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1-02 14:45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17:08
烛之武,“烛”代表地名,“之”作为名字中的字在古现通译中不必做翻译,何况其本身也没什么意思。“武”为他的名字。
烛之武,即烛地叫武的人,春秋时期郑国人。公元前630年,秦、晋合兵围郑,烛之武前往秦营之中,向秦穆公陈说利害,终于使得秦穆公放弃了攻打郑国的打算,并派兵保护郑国,拯救郑国于危难之中。
民间对他的评价是:“五论救弱国,妙语退秦师。”
扩展资料:
烛之武是一个智勇双全的爱国义士,在国家危难之际,能够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去说服秦君。
他在说秦伯之前,只是郑国的一个圉正,小小的养马官,有着怀才不遇的愤怨,但在郑国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只身去说服秦伯,足见其义、勇。
说服秦伯时,他只字不提郑国利益,而是站在秦国的立场上,分析亡郑对晋有利,而存郑对秦有利,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运用智慧最终化解了郑国的危难。
所以说他是一个有义有勇有智谋的爱国之士,具有维护*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也反映了春秋时代各诸侯国之间斗争的复杂性。
在冯梦龙的历史小说《东周列国志》中,烛之武的名字被写作烛武。
小说中他是考城人,是三朝老臣,但始终得不到升官,在郑国一直担任“圉正”(养马的长官),相当于《西游记》里所说的“弼马温”。被举荐使秦时,已年过七十,须发皆白,身子伛偻,步履蹒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烛之武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17:09
烛之武之中,“烛”代表一个地名,“之”作为名字中的字在古现通译中不必做翻译,何况其本身也没什么意思。“武”为他的名字。如果翻译的话,直接称烛之武就行了。
例如北京的张三,按照这么讲就是‘京之三’,大概就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