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坐有坐相、站有站相,从规矩的外形到明亮的内心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1-10 10:27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6 11:21
《幼仪杂箴(zhēn)》是方孝儒为家人包括他本人订立的日常行为准则。内容包括坐、立、行、寝、揖、拜、食、饮、言、动、笑、喜、怒、忧、好、恶、取、予、诵、书二十首。认为“教无其法,学失其本”,是造成学童“内无所养、外无所约”的根本原因,故订“杂箴”以“养其心志,约其形体”,恢复“行寝、揖拜、饮食、言动有其则,喜怒、好恶、忧乐、取予有其度”的古训。
方孝孺认为修养心性是从日常的坐、立、行、寝开始的。
坐有坐容“背欲直,貌端庄,手拱臆,仰为矣,俯为戚,毋箕以距,欹以侧”的目的是培养“坚静若山”的心态;
主要如同树木一样挺直,“手之恭也如翼其中也,敬而外也,直不为物迁,进退可式”则可以培养屹然不动的精神;
行,要步履稳重,容貌恭敬,则可以与仁义俱行,如履坦途;
寝是因为“形倦于昼,夜以息之”,必须“宁心定气,勿妄有思,偃勿如伏,仰勿如尸”,以便“安养厥德”,并称之为“万化之基”。
方孝孺劝人发怒时不要暴跳如雷,咬牙切齿,“不审厥虑,圣贤不然”因此要培养揆道、审虑之心。说到恶时,指出人常见别人不善时知道是恶,但自己不善时怎么能不当作是恶呢?人对恶的厌恶是相同的,所以一个人也要改掉自己的恶,当一个人以自己认为可恶的事为恶(而不做时),那么他的德行每天都在更新。
《杂箴》中不仅有礼仪的规定,同时也贯穿着道德的教育。比如“取”,方孝儒就提出“取”应合乎“义”的标准。说“非吾义锱铢勿视,义之得千驷无愧。物有多寡,义无不存,畏非义如毒螫,养气之门。”劝人莫贪,不可取不义之财,只可安享应该得到的东西,因此对不义的东西要畏之如毒螫,这是养气的关键。
以下是《幼仪杂箴》的正文,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详细参阅:
《幼仪杂箴》二十首
道之于事,无乎不在。古之人自少至长,于其所在皆致谨焉,而不敢忽。故行跪揖拜,饮食言动,有其则;喜怒好恶,忧乐取予,有其度。或铭于盤盂,或书于绅笏,所以养其心志,约其形体者,至详密矣。其进于道也,岂不易哉。後世教无其法,学失其本。学者汩于名势之慕,利禄之诱,内无所养,外无所约,而人之成德者难矣。予病乎此也,盖久欲自其近而易行者为学而未能。因列所当勉之目,为箴揭于左右,以攻己阙。由乎近而至乎远,盖始诸此,非谓足以尽乎自修之事也。
坐
维坐容,背欲直,貌端庄,手拱臆。仰为骄,俯为戚。毋箕以踞欹以侧,坚静若山乃恒德。
立
足之比也如植,手之恭也如翼。其中也敬,而外也直。不为物迁,进退可式。将有立乎,圣贤之域。
行
步履欲重,容止欲舒。周旋迟速,与仁义俱。行不畔乎仁义,是为坦途。
寝
形倦于昼,夜以息之。宁心定气,勿妄有思。偃勿如伏,仰勿如尸。安养厥德,万化之基。
揖
张拱而前,肃以纾敬。上手宜徐,视瞻必定。勿游以傲,勿佻以轻。远耻辱于人,动必以正。
拜
古拜有九,今存其一。数之多寡,尊卑以秩。宜多而寡,倨以取祸。宜寡而多,为谄为阿。以礼制事,不爽其宜。
食
珍腴之惭,不若藜藿之甘。万锺之尸居,不若釜庾之有为。苟无待于富贵,夫孰得而贫贱之。噫!
饮
酒之为患:俾谨者荒,俾庄者狂,俾贵者贱,而存者亡。有家有国,尚慎其防。
言
发乎口,为臧为否;加乎人,为喜为嗔;用乎世,为成为败;传乎书,为贤为愚。呜呼!其发也,可不慎乎?
动
吾形也人,吾性也天。不天之祗,而人之随。徇人而忘反,不弃其天,而沦于禽兽也,几希!
笑
中之喜,笑勿启齿。见其异,勿侮以戏。内既病乎德,外为祸阶。抵掌绝缨,匪优则俳。
喜
得乎道而喜,其喜曷已。得乎欲而喜,悲可立俟。惟道之务,惟欲之去。颜孟之乐,反身则至。
怒
世人于怒,伤暴与遽。切齿攘袂,不审厥虑。圣贤不然,以道为度。揆道酬物,己则无与。暴遽是惩,圣贤是师。颜之好学,自此而推。
忧
惰学与德,汝日戚戚,忧为有益。名位不光,惟日忧伤,汝志则荒。弃其所当忧,而忧其不必忧,世之人皆然。汝孰忧哉?勉于自修。
好
物有可好,汝勿好之。德有可好,汝则效之。贱物而贵德,孰谓道远,将允蹈之。
恶
见人不善,莫不知恶。己有不善,安之不顾。人之恶恶,心与汝同。汝恶不改,人宁汝容。恶己所可恶,德乃日新。己无不善,斯能恶人。
取
非吾义,锱铢勿视。义之得,千驷无愧。物有多寡,义无不存。畏非义如毒螫,养气之门。
与
有以处己,有以处人。彼受为义,吾施为仁。义之不图,陷人为利。私惠虽劳,非仁者事。当其可与,万金与之。义所不宜,毫发拒之。
诵
诵其言,思其义。存诸心,见乎事。以敬畜德,以静养志。日化岁加,山立川驶。圣道卓然,焉敢不至。
书
德有馀者,其艺必精。艺本于德,无为而名。惟艺之务,德则不至。茍极其精,世不之贵。汝书不美,自视不善。德不若人,乃不知忧。先乎其大,後乎其细,大或可传,人不汝弃。