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1-04 17:06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3 20:34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父亲的教养态度以及教养方式对孩子个性、学习成绩、性别角色的形成等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父亲在家庭教育中比母亲更有计划性、目的性,知识面广,又兼具勇敢、独立、果断的个性品质,家庭教育中父亲角色的缺失。美国的一项研究成果表明,由男人带大的孩子智商更高,他们在学校易取得好成绩,在社会上更容易成功。但现阶段,我们的孩子从托幼机构受到的影响几乎全来自于女性,这种单一性对孩子的正常发展会产生负面影响,因而在家庭教育中父亲的参与就显得尤为重要,但在实际生活中却存在着父亲角色的缺失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耐性不足,忽冷忽热
大部分男性做父亲后在养育孩子方面明显的不如做母亲的有耐性。比如:刚做父亲时,激动不已,喜形于色,但对孩子的新鲜劲不长,很快就表现得没有耐性,嫌孩子脏,讨厌孩子爱哭,高兴时哄的孩子欢天喜地,心烦时骂的孩子摸不着头脑,生气后打得孩子哭哭啼啼,孩子有了错就表现出灰心丧气的表情,毫无顾忌的给与劈头盖脸的批评,对孩子抱有过高而不切实际的期望,并且对孩子的问题表现得极不耐烦,往往是用“一边玩去”“你知道什么”等话语把孩子支开等等。
(二)借口多多,推卸责任
有很多做父亲的这样认为:男同志整天在外面跑东跑西,哪有时间照顾孩子,教育孩子主要是母亲角色的事情。这些借口推卸了教育责任,因而父亲与孩子在一块的时间远远少于母亲,渐渐就不了解孩子。应该说,父母对于孩子来一个都不能少,谁也代替不了谁,家长之友《家庭教育中父亲角色的缺失》。男性和女性的气质特点是互补的,都有优秀的一面,又都有缺憾的一面,比如,男性的冒险、智慧、大度、坚定、勇武和易暴躁;女性的稳重、温柔、服从、忍耐、易焦虑。孩子可以在与父母接触当中兼收并蓄,扬长避短,既勇于冒险又不失稳重,既坚定、大度又能以忍耐、服从的态度和别人相处。有些国家十分盛行父亲“陪产假”,其目的就是让孩子在出世时就享受到父亲的照料和养护。父亲能为男孩子树立一个母亲之外的大人的形象,从而让孩子感受父子关系,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仅有母亲的养育是不够的,父亲的参与影响孩子的交往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形成,尤其对女孩具有更大的效果。
(三)刚多柔少,宽严失度
在家庭中,父亲象征着一种雄性力量,雄壮、威武、勇敢、进取,但一般缺乏对孩子抚慰、拥抱、呵护的柔性,很多的父亲大都认为,男人嘛,就该像个说一不二的'“男人”,把对孩子的柔情等同于“女子气”,动不动就对孩子吆三呵四,造成孩子对父亲“敬而远之”,这种远离只代表沟通的失败,没有任何教养的魅力。其实一个能展现母性力量的父亲,不但不会使他的雄性力量逊色,反而会因为其刚柔并济而使他的雄性力量更具有深度和智能。
父母对子女影响力的大小,并不取决于父母的职业和受教育的水平,也不是取决于教育方法,而是取决于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是否融洽。据统计,无论是严格的家教,还是宽松的家教,都能找到成功的案例,但成功人士在受教育的年代里无一例外的希望有一个宽松环境。宽与严的度可以用与孩子的融洽关系来把握。古话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首先父母自己要做得好。如:要纠正孩子乱扔垃圾的坏习惯,你光靠一遍遍地说还不行,还要做个孩子看,孩子看到父母的行为自然会模仿,同时也就较容易接受父母的要求了。父母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却要求孩子去做,孩子怎么会来听你的?
(四)目标不一,教育失衡
夫妻俩人的教育观点和方法、对孩子的要求常常是各执一词。比如一个要求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另一个说孩子还小呢,我来帮他穿省事些;孩子犯了错误,一个不以为然,一个却非要孩子立马改正不可。俩人经常为这些事情发生冲突,搞的孩子不知所措,无所适从,还老钻大人的空子。这样就很难树立家长的威信。前后的教育也要一致,要善于控制自己的言行,不能一会儿高兴起来随便逗笑孩子,一会儿心情不好又任意打骂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