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1-06 05:27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7 06:08
万顷风涛不记苏。雪晴江上麦千车。但令人饱我愁无。——宋代·苏轼《浣溪沙·万顷风涛不记苏》 万顷风涛不记苏。雪晴江上麦千车。但令人饱我愁无。 万顷风涛不记苏。雪晴江上麦千车。但令人饱我愁无。译文
只记得昨夜风声一片,却不记得何时醒来,看江上大雪纷飞,想这瑞年,明年麦子定能丰收,只要百姓吃饱我就不愁了。
歌女林临风而立,身边飞舞的雪花如柳絮,喝下美酒的红唇,如樱桃绚烂,我则在酒杯前吁气措手,摸着白胡须。
整首词境界鲜明,形象突出,情思深婉,作者以乐景表忧思,以艳丽衬愁情,巧妙地运用相反相成的艺术手法,极大地增强了艺术的形象性,深刻地揭示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词的首句,“万顷风涛不记苏”的“苏”,当指苏州,旧注中的“公”,当指苏轼。这一句说的是苏轼未把苏州为风灾荡尽的田产记挂心上。
词上片写词人酒醉之后依稀听见风声大作,已记不清何时苏醒过来,待到天明,已是一片银装世界。词人立刻从雪兆丰年的联想中,想像到麦千车的丰收景象,而为人民能够饱食感到庆幸。下片回叙前一天徐君猷过访时酒筵间的情景。歌伎的翠袖柳絮般洁白、轻盈的雪花萦绕中曳,她那红润的嘴唇酒后更加鲜艳,就像熟透了的樱桃。而词人却酒筵歌席间,呵著发冻的手,捋著已经变白了的胡须,思绪万端。
词人摄取“呵手镊霜须”这一富有典型特征的动作,极大地增强了艺术的形象性和含蓄性,深刻地揭示了抒情主人公谪贬的特定环境中的忧思。这一忧思的形象,衬以白雪萦绕翠袖和鲜艳的绛唇对比强烈,含蕴更丰。
苏轼
天与三台座,人当万里城。 无边家国事,并入双蛾翠。 为奏薰琴唱,仍题宝剑名。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万国奔腾,两宫幽陷,此恨何时雪。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为问花何在,夜来风雨,葬楚宫倾国。 且凭天子怒,复倚将军雄。 祖国沉沦感不禁,闲来海外觅知音。 相州昼锦堂厨酝,卫国淇川岸竹萌。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山甫归应疾,留侯功复成。 故国伤心,新亭泪眼,更洒潇潇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