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1-06 04:22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7 03:13
来何容易去何迟,半在心头半在眉。门掩落花春去后,窗含残月酒醒时。柔如万顷连天草,乱似千寻币地丝。除却五侯歌舞地,人间何处不相随。
1币:「匝」的异体字。2五侯:历史上称五侯的很多,这里泛指达官贵人。
曹植有一篇《释愁文》,把「愁」说成是一种莫名其妙的东西,为了表现「愁」,就把它「物化」了,说他能「推」可「握」,能来能去,能多能少,但形象不够鲜明。石像之的这首诗形象更鲜明,更生动。
首联可以用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的结尾来作注释:「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就是来得快而去得慢的「愁」为什么会「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的原因。
颔联是写最容易产生「愁」的环境。「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常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的开头可能就是根据出句所描绘的景象写的。而对句则是依照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意境来概括的。
颈联写「愁」之多,采用了夸张加比喻的修辞手法。李叔同「长亭外,古道旁,芳草碧连天」的歌词恐怕就是按照出句来加工的。而这种夸张,使「愁」这种心境更加显豁,更加感人。像唐宋诗词中的「似将海水添宫漏,共滴长门一夜长」,「落红万点愁如海」,「一水牵愁万里长」等,都和这一句的表达效果一样。而这种比喻,严格地说并不是一般意义的比喻,因为二者之间没有相似点可言,而是以物感比喻心感的特殊比喻。
尾联以「愁」之无处不在作结。除了达官贵人,终日灯红酒绿,可能暂时没有「愁」,每个人走到那里,「愁」就跟随身到那里,颇富有普遍性意义。诗人化无形为有形, 构成诗中的愁情图,这样形象化地写「愁」,自然生动有趣,能摄人魂,夺人魄,令人回肠荡气,产生共鸣。
诗词作品:咏愁诗词作者:【 宋代 】石像之诗词归类:【咏物】、【忧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