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夸克再往下分解,是什么?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12:54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4 09:04
1897年,J•J•汤姆逊证明阴极射线是带负电的粒子,质量比氢原子小很多,这一粒子就是我们现在所熟知的“电子”。汤姆逊通过实验进一步发现这种粒子是所有原子的组成部分。这样,化学家的原子被汤姆逊一举击碎了。以前人们认为化学原子没有结构,不可分割。而电子的发现意味着,化学家的原子并非简单的、不可分的实体。此后,20世纪头十年出现了各种原子结构假说,但没有一种能够得到证实。1911年,卢瑟福在他“一生中最不可思议的实验结果”基础上提出一种原子模型。在这种新模型中,曾经是道尔顿的不可分割的原子,现在看起来每一个都像一个微型的太阳系,坚实的原子核居于中心,电子“行星”远远地围绕着它旋转。经过玻尔等的完善,这种原子模型被广泛接受,并对门捷列夫元素周期律给出了完美解释。
1919年,卢瑟福与他的学生在做进一步实验时,发现用α粒子轰击各种元素的原子核,都会从中打出高速的氢原子核。这说明氢原子核是各种元素的原子核的重要组成部分。普劳特假说在某种意义上复活了。1920年,卢瑟福给氢原子核起了一个专门名字——质子。
于是,构成宇宙间万物的基本砖石由原子变成了质子和电子。科学家们还提出了原子的质子-电子模型。但进一步的研究,否定了这种模型。1932年,卢瑟福的学生查德威克从铍原子核中打出一种质量与质子几乎一样大,但不带电荷的粒子,查德威克把这种中性粒子叫做“中子”。这说明原子核中有中子。这样一来,组成宇宙间万物的基本砖石就又多了一种“中子”。中子发现后,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马上意识到所有原子核可以通过质子与中子的组合来诠释。这种原子核的质子-中子模型很快就被科学界所接受,并成为今天我们所熟知的常识。
道尔顿物质结构的绘景至此又一次发生了改变。道尔顿不可分的原子被分为:电子与原子核;而原子核又由质子和中子组合而成。各种元素的原子,不过是由质子、中子、电子这三种基本砖石造成的预制件而已。
在此之前,道尔顿关于同一元素的原子质量完全一样的观点也被修正了。从1911年开始,人们就开始认识到存在有相同的原子序数,因而化学性质无法区分,但原子质量却不同的同位素。人们也了解到大多数元素都是同位素的混合物,如自然界中的氯是两种同位素35Cl和37Cl的混合物,因而氯的相对原子质量35.46只不过是平均值。普劳特猜想是由于错误的理由而被否定的!质子-中子这一原子核模型也使人们对同位素有了更清晰的了解:同位素只不过是同种元素原子核内的中子数有所差别罢了。
一切都清楚、明白了。而这一切又是多么简洁明了啊。然而这一简洁明了的物质世界图景只保持了不长的时间。
1932年,安德逊在宇宙线中发现曾被狄拉克预言的正电子,反物质进入了物理学家的视野。随着宇宙线的研究及20世纪50年代后加速器建设的迅猛发展,新粒子如雨后春笋一般涌现出来,其中被统称为强子的粒子就有百种以上。这些基本粒子组成了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多样性的“动物园”,这既令人兴奋,同时也让人头疼。理论物理学家们开始忙于将数目庞大的强子进行分类。
1964年,盖尔曼提出夸克模型。经逐步完善的夸克模型包括六种夸克:上夸克、下夸克、粲夸克、奇异夸克、顶夸克(或称真夸克,直到1995年,才由费米实验室确认找到)、底夸克(或称美夸克)。而作为基本粒子的电子则属于轻子系列。轻子也包括六种,除我们熟知的电子外还包括电中微子、μ子、μ中微子、τ子和τ中微子。六种夸克与六种轻子可以划分成三代。于是,这12种粒子可归结到一个优美的表格型阵列中:
第一代 第二代 第三代
夸克 上夸克
下夸克 粲夸克
奇异夸克 顶夸克
底夸克
轻子 电中微子
电子 μ中微子
μ子 τ中微子
τ子
如果考虑全些,还要考虑反粒子与色。添加上反轻子,那么轻子的数目要加倍,成为12种。如果考虑反夸克与夸克的色(每种夸克有3种色),于是夸克的数目增长到36种。正是这些夸克和轻子构成了物质。过去或现在的宇宙中所有的东西,都可以由它们来制造。而如果只关注我们周围熟悉的大千世界,则只要有第一代基本粒子(上夸克、下夸克、电中微子、电子)就足够了:上、下夸克组成了质子和中子,它们构成了原子核;原子核加上电子,就可以组成各式各样的原子,最多再加上各种反应中必不可少的中微子。
在寻找物质基元的道路上,我们一层接着一层地发现物质“洋葱”的不同层次分层。最初化学家的原子被认为是组成宇宙万物的基元。后来原子被打开了,人们又认为组成原子的质子、中子和电子是物质基元。而到现在这个阶段,物理学家眼中不可分的基元是夸克与轻子。那么,夸克与轻子是否就是构成宇宙的终极粒子,是世界的始基?在探索物质的基本构成组元方面,我们是否已经行进到了道路的尽头?原子论的命运在经历了如此多的波折起伏后,是否已经到了划上句号的时候?从美学角度而言,我们现在的“原子”是否数量还太多了些?我们是否会发现被称为“前夸克”的东西,以减少基本组元的数目?或许,如现在物理学们所设想的,希格斯玻色子的出场可能会提供一种机制,以揭示复杂背后隐藏着的简单世界?也或许,绝对的最小的构成万物的基元的弦才是不可分的尽头,才是物质的终极组成基元,才是哲学家的原子?或者,物质竟是可以无限可分的?哦,不可分的尽头究竟是什么?
整个探索过程还没有结束,但我们的历程已经太长,还是让我们停住脚步。到这里,就到这里吧。
人们一般都认为: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是由电子、质子、中子等基本粒子组成的,而基本粒子则是由比基本粒子更基本的亚粒子组成的。亚粒子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夸克”或 “层子”。
分子、原子和基本粒子,人们不仅通过实验找到了,而且巳经在实际应用。而夸克(或层子)自从 60年代科学家们提出这一设想后,全世界的物理学家花费了巨大的财力、物力和人力,设计出了多种夸克模型,建造高能电子对撞机。虽然一些实验现象“证实”夸克(或层子)的存在,然而单个的夸克(或层子)至今未 找到,人们始终不识庐山真面目。对此,粒子学家们的解释是:因为夸克(层子)是极不稳定的、”寿命极短的粒子,它只能在束缚态内稳定存在,而不能单个存在。
1996年2月26日,《光明日报》发表了天津大学崔君达教授的文章《夸克存在吗》,向“夸克说”提出了质疑。崔说,早在1979年3月,他在全国第一次数学物理讨论会上,对SU3(夸克模型)中的“3”,提出了一个全新的理论,即复合时旧论。按照这个理论,夸克模型中的夸克,层子模型中的层子,以及Higgs粒子都是不存在的!“人们不论上天入地去寻找,夸克总是杳无踪影”。
1993年10月美国国会在经过了长期听证之后通过了一个决议:停止给已执行了4年的SSC(超高能超导对撞机)工程计划拨款。
崔教授的文章实际上是关于“夸克是否存在”的争鸣的开始。其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科学报》、《科协报》等7家*报纸的8位资深记者致书*领导,建议*慎重考虑是否实行基础科学理论的战略转移,暂缓或减少对“层子说”研究的拨款。
*领导指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于1996年8月6日召开有关科学家的会议,研讨崔君达教授的文章和8位记者的信件。应邀参加会议的绝大部分是赞成“层子说”的粒子学家,崔本人和8位记者均未被邀请。会议由著名物理学家、北京大学校长陈佳洱主持,何祚麻院士做了典型发言,何院士称:“全世界有那么多物理学家做了那么多的实验,都充分证实了夸克或层子的存在。夸克的存在是全世界物理学家公认的,是不容置疑的。”何院士说崔教授的“复合时空论”是“病态科学”,崔教授是“病态科学家”。并于1996年9月2日将此发言稿发表于《科技日报》上。
1996年12月2日,《科技日报》又发表了崔君达教授反驳何祚麻院士的文章《复合时空论并非病态科学》。崔在文中进一步指出:物理学界并非全都公认夸克的存在。不同意见早在70年代就有了。我国物理学家朱洪元,诺贝尔奖得主、量子力学奠基人海德堡都认为:全世界许许多多物理学家花了那么大的力量寻找夸克,如果夸克真的存在,早就应该找到了。
崔在文中还特别提到:1994年,首先提出夸克模型之一的M·盖尔曼写了一本《夸克与美洲豹》的书。他在书中说,他提出的SU3中的U3实际上是一个数学符号,并不代表“实在的”夸克这东西,物理学家们把它误解了。他最后宣称:“我不相信夸克是有的。”
在《科技日报》发表崔君达文章的同一天,《中国科学报》也发表了诺贝尔奖得主李政道教授于1996年10月3日的一个讲演。李在讲演中指出:“……另一个谜是,所有强作用的粒子都是由夸克组成的,但是我们却不能把单个的夸克分离出来。”其实,早在1993年李政道在清华大学讲演时就提出这一问题了。
李政道把夸克(或层子)是否存在称做一个至今未解开的谜。
这场公开的争论在中国历时两年多、在中国展开的这场争论,已引起了国际科学界的注意。美国物理学界向崔君达约稿,崔君达的《SU3理论中夸克假设是不需要的》一文,发表在1999年第4期的美国《强子》杂志上,并被收人《本千年中悬而未决的科学基础问题》文集,被美国国会图书馆收藏。美国基础科学研究所所长R·M·Santilli专门为崔的文章写了一篇很长的评论。他在评论中说:“……夸克是物理实在的粒子的信条是一个真正的科学欺骗,特别是由所谓‘专家’说出来的时候。实际上夸克只能在SU(3)对称的纯数学的U空间中定义,而不能在实在的时空中定义。”看来,在世界范围内一场关于夸克和层子是否存在的论战已不可避免。这一场大论战是从我们中国科学家之间开始的。这一事实说明:我们中国现代物理学已有很深厚的根基。
参考资料:http://www.frchina.net/data/detail.php?id=6431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4 09:05
引力子
夸克包括下、上、奇、粲、底、顶,共6种。
轻子分为三代,第一代包括电子、电子中微子;第二代包括μ(缪子)子和μ中微子;第三代包括τ子和τ中微子。
光子可以质子或电子相撞转化而成。光子相撞也可以转化成质子或电子。
正负电子对撞时,能量低,还可以变成一对μ子,如果能量很高,还可以变成一对正、反夸克。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4 09:05
引力子
夸克包括下、上、奇、粲、底、顶,共6种。
轻子分为三代,第一代包括电子、电子中微子;第二代包括μ(缪子)子和μ中微子;第三代包括τ子和τ中微子。
参考资料:《自然科学杂志》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4 09:06
再下面的还没发现...
目前有6种夸克..
上夸克,下夸克,奇夸克,粲夸克,底夸克,顶夸克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4 09:07
夸克属于理论上的物质 实际中并未证明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4 09:04
1897年,J•J•汤姆逊证明阴极射线是带负电的粒子,质量比氢原子小很多,这一粒子就是我们现在所熟知的“电子”。汤姆逊通过实验进一步发现这种粒子是所有原子的组成部分。这样,化学家的原子被汤姆逊一举击碎了。以前人们认为化学原子没有结构,不可分割。而电子的发现意味着,化学家的原子并非简单的、不可分的实体。此后,20世纪头十年出现了各种原子结构假说,但没有一种能够得到证实。1911年,卢瑟福在他“一生中最不可思议的实验结果”基础上提出一种原子模型。在这种新模型中,曾经是道尔顿的不可分割的原子,现在看起来每一个都像一个微型的太阳系,坚实的原子核居于中心,电子“行星”远远地围绕着它旋转。经过玻尔等的完善,这种原子模型被广泛接受,并对门捷列夫元素周期律给出了完美解释。
1919年,卢瑟福与他的学生在做进一步实验时,发现用α粒子轰击各种元素的原子核,都会从中打出高速的氢原子核。这说明氢原子核是各种元素的原子核的重要组成部分。普劳特假说在某种意义上复活了。1920年,卢瑟福给氢原子核起了一个专门名字——质子。
于是,构成宇宙间万物的基本砖石由原子变成了质子和电子。科学家们还提出了原子的质子-电子模型。但进一步的研究,否定了这种模型。1932年,卢瑟福的学生查德威克从铍原子核中打出一种质量与质子几乎一样大,但不带电荷的粒子,查德威克把这种中性粒子叫做“中子”。这说明原子核中有中子。这样一来,组成宇宙间万物的基本砖石就又多了一种“中子”。中子发现后,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马上意识到所有原子核可以通过质子与中子的组合来诠释。这种原子核的质子-中子模型很快就被科学界所接受,并成为今天我们所熟知的常识。
道尔顿物质结构的绘景至此又一次发生了改变。道尔顿不可分的原子被分为:电子与原子核;而原子核又由质子和中子组合而成。各种元素的原子,不过是由质子、中子、电子这三种基本砖石造成的预制件而已。
在此之前,道尔顿关于同一元素的原子质量完全一样的观点也被修正了。从1911年开始,人们就开始认识到存在有相同的原子序数,因而化学性质无法区分,但原子质量却不同的同位素。人们也了解到大多数元素都是同位素的混合物,如自然界中的氯是两种同位素35Cl和37Cl的混合物,因而氯的相对原子质量35.46只不过是平均值。普劳特猜想是由于错误的理由而被否定的!质子-中子这一原子核模型也使人们对同位素有了更清晰的了解:同位素只不过是同种元素原子核内的中子数有所差别罢了。
一切都清楚、明白了。而这一切又是多么简洁明了啊。然而这一简洁明了的物质世界图景只保持了不长的时间。
1932年,安德逊在宇宙线中发现曾被狄拉克预言的正电子,反物质进入了物理学家的视野。随着宇宙线的研究及20世纪50年代后加速器建设的迅猛发展,新粒子如雨后春笋一般涌现出来,其中被统称为强子的粒子就有百种以上。这些基本粒子组成了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多样性的“动物园”,这既令人兴奋,同时也让人头疼。理论物理学家们开始忙于将数目庞大的强子进行分类。
1964年,盖尔曼提出夸克模型。经逐步完善的夸克模型包括六种夸克:上夸克、下夸克、粲夸克、奇异夸克、顶夸克(或称真夸克,直到1995年,才由费米实验室确认找到)、底夸克(或称美夸克)。而作为基本粒子的电子则属于轻子系列。轻子也包括六种,除我们熟知的电子外还包括电中微子、μ子、μ中微子、τ子和τ中微子。六种夸克与六种轻子可以划分成三代。于是,这12种粒子可归结到一个优美的表格型阵列中:
第一代 第二代 第三代
夸克 上夸克
下夸克 粲夸克
奇异夸克 顶夸克
底夸克
轻子 电中微子
电子 μ中微子
μ子 τ中微子
τ子
如果考虑全些,还要考虑反粒子与色。添加上反轻子,那么轻子的数目要加倍,成为12种。如果考虑反夸克与夸克的色(每种夸克有3种色),于是夸克的数目增长到36种。正是这些夸克和轻子构成了物质。过去或现在的宇宙中所有的东西,都可以由它们来制造。而如果只关注我们周围熟悉的大千世界,则只要有第一代基本粒子(上夸克、下夸克、电中微子、电子)就足够了:上、下夸克组成了质子和中子,它们构成了原子核;原子核加上电子,就可以组成各式各样的原子,最多再加上各种反应中必不可少的中微子。
在寻找物质基元的道路上,我们一层接着一层地发现物质“洋葱”的不同层次分层。最初化学家的原子被认为是组成宇宙万物的基元。后来原子被打开了,人们又认为组成原子的质子、中子和电子是物质基元。而到现在这个阶段,物理学家眼中不可分的基元是夸克与轻子。那么,夸克与轻子是否就是构成宇宙的终极粒子,是世界的始基?在探索物质的基本构成组元方面,我们是否已经行进到了道路的尽头?原子论的命运在经历了如此多的波折起伏后,是否已经到了划上句号的时候?从美学角度而言,我们现在的“原子”是否数量还太多了些?我们是否会发现被称为“前夸克”的东西,以减少基本组元的数目?或许,如现在物理学们所设想的,希格斯玻色子的出场可能会提供一种机制,以揭示复杂背后隐藏着的简单世界?也或许,绝对的最小的构成万物的基元的弦才是不可分的尽头,才是物质的终极组成基元,才是哲学家的原子?或者,物质竟是可以无限可分的?哦,不可分的尽头究竟是什么?
整个探索过程还没有结束,但我们的历程已经太长,还是让我们停住脚步。到这里,就到这里吧。
人们一般都认为: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是由电子、质子、中子等基本粒子组成的,而基本粒子则是由比基本粒子更基本的亚粒子组成的。亚粒子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夸克”或 “层子”。
分子、原子和基本粒子,人们不仅通过实验找到了,而且巳经在实际应用。而夸克(或层子)自从 60年代科学家们提出这一设想后,全世界的物理学家花费了巨大的财力、物力和人力,设计出了多种夸克模型,建造高能电子对撞机。虽然一些实验现象“证实”夸克(或层子)的存在,然而单个的夸克(或层子)至今未 找到,人们始终不识庐山真面目。对此,粒子学家们的解释是:因为夸克(层子)是极不稳定的、”寿命极短的粒子,它只能在束缚态内稳定存在,而不能单个存在。
1996年2月26日,《光明日报》发表了天津大学崔君达教授的文章《夸克存在吗》,向“夸克说”提出了质疑。崔说,早在1979年3月,他在全国第一次数学物理讨论会上,对SU3(夸克模型)中的“3”,提出了一个全新的理论,即复合时旧论。按照这个理论,夸克模型中的夸克,层子模型中的层子,以及Higgs粒子都是不存在的!“人们不论上天入地去寻找,夸克总是杳无踪影”。
1993年10月美国国会在经过了长期听证之后通过了一个决议:停止给已执行了4年的SSC(超高能超导对撞机)工程计划拨款。
崔教授的文章实际上是关于“夸克是否存在”的争鸣的开始。其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科学报》、《科协报》等7家*报纸的8位资深记者致书*领导,建议*慎重考虑是否实行基础科学理论的战略转移,暂缓或减少对“层子说”研究的拨款。
*领导指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于1996年8月6日召开有关科学家的会议,研讨崔君达教授的文章和8位记者的信件。应邀参加会议的绝大部分是赞成“层子说”的粒子学家,崔本人和8位记者均未被邀请。会议由著名物理学家、北京大学校长陈佳洱主持,何祚麻院士做了典型发言,何院士称:“全世界有那么多物理学家做了那么多的实验,都充分证实了夸克或层子的存在。夸克的存在是全世界物理学家公认的,是不容置疑的。”何院士说崔教授的“复合时空论”是“病态科学”,崔教授是“病态科学家”。并于1996年9月2日将此发言稿发表于《科技日报》上。
1996年12月2日,《科技日报》又发表了崔君达教授反驳何祚麻院士的文章《复合时空论并非病态科学》。崔在文中进一步指出:物理学界并非全都公认夸克的存在。不同意见早在70年代就有了。我国物理学家朱洪元,诺贝尔奖得主、量子力学奠基人海德堡都认为:全世界许许多多物理学家花了那么大的力量寻找夸克,如果夸克真的存在,早就应该找到了。
崔在文中还特别提到:1994年,首先提出夸克模型之一的M·盖尔曼写了一本《夸克与美洲豹》的书。他在书中说,他提出的SU3中的U3实际上是一个数学符号,并不代表“实在的”夸克这东西,物理学家们把它误解了。他最后宣称:“我不相信夸克是有的。”
在《科技日报》发表崔君达文章的同一天,《中国科学报》也发表了诺贝尔奖得主李政道教授于1996年10月3日的一个讲演。李在讲演中指出:“……另一个谜是,所有强作用的粒子都是由夸克组成的,但是我们却不能把单个的夸克分离出来。”其实,早在1993年李政道在清华大学讲演时就提出这一问题了。
李政道把夸克(或层子)是否存在称做一个至今未解开的谜。
这场公开的争论在中国历时两年多、在中国展开的这场争论,已引起了国际科学界的注意。美国物理学界向崔君达约稿,崔君达的《SU3理论中夸克假设是不需要的》一文,发表在1999年第4期的美国《强子》杂志上,并被收人《本千年中悬而未决的科学基础问题》文集,被美国国会图书馆收藏。美国基础科学研究所所长R·M·Santilli专门为崔的文章写了一篇很长的评论。他在评论中说:“……夸克是物理实在的粒子的信条是一个真正的科学欺骗,特别是由所谓‘专家’说出来的时候。实际上夸克只能在SU(3)对称的纯数学的U空间中定义,而不能在实在的时空中定义。”看来,在世界范围内一场关于夸克和层子是否存在的论战已不可避免。这一场大论战是从我们中国科学家之间开始的。这一事实说明:我们中国现代物理学已有很深厚的根基。
参考资料:http://www.frchina.net/data/detail.php?id=6431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4 09:05
引力子
夸克包括下、上、奇、粲、底、顶,共6种。
轻子分为三代,第一代包括电子、电子中微子;第二代包括μ(缪子)子和μ中微子;第三代包括τ子和τ中微子。
光子可以质子或电子相撞转化而成。光子相撞也可以转化成质子或电子。
正负电子对撞时,能量低,还可以变成一对μ子,如果能量很高,还可以变成一对正、反夸克。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4 09:05
引力子
夸克包括下、上、奇、粲、底、顶,共6种。
轻子分为三代,第一代包括电子、电子中微子;第二代包括μ(缪子)子和μ中微子;第三代包括τ子和τ中微子。
参考资料:《自然科学杂志》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4 09:06
再下面的还没发现...
目前有6种夸克..
上夸克,下夸克,奇夸克,粲夸克,底夸克,顶夸克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4 09:07
夸克属于理论上的物质 实际中并未证明
把夸克再往下分解,是什么?
经逐步完善的夸克模型包括六种夸克:上夸克、下夸克、粲夸克、奇异夸克、顶夸克(或称真夸克,直到1995年,才由费米实验室确认找到)、底夸克(或称美夸克)。而作为基本粒子的电子则属于轻子系列。轻子也包括六种,除我们熟知的电子外还包括电中微子、μ子、μ中微子、τ子和τ中微子。六种夸克与六种轻子可以划分成三代...
最小的物质分子是什么?
最小的物质是夸克。宇宙间物质由大到小分解:分子,是物质能独立存在、并保持该物质一切化学性质不变的最小单位。原子,是组成单质和化合物分子的最小单位。原子核,是原子的中心体。由质子与中子组成。核子(质子与中子的统称),是组成原子核的基本单位。每个核子由3个夸克构成。夸克,是组成强相互作用...
通过这几张图,让你清晰明白粒子结构
由于一种叫“夸克禁闭”的现象,夸克不能够直接被观测到,或是被分离出来;只能够在强子里面找到夸克。因为这个原因,人类对夸克的所知大都是来自对强子的观测。 所有的中子都是由三个夸克组成的,反中子则是由三个相应的反夸克组成的,比如质子,中子。质子由两个上夸克和一个下夸克组成,中子是由两个下夸克和一个上...
宇宙是无限大的吗?如果是,那么组成物质的夸克还可以向下无限细分吗?
从物质来看:如果我们把一个物质不断的切割,分解,分解、切割,那么有两种可能,一个是无穷多,一个是到达极限。无穷多对于一个规定了范畴的物质而言,是不存在的,也就是说,当到达某一个临界点的时候,会由物质分解为其他形式。也许还可以再分解,但是它本身失去的物质的某个属性,既:脱离了物质的...
佛教为什么说世界虚幻不实,真是难以理解!
其二:把氢原子核(质子)拿去分解,成为夸克,把夸克再分解,到后来就没有物质了,只有虚空性。释迦牟尼当时就已经描述了物质细分之后会得到虚空,所以说物质没有独立自性,虚幻不真。其三:爱因斯坦相对论说明了一点:物质和能量可以互相转化。在核反应中,物质消失了,放出相应的能量——主要是伽玛光子...
跨克还可一分解下去吗?
到目前为止没有证据表明夸克/层子能继续分解下去。在标准模型中,它们是和电子、中微子同级的点粒子。但是也没有明确证据表示它们不可能再被分解。现在提出的都只不过是假说,而且不能完全符合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例如标准模型不能解释中微子的质量问题)。所以这些基本粒子说是否能被分解,是不确定的。严格地...
原子可以再分这句话对吗 九年级化学
九年级的学生来说:是错的。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九年级是这么定义的)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九年级的定义)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九年级定义)有什么不懂的可以继续问,如果您满意,就请选我。谢谢。
物质分解到最后是什么
你要从什么角度看咯。从物理微观的角度来看,所有的物质到最后都是由几种基本粒子组成的,如夸克、轻子和传播子等。
原子再分的问题!
从玻粒二相性上来理解呢,无所谓波和粒子,他们只是物质存在形式的表现,质子再分就是夸克,下面还可以再分,但从量子的观点来看,最终应该存在一种基本形态,不然物质的质量、能量怎么能以量子形势增减?
大自然能被无限分解吗?还是一定有一种基本物质无法被分解
不过现在科学家们都认为物质最小的单位是夸克,也就是所有物质都是由夸克组成! --- 试论物质可分的极限 按照常识,物质是可分解的,高山峻岭被风化作用剥蚀尽净,岩石一块块松脱下来,崩裂成碎片,随着时间的流逝又分化成尘埃。 物质的这种分解有没有止境呢?有没有那样小的微粒,甚至自然界都不能再分割了呢,这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