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字瞻瞻79: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1-04 14:43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3 13:59
————道德经与孩童生长
湛兮,似或存。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道德经 . 第四章》
是那么沉静啊,像似若有若无的存在着。我不知道它是有谁产生的,好像是在象帝之前就已存在了。
道是空虚且沉静的,其效用似乎是没有极限的,道又是若隐若现而存在的,无论是东方的上天,还是西方的上帝,没有谁比它更久远而深奥。因为凡是可以命名的存在,终究是不足以与无形之道相提并论的。
在人与道的关系上,老子做以上的解读是极具积极意义的,即使人与万物在“道”的维度上获得了解放与自由。因为在上天和上帝之外,还有一个更为终极的“道”的存在,“道”化生万物,天帝也概莫能外。
人与“天帝”,均源于道,归于道。人并非任“天帝”而主宰与控制,人与“上天和上帝”瞬间变得平等起来,人性由此舒展无极。由此而解,我们会欣慰的发现老子关于“道”的思想,远比其他任何学说都达观洒脱,又真性自然,直至今世都让我们无不喜欢。
苏东坡在《前赤壁赋》中说,“纵一苇之所知,凌万顷之茫然。浩浩呼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溯古千年,重临赤壁,在东坡居士的笔触里,仿佛再次回听到老子“湛兮似或存”,那“道”之缥缈悠远,又飘飘若风的曼妙回声。
在黄州,苏东坡经历了人生首次横遭贬谪的蹉跎时光。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但很显然,此时的东坡居士不想让自己陷入二元选择的悖论之中,要么“穷则如何”,要么“达则怎样”,如此简单的定义人生,那心中的“终极之道”又远在何方呢?
在苏东波的人文世界里,只有不同的境遇体验,没有相异的精神时空。人生没有真正的“好与坏,达与穷”的两端命题,如果有,那也只是自我设限罢了。唯有“与道为一,与天地同游”,方能超越现实困境与人生局限。
故此,东坡继续说,“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人生短暂,如同蜉蝣比之于天地,生命有限,仿佛一粟投之于沧海。
惟有点亮心中那精神之光,才可以驾扁舟挟飞仙,以遨游于天地沧海。惟有唤醒生命本真的自然天性,方能够仰望苍穹抱拥明月,实现心灵之自由。至此,苏学士精神家园里那“与道为一”的自在之光,在黄州熠熠而生,一路且歌且咏,直至海南儋州。
家庭教育亦是一次精神家园建设的相伴之旅。父母若能和孩童一起,置身天地时空,采撷自然气息;回泳历史长河,思饮文化经典;贴近孩童内心,生长精神之光。应是培养具有东方文化博雅君子的不二路径。
天下父母,与孩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