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英的出嫁》读后感 5/8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1-01 18:04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8 16:10
上一次阅读了王鲁彦先生的《柚子》,我便又去看了他的另一本小说《菊英的出嫁》,曾经出现在我高中的语文试卷上,当时我们班同学对于小说中出现的一些情节还进行了一份激烈的讨论。现在过了这么久再看,我有了一些新的理解,而且对之前产生的疑问也有了些自己的解答。
《菊英的出嫁》主要讲了菊英在八岁因病去世的十年后,菊英的母亲为菊英所办的一场冥婚,通过菊英出嫁时冥婚排场之大表现了农村中人的无知、迷信和封建习俗在农村人思想的根深蒂固。除去批判部分外,我们也能从这篇文章中看到,菊英的母亲——一位封建无知的农村女性对女儿深切的爱与思念,她省吃俭用,却把所有的精力和大部分的钱用来操办女儿的冥婚。从文章内容上来看,本文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菊英的母亲为菊英安排冥婚以及对冥婚的描写为第一部分。这部分主要写的是“冥婚”二字。因此,这一部分不仅呼应了题中的“出嫁”;同时,写出了封建农村的一大习俗。但通过菊英母亲对女儿的想念与痛爱,表现并称颂了农村妇女的淳朴,而且也通过写菊英出嫁时排场之大而衬托出封建农村中人的迷信与无知。 菊英母亲对菊英生前及菊英患病到死去全程的回忆为第二部分。王鲁彦先生写菊英母亲的回忆是为了以此来向读者交待菊英之死。菊英是死于白喉这一恶疾的,但当时这一恶疾并非完全无法医治。菊母在菊英刚得病之时已经被告知了只要到西医那打一打针,病就可治好,并且在最后“医生说不应该那么迟才请他”也证明了当时是有足够的医术把菊英的病治好,从而免去一死。但文中菊英还是死了,这不因什么,只因菊母太软弱,只因菊英哭几声就放弃了带她去看西医,就放弃了一个救女儿的机会。也因菊母太迷信太无知,缺乏科学观念,如果她有足够相信科学,她就不会那么轻易放弃带女儿去看西医,并以求神拜佛代替西医的针药,以致送上女儿的性命。由此也不难看出这一部分也体现了封建农村妇女的软弱、迷信、无知及落后。
这篇文章的主人公是菊英的母亲,读完全文,我觉得她是很悲哀的。在菊英生病的时候没有及时带女儿看西医,菊英患白喉而死,菊英死后陷入了对女儿的思念、愧疚之中,作为家中的女主人,丈夫常年在外做生意,但她对自己仍十分节省,省吃俭用,不舍得雇佣女工,把自己累出了一身病,从五六年前就着手为女儿办冥婚,把自己的家当几乎全部都搭了进去,现在读来觉得这样的女人让人很费解,但在那个时候的社会,这样的女性比比皆是。王鲁彦先生的这篇文章也让我看到了当时整个中国大部分的老百姓还是处于一种蒙昧无知的状态,深受封建思想的荼毒。
其中,“唯一的方法是给菊英一个老公,一个年青的老公。”“他会给菊英许多温和的安慰和快乐,菊英的身体有了托付,灵魂有了依附,便会快活起来,不至于再陷到这样危险的地方里去了”写出了菊英娘对菊英空幻、凄楚的母爱,想着给菊英找一个老公,菊英的生活就不会再像以前那般寂寞、孤单、忧郁、绝望了。使读者感受到菊英娘对菊英深深地母爱的同时也写出了冥婚的荒谬。给菊英找老公是为了让菊英开心、幸福,但是这是一件荒诞、可笑的幻想。“她已经耗费了许多心血。五六年前,一听见媒人来说某人要给儿子讨一个老婆,她便要冒风冒雨,跋山涉水的去东西打听。""菊英的爹和邻居都屡次劝她雇一个女工,不要这样过度的操劳,但她总是不肯。”作者在讽刺菊英娘为给菊英办冥婚不顾自己的身体,过度操劳的同时又传达出对菊英娘这种愚昧、空幻的爱的哀怜。“菊英的娘在家里哭得昏去了。娘的心中是这样的悲苦,娘从此连心肝儿的棺材也要永久看不见了。"菊英幼时是何等的好看,何等的聪明,又是何等的听娘话!她才学会走路,尚不能说话的时候,一举一动已很可爱了"通过菊英娘对菊英幼年之事的追忆写出了菊英娘对菊英的眷恋之深。当送走菊英的花轿后在家里哭的昏了过去,今昔对比,也将菊英娘心中浓烈的失落酣畅的表达出来。
读完这篇文章之后,我的内心感慨万千,但想起之前看到过一个微博热搜:“女子去世12年被娘家配阴亲”。我当时难以置信也很费解,在新时代还有人有这样的思想,看完全文后再结合菊英娘,心中百感交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