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1-10 03:21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4 22:13
“你并非一定要得第一”德国父母很关心孩子的成绩,但是他们不希望给孩子太大的压力。他们不会把分数看得比孩子、比实力更重要。从另一方面说,德国人比较注重从情感上渲染孩子,他们很关心孩子,从小就使孩子感受到爱,每次都会鼓励他们去做,做得更好。当孩子成绩不好或是行为不良时,他们会很认真地去和孩子探讨原因,积极从孩子的观点去考虑问题,而不会用给孩子施加压力的方式去对待孩子。来自德国,现在北京大学读中文的里求(中文名)说:“我的爸爸很早就让我知道:我并非一定要得第一。在我失败时,他总是很平和地告诉我,他认为我比成绩要重要得多,但是他的确很希望我能够有好成绩”。里求说,“他们把孩子置于成绩的上面,而不是成绩要比孩子重要。”20多年里,他发现德国人十分善于在家庭中营造一种教育的氛围。就以里求来说,他的爸爸是一个司机,妈妈是一个公司里的职员。小时候,他的学习成绩不好,但是里求父母并没有因此而不再爱他。里求记忆最深的是,小学的第一次考试他没有及格,到家后,他妈妈知道了他的成绩后,并没有骂他,更没有打他,而是问他是不是感到功课太重了。她还去学校找了老师,从此之后她更关心里求,如果里求有什么问题,里求妈妈总是和里求一起解决而不是责骂。里求说:“我考试就像是我们一起去考试。”里求还说他的同学里很少有因为成绩原因而遭到父母的责骂的。“不会对我发脾气”德国父母比较注重培养孩子的能动性和自觉性,比如做作业,孩子不会,父母只会鼓励他们自己去找答案,绝对不会轻易说出答案。里求说:“在我家,从我上学的第一天起,家里就有一个书房,专门为我留着。由于工作原爸爸要到慕尼黑去打工,他从来不会因心情不好对我发脾气。他常常告诉我:“你不需要每次都做到最好。但是要自立,不要过于依赖他人。”里求在德国读完免费的九年义务教育之后,考上了柏林大学,之后又来北大留学,他的父母一直都支持他。 里求说:“我有今天,完全是父母对我的家教的结果,父母一直都是我的榜样。”“从小让我作决定”特斯,北大哲学系的大三学生,来自德国法兰克福。今年24岁的特斯成绩优秀。特斯说:“我的父母自小就让我作决定,他们总是告诉我说,我有各种各样的选择。我可以选择一边读书一般学习音乐,也可以选择去做运动员,反正我的人生是我自己决定的,他们只给我指导意见,有意无意之中向我灌输责任感的重要性。而他们也会为他们自己的行为负责。妈妈在面包房里工作,每天都在家里把黑面发酵,这么多年一直都很敬业,也从来不会占面包房的小便宜。就是她的这份责任心感染了我。他们是我学习的榜样。”“得给孩子做榜样”一位在德国留学的中国学生说了一件让他感触最深的“小事”:“在德国过马路,人们绝对是按人行横道上红绿灯的指示行事的,但是,有一天傍晚,我在莱比锡火车站发现两个当地的年轻人违章过马路。当时人行横道的红灯亮了,尽管马路上一辆车也没有,但人们都站在原地不动,只有那两个人犹豫了一下便跑了过去。我甚至有点“兴灾乐祸”地对我的德国同学裴海丽说:“你看,德国也有行人过马路不守规矩的。”然而,她的回答足足让我回味了好半天:“其实,我有时候也会这样做的,如果当时马路上一辆车也没有的话。不过,在一种情况下我是绝对不会违章过马路的,不管当时有没有车,这就是当我的身边站着孩子的时候。我得给他做榜样。”实在发人深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