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纳孩子》的一些读后感(下)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1-05 13:51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7 01:27
(接上一篇文章) 《接纳孩子》的读后感(上)
四、冲突
冲突是儿童社交能力发展的助手。
孩子快三岁了,平时带他在小区里骑自行车,有时他会把车
情景一:
有一次在亲子班的体育课上,老师让小朋友们都坐在彩虹伞里,家长拉动彩虹伞旋转。我的孩子边笑边用脚蹬旁边的小朋友,那小朋友的爸爸看到忍不住叫:哎哎那个小朋友。。。。。我马上告诉自己孩子不可以蹬小朋友,要听老师指挥开始游戏了。孩子不再蹬了,旁边的家长也放松下来,赶紧说“没事啊”。
前段时间网上流传过几个视频,都是在游乐场里孩子们有了冲突,大人处理不当,最后变成撕打大战。战火愈演愈烈,完全不顾孩子在旁边吓得大哭。
对于孩子们之间的冲突,小巫说:
有一次孩子在幼儿园用大块的积木堆了一条跑道,另一个小朋友骑三轮车过来要撞积木,我的孩子马上你冲过去,眼看就要伸手打起来了。我觉得有必要采取点行动:我跟孩子说,小朋友想过你的马路,他说你的马路修的真好,你让不让他过呀?孩子i听了点点头,我说那我们一起给小朋友开门吧,于是我们一起拉开积木,小朋友骑车通过,我们又把机木门关上了。过一会儿小朋友又骑车过来,我的孩子主动给他拉开了“门”。两个人合作的很融洽。
情景二:
平时带孩子在小区里骑自行车,有时候孩子把车停在树下去玩别的,其他小朋友过来想看看自行车,我的孩子如果发现了马上就会冲过来把别人推走。
其实我和孩子爸爸都是性格比较温和不喜争抢的人,孩子这样的行为我相信只是暂时性的。
虽然每次跟他说要分享,他还是不愿意。而且我观察其他同龄小朋友,很多也不愿意分享自己的零食、玩具,如果大人非要从手中抢走,就拼命地护住,大哭。
看了《接纳孩子》之后,我有了新的认识:孩子从学步起就开始建构自我意识,迈向独立,同时建立所有权的概念,在孩子眼中,所有的东西都是“我的”,也不明白为什么要跟别人分享;而且他们不理解“借”的概念,不知道借出去的东西还能完璧归赵。片面地以为一旦离开自己的手边就意味着失去。
孩子只有确认什么是“我的”,才能逐渐意识到什么是他人的,把自己跟他人的物品分开。分享意识的建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要在反复的社交活动中,逐渐体会到分享的快乐。(摘自《接纳孩子》)
对此:
1、我们不必强迫孩子分享手中的东西,可以多带几样小玩具,把孩子不那么喜欢的分享给别的小朋友,学会交换。
2、不要批评孩子,给孩子贴上“小气”“自私”的标签。
3、如果分享,一定要征求还自己的同意,那别人的东西之前,也要先问问别人是否可以。
规则是儿童健康发展的护卫。
我也曾经对如何理解爱与自由深感迷惑,看了《接纳孩子》,思路清晰了不少。
围栏测试和纸墙测试可以说明规则对孩子的重要性。
围栏测试: 当成年人把围栏挪近一些,孩子们才敢放心到草坪上去玩,说明儿童生活中存在明确的疆界,知道自己可以自由活动的范围,而不是没有*。疆界给孩子安全感,没有疆界,孩子的世界会变得茫然,混乱,难以控制。
纸墙测试: 如果墙足够坚固,孩子就知道自己的行为是受到规范和保护的,知道规则是恒定的,而不是变幻无常的。 所以规则要坚定而温和地执行,不能因为孩子哭闹妥协,也不能过于强硬凶狠。
如何树立规则?
1、全家人生活有规律,有节奏,孩子的生活才会规律,规律的生活是规则的基础。
2、最重要的是父母以身作则,遵守规则。比如在地铁里不能吃东西,那大人要先做到才行。
有一次带孩子坐公交车,对面的阿姨在吃一包零食,我的孩子看到突然大声说:在公交车上不能吃零食。因为声音太大,对面阿姨都听到了,我不免有点尴尬,好在那个阿姨自己解围了,说阿姨太饿了,先吃点东西,小朋友你要不要吃点?好在我儿子坚决没吃,抵制了*,遵守了规则。
性别,儿童与生俱来
如今很多年轻的父母不再谈性色变,回避孩子的性教育话题,这是好现象。
一个孩子穿着开裆裤,不自觉地去碰触自己的生殖器,大人看见了,非常气愤,抓起孩子的手就打,一边打一边训斥,这种场景其实很常见吧。
大人的错误为什么要让孩子来承担呢?大人觉得孩子触摸生殖器羞耻,为什么还要让孩子暴露出来,因为这样的家长并没有真正把孩子当成完整的人。你给孩子穿上纸尿裤不就没事了。孩子因为无意中触碰了生殖器而被打骂,次数多了你能保证不会影响孩子的性取向吗?
很多家里大人看电视剧,孩子也跟着看,看到电视剧里亲亲我我的画面,到学校和同学模仿,被家长知道了可能又是一番打骂。
有一次听几个小学生家长聊天,谈到班上一个孩子语文成绩特别好,还说这个孩子的家长晚上都不看电视,孩子看书,大人也看书。这样的家庭氛围,孩子语文成绩不好才奇怪了。为了孩子,我们是不是可以暂时放弃下追剧的需求,陪陪孩子。
关于读书,我一直以来的观点是批判性阅读,边读边反思。《接纳孩子》一书中的观点我不敢说全部认同,但无疑这本书让我颇受启发:
1、无条件爱孩子,接纳孩子,首先要觉察自己,接纳自己,先处理好和自己的关系,才能给孩子提供一个宽松、放松、充满爱和自由,同时规则清晰的成长环境。
试想一下,当我们在工作单位,领导特别严厉,办公气氛紧张,随时都有被批评的担忧,我们是什么感觉?我们还能发挥最佳的工作状态吗?
当同龄的小孩都能唱起字母歌,我儿子还不会唱一句,甚至听到英语儿歌都要关掉,我能做的只有想想怎么激发他对英语的兴趣,而不是*他一遍遍的唱字母歌。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势,他擅长的东西就越会反复练习, 这样更自信,我们成年人不也是这样吗?如果我焦虑,就会去*孩子,孩子学的不开心更抵触,那就是把我自己内心的问题投射到了孩子身上。
我的孩子对英语兴趣不大,但中文语言能力相对好些,不到三岁的时候能背15首诗,在教的过程中,我们从来没*过他。
2、正确的引导、示范比任何打骂、训斥、物质刺激都有效
超市购物排队、等地铁让别人先出再进、别人让座要说谢谢、专心吃饭不看手机.......
孩子无时无刻都在模仿父母的行为,所以有句话说:因为孩子,自己成为了更好的自己。
3、无我的状态
当孩子在表达一些情绪时,说明他们有需要解决的问题,而第一句话往往不是针对问题实质,所以父母不能就事论事,应该进入“无我”的状态,感同身受,让孩子体会到父母真正理解接纳了自己,才能进一步表达内心深层的感受。
下图是孩子两岁十个多月时的画作,希望他今后的人生如同画面一样丰富多彩,无论未来你风雨飘摇,内心能如画画时一般平静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