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第二课时(课后记)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1-01 12:16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6 05:09
课上完了。反思一下,感觉有不少问题。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老师讲的多,学生训练的少。老师忽视了学生才是“学习主体”的教育内在规律。这也从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整节课都是学生跟着老师走:听讲,记笔记……这样的课堂,设计的有活动流于了形式,并未真正起到训练学生、提升能力的作用。而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老师在备课的时候,只是关注了教材,没有考虑学生的学情;为了赶教学进度,而不惜牺牲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时间……
反思有利于成长,且教~且反思~
附:《故乡》第二课时教学实况:
一、复习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抓住小说的“时空转换”(语句)(或者说依据“时间节点”),概括了小说的行文思路:
回故乡——在故乡——别故乡——思故乡
同时,又通过主问题“小说中有两个……”来领起对整篇课文的内容的把握。
(一)小说中有两个故乡:一个是回忆中的故乡,一个是现实的故乡。
好,现在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描叙故乡的文段来。
同学们找出来。
二、分析环境描写
对相关文段(重点是“环境描写”)进行赏析:
话题:这段环境描写的作用……
学生交流的内容有:
1.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分析:
这句话写出了故乡的萧瑟与凄凉,反映了当时军阀官僚统治下社会的黑暗与人民生活的贫苦,也为下文写闰土脸上那凄凉的神情,作了铺垫。
2.蓝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
分析:
这句环境描写充满画意,色彩极为鲜明而又纯净,生机勃勃,由此衬托出少年闰土“小英雄”的形象,也写出了作者对于故乡的美好印象。
3.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
分析:
这句景物描写,再次描绘了海边奇异的图画,这是“我”对新的希望的想象、憧憬。
课中小结:
小说中这些描写环境的语句,都是为表达文章主题服务的,起到了铺垫、衬托的作用,表现了人物性格,揭示了社会现实。
过渡语:以上我们分析了小说中环境描写对表达主题所起的作用。这只是小说教学的任务之一。接下来我们要来完成小说教学的另一个任务,就是分析人物形象。
怎样分析人物形象呢?
我们先来做一点知识的铺垫:
穿插知识:
分析人物形象,一般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
1.抓住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特别是那些富有特征的细节描写来分析人物形象。
2.把人物放在具体的故事情节中,了解人物在各个情节中的表现。
3.小说中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活动的,所以分析人物就一定要把它们放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
4.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为他们直接决定人们的言行,影响人物的性格。
5.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抓住评价性的语言)
好,下面开始“分析人物形象”。
(一)闰土(形象分析)
小说中有两个“闰土”,一个是记忆中的(少年)闰土,一个是现实的(中年)闰土。
好,请同学们跳读课文,找出小说中描叙“闰土”的文段。
同学们读文,寻找。
请同学们结合老师教的“分析人物”的方法来分析“闰土”的人物形象。
相关文段:
1.外貌描写:
第15段:
(少年闰土)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
第55段:
(中年闰土)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缩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外貌描写:特写式写意)
第59段(神态描写):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
第72段:
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
2.动作描写
第12段:
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
第18段:
我们沙地上,下了雪,我扫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支起一个大竹匾,撒下秕谷,看鸟雀来吃时,我远远地将缚在棒上的绳子只一拉,那鸟雀就罩在竹匾下了。
第23段:
月亮地下,你听,啦啦的响了,猹在咬瓜了。你便捏了胡叉,轻轻地走去……
第70段:
他只是摇头。
第72段:
他只是摇头。
第75段:
下午,他拣好了几件东西:两条长桌,四个椅子,一副香炉和烛台,一杆台秤。
3.语言描写:
第16段:
我们那时候不知道谈些什么,只记得闰土很高兴,说是商城之后,见了许多没有见过的东西。(评价语言)
第18段:
“这不能。须大雪下了才好。我们沙地上,下了雪,我扫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支起一个大竹匾,撒下秕谷,看鸟雀来吃时,我远远地将缚在棒上的绳子只一拉,那鸟雀就罩在竹匾下了。什么都有:稻鸡、角鸡、鹁鸪、蓝背………”
第21段:“现在太冷,你夏天到我们这里来。我们日里到海边捡贝壳去,红的绿的都有,鬼见怕也有,观音手也有。晚上我和爹管西瓜去,你也去。”
第23段:
“不是。走路的人口渴了摘一个瓜吃,我们这里是不算偷的。要管的是獾猪,刺猬,猹。(月亮地下,你听,啦啦的响了,猹在咬瓜了。你便捏了胡叉,轻轻地走去……)(细节描写:这几句描写,有物有人,静中有动,让人如临其境。)”
第26段:
“有胡叉呢。走到了,看见猹了,你便刺。这畜牲很伶俐,倒向你奔来,反从胯下窜了。他的皮毛是油一般的滑……”(句解:闰土教“我”刺猹)
第28段:
“我们沙地里,潮汛要来的时候,就有许多跳鱼儿只是跳,都有青蛙似的两只脚……”
(段解:少年闰土有着丰富的生活常识,让“我”看到了一个辽阔而鲜活的世界,“我们”建立起了纯真的友谊。
为写下文二十年后“我们”之间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埋下伏笔。)
(艳锋按:把闰土的话单独列出来,是他的语言描写,如果放在小说里是“对话”。)
第59——60段:
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
“老爷!………”
【学生做笔记】(段结:语言描写:单独成段,表现了闰土的畏畏缩缩,讲究礼节。一声“老爷”,道尽了闰土在封建等级制度下所遭受的精神压迫和痛苦,也刻画出了农民闰土与知识分子“我”之间的隔膜。省略号包含了闰土复杂的、难以言说的感情。)
【学生画句子,做笔记】【句解:比喻:“厚障壁”是指人的观念、地位、生活环境的差异带来的精神上的隔膜。“可悲”在于这样的“厚障壁”在生活中是近于“合理”地存在着,而且也是精神上、伦理上难以打破的。这反应了封建的等级观念对闰土的毒害和摧残之深】(封建等级观念,在旧中国人们的心里已是根深蒂固!!)
【段解:中年闰土见到“我”时的毕恭毕敬,让“我”意识到“我们”少年时代的纯真友谊已经被森严的封建等级观念取代了。】
第62段:
他回过头去说:“水生,给老爷磕头。”便拖出躲在背后的孩子来,这正是一个廿年前的闰土,只是黄瘦些,颈子上没有银项圈罢了了。
【学生做笔记】【句解:外貌描写:水生的颈上没有银圈,意味着闰土现在的生活比他父亲当年更艰难,从另一个侧面写出了农民的生活每况愈下。】
“这是第五个孩子,没有见过世面,躲躲闪闪……”
第64段“老太太。信是早收到了。我实在喜欢的了不得,知道老爷回来……”闰土说。
第66段:
“阿呀,老太太真是……这成什么规矩。那是是孩子,不懂事……”闰土说着,又叫水生上来上来打拱,那孩子却害羞,紧紧地只贴在他背后。
【句解】:认为少年时与“我”以哥弟称呼是“不懂事”,不成“规矩”。可见闰土受封建等级观念的思想毒害之深。(关键词,做笔记)
第69段:
“冬天没有什么东西了。这一点干青豆倒是自家晒在那里的,请老爷………”
【句解】在缺吃少穿的情况下,闰土还送来了干青豆,这体现了他的——善良纯朴。
(关键词,善良纯朴,做笔记。)
第71段:
“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定规……收成又坏。
(学生做笔记)【句解:社会环境描写:“不太平”说明战乱兵匪祸害严重,“没有定规”说明社会混乱。】
种出东西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不去卖,又只能烂掉……”
4.他人的介绍和评价
第33段:
(母亲):“他?……他景况也很不如意……”
【句解】:省略号:母亲未说完的话——制造了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让读者急欲知道闰土的情况。
第72段:
他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
【学生笔记】:【句解】比喻:把闰土脸上皱纹不动比喻成石像形象地刻画出闰土内心不平,却又无力反抗,更不知如何改变现状的愚钝、麻木的木偶人形象。
第74段:
他出去了;母亲和我都叹息他的景况: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
【句解】:议论(表达方式):帝国主义势力与封建势力勾结才是造成闰土——悲惨命运的——根本原因,才是导致闰土——经济窘迫和——精神麻木的真正原因。旧社会善良的人民被生活压得喘不过气,变成没有感觉的“木偶人”。
【段解】:写闰土性格发生巨大变化的——原因。
第75段:
下午,他拣好了几件东西:两条长桌,四个椅子,一副香炉和烛台,一杆台秤。
【句解】:闰土在极端贫困的处境中还是要“香炉和烛台”,这一行为恰恰反映出闰土的麻木、迟钝,把改变现实的——希望寄托在求神拜佛上,说明闰土是一个——旧社会——中尚未觉醒的农民形象。(想改变现状,又苦于没有正确的方法),所以作者在最后就指明了方向:用行动,让希望变成现实。
话题:
(1)少年闰土形象:………
(2)中年闰土形象:………
学生交流,师生达成共识:
教师小结:
(1)少年闰土形象:健康、活泼、机灵、能干,是个“小英雄”形象。
(2)中年闰土形象:苍老、穷酸、悲苦、愚昧、麻木又不乏纯朴善良,是旧社会中尚未觉醒的农民形象。
(二)豆腐西施——杨二嫂(形象分析)
小说中有两个杨二嫂:一个是回忆中的杨二嫂,一个是现实的杨二嫂。
请同学们跳读课文,找出描叙杨二嫂的所有文段,据此分析杨二嫂的人物形象。
1.外貌描写:
第40段:
“我吃了一下,赶忙抬起头,却见一个凸颧(quan)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学生做笔记)【句解】:外貌描写“凸颧(quan)骨,薄嘴唇”突出了杨二嫂尖酸自私的小市民嘴脸。“薄嘴唇”为下文写她伶牙俐齿、语言尖刻作铺垫。“细脚伶仃的圆规”写体形,突出其瘦。
第45段:
“……豆腐西施……但是擦着白粉,颧骨没有这么高,嘴唇也没有这么薄,而且终日坐着,我也从没有见过这圆规式的姿势”
【句解】对比:当年的杨二嫂年轻漂亮,端庄稳重,与现在的杨二嫂形成——对比,突出现在的杨二嫂——生活艰辛。两次写“终日坐着”,说明她过去也并非一个——泼辣放肆的人。
2.语言描写
第39段:
“哈!这模样了!胡子这么长了!”一种尖利的怪声突然大叫起来。
【句解】:语言描写: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暗示——了杨二嫂——尖刻、泼辣——的性格。
第42段:
“不认识了么?我还抱过你咧!”
【句解】:说“抱过”,无非是想套近乎,为接下来——要东西——拉近感情距离。
第45——46段:
“……然而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仿佛嗤笑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美国人不知道华盛顿似的,冷笑说:
“忘了?这真是贵人眼高……”
【句解】:语言描写:因为“我”不记得杨二嫂了,她便大为不满,说话非常尖刻(笔记关键词:说话尖刻。)
第48段:
“那么,我对你说。迅哥儿,你阔了,搬动又笨重,你还要什么这些破烂木器,让我拿去罢。我们小户人家,用得着。”
(学生做笔记)【句解】:语言描写:极力恭维“我”,是为了捞点好处;一开口便向“我”要东西,体现了她——自私、粗鄙、爱占小便宜的性格特点。
第50段:
“啊呀呀,你放了道台了,还说不阔?你现在有三房姨太太;出门便是八抬的大轿,还说不阔?吓,什么都瞒不过我。”
【句解】:语言描写:一旦讨要东西不成,便又开始造谣,尖酸、势力、无事生非的小市民嘴脸跃然纸上。
(孙绍振:杨二嫂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用她认为是奉承人的话来奉承“我”、其实既不是事实,又带着侮辱性。)
第52段:
“阿呀阿呀,真是愈有钱,遍愈是一毫不肯放松,愈是一毫不肯放松,便愈有钱……”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
【句解】:细节描写:刻画出杨二嫂爱——爱占小便宜——的性格特点。
3.其他
第83段:
“……母亲说,那豆腐西施的杨二嫂………飞也似的跑了,亏伊装着这么高底的小脚,竟跑得这样快。”
(学生做笔记)【句解】:插叙:杨二嫂对闰土的造谣、诬陷,再一次表明了她的尖酸、刻薄、表现了她的别有用心。(别有用心?)
教师小结:
记忆中的杨二嫂:美丽漂亮、端庄稳重、勤劳能干的良家妇女形象。
现实的杨二嫂:尖酸刻薄、自私、泼辣、爱占小便宜的小市民形象。
这就是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多面性:“没有伪装,就没有性格。”因为受到很多现实因素的制约(比如伦理道德,社会公德等等),我们平常看到的只是人的感情结构中浅层的一面,很难看到感情结构深层的秘密。只有把人物放在极端(水深火热)情境中,才能让人物感情深层结构隐秘的秘密——暴露出来。而小说就是这样的一种文学体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