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的教学方法归纳起来有哪些?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1-04 09:33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1-26 16:07
导析,是在学生提出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理解所提出的问题,并从分析入手,达成对框题所含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导析是看着耙子射箭,是课堂教学的核心部分。以下以湖北省教学研究室编著的思想*课本(试验本)为例,介绍几种导析方法,仅供参考。
文本导析法 是凭借教材本身的编排内容来分析的方法。它包括两种情况:一是通过对框题所含内容中的材料的阅读、插图的辅助来理解正文;二是通过分析正文中句子与句子、段与段之间的关系来理解所学内容。一般有条件关系、因果关系、递进关系等。此法抓纲务本,双基落实。
如分析“奴隶制度为什么是最野蛮的剥削和压迫制度”,首先,引导学生看书上的三幅插图,第一幅是在一件青铜器上,记载着一个奴隶主向另一奴隶主买来的五名奴隶,代价是一匹马和一束丝;第二幅图是河南安阳发现的奴隶骨架;第三幅是商代奴隶主大墓内部图。
其次是引导学生阅读第11-12页的两段材料。通过三幅插图和两段材料的辅助提示,学生就可以得出奴隶社会生产关系三个方面的特点:(1)在奴隶社会,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并完全占有奴隶;(2)奴隶毫无人身自由,奴隶主对待奴隶像对待牛马一样,任意支配;(3)奴隶的劳动成果全部被奴隶主占有和支配。
再次,引导学生分析标题与正文的板块关系来理解课文。教师依次设问,使学生回答步步深入,思路如下:
师:以上三个方面就能说明奴隶制度是最野蛮的剥削和压迫制度吗?
生:不能。
师:还有哪些地方说明了这一点?
生:下一段(在奴隶社会里,奴隶主阶段为了维护野蛮的奴隶制度,还利用了官僚机构、军队、法庭、监狱等国家机器,对奴隶阶级进行残暴统治)。
师:课本上的这两段是什么关系呢?
生:并列关系。
这样,只要学生明确这两段是并列关系,也就明白了我们要分析的问题,第一个方面是奴隶制度是最野蛮的剥削制度,第二个方面是奴隶制度是最野蛮的压迫制度。即小标题是对这两段的总述。
这样通过插图和材料的辅助,具体分析了最野蛮的剥削制度的具体表现;通过对正文段与段之间关系的理解,帮助学生从整体上去分析;全面把握要点,避免了掌握知识的片面性。
比较导析法 包括对比导析和类比导析。对比导析是把相近和相关的知识进行异同比较,有一石三鸟之效。如分析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发展,首先把第二、三次科技*分别对社会生产的影响进行比较,其次把第一、二、三次科技*分别对社会制度的影响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分析就可以看出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随着科技*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每一次科技*都带来生产力的飞跃发展,使生产的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从而又带来生产关系的相应的调整。这样,学生在比较中就能区别三次科技*的不同影响,达到举一反三之效。
类比导析是用直观的浅显的事物来比喻抽象的不易理解的事物,有事半功倍之效。如分析第二次科技*对社会制度的影响,它“使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阶段发展到垄断阶段”。学生对“自由竞争阶段”和“垄断阶段”的资本主义缺乏感性认识而感到很难理解,教师可把“自由竞争阶段”的资本主义企业比为“撒胡椒面”即数量多而规模小,“垄断阶段”的资本主义企业比喻为“滚动的雪球”。前后两者的比较就如同“刚出生的婴儿”和“拳击巨人”,“虾”和“巨鲸”,这样,学生就很容易地理解了第二次科技*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影响了。讲到“纳米”这个概念时,学生关心的是纳米的颗粒有多大?老师可以打个比方,如果把纳米拿来同原子比的话,就如同拿乒乓球与地球比较,这样学生对纳米颗粒的大小就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并希望自己将来也能成为一位研究纳米技术的专家。
渗透导析法 突破学科局限,利用边缘学科知识和最新学术观点来识“庐山真面目”,融会贯通所学知识,增强知识的交叉性和辐射性。此法可拓展学科空间。
如前述分析了第三次*的发生及影响后,教师可以做以下渗透导析。
师: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末,英、美、法、德,俄等国基本完成了工业*,中国当时为什么没有发生工业*呢?
生:因为中国当时处在清*统治下,实行的是封建*。
这样学生很容易得出:当时只有推翻封建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政权,扫清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上的障碍才能发生工业*。
师:第二次科技*发生在什么时间?
生:19世纪70年代以后。
师:中国有没有赶上第二次科技*的浪潮?
生:没有。(学生开始流露出恨铁不成钢、太遗憾的神情。)
师:没赶上的结果怎样?
生:挨打(或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师:第三次科技*发生在什么时间?
生:20世纪40年代以后。
师:中国有没有赶上?
学生一时答不出来,教师可作补充,起初在“打仗”,后来在新中国成立后赶上了第三次科技*的“末班车”,并把一、二、三次科技*来了个“*跳”。分析到此,学生就会明白,我国与发达国家有差距是什么原因、什么时候造成的。
在以上基础上,教师引用有关专家的话:“20世纪70年代以后,以信息技术为标志,世界进行了第四次科技*,21世纪以纳米技术的广泛运用为标志,将迎来第五次科技*的*。”我国也赶上了这两次科技*,而且还有学者说:“纳米时代将是以中国为主体的时代……”这样会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得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是正确的”等结论,增强了知识的连贯性,把学生的视角引向了科技发展的最前沿,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增长了知识,增强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发展观点、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升华导析法 把分析的知识点迁移到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社会生活实际中去,使书本理论在迁移中升华,达成学生基础知识的巩固、思想觉悟的提高、行为的校正和规范,并逐步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此法可增强课堂“活力”,拓展课堂空间。
如把“三个代表”与《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内容和当前的农村税费改革结合起来,与当地模范党员、好人好事的先进典型联系起来,并且请学生讲一讲“三个代表”在基层的体现及典型事例。这样使“三个代表”由书本理论变成学生身边的、熟悉的事实。农村税费改革体现了中国农村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体现了中国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内容,体现了中国先进文化发展的方向。广大党员干部都在努力实践着“三个代表”。
又如,我国加入WTO体现哪一基本国策,北京申奥成功说明了什么?这类问题的回答能使学生的书本知识在运用中升华。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认识上的片面性和心理疾病,在学习了《未成年人保*》之后,让学生谈一谈:“怎样学会自我保护?怎样正确对待学校和家长的教育?”这类问题的回答,使学生把书本知识和自己的思想实际联系起来,使书本知识在运用中巩固,促进思想觉悟的提高,增强纪律、法制观念和社会责任意识,并自觉规范和校正自己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