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1-06 08:49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2-07 17:21
1. 格 [gé]2. 格 [gē]格 [gé]〈名〉(形声。
从木,各声。本义:树木的长枝条)同本义 [long branch]格,木长貌。
——《说文》。徐锴系传:“亦谓树高长枝为格。”
夭娇枝格,偃蹇杪颠。——司马相如《上林赋》角者,言万物皆有枝格如角也。
——《史记·律书》草树混淆,枝格相交。——北周· 庾信《小园赋》引申为格子 [shelf]格,椸架也。
——《一切经音义》引苍颉共其牛牲之互。——《周礼·地官·牛人》。
注:“互,若今屠家县肉格。”窗格上有火燃处。
——《梦溪笔谈·活板》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又如:五格的书架;格眼(格子和窟窿);格子眼(窗孔);格目(项目);格的(箭靶)栅栏 [railings;bars;boom]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杜甫《潼关吏》又如:战格(作战时防御的栅栏)法式;标准;规格 [law;standard;specifications]言有物而行有格也。
——《礼记·缁衣》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清· 龚自珍《己亥杂诗》武德二年,颁新格(特指法律条文)五十三条。
——《旧唐书·刑法志》又如:格范(典范;标准);格尺(标准);格令(法令);格法(成法,法度);格条(法令条文);格样(标准式样;模样)条例;制度 [regulations;systems]。如:格目(表册);格制(格局*);格例(规则条例)品格;格调 [character;style]。
如:人格(人的道德品质);别具一格(另有一种风格);格量(品格气量);格韵(格调气韵);格业(品格功业)箭靶子 [target]夫射,仪度不得,则格的不中。——《淮南子·兵略》又如:格的(箭靶中心)博戏名 [a kind of game]。
如: 格五(古代博戏名。棋类)表明某词在一定上下文中与其它词之间意义关系的屈折变化形式(如主格、宾格、所有格) [case]通“茖”。
茖葱。山葱 [scallion;onion]桂荏、凫葵,格韮菹于。
——《后汉书·马融传》通“落”( luò)。村落 [village]置伯格长,以牧司奸盗贼。
——《史记·酷吏王温舒传》〈动〉阻止;搁置 [hinder;shelve]形格势禁,则自为解耳。——《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附《孙膑传》又如:格沮(阻止,阻挡);格格不入(相互抵触);格阂(阻隔,隔阂);格塞(阻塞,不通顺);格碍(阻碍,障碍);格笔(笔架;搁笔,停止写作)纠正,匡正 [correct]人不足与适(同“谪”)也,政不足闲(非议)也;惟大人为能格君心之非。
——《孟子·离娄上》又如:格非(匡正邪辟谬误的心);格心(匡正思想;归正之心);格正(匡正时弊;纠正)推究 [examine]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礼记·大学》又如:格术(格物之术);格量(推度;衡量);格物致知(谓研究事物原理而获得知识);格候(谓推算季候节气)量度;衡量 [measure;weigh]。
如:格知(度知,量度);格量(衡量;推究);格评(测量评定)击打;格斗 [grapple]格者不舍。——《荀子·议兵》穷寇不格。
——《周书·武称》皆可格杀。——《后汉书·刘盆子传》乃解衣就(接受)格。
——《后汉书·钟离意传》男儿宁当格斗死,何能怫郁筑长城。——《玉台新咏·饮马长城窟行》又如:格击(格斗);格拒(抵抗;格斗);格战(格斗,搏斗)击杀;搏杀 [kill]郢人等告 定国, 定国使谒者以他法劾捕格杀 郢人以灭口。
——《史记·荆燕世家》又如:格化(斩杀);格敌(杀敌);格斩(击杀)抗拒;抗御 [resist]尝从行,有所冲陷折关及格猛兽。——《史记·李将军列传》又如:格拒(抗拒格斗);格迕(抵触,不合)古书借“格”为“佫”。
来到,到达 [arrive]光被四表,格于上下。——《书·舜典》格尔众庶,悉听朕言。
——《书·汤誓》天迪格保。——《书·召诰》惟先格王。
——《书·高宗肜日》祖考来格。——《书·益稷》格于皇天。
——《书·君诰》又如:格思(来,到。思,语助词)〈形〉拘执 [stubborn]。
如:格虏(傲慢的奴仆);格孽(方言。意谓争吵、吵闹);格仆(强悍的奴仆)被*,受局限 [limited]。
如:格限(指规定的资格);格于成例(被条例所*,不能通融办理)圣的 [sacred]。如:格人(至道之人;有识之人);格王(至道之王;圣王)吉祥 [lucky]。
如:格命(犹大命,福命);格保(降临保佑)正确 [correct]。如:格论(精当的言论;至理名言);格训(正确而至当的训示);格尚(方正高尚)通“嘏”( gǔ)。
大 [big]孝友时格,永乃保之。——《仪礼·士冠礼》以格于主人。
——《仪礼·少牢馈食礼》又如:格命(皇命)〈代〉〈方〉∶这;那 [this; that]。如:格个(这个);格号(这种);格注(这笔;这注);格格(这个)语助词。
的 [of]。如:格来(方言。
着哩);格呢(方言。的呢);格落(方言。
的了)另见 gē格 [gē]形容某些碰击、断裂声。如:格登(走路时脚踏地的声音);格剌子(角落;偏僻的地方);格支支(物体断裂、撞击、摩擦的声音);格喳(木棍断裂声)。
1. 引申为格子
格,椸架也。——《一切经音义》引苍颉
共其牛牲之互。——《周礼·地官·牛人》。注:“互,若今屠家县肉格。”
2.栅栏
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杜甫《潼关吏》
3.法式;标准;规格
言有物而行有格也。——《礼记·缁衣》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清·龚自珍《己亥杂诗》
武德二年,颁新格(特指法律条文)五十三条。——《旧唐书·刑法志》
4. 箭靶子
夫射,仪度不得,则格的不中。——《淮南子·兵略》
5.
通“落”( luò)。村落
置伯格长,以牧司奸盗贼。——《史记·酷吏王温舒传》
6.
阻止;搁置
形格势禁,则自为解耳。——《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附《孙膑传》
7.
纠正,匡正
人不足与适(同“谪”)也,政不足闲(非议)也;惟大人为能格君心之非。——《孟子·离娄上》
8.
击打;格斗
格者不舍。——《荀子·议兵》
穷寇不格。——《周书·武称》
皆可格杀。——《后汉书·刘盆子传》
乃解衣就(接受)格。——《后汉书·钟离意传》
9.
抗拒;抗御
尝从行,有所冲陷折关及格猛兽。——《史记·李将军列传》
10.
古书借“格”为“佫”。来到,到达
光被四表,格于上下。——《书·舜典》
格汝禹——《书·大禹谟》
格尔众庶,悉听朕言。——《书·汤誓》
天迪格保。——《书·召诰》
11.
通“嘏”( gǔ)。大 。
孝友时格,永乃保之。——《仪礼·士冠礼》
以格于主人。——《仪礼·少牢馈食礼》
希望能帮到你~
格 动词义:1、阻止;搁置。
形格势禁 ,则自为解耳。——《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附《孙膑传》2、纠正;匡正。
人不足与适(同“谪”)也,政不足闲(非议)也;惟大人为能格君心之非。——《孟子·离娄上》3、推究。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礼记·大学》4、量度;衡量。
5、击打;格斗。格者不舍。
——《荀子·议兵》穷寇不格。——《周书·武称》皆可格杀。
——《后汉书·刘盆子传》乃解衣就(接受)格。——《后汉书·钟离意传》男儿宁当格斗死,何能怫郁筑长城。
——《玉台新咏·饮马长城窟行》6、击杀;搏杀。郢人等告定国,定国使谒者以他法劾捕格杀郢人以灭口。
——《史记·荆燕世家》7、抗拒;抗御。尝从行,有所冲陷折关及格猛兽。
——《史记·李将军列传》8、古书借“格”为“佫”。来到;到达。
光被四表,格于上下。——《书·舜典》格尔众庶,悉听朕言。
——《书·汤誓》天迪格保。——《书·召诰》惟先格王。
——《书·高宗肜日》祖考来格。——《书·益稷》格于皇天。
——《书·君诰》形容词义:1、拘执。2、被*;受局限。
3、圣的。4、吉祥。
5、正确。6、通“嘏”(gǔ)。
大。孝友时格,永乃保之。
——《仪礼·士冠礼》以格于主人。——《仪礼·少牢馈食礼》夺 动词义:1、会意字。
金文字形,上面象振翅欲飞的鸟,下面是手(又、寸),其意思是:这只振翅欲飞的鸟,眼看着就要从手中失脱掉。本义:丧失。
夺,手持隹失之也。——《说文》给夺慈仁。
——《礼记·仲尼燕居》。注:“犹乱也。”
精气夺则虚。——《素问·通评虚实论》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论语·子罕》勿夺农时。——《荀子·富国》2、强取。
夺,取也。——《玉篇》人夺女妻而不怒。
——《左传·文公十八年》夺其印符。——《史记·淮阴侯列传》夺攘矫虔。
——《书·吕刑》秦王度之,终不可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史记·项羽本纪》3、用力冲开;冲出。如:夺门(破门;奋力冲开门);眼泪夺眶而出。
4、竞先取得。被泽徒深厚,惭无夺锦才。
——高启《谢赐衣》5、剥夺;削除。胁服夺(罢免)其官。
——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比 动词义:1、会意字。从二匕,匕亦声。
甲骨文字形,象两人步调一致,比肩而行。它与“从”字同形,只是方向相反。
《说文》:“二人为从,反从为比。”本义:并列;并排。
比物四骊。——《诗·小雅·六月》南方有比翼鸟焉,不比不飞,其名谓之鹣鹣。
——《尔雅·释鸟》危东六星,两两相比曰司空。——《史记·天官书》比其具。
——《周礼·世妇》。注:“次也。”
及献比禽。——《周礼·田仆》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
——《孟子·滕文公上》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战国策·燕策》纳比笼中。
——《聊斋志异·促织》2、连接;接近。家人失火,屋比延烧。
——《史记·汲黯列传》3、比较;考校;核对。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
——《楚辞·涉江》4、及;等到。比至定陶,再破 秦军。
——《史记·项羽本纪》5、勾结;偏爱。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论语·为政》立其子,不为比(偏爱)。——《左传·襄公三年》6、等同。
刑余之人,无所比数。——汉· 司马迁《报任安书》7、通“庀”。
具备。比乐官,展乐器。
——《周礼·大胥》及祭祀,比其具。——《周礼·世妇》以敦比其事业。
——《荀子·荣辱》8、官府限期办好公事。宰严限追比。
(追征。县令严定期限,催促交纳。)
——《聊斋志异·促织》形容词义:1、接近;亲近。使小国事大国,大国比小国。
——《周礼·夏官》2、密(与“稀”、“疏”相对)。比,密也。
——《说文》其比如栉。——《诗·周颂·良耜》是与比周。
——《左传·文公十八年》。注:“比,近也。
周密也。”3、和谐。
声比则应。——班固《汉书》名词义:1、比喻;比方。
副词义:1、皆;都;同等地。再战比胜。
——《战国策·齐策》2、连续;频频。比投不释。
——《礼记·投壶》间者数年比不登。——《汉书·文帝纪》比年日蚀。
——《汉书·张延寿传》三人比坐事死。——《汉书·公孙贺传》地比震动。
——《汉书·翼奉传》比三年日蚀。——《汉书·外戚传》始至之时,岁比不登。
(登:丰收)——苏轼《超然台记》3、近来。臣比在晋也,不敢直言。
——《吕氏春秋·先织》介词义:1、比起。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曹操比于袁绍。——《三国志·诸葛亮传》2、为;替。
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孟子·梁惠王上》3、及;等到。
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史记·陈涉世家》比至南郡,而琮已降。
——《资治通鉴》比去,以手阖门。——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普通格其实就是一种形式.你可以根据与所有格的比较来进行理解.普通格和所有格是相对的名词在句子中可作主语、宾语、表语、补足语、定语和状语。
作主语、宾语、表语及补足语时,都用普通格。而当用作定语时,表示中心词的材料、性质、用途、类别等时用普通格;表示名词间的所属关系时,用所有格。
普通格作定语又分三种情况: 1.名词一般用单数形式; 2.clothes,goods,parents,sports等名词一般要用复数形式; 3.man,woman修饰单数名词时,用单数形式,修饰复数名词时要用复数形式。 所有格作定语时,也有三种情况: 1.名词+ -S,一般表示有生命的名词,但现代英语中的时间、地点名词也可有这种用法; 2.of+名词,一般表示没有生命的名词; 3.of+名词+ -'S一般表示有生命的名词。
只要你能够区分所有格和普通格的用法,你就会慢慢理解的!^-^。
虽然我没有帮助皇帝的功劳(传说如果帮助天子,功劳大的话,可以得到神仙的垂青或荣登仙境),
现在(指梦中登仙境遇仙人)的快乐也是没有穷尽的。
人生(或者解释为人活着)能够像这一样快乐,
有何必要回到以前的家的(其含义是,既然梦境那么美好,何必要醒来呢)
在床上坐起来披上衣服(想静坐一会儿),(谁知道外面那么喧嚣芜杂),就用手掩着耳朵,想把那喧闹摒弃在我的世界之外
这是李清照的诗
晓梦
晓梦随疏钟,飘然蹑云霞。因缘安期生,邂逅萼绿华。
秋风正无赖,吹尽玉井花。共看藕如船,同食枣如瓜。
翩翩坐上客,意妙语亦佳。嘲辞斗诡辩,活火分新茶。
虽非助帝功,其乐莫可涯。人生能如此,何必归故家。
起来敛衣坐,掩耳厌喧哗。心知不可见,念念犹咨嗟。
诗中写了神仙境界中仙人们逍遥自在的生活,表现了诗人对无拘无束的自由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寻求精神解脱而不得的苦闷心情。全诗写得洒脱飘逸,想象丰富,富有浪漫色彩。有仙骨神韵,在清照诗作中,可谓独具一格。
你朋友可能是也喜欢易安的诗,或者说你朋友也想诗中所说的,觉得这个世界太有点浮躁了,心里比较郁闷,想找个清静的地方,把心也清静一下,却怎么也找不到。(即寻求精神解脱而不得的苦闷心情)
你朋友是一个很富于感情的人吧。这是比较正常的,一个“文人”与世界总是有那么一点格格不入。
这首诗我读过,但没怎么深思过。上面是我根据诗的意思,勉强解释推敲的的。本来翻译诗就是一个落骂名的活儿,而区区水平也浅,不过算是尽力了。如果楼主觉得,还能看得过去的话,请采纳。
详细字义 〈名〉1. (形声。
从日,寺声。从“日”与时间有关。
本义:季度;季节)2. 同本义 [quarter (of a year);season] 时,四时也。——《说文》四时,四方各一时,时,期也。
——《释名》谓其三时不害。——《左传·桓公六年》。
注:“春夏秋也。” 三时者,成岁之要时。
又,天时不如地利。——《孟子·篇叙》。
注:“谓时曰支干五行相孤虚之属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
——《孟子·梁惠王上》时事之征也。——《左传·闵公二年》时者,所以记岁也。
——《管子·山权数》四时者,天之吏也。——《淮南子·天文》四时和谓之宝烛。
——《尔雅·释天》。注:“道光照也。”
敬授人时。——《书·尧典》。
马注:“羲和四子掌四时。”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谓其三时(指春夏秋)不害,而民和年丰也。——《左传·桓公六年》3. 又如:时气(时令,气候);时若(四时和顺);时食(四季应时的食品);时耕(春耕);时夏(夏季);时暑(夏天的炎热);时景(春景);时禽(随节候而出现的鸟);时享(宗庙四时的祭祀);时序(季节的顺序,时间的先后);时祀(按四季所举行的祭祀);时田(四时田猎。
指古代帝王、贵族四时到野外打猎,并行军事训练);时令病(在一定季节流行的疾病);时衣(四时的衣服);时芳(应季节而开放的花)4. 时辰 [one of the 12o-hour periods into which the day was traditionally divided],计时单位,一昼夜的十二分之一(古时一昼夜分为十二时) 时,时辰也。十二时也。
——《韵会》觯俟时而酌。——《仪礼·既夕记》。
注:“朝兮也。” 以时启闭。
——《周礼·阍人》时数辞违。——《太玄·玄数》一日思亲十二时。
——黄庭坚《思亲汝州作》时已过午,奴辈适至。——《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从已时直杀到未时,周瑜虽得利,只恐寡不敌众,遂下令鸣金收住船只。
——《三国演义》5. 又如:报时;此日此时;时辰钟(时钟,钟表);晡时(下午四时左右);午时(白天11点至1点);子时(夜间11点至1点)6. 时间;时候 [time] 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者。——《庄子·养生主》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心屈。
——汉· 贾谊《论积贮疏》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女时昔作儿,生小出野里。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7. 又如:费时(耗费时间);多时(很长时间);时晌(时饷。时间);时子(时候);时目(时下的眼光);时出(得其时而出)8. 时尚,时俗 [fashion] 李氏子 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 唐· 韩愈《师说》9. 时运;命运 [fortune] 死之短长,时也。——《左传》杀身有地初非惜,报国无时未免愁。
——宋· 陆游《登慧照寺小阁》10. 又如:时衰(时运衰落);时道(时运;机会);时蹇(时运不佳)11. 时机;机会 [opportunity]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唐· 李白《行路难》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孟子·梁惠王上》12. 又如:失时;时乖运蹇13. 动词的时态 [tense]。如:过去时;将来时14. 钟点 [o'clock]。
如:三时三十分十五秒15. 片刻,一会儿或瞬间 [moment]。如:一时找不到;时暂(短暂时间);时霎(片刻,很短的时间);时复间(一时间,暂时)16. 岁月,光阴 [days] 时不久留。
——《吕氏春秋》17. 指时势或时局 [current situation] 救时应仗出群才。——秋瑾《黄海舟中》18. 又如:时化(时势的变化);时艰(时局的艰难困苦)19. 代,朝 [dynasty]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 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世易时移,变法宜矣。——《吕氏春秋·察今》变法者因时而他。
——《吕氏春秋·察今》20. 又如:时世(时代,时局);时年(时代)21. 气候 [climate]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今天时顺正,死者尚稀。
——清· 方苞《狱中杂记》22. 姓 〈形〉1. 合时宜的,适时的 [fashionable] 时雨降矣。——《庄子》2. 又如:时豪(穿着入时;时髦);时谚;时文;时服(当时通行的服装;时兴的服装)3. 当时的 [current;present]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三国志·诸葛亮传》4. 又如:时忌(当时的忌讳);时辈(当时的名流、贤达);时彦(当时的英才);时人(当时的人);时势;时语(当时的口语);时豪(当时的豪强);时俊(当代或当时的贤俊)5. 通“是”。善,好 [good] 尔酒既旨,尔肴既时。
——《诗·小雅·怡弁》〈副〉1. 相当于“常常”、“经常” [now and then] 时与出游猎。——《史记·吕太后本纪》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
——陶潜《归去来兮辞》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数千里外,得长者时赐一书,以慰长想,即亦甚幸矣。
——明· 宗臣《报刘一丈书》2. 又如:时闻(常常聆听);时常(常常;经常);时形(经常出现)3. 相当于“有时”、“偶尔” [sometimes] 下盼诸峰,时出为碧峤,时没为银海。——明· 徐宏祖《游黄山记》故家大姓时有被诬负屈者。
——《明史·海瑞传》4. 按时,到时候 [according to 。
。。。等等,你的题目。。。不完整吧。。。
今大功始就,封赏未及于一人,而先以伶人为刺史,恐(失?)天下之心。不可”(这中间?。。。怪怪的。。。)因格其命。公言虽正,然当为我屈意行之。”
我没读过。。。今大功始就,封赏未及于一人,而先以伶人为刺史,恐天下之心。不可。的意思是:现在大业(指帝王霸业)初建,还未有一人被封赏,却先用伶人(这个保留没问题,你要翻的话,就是娱乐表演者。。。)担任刺史,(我)恐怕这样会失去(我还是觉得这里有个失)天下百姓的支持,不可以这样做。
后面那句你确定就是这样的?没缺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