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1-01 19:55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5-14 12:21
所谓“臭汗症”,是指人体 分泌的汗液有异常的臭味而 言。中医认为,汗出发臭是肝 胆湿热、脾胃浊滞或湿热内 蕴、气血不和所致。患有“臭汗 症”的人通常伴有胸闷纳呆、 口苦发腻、渴不思饮、身重体 倦、尿少色黄等证候。
中医根据患者的症状,百弧消 具 有较好的疗效。
ㅤ
ㅤ
ㅤ
ㅤ
ㅤ
ㅤ
ㅤ
ㅤ
ㅤ
ㅤ
ㅤ
近些年来,蒙先生对现实问题关注颇多,尤其是生态问题。“现代化(即工业化)所带来的严重的负面作用,特别是在物质利益和物质*的无限追求下,对自然界的无情掠夺所造成的生态环境的严重迫切,已经使人类的生存面临空前的危机。这就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人类究竟应当怎样生存?”[15]人类应该如何生存?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也是一个很哲学的问题,用哲学的语言来说,就是人类的“生存方式”的问题。这个问题其实蒙先生一直在提,整个中国哲学所要解决的也就是这个问题,这就是“天人之际”的问题。而答案早就已经给出,那就是“天人合一”。可以说,生态哲学只是从更现实的问题出发,来展示中国哲学的内涵。蒙先生认为,“生”的问题是中国哲学的核心问题,体现了中国哲学的根本精神。在他看来,“生”至少包含三层涵义[16]:第一,“生”的哲学是生成论哲学而非西方的本体论哲学;第二,“生”的哲学是一种生命哲学而不是机械哲学;第三,“生”的哲学就是生态哲学,即在生命意义上讲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可见,蒙先生认为,中国哲学从本质上讲就是一种生态哲学。生态哲学并不是说将中国哲学思想运用到生态问题上,“生态”一词是近代才出现的,在这个词出现以前,中国哲学就不关注生态问题吗?这显然不是的。儒家讲“仁民爱物”、“民胞物与”、“天地万物一体”,道家崇尚自然,这都是中国哲学生态思想的表现。中国哲学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天人合一”,那“天人合一”在理论上是如何可能的?在这里我们可以梳理一下蒙先生的思想理路。首先,蒙先生认为,人是情感的存在,而这个“情感”不是别的,是指道德情感,这种道德情感儒家称之为“仁”,而“仁”是来自具有“生生之理”的天。“天地之大德曰生”,表现在人就是“仁”。人的“仁”来自于天,那么人的“仁”怎么再返归于天呢?孟子对此作出了解释:“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就是这种由近及远,由人及物的“推己及人”的学说,为“天人合一”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撑。 蒙先生的生态哲学有其理论上的依据,但更重要的是一种情感的显现,蒙先生在自述中写道:“我经常在学者们中间说:‘我有一种生态情节。’这句话是出自我的内心的。看见有人任意砍伐树木,残忍地杀害动物,随意浪费资源,制造垃圾,对自然界只有掠夺而不尽义务,只求满足*而无同情之心,以致造成干旱化、沙漠化、空气污染、气候变暖,生存条件越来越恶化,我感到非常痛心,也很担忧。”通过梳理,我们发现,蒙先生的学术思想虽然几经“转向”,但其关注的核心问题一直是“人”的问题,人的生存方式,人与天的关系问题。作为一个儒家学者,蒙先生通过对中国哲学史,尤其是儒学史的研究,发现了“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并使其贯穿于自己整个思想之中。更重要的是,蒙先生重提了“情感”在其思想体系中的重要地位,而其弟子黄玉顺教授也正是受其师的影响,提出“生活儒学”的概念,将冯蒙一系的“情理之学”接着讲了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