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1-10 06:33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5 04:33
自娱自乐:
为善最乐: 做善事是最快乐的事。常用为劝人多行善事的格言。
随缘乐助: 随着缘分的深浅,乐意捐助多少就捐助多少。
乐祸不悛: 乐:爱好;悛:悔改。好为祸患并坚持不改变
敬业乐羣:
朝欢暮乐: 指终日欢乐;日夜寻欢作乐。
追欢取乐: 犹言寻欢作乐。
追欢作乐: 犹言寻欢作乐。同“追欢取乐”。
知命乐天: 命:命运;天:天意。安于自己的处境,由命运安排。这是相信宿命论的人生观。
乐山乐水: 乐:喜爱,爱好。有人喜爱山,有人喜爱水。比喻各人的爱好不同。
怏怏不乐: 怏怏:形容不满意的神情。心中郁闷,很不快活。
与民同乐: 原指君王施行仁政,与百姓休戚与共,同享欢乐。后泛指领导与群众一起游乐,共享幸福。
鞅鞅不乐: 因不满意而很不快乐。鞅,通“怏”。
衣冠礼乐: 指各种等级的穿戴服饰及各种礼仪规范。指封建社会中各种典章礼仪。
悒悒不乐: 悒悒:忧愁不安的样子。心里郁闷,感到不快。
于飞之乐: 于飞:比翼齐飞。比喻夫妻间亲密和谐。
一人向隅,满坐不乐: 指满堂之上,一人不乐,众皆为之不欢。
怡然自乐: 怡然:喜悦的样子。形容高兴而满足。
先忧后乐: 忧虑在天下人之先,安乐在天下人之后。比喻吃苦在先,享受在后。
其乐不穷: 穷:穷尽、尽头。指某一事物带来的乐趣无穷无尽。亦作“其乐无穷”、“其乐无涯”。
愀然不乐: 愀然:忧愁的样子。脸上忧愁严肃,心中不愉快。
愀然无乐: 愀然:忧愁的样子。脸上忧愁严肃,心中不愉快。
贫而乐道: 家境贫穷,却以获得知识、懂得道理为乐事。
潘文乐旨: 指美好文章的文辞与意旨。
靡靡之乐: 指柔弱、颓靡的音乐。
盲目乐观: 盲:瞎,盲从。指不根据实际情况高兴得太早
乐不极盘: 盘:乐。指享乐不能过分。
【怅怅不乐】怅怅:失意的样子.形容懊恼不快乐的样子.
【惨然不乐】表情凄楚的样子.
【忽忽不乐】忽忽:心中空虚恍惚的情态.形容若有所失而不高兴的样子.
【闷闷不乐】闷闷:心情不舒畅,心烦.形容心事放不下,心里不快活.
【愀然不乐】愀然:忧愁的样子.脸上忧愁严肃,心中不愉快.
【怏怏不乐】怏怏:形容不满意的神情.心中郁闷,很不快活.
【悒悒不乐】悒悒:忧愁不安的样子.心里郁闷,感到不快.
【邑邑不乐】邑邑:发愁的样子.形容心里苦闷,很少言笑.
【鞅鞅不乐】因不满意而很不快乐.鞅,通“怏”.
【郁郁不乐】郁郁:心里苦闷.闷闷不乐.
吐气扬眉 形容受压抑的心情得以舒展而感到快意。
下气怡色 形容气色和悦,态度恭顺。同“下气怡声”。
血气之勇 指凭一时感情冲动产生的勇气。
言气卑弱 说话的态度谦虚温顺。
一气浑成 形容诗文首尾贯通,完满自然,不见雕凿。
义气相投 彼此志趣、性格相投合。
意气飞扬 犹意气风发。形容精神振奋,气概豪迈。
意气高昂 意态和气慨雄健的样子。
意气洋洋 形容很得意的样子。同“意气扬扬”。
意气自如 比喻遇事神态自然,十分镇静。同“意气自若”。
意气自若 自若:不改常态,还像原来的样子。神情自然如常。比喻遇事神态自然,十分镇静。亦作“意气自如”。
饮气吞声 指不喘气,不做声。形容忧惧惶恐。
有气没力 形容说话声音微弱,作事精神不振。也形容体弱无力。同“有气无力”。
有气无烟 形容家中非常贫困,无米下锅。
怨气满腹 胸中充满了怨恨的情绪。形容怨愤之气极大。
正气凛然 正气:刚正之气。凛然:可敬畏的样子。形容正气威严不可侵犯。
壮气凌云 豪壮的气概高入云霄。
壮气吞牛 形容气势雄壮远大。
安堵乐业 安堵:相安,安定。犹言安居乐业。
安居乐业 安:安定;乐:喜爱,愉快;业:职业。指安定愉快地生活和劳动。
安贫乐道 安于贫穷,以坚持自己的信念为乐。旧时士大夫所主张的为人处世之道。
安贫乐贱 安于贫贱,并以此为乐。
不亦乐乎 乎:文言中用为疑问或反问的语气助词,这里相当于“吗”。用来表示极度、非常、淋漓尽致地意思。
甘贫乐道 甘贫:情愿受贫困;乐道:乐于守道。甘于受贫,乐于守道。是儒家所倡导的处世态度。
躬耕乐道 躬:亲自;道:圣贤之道。亲自耕种,乐于信守圣贤之道。指过隐居生活。
津津乐道 很有兴趣地说个不停。
敬业乐群 专心学习,和同学融洽相处。
礼坏乐崩 古代制礼,把它当作社会道德、行为的规范;把制乐人微言轻教化的规范。形容社会纲纪紊乱,*动不宁的时代。
贫而乐道 家境贫穷,却以获得知识、懂得道理为乐事。
赏心乐事 赏心:心情欢畅。欢畅的心情,快乐的事情。
随缘乐助 随着缘分的深浅,乐意捐助多少就捐助多少。
喜闻乐见 喜欢听,乐意看。指很受欢迎。
幸灾乐祸 幸:高兴。指人缺乏善意,在别人遇到灾祸时感到高兴。
乐山乐水 乐:喜爱,爱好。有人喜爱山,有人喜爱水。比喻各人的爱好不同。
安家乐业 犹安居乐业。指安定愉快地生活和劳动。
成语是一种相习沿用的特殊固定词组,意义上具有整体性,结构上具有凝固性.从字数上看,成语大多是四个字的,但也有三个字的,如“莫须有”、“落水狗”,有五个字的,如“小巫见大巫”、“天下无难事”,有六个字的,如“既来之,则安之”、“五十步笑百步”,有七个字的,如“冒天下之大不韪”、“是可忍,孰不可忍”,有八个字的,如“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也有九个字,十个字的甚至十个字以上的.成语言简意丰,使用得当,可以使语言简洁,增强修辞效果.要准确使用成语,必须正确理解把握成语的含义.这大概是因为四字容易上口.如我国古代的诗歌总集《诗经》,就以四字句为多,古代历史《尚书》,其中四字句也有一些.后来初学读的三、百、千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其中后两种即全为四字句.《四言杂字》《龙文鞭影》初、二、三集,都是四言.这虽然是训蒙书,也足以说明四字句之为人所喜爱、所乐诵.前面已经说过,成语多由四字组成,少于四字或多于四字的比较少;尤其少与于四字的成语,相形之下更少.因此日本人讲汉语,就有"四字汉语"这种说法(见一九七八年版,吉田升等编著的《中学校现代国语》),也有的称为"四字熟语"(见一九七八年版,今泉忠义等编的《中学校国语》).不过他们列入"四字汉语"和"四字熟语"中的例语,在我们看来,有的不是我们所说的成语,因为我们没有那种说法.如"左往右往""上意下达""执行犹豫""质疑应答"之类.又如他们把"春夏秋冬""前后左右""东西南北"也都认为是"四字熟语",我们也未便苟同."春夏秋冬"这是气象学名词,"前后左右"这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方位名词,"东西南北"是地理学上常用的方位名词.尽管这样,成语之显然有四字性是无可否认的.例如下列的成语,就它们的出处来看,都不是四个字,换句话说,也就是这些成语都是把非四字的话加以提炼、形成四字成语,试看以下成语与其出处的关系:(1)明察秋毫"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孟子·梁惠王》上篇)(2)缘木求鱼"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孟子·梁惠王》上篇)(3)事半功倍"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证,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孟子·公孙丑》上篇)(4)刻舟求剑"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刻)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吕氏春秋·察今》)(5)黔驴技穷唐朝柳宗元有篇文章题目是《三戒》,其中有一个小题为《黔之驴》."黔驴技穷"就是从这篇文章叙述的故事中提炼出来的.(6)敝帚千金(或说"敝帚自珍")"里语曰:家有敝帚,享之千金 ,斯不自见之患也."(曹丕《典论·论文》)从上文看来,成语的四字性非常明显.或者把比四字为多的话缩减为四字,如"明察秋毫""缘木求鱼",或者把两句话合并为一句 只用四字,如"事半功倍""敝所千金".或者把一个用字较多的故事,编写为四字,成为一个成语,如"刻(契)舟求剑""黔驴技穷"都是.古人有些话,本来够得上警句,可以成为成语.只是因为改变为四字,比较麻烦,也就只好把它放弃,作为引导语来用.例如"宋朝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语,意思很好,但因字数较多的关系,就没能形成成语,我们只能视为警句,有时引入文章.而如"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就容易说,容易记,便可以成为成语.而同在《岳阳楼记》中的文句"百废俱兴",因为是四字,就成了成语.补充:成语不全部是四字句,但绝大多数是四字句,原因有以下几个:一是《诗经》的影响,诗经开四字诗歌之先河,对后世诗歌在句式节奏词汇等方面的影响是巨大的,现在许多成语就出自于《诗经》;二是古代其他文学作品及论文等,其句式的重要结构就是四字句,许多富有哲理性的名句被经常运用,就成了成语;三是四字句铿锵有力,朗朗上口,又及具概括力,所以人们喜欢使用,重复使用,传承不息就成了成语.因为自古以来四字成语一般都不标字数,五字以上往往标作“多字成语”.所以四字成语占大多数,常用的汉语成语有4000条左右,其中四字成语占96%,其余是两个字到14个字的一般成语都是有出处有典故的,成语以格式为主,一般都是四字格,只有少量的其他形式,其他形式有“三字格”、“五字格”等等其表现主要是地域性,有许多成语只在平遥当地使用!“四字格”是汉语成语的常见形式,也是汉语使用者最喜欢的形式之一.吕叔湘先生曾这样指出:四音节好像一直都是汉语《百家姓》《李氏蒙求》《龙文鞭影》等等都是四音,亭台楼阁常有四言的横额,流传最广的成语也是四言为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