一点想到的是,对满清来说,大顺政权不再是潜在的盟友,而变成了他们的主要敌人。于是本来要来侵略明朝的满清反倒打出了为明朝天子复仇的名义,接受了吴三桂的邀请。这个时候,多尔衮并不知道吴三桂引清军入关的前因后果,也根本不知道吴三桂曾经投降过李自成。
对于吴三桂这封邀请满清入关共同抗击李自成的邀请信,多尔衮感觉有如神助,简直要欣喜若狂了。他立即给吴三桂回了一封信:“伯虽向守辽东,与我为敌,今亦勿因前故尚复怀疑。……今伯若率众来归,必封以故土,晋为藩王,一则国仇得报,一则身家可保,世世子孙长享富贵,如山河之永也。”
多尔衮明确表示愿意联合吴三桂对付李自成,但他的立场与吴三桂不同,他是从清廷一方考虑的,他并不打算复兴实际上已同清廷处于战争状态的明王朝,所以他才下令清兵直接开往山海关。多尔衮说他们已得知明朝皇帝惨死的消息,因而决定集合“义兵”,“期必灭贼,出民水火”。于是,满清从入侵的外敌摇身一变成了为明讨贼的义师。同时,多尔衮在信中也直截了当地以晋封藩王为诱饵,招降吴三桂。
而一直等候吴三桂答覆的李自成久久不见王则尧回来,心中起疑,这才继续向山海关进发。
吴三桂得知李自成亲统大顺军主力迫近山海关,再次派郭云龙催促清军火速来援时,请求多尔衮“速整虎旅,直入山海”。这时候的语气已经全然变了,吴三桂不再要求多尔衮去抄李自成的后路。吴三桂是个精明的机会主义者,事情到了这个地步,他已经明白,多尔衮的眼光和抱负决非李自成所能相比。
四月二十日,多尔衮接到吴三桂的第二封信,他知道形势紧迫,为了防止大顺军占领山海关,下令兼程前进。在向南行进途中,清军曾与唐通遭遇。唐通奉命率几百人绕到关外,从背后攻击吴三桂。他的人马在抚宁西北的“一片石”偶然遇到清军主力,遂被歼灭。唐通逃脱,后降清。
四月二十一日,清军以一天二百里的速度急行军(相当于红军抢渡大渡河的速度),于当晚到达距关城十里的地方驻营。这时,大顺军与吴三桂的部下正在激战之中。
从北京到山海关大约五天可达,大顺军四月十三日出发,却在八天之后即四月二十日才进抵关西。这时,李自成才知道王则尧早已经被吴三桂拘押,吴三桂和高第的军队已经在关内沿石河一线做好了作战准备,除了武力解决,已经没有招降余地了。
如果李自成早一天到,山海关之战就不是后来那个结局了。
李自成已经丧失了先机,到了这个时候,他竟然还不知道多尔衮已经率领清兵在一旁虎视眈眈。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5 07:09
主要是吴三桂的父亲吴襄受李自成的压迫与勒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