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字瞻瞻37: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1-06 05:34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7 06:28
————道德经与孩童生长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道德经 . 第十一章》
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室内空虚之处,才有了房屋的作用,所以“有”带给人们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
“有”与“无”在老子哲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体现了老子朴素而深奥的哲学思想。在《道德经》第一章和第二章就有对“无名”和“有名”的解读,对“无欲”和“有欲”的观察,以及对“无”和“有”辩证关系的诠释。所以老子说“有无相生”,即万物通过“有”与“无”的辩证统一,而产生绵绵不绝的生息化育。
在本章之中,老子再次运用形象的比喻,来帮助世人理解“有”与“无”的 相互关系。老子说,如果没有了户牖,缺少空间,房屋就无法起到起居的作用。所以看起来“可见”的和“有形”的器物,需借助那些看起来“虚空”的和“无形”的东西,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由此而感,天地万物借助于“道”,在“有”与“无”之间,相互作用不断演化,化育世界多彩纷呈,引发世人感慨万千。
在《春夜宴桃李园序》中,李白有言曰,“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于李白心中,天地是他的人生的居所,时光是他的生命路径,“无形”的天地时光成就着,也见证着,李白其“有形”的人生旅途和文学成辉煌。
在《陋室铭》里,和李白同为唐代的刘禹锡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在刘禹锡的世界里,陋室与草庐为“有”,高尚的情操是“无”。广阔的精神家园,滋养并成就了刘禹锡诗人的豪迈与哲学的慧心。
另一位唐代诗人孟郊,则把亲情之爱,隐喻为宽广深厚的“无”,把游子的独立与成长看做是丰富可见的“有”,孟郊说“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啊,每一个孩子的成长不都时刻牵动着慈母的心,也由此带给子女无限的情感支持吗。
在这里母亲的慈爱是“无”,游子的远行是“有”,“无”是亲子关系之空间,“有”为孩童成长之过程。
放眼观之,李白笔下的“天地与时空”不正是助力孩童生长的学习课堂吗,刘禹锡心中的那“陋室和草庐”岂不是哺育孩童生长的精神家园吗,而孟郊面前的那“手中的线”,那“身上的衣”,则是滋养孩童生长最温暖的港湾啊。
有如此理解,在天下父母陪伴孩童生长的路上,我们多了一份积极解读,增添了一份智慧陪伴,您是不是也有同感呢?
天下父母,与孩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